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課程標準》強調“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倡教師積極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優化和豐富地理課堂。信息技術為地理教師進行教學改革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巧妙運用信息技術不但可以讓教師從 “教書難,教地理更難”中解放出來,而且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多樣化的地理課堂。信息技術的使用刺激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調動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填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的單一性、死板性等方面的不足,給學生以充裕豐富的形象思維和想象空間。因此,信息技術的應用對地理課堂的知識性與趣味性發揮了至關重要,為地理課堂增添了色彩。
關鍵詞:創設情境 巧設問題 動態模擬 地圖教學策略 跨學科
地理學是一種表達與其它學科不同的空間關系現象的科學。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人和地理的關系、人和環境的關系是地理學科的重點目標。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既能聯系地理相關知識點,更能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學習。 信息技術的應用一方面增加學生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教師收集的各種地理教學信息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同時,信息技術發揮其超越時空限制的最大特點,突破課本知識的局限性,向學生展示的地理事物和現象更有條理性,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及時收集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掌握程度的反饋,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形象性。
新的課程標準旨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他們學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理知識,并且能夠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也是新時代的新需求。隨著社會網絡日益普及,互聯網和遠程教育資源成為教師們最大的教學資源庫。通過利用先進的IT,我們能夠迅速掌握廣泛而深入的地理知識,從而將繁瑣的概念轉化為實際應用,將枯燥乏味轉化為充滿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們對學習的熱情。針對新課程改革形勢,適應新課標要求地理課堂教學應給學生以情感體驗的要求,本論文將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展開研究如何巧妙運用信息技術,為地理課堂增添色彩。
課堂導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堂的導入成功與否決定著一堂課的質量和效率。通過利用IT,教師可以創建出有助于學習的環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出一種有利于學習的地理氛圍,從而喚醒他們對地理知識的興趣,激發他們去探索和發現其中的奧秘。 例如: 以
在《東南亞》這節課上,教師可以利用有關東南亞地區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的音頻,搭配輕松愉悅的氛圍,營造出一種美麗的視覺效果,讓學生們沉浸在真實而又有趣的地理課堂中,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插入熱播的電影《戰狼2》的開頭,開頭的景觀剛好對應東南亞,這樣興趣、氣氛馬上就熱烈起來。如在講解《地球的運動》這一節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動畫或者視頻,將知識點立體化、動態化、生動化、形象化等等。 這些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創設情境的形式,可以讓學生學習起來覺得既輕松又新穎,能夠發散學生們的空間思維,豐富學生們的形象思維,提高思維的靈活度和敏銳性。這樣,原本枯燥無味的一課通過動態化的情境展示,化抽象為具體,學生能夠更加準確的把握教學內容,進而也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1989年,布朗、柯林斯和杜吉穗的《情感認知與學習文化》一書中指出:知識的意義只有透過它們所處的環境來體現,因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將知識融入到實際的環境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通過以“情”為經、以“境”為緯,創造出各類具體化的環境,使學科教學與現實更加接近,讓學生在一定的環境中,感受到周圍的環境,體會到它的美好,激發他們的思維、想象和感受,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巧設問題,動態模擬。
通過利用現代科技,我們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率,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學習者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比如,《地球的公轉》一課,我們就應該引入一個有趣的探究性話題:當我們觀察到它的公轉軌跡時,它將會怎樣轉?會產生什么現象?這樣的問題對初中生而言過于抽象。那么,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播放地球公轉的三維動態圖以及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的運動情況,讓學生帶著問題來觀看視頻演示,學生就可以更加迅速、準確的找出問題的答案。又如,教《世界的聚落》,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城市和鄉村不同的照片播放給同學們看,巧妙的提出,什么是聚落?聚落景觀的差異?影響聚落的因素?等等問題。這樣,通過問題迅速獲取相關的信息知識。信息技術輔助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不僅幫助學生理解重點、難點,而且學生能夠在解決疑惑的同時培養思維能力。通過設計情境,我們可以更好地探究問題的本質,這些問題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指導,幫助他們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思維的邏輯。
盡管一些傳統的地理教具,如掛圖、地圖冊、課本插圖等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和現象, 但它們缺乏實際性,因為它們只能捕捉到地理事物的表面形式,而無法捕捉到其內在的動態變化,從而使得抽象的知識難以被學生理解。利用IT,我們可以將靜態的圖像轉換為動態的形式,并通過動態模擬和演示來提高課堂氣氛。這不僅能夠喚醒學生的好奇心,還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
隨著科技的發展,《地球運動》的教學已經從傳統的枯燥乏味轉向更加有趣、豐富的互聯網環境。老師們利用 flash等新型媒介,將地球自轉、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實景場景、日夜的轉換、正午太陽的位置、太陽的輻照等,呈現出一個更加逼真的景象,讓學習者更加深入的領會到《地球運動》的知識,從而更好的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并把它們融入到日常的知識中去。將復雜的概念以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讓課堂內容更容易理解,讓課堂更富活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
(二)加強地圖教學策略
“地圖”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它既是一種寶貴的參照資料,又是一種深入探索和掌握地理的寶貴資源,它的出現,為我們的探索提供了強大的支撐,使我們的探索之旅變得更加順暢。因此,在地理課堂上,我們需要利用IT來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掌握地圖知識。我們需要幫助他們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的技巧,并且通過實際操作來鍛煉他們的閱讀、認知和使用能力。我們還需要幫助他們掌握如何將兩張圖片結合起來,并且建立起良好的使用數據的習慣。如“五海三洲之地”“西亞”“亞、非、歐”的位置,都可以通過使用IT制作的視頻、圖像等形式清晰可見,讓學生更容易明白。通過運用五海、三洲的地圖,我們可以更深入的探究《西亞》的地理意義。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使用IT制作動態圖片,來展示如何乘坐一艘船,穿越大西洋,抵達印度洋?經過了哪些大洋、海峽、河流,再提問學生石油從波斯灣運往美國的路線?哪條路線近?哪條運量大?學生興趣一來,情緒就高、躍躍欲試,一改平常那種被動沉悶的課堂場面。通過采用IT,我們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他們培養出形象思維,發展出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讓他們掌握自然、社會等地理信息,如交通、資源、經濟等, 將其與所學的地理知識結合起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現實問題。
(三)、課堂拓展:鏈接相關知識,培養跨學科綜合分析能力。
課本知識是非常有限的,信息技術的應用恰好彌補了這個缺陷。通過利用信息技術資源, 我們可以豐富課本中未涉及的知識,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課程內容。例如,當教授《日本》一章時,由于缺少相關的歷史背景和中日貿易往來,老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的豐富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支持。在講《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搜集更多的相關知識,介紹世界更多文化遺產,而不局限于課本的知識,比如,埃及金字塔、中國的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等等。 在講《兩極》時,可以補充現實生活中各國探險隊的相關音頻視頻資料,不但能激發學生對兩極地區的興趣,同時也能普及了兩極地區的相關生活常識,更能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隨著時代的進步,學科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這也成為了考試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學生要注意各學科之間的聯系,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兩者結合,缺一不可,并體現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應順應時代潮流,巧妙運用信息技術綜合各學科間的滲透與聯系。當討論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情況時,我們不僅要講述這個國家的自然、人文、資源和歷史,還要結合該地的地理學,并將這些信息融入到我們的課程中,幫助我們建立起一個復雜的、多元化的知識體系,并訓練我們的思維和創造性。
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策略,相比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提高了。信息技術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可以巧妙地運用在課堂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優化地理教學課堂,從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創造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跨學科綜合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紫薇. 基于地理科學素養的初中地理陳述性知識教學策略研究[D].延邊大學,2014.
[2] 丁高照.地理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策略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32):303.
[3] 陳立平.愉快教學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4] 蘇麗芳.初中地理實驗教學策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5] 金燕.新課程實施中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
[6] 黃豐安.走進生活,貼近生活,聯系生活——淺析初中地理教學生活化策略的應用[ 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2):122.
[7] 張成奎.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3):156-157.
[8] 高峰.多媒體在農村初中地理教學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