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自貿區金融創新成效及存在問題,厘清自貿區金融創新的特征、創新路徑等,從自貿區金融創新的角度,研究探索湖南自貿區基金設立、運行模式及基金運行監管制度創新等。
關鍵詞:金融創新;基金設立;運行模式;制度創新
DOI:10.12433/zgkjtz.20241510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部署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入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高標準對接國際經貿規則,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讓自貿試驗區更好發揮示范作用。金融是自貿區改革發展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板塊,自貿區的發展離不開金融自由化建設。我國各地自貿區均圍繞金融創新,做了大量探索實踐,自貿區金融資金規模不斷發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持續提升,金融系統自身改革也不斷向深水區推進,為自貿區深入推進制度創新提供了寶貴的試點經驗。
私募股權基金是助推區域產業發展、優質企業聚集的重要金融工具,從金融創新角度研究自貿區基金運行模式,借鑒金融創新經驗指導自貿區基金運行改革試點,對于推動自貿區產業發展,探索自貿區制度創新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自貿區金融創新成效及存在問題分析
(一)自貿區金融創新成效分析
一是助力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上海自貿區將推動金融開放創新試點作為自貿區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努力營造良好的金融發展環境,助力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取得重要進展。2023年,上海市金融業增加值達8646.86億元,比上年增長了5.2%,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3373.6萬億元,同比增長15%。乘著首批自貿區的東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重大任務已經實現了新的突破,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齊備的城市之一。金融總量大幅躍升,外資機構持續加速涌入,核心功能持續增強,上海市正在謀劃加快探索高水平金融制度型開放的發展路徑。
二是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為賦能區域內實體經濟發展,各自貿區結合自身特色,相繼出臺了包括支持金融市場平臺建設、自由貿易賬戶平臺建設、跨境電商平臺建設,試點以貨易貨貿易,制定負面清單指引,全面防范各類風險等方面的實施細則,各項細則的落地也在不斷完善自貿區金融創新政策框架體系。以創新設立自由貿易賬戶體系為例,提供了包括跨境結算、跨境融資、跨境擔保、跨境理財、跨境債券等在內的本外幣一體化金融服務,支持黃金國際版板、國際再保險平臺、自貿區市政債、自貿區航運及大宗商品衍生品中央對手清算業務等,為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載體。
三是充分釋放金融創新活力。各地自貿區牢記作為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的重要使命,通過深化金融領域的創新,持續推動更多金融創新制度成果在全國各地復制推廣,為推進自貿區制度創新、發揮自貿區示范引領作用作出了積極貢獻。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底,上海自貿區累計發布11批160個金融創新案例,天津自貿區累計發布135個金融創新案例,多項創新舉措在國內其他自貿試驗區復制推廣。
(二)自貿區金融創新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是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需匹配。自貿區發展對金融體系提出了更高需求,金融創新成為提高服務效能的有力手段。但資本具有逐利的內在屬性,金融創新可能導致資本出現“脫實向虛”的現象。隨著金融產業蓬勃發展,金融業務廣度不斷擴大、深度持續深化,疊加經濟周期和外部沖擊等因素,金融風險也較為突出,亟待金融監管體系更好地覆蓋和處置。
二是金融創新配套制度建設亟待完善。自貿區金融創新涉及跨境融資、融資租賃、航運金融、供應鏈金融、綠色金融、中小企業融資、金融科技等多個領域改革創新,是一項系統集成的綜合性改革。目前,針對具體領域改革創新的配套制度還存在缺失。如人民幣跨境業務中,銀行對部分政策認識不清、處理不當,造成客戶身份難以確認;自貿區證券、保險、信托投資等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創新產品較少,不能實現自貿區經濟的良性發展等。
三是金融創新人才不足。金融具有知識密集型產業屬性,金融人才是金融產業的第一核心競爭力。目前存在金融人才引才主體和渠道單一、人才評定和遴選機制不健全、缺乏系統性統籌制度、精神激勵發力不足等問題。
三、自貿區金融創新特征分析
近年來,各地自貿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深入探索金融創新,在推進貿易便利化、投資便利化、服務監管便利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表現出如下特征。
(一)金融服務功能逐步提升
自貿區成立十周年,各地自貿區已經初步探索了多種成效顯著的金融創新發展模式,這些模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體現在賦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上,體現在通過金融要素供給賦能戰新產業、跨國企業、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上。
一是重點關注新行業。通過促進多元金融要素與戰新產業的深度融合,不斷強化金融創新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支撐。完善鼓勵外商投資先進制造業相關政策,引進外商投資股權投資類企業,開展QFLP試點等。
二是重點關注跨國企業。根據自貿區自身優勢,結合區域內企業的金融需求,持續在自由貿易賬戶設立、跨境人民幣流通、投資項目管理便利化試點等方面開展制度創新,為跨境支付結算和境外投資管理提供便利。例如,根據國家統一部署,在湖南自貿區實行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落實將外商投資(含港澳服務提供者)旅行社業務許可依法下放至自貿試驗區。
三是重點關注中小微企業。各地自貿區探索如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拓展融資渠道等,增強了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的能力。例如,自貿區內新設的生產型外貿企業,按照規定完成出口企業管理類別評定后,可以申請提級管理類別,以便加快辦理出口退稅。
(二)金融開放創新體系逐步升級
一是在貿易方面,高水平的貿易便利化體系基本建立,為建設金融開放創新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是在投融資方面,高水平的投資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吸引了境外資金大規模在自貿區集聚。
三是在金融監管服務方面,創新建立準入制度、制定負面清單,以及事中、事后監管為重點的綜合監管新體制,大力提升監管服務效率。
四是在金融創新方面,自貿區通過與央行的積極配合,在人民幣跨境交易、投融資、金融協同發展等方面都制定了相關改革措施,進一步提升了對自貿區發展的金融支持。
(三)全面風險防控能力逐步增強
一是對自由貿易賬戶實行有效監管。探索建立健全自由貿易賬戶監管原則,通過全面完善并可動態調整的信息管理系統,實時監測自由貿易賬戶,實現對跨境資金流動全流程有效監測。
二是探索實施全面風險監管。探索通過跨部門合作,協同建立綜合監管試點,搭建以市場風險全覆蓋為目標、以信息互聯共享為基礎、以監管合作為保障的跨部門協作風險防控體系,有效提高金融風險防控能力。
三是堅持宏觀審慎管理原則。爭取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機制在自貿區運營,為區內企業提供完善的商事法律服務,探索建立適應國內外貿易環境的新型補償機制,幫助企業適應外部環境,保障企業發展,穩定產業鏈和供應鏈。
四、湖南自貿區基金運行模式研究
基金業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化金融結構、促進經濟增長、完善金融體系的重要載體,自貿區金融創新對于指導湖南自貿區基金業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基金目標任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新時代中部地區崛起的新要求,著力推動湖南自貿區全產業鏈創新發展,打造更高能級開放平臺,持續放大自貿試驗區的先行先試優勢和作用,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探索,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基金投資為主的多種投融資方式,圍繞構建“4×4”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搶抓國家政策機遇,加快發展特色產業、培育新型業態、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標桿項目,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推動優勢特色產業在試驗區集聚發展,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二)基金功能定位
自貿區基金通過市場化運營、專業化管理、商業化運作,以母基金方式進行運營,通過直接投資和子基金投資兩種方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以強化基金運作為切入點,帶動社會資本服務于湖南自貿區招商引資,為湖南自貿區產業升級賦能。
(三)基金設立運行基本原則
湖南自貿區基金按照堅持戰略引領、市場主導、管理專業、嚴控風險的原則運作。
1.堅持戰略引領
符合國家、湖南省和湖南自貿區發展戰略和產業發展規劃,把發展著力點放在重點企業、重點項目落地并以資本布局產業集群,從而“以點帶面”形成產業培育合力,凝聚省市園區、國企、社會資本等的發展合力,助力湖南自貿區在投資貿易、產能合作、數字經濟、國際物流、對非經貿等領域打造標桿示范。
2.堅持市場主導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依法合規、穩健運營,嚴格執行監管規定,以市場化運作提升價值創造能力,充分發揮基金引領效應,積極吸引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湖南自貿區建設,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3.堅持管理專業
湖南自貿區基金日常管理、項目投資、投后管理等事項由基金管理人按照市場化專業化原則把控投資方向,發揮平臺優勢和專業優勢,通過統籌管理、歸集分散資金、聚集投資重心等方式,強化政府資金政策效果,提升政府資金使用效益,不斷提高基金市場化和專業化運作水平,確保基金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4.堅持嚴控風險
借助金融創新經驗,強化投資前風險評估、系統論證和預案制定,做好自貿區基金投資項目實施的風險管控、預警和處理,構建規范高效的基金治理結構,健全制度機制,完善治理結構,守住風險底線,保障投資人權益。
(四)基金設立方式
參照省外其他自貿區做法,如圖1所示,湖南自貿區基金建議爭取國家級基金出資20%(2億元)、湖南省產業引導基金出資30%(3億元)、相關省屬國企出資30%(3億元)、其他社會資本出資20%(2億元),合計出資10億元。
(五)基金投資
湖南自貿區基金堅持落實國家戰略,始終把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在深入了解產業集聚的深層邏輯、湖南省當前發展現狀和自貿區戰略定位的基礎上,大力推動產業發展的“突圍”和轉型升級。圍繞湖南自貿區“一產業一園區一走廊”發展規劃,與省內重點產業園區、國內外產業集團、專業投資機構密切聯動,通過母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服務重點產業、重點園區和重大項目建設,構建“一片區一基金”“一產業一基金”的“母—子”基金發展格局。同時,在項目直投方面,湖南自貿區基金聚焦湖南“4×4”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引導基金在產業發展方面的基石作用,針對重點產業,牽頭省內國企共同支持優質企業在自貿區的發展。
(六)風險防控
1.建立閉環式風險防范體系
基金管理人應制定規范的風險防控制度,將風險防控貫穿到項目篩選、立項、盡調、投資決策、投后管理的全流程中,構建閉環式風險防控體系,并每年度出具經審計的基金年報及基金年度運營報告。
2.構建投資組合分散投資風險
基金管理人應遵循適度組合投資的原則,通過布局不同細分領域、發展階段的項目進行投資,使投資組合多樣化,同時控制對單一項目的投資比例,平滑風險,提高投資收益水平。
3.嚴格盡職調查謹防違規風險
基金管理人對擬投項目重點關注行業前景、團隊背景、技術壁壘、商業模式、客戶結構、財務表現、估值與安全邊際、退出路徑等。
4.基金績效評價
由基金合伙人共同商議制定基金績效考核目標,對基金運作和投資成果進行評價,具體包括對基金日常運營、投資數量、投資規模、投資行業、投資收益、產業帶動效應、風險管控水平等進行考核。
五、湖南自貿區基金運行制度創新政策建議
(一)建立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
設立由證監、金融、商務、市場監管等相關主管部門組成的自貿區基金監管協調機構,負責協調監管事務。該機構定期召開會議,及時溝通交流,解決監管中的問題和矛盾。建立跨部門間高效的信息共享機制,實現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和數據共享。
(二)完善信息監管服務機制
建立自貿區基金信息監管服務平臺,整合基金運作數據和相關信息資源,實現數據的統一管理和共享。監管部門通過數據分析技術,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和風險隱患,作出及時的監管處置。建立投資者服務平臺,為投資者提供投資咨詢、投資者教育等服務。通過投資者服務平臺,加強對投資者的信息披露和投資風險提示,增強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和投資能力。
(三)建立“投、保、貸”聯動機制
在自貿區建立投融資對接平臺,完善基金、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的合作交流渠道,提供投融資項目信息、風險評估報告等服務,促進企業與投資方、融資方的對接和合作。同時,基金、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可以共同制定合作機制,明確各自的合作角色和責任簽訂合作協議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在“投、保、貸”聯動過程中,各方應加強風險管理,防范和化解相關風險。
(四)建立股債交易機制
完善自貿區股票和債券市場的市場規則和制度,包括交易規則、信息披露制度、交易結算制度等。確保市場的公開、公平、透明,增強投資者信心,提升市場活躍度。采取措施提升自貿區股票和債券市場的流動性,如增加市場參與者、優化交易機制、提高市場效率等。鼓勵基金等機構參與市場交易,提升市場活躍度和交易量。
(五)建立容錯糾錯機制
對于基金運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建立針對自貿區特點的容錯糾錯機制,明確問題的報告處理程序,包括失誤排查、問題定性、責任追究、糾正措施等環節,確保問題能夠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及時提供相應的容錯措施。
參考文獻:
[1]鄭楊,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報告[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
[2]李偉,詹凱敏.大連自貿區金融創新問題與對策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23(21).
[3]桑百川,王殿杰.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效、路徑與發展思路[J].國際貿易,2023(9).
[4]劉笑雪,賀威.湖南有望迎來首個市內免稅店[N].湖南日報,2022.7.
[5]羅舜愛,省稅務局出臺23條措施穩外貿促增長[N].湖南日報,2022.4.
[6]楊鑫瑤,中國自貿區金融體系建設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2022.11.
[7]梁宇軒,自貿試驗區設立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23.
[8]劉蕓,海南自貿港建設投資基金發展及運作實踐[J].今日海南,2023.10.
作者簡介:
張亮,男,中南大學博士,湖南興湘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研究方向為股權投資。
廖玉玲,女,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組織行為。
基金項目: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新發展研究院重點項目“制度創新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基金應用模式創新研究”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資助課題
項目編號:XSP22YBZ181
基金項目: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項目編號:2023JJ30105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
項目編號:23A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