摘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以來,陜西省通過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堅持企業主體、人才主力、市場主導、政府主推,重塑科創體系,培優科創生態,加速釋放該省的科教資源和人才資源,不斷探索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陜西路徑,持續提升創新綜合實力和社會經濟發展驅動力。在這其中,以陜創投等為代表的科技服務組織,通過搭建“創投基金管理”“科企咨詢服務”和“孵化載體運營”等為一體的科技服務模式,實現了以投帶招、產業引導和市場主體培育等多項創新指標的顯著提升,為助力陜西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省份,探索出了具有典型意義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陜創投;區域賦能中心;創投基金;科技企業;園區孵化
DOI:10.12433/zgkjtz.20241507
作為長期深耕在陜西省科技服務行業的專業組織,陜創投積極響應并貫徹落實《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以創投基金管理、科創咨詢服務、孵化載體運營為業務核心,專注科技成果轉化與科技企業成長,構建了集企業孵化培育、投資賦能和專業服務為一體的完整創新創業生態,通過三維協同和生態循環,促進技術、資金、產業和人才等創新要素的創新配置與深度融合,加速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持續提升了科技創新對陜西省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
截止2024年4月底,陜創投地市基金總規模近4億元,已經覆蓋安康、漢中、渭南、榆林等大部分地市,通過發揮基金以投帶招功能,有效促進各地招商引資和產業生態建設等工作。同時立足于陜創投科企服務資源和秦創原軒轅科技創新中心等縣域孵化平臺,陜創投以“基金+服務+孵化”多措并舉,加速擴大秦創原牽引力和影響力,持續提升了陜西省各地級城市在科技創投、產業培育和人才招引等方面的顯著成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領效應和典型案例效應,以秦創原區域創新賦能中心為驅動的新質生產力正在加速形成。
一、構建三級聯動科技金融體系,以投帶招賦能區域發展
創業投資基金作為科技與金融結合的現代化資本工具,是地方產業結構升級、地方企業科技創新發展中的重要推手。2017年以來,在陜西省科技廳和陜西科控集團的支持下,陜創投主動發揮平臺優勢,聯動省市區三級出資平臺,先后已在陜西6個地級城市設立了6只創投基金,2只專項基金,總規模近4億元。基金圍繞各地優勢主導產業及發展規劃,重點投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制造、半導體等產業。截至目前,陜創投地市基金共計投資項目28個,累計投資金額1.8億元,儲備項目超過500個。
陜創投地市基金的核心功能是以投帶招,通過發揮基金市場化運作和專業服務等優勢,帶動省會城市科創資源向非中心城市的轉移轉化,既實現了基金投資收益與政府招商引資的互相促進,同時還取得了企業自身發展、地方經濟發展、科技創新能力發展的多贏。
在基金賦能區域特色產業提質增效方向,陜創投漢中基金通過參與中航工業下屬陜西航空硬質合金工具有限責任公司國企混改項目,連同上市公司產業資金和地方政府專項支持,迅速幫助該企業擺脫困境,甩掉歷史包袱加速高質量發展。自陜創投漢中基金入股四年以來,陜硬公司從長期資產負債到扭虧為盈,連續幾年內業績節節攀升,直至2023年實現營收近億元。同時陜硬公司還通過技術能力創新升級,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陜西華誠領航電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中高端電磁閥研發生產的硬科技企業,團隊核心成員來自航天十一所,具備深厚的行業沉淀和產業化能力,多項技術和產品均填補了國內空白。在企業發展初期,面臨著研發投入大、用地成本過高和產業配套不足等客觀瓶頸,發展舉步維艱。2021年,經過陜創投渭南科創基金與華誠領航項目的多輪磋商,最終向該企業投資300萬元,企業同步將總部落地到了渭南高新區。三年間,在渭南市政府和基金團隊的協同支持下,華誠領航已經成為國產電磁閥領域的領跑企業,同時促進渭南當地形成了電磁閥和汽車電子等為主要方向的產業集群,成為渭南科創基金以投帶招的典型案例。
無論是特色產業培育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孵化招引,類似于陜硬公司和華誠領航這樣的案例,在陜創投地市基金投資實踐中并不在少數。截至到2024年第一季度,通過基金投資和科企服務,陜創投團隊累計已協助各地市完成各類招商對接200余次,直接招引落地企業15家。以此為基礎,陜創投立足于更多地市和縣域的產業發展需求,正在推進設立楊凌生物醫藥產業基金、銅川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二期、漢中留壩民宿產業基金等,繼續向地市高質量發展貢獻著科技金融力量。
二、打造區域科創主陣地,加速區域科創實力倍增
2022年,在省區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陜創投聯合黃陵縣委縣政府建成了全省首家縣域級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秦創原軒轅科技創新中心,中心與黃陵現代農業、智慧工業、數字黃陵形成了區域科技創新支撐的“一中心三平臺”,集創業培訓、項目路演、企業孵化等“六大功能”為一體,已經成為黃陵全縣創新驅動發展的主陣地和總窗口。
自正式建成投用以來,依托軒轅科技創新中心的平臺優勢和服務功能,黃陵縣科技創新實力大幅倍增。在科技型企業培育方面,通過實施分類指導、梯度培育、針對性幫扶,以“放水養魚”方式壯大企業的規模總量,目前共引育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及成長型企業120家,三年內實現了四倍增長。
2022年以來,中心招引和入駐的企業中,先后有20家企業參加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活動,3家企業進入決賽,1家企業獲獎,4家企業在省企業“三新三小”創賽中拿到名次,實現了整個黃陵縣在科技類賽事上從0到1的突破。
立足留壩產業特色和發展實際,打造區域科技創新總牽引、總抓手。作為留壩全縣域創新的“總窗口”,秦創原留壩兩山創新中心充分依托留壩資源稟賦優勢,以文化旅游、綠色食藥資源為主,通過搭建系統化、專業化創新創業服務平臺,能夠為當地企業提供政策支持兌現、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育培養、技術轉移與推廣等系統性全流程的專業服務。
盡管運營1年多的時間,兩山創新中心已經搭建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助力留壩縣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了“零”的突破,增長率達到200%。中心還新培育“五上”企業8戶,培育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8家,增長率實現260%,每萬家法人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數、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分別達到24.6個和221.4個,綜合實力呈現倍數級增長。
與此同時,兩山創新中心還與浙理工、西農大、陜理工、西北大等高校和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在留壩縣建成了食藥用菌試驗站、西洋參“產學研”基地、中藥產業創新研究院等研發平臺和機構,持續強化了科技創新與區域特色產業的互相促進和融合發展。
三、聚合人才智力資源,掀起雙招雙引新熱潮
在持續夯實區域科創實力指標遞增的基礎上,陜創投秦創原區域賦能中心還深度聚焦人才、資金和體制三大方向,不斷營造全鏈條、全要素和全周期的創新服務生態,并最終轉化成為各區域的人才吸引力、項目承載力和產業競爭力。
以秦創原軒轅科創中心為例。自2022年以來,該中心通過秦創原窗口有效鏈接西安交通大學、長安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省內外高校資源,出臺7方面26條人才優待政策,以“優待遇、帶編制”方式,剛性招聘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才84人;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柔性引進以“兩院”院士何滿潮、王國法、康振生為代表的高精尖人才103人;通過“走出去學”“請進來教”,培育本土人才隊伍8支2480人,人才資源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力顯著提升。
在留壩兩山創新中心,通過項目需求發布、技術課題合作等方式,該中心聯合留壩縣發改局、人社局等招商部門,精準開展招才引智工作,截止到2024年4月底,已經引進科技創新領域高層次人才76人,參與選派“三區人才”10名、科技特派員75名,引進“科學家+工程師”隊伍2支、“新雙創”隊伍7支,申報省、市級專家工作站4個,區域人才聚集效應和人才創新動能正呈現出蓬勃態勢。
在招商引資差異化服務方面,成立于2023年7月的涇陽原點創新中心結合區位優勢特點,準確把握招商時機,選擇在初創型企業“用地貴”及發展型企業“規模擴張”的關鍵節點介入,通過積極發揮服務前置和產業承載功能,先后為金羚羊農業科技提供1000平米辦公場地,為金旭熙電子科技提供350平米辦公場地,不僅極大減少了企業成本支出,而且在關鍵節點幫助企業擺脫了發展困境,最終實現了招商項目與涇陽產業的互利共贏,同時還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和示范效果,持續吸引了超過11家企業先后在中心注冊落地。
立足涇陽縣“兩中心三高地”發展定位,原點科創中心定位于成為“成果轉化的經紀人、項目孵化的規劃師、企業開拓的護航兵、產業招商的突擊隊、科技創新的專家團”,正在加速構建獨具涇陽特色的創新創業方式、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和招商引資服務生態。
自2022年以來,以秦創原區域賦能中心為依托和先導,陜西各地市已經形成了全員招商引資和干事創業的熱潮。如黃陵縣招商部門先后走訪上海、蘇州、成都等地,與多家產業鏈主和龍頭企業形成了意向合作。留壩縣正以兩山創新中心為總牽引,以各專業園區為落地承載,集全域之力在森林康養、中藥材食材精深加工和數字經濟等產業鏈方向上精準發力。
四、促進兩鏈融合互補,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升級
聚焦黃陵縣產業發展需求,探索兩鏈融合生動實踐。黃陵礦業公司是黃陵縣域工業重點之一,該企業傳統巷道掘進普遍采用“121工法”,為此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為解決黃陵礦業技術工法的問題困境,軒轅科創中心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何滿潮技術團隊來黃陵開展采煤新工法合作調研,隨即與黃陵礦業進行了深入技術對接,并最終探索出了“110采煤新工法”,先后已在黃陵礦業、雙龍煤業、瑞能煤礦等推廣應用,該項創新有效降低了采礦作業人數50%,提高工效50%以上,提升經濟效益60%以上,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煤礦綜合利用和安全生產的多贏。
黃陵縣是陜西省以蘋果種植為主的農業大縣,在自然條件下,植物病毒病很難根除,基本無法自愈,染病的果樹只能移除。為了幫助果農破解該項難題瓶頸,中心特別招引陜西薔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建設黃陵縣脫毒苗木繁育中心,研發落地對植物生長危害明顯的多種病毒的脫毒技術,最終實現脫毒率達96%以上,從根本上解決當地種苗市場的長期頑疾。自2022年以來,該項技術已經先后在黃陵農業花卉、中草藥、馬鈴薯等作物中廣泛應用,大幅提升了種植戶的經濟效益。
以此為基礎,通過軒轅科創中心的資源鏈接,黃陵縣先后與北京大學、中煤科工集團、西農大等30余家高校院所合作,建成國家煤礦智能開采重點實驗室、翡翠梨研究院、中藥材蒼術繁育科技示范基地等國家和省市級創新平臺12個,建成眾創空間、企業孵化器等創新創業載體5個,實現了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加速融合,顯著提升了黃陵縣現代農業、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的科技創新水平。
鏈接政產學研資用有效資源,推動留壩重點產業創新升級。留壩縣地處秦嶺南麓腹地,漢中市北部。自然資源豐富多樣,森林覆蓋率達92.03%,素有“綠色寶庫”“天然氧吧”之美譽,當地盛產蜂蜜、西洋參等農特產品。自兩山創新中心投入運營以來,圍繞蜂蜜果酒、西洋參酵素配方研發及生產加工、智能蜂箱等方向進行常態化產業需求調研,先后已經促成了陜西理工大學、浙江理工大學、西北大學與留壩縣秦嶺山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留壩縣福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形成了產學研合作,有力地促進了企業核心創新力和品牌競爭力的提檔升級。
與此同時,兩山創新中心還通過主動對接秦創原總窗口平臺,通過開展專場路演、產業推介等方式,為區內企業高效鏈接各類科創資源,全方位開展企業孵化培育和科技成果轉化。截止2024年4月底,中心專家智庫已經先后引進創業導師8人,重點圍繞技術研發、產品迭代和工藝創新等方向,構建了以企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的全生命周期科創生態鏈。
五、持續優化科創模式體系,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秦創原區域賦能中心為基礎,陜創投下一步將繼續圍繞陜西省秦創原平臺建設及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以“成人達己、創新實踐”為理念,探索實踐5.0投資孵化模式:即“科技成果+創業投資+科創載體+地方產業”關鍵環節并舉,“轉化→加速→培育→承接”的完整產業育成鏈條有效聯動。通過平臺、資本及專業團隊的資源統籌與體系化服務能力,實現科技成果商業模式驗證、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一站式鏈接地方促進產業化聚集,助力政府打造“專”“精”“特”“新”產業集群。
為此,陜創投在原有基金管理團隊、科企服務團隊的基礎上,組建了匯科創新園區服務團隊,不斷優化提升專業化運營水平。錨定陜西省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聚焦陜西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一方面聚集成果轉化訴求;另一方面瞄準企業成長需求,扎硬寨打硬仗,用笨功夫干創新事,深耕科創服務領域,逐步打通“融、投、孵、服”通路,形成完整高效的市場化體系,聚焦以企業為主體、人才為主力、市場為主導的科技服務理念,探索與優化科創服務、創新模式及典型案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陜創投在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在有關協會與創投機構的幫助下,在科研院校與創新主體的支持下,通過區域創新賦能中心的打造與持續發力,圍繞地方資源稟賦與產業規劃,因地制宜配置創新要素,在暢通省市縣三級資源流動通道上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有效實現資源的“統籌——賦能——優化——提升”。從而推動各區域形成以科技創新驅動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進一步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落地,助力陜西省在創新驅動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
參考文獻:
[1]陜西省科學技術廳.陜西:建設秦創原平臺 為培育新質生產力厚植創新沃土[N].人民日報,2024-03-31(07).
[2]張梅.為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N].陜西日報,2024-04-02(03).
[3]侯燕妮,王紫薇.路演,科創與產業的“雙向奔赴”[N].陜西日報,2023-11-27(06).
[4]張毅.增強創新引擎動能[N].經濟日報,2024-04-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