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求學生涯中,印象最深的有兩位老師。
第一位老師,是我的母親,她是鄉村小學語文教師。兒時記憶中,她總是忙忙碌碌,不是在備課,就是在上課;不是在批作業,就是在改卷子。耳濡目染下,自小時候起我的寒暑假就和其他小朋友們有所不同。記得大多數午后的時光,母親總是在灑滿陽光的小書房帶著我一起學習。從課本到報刊,從傳統詩詞到現代散文,母親仿佛我的同窗一般,一起學習誦讀、分享體會。我們驚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景色,感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人生道理,學習“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世哲學。母親總是跟我說,語文的學習是影響一生的,提醒我無論以后從事什么職業,都別忘了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克服困難的前行力量。
第二位老師,是我在本科求學時有幸遇到的論文指導教師顧老師。18歲那年,我離開家鄉來到古都西安,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開啟自己的大學生涯。求學之路是艱辛的,顧老師總是鼓勵我們學習“西軍電”精神,扎扎實實學好基本功,不驕不躁練好新技能。競賽之路是曲折的,在實驗進度不暢、團隊士氣低落時,顧老師總是循循善誘,和學生們一起分析問題、尋找辦法、解決困難。修身之路是踐行的,顧老師以高尚的師德師風、嚴謹的治學態度、仁厚的愛生之心讓人觸動,影響著我的人生道路。依然清晰記得,在臨近畢業時顧老師鼓勵我們說,通信關系國家安全命脈,責任重大;新一代通信技術蓬勃發展,大有可為,大家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要繼續努力,也常回來母校看看。
如今,我也成了一名老師、一名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癸卯仲夏,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育英學校考察時指出:“廣大教師要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家為榜樣,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時代各有不同,但青春一脈相傳。作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每當我遇到學識上的難題、育才時的迷惘、人生中的曲折時,總會想起老師們對我的諄諄教誨,讓我用更敏銳的眼光觀察社會,用更清醒的頭腦思考人生,用更智慧的力量創造未來,用心、用情、用力服務管理學生,讓他們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今天,在無比廣闊的施展才干舞臺中,響亮喊出“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展示出新時代青年應該有的青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