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物建筑類博物館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館,受展陳面積的限制,傳統性陳列方式已不能全面展示博物館的文化內涵和研究成果。對此類博物館而言,立足實際,準確把握館內特色文化資源,創新展陳方式尤為必要。文章結合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展陳提升的具體實踐,分析博物館內典藏的各類物質及非物質遺產面向社會的重要途徑和薄弱環節,探究提出新時期凸顯文物價值、豐富文物內涵、實現“以人為本”的展陳新途徑。
關鍵詞:文物建筑;博物館;陳列展覽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9.021
作為不可移動文物,文物建筑憑借獨特的風格特征和歷史文化內涵不僅在旅游價值開發中呈現出優勢,也為博物館的發展提供信息支撐與實體保障。以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為代表的文物建筑類博物館像一部放映機,以滄桑又堅挺的姿態展示著歷史魅力;也像一所大學校,在釋放教育功能的同時塑造著城市品質。在文旅大融合的新時代,創新做好展覽展陳工作是實現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強力支撐。
1 博物館文物陳列的基本要素
歷史文物以及文物背后故事的閃光點通過科學翔實的陳列展覽才能釋放再現,憑借豐富先進的展陳手段才能鮮明凸顯出直觀感性的魅力,通過妙趣橫生的展覽互動才能表達出精神內核。一般構成展陳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展品、展示設備、展示場景三種。
1.1 展品
博物館展品主要指圍繞展覽主題陳列出來以供游客參觀的物品。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陳列展品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文物(包括文物建筑本身),另一類是輔助展覽的陳列物品。在陳列出的展品中實物占據主導地位,主要包括樂道院醫院時期的醫療設備,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時期的僑民生活用品、紀念品以及畫作等;輔助展品主要是以立體生動的沙盤(圖1)以及樂道院名人堂蠟像為主,旨在襯托文物的光華,增強文物的歷史文化內涵。
1.2 展示設備
展陳設備,即協調博物館整體風格,結合文物的特點,使用最佳載體來保護、呈現和烘托展品。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的展陳設備主要包括密閉安全的展柜、圖文并茂的展板、被關押的西方僑民及其后代到訪濰坊市時摁下的作為永久紀念的手模展墻。展陳設備的有效利用,既能避免環境以及人為因素對展品的破壞,又能改善視覺效果,形成統一、完整的陳列主題。
1.3 展陳場景
展陳場景區別于廣義范疇下的場所,它既是多個空間的串聯,也是多個語境氛圍感的營造。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的陳列按照空間重現及時間轉換的原則,按歷史發展的時間主軸,以不同時期建筑功能屬性為標準,打造出“樂道院歷史基本陳列展廳”“西方僑民集中營專題展覽”“世界反法西斯陳列展廳”三個部分。每個展廳在全面呈現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提煉不同時期的特色情節,為觀眾打造豐富多樣的體驗,使游客感受每段歷史帶來的酸甜苦辣。
2 文物建筑類博物館陳列展示的基本路徑
2.1 場景復原陳列
復原陳列,即“通過科學處理和藝術加工,使已經消失或局部被破壞的文物標本或文化遺跡再現的一種博物館陳列形式,復原對象必須具有真實性”①。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展廳采用場景復原陳列的方式,沒有過于注重模型道具及人物雕塑,也沒有依賴高科技的烘托,而是依據文物、展品按照原生態的存在狀態進行布置,重現濰縣基督教醫院的病房、床位、醫療設施配備,也就是樂道院“十字樓”作為病房大樓時期的場景,醫療設施配備齊全。在準確把握歷史真實性與藝術感染力的基礎上實現場景環境和文物展示的和諧統一,為游客提供理解展品的氛圍。游客置身其中獲得更真切的時空體驗,也更加直觀地了解陳列主題和展館展品背景,從而認識到樂道院作為當時膠東一帶規模大、檔次高的綜合性醫院的時代價值。
2.2 互動體驗陳列
互動體驗式陳列是在傳統展示理念基礎上,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融合心理學、教育學和傳播學,借助展品或輔助性資料與觀眾互動形成的新型展陳方式。它有效地將陳列展覽的重心從藏品轉移到人,也更加注重游客的精神感受。依據陳列的特定主題,設置展覽情境,吸引并鼓勵觀眾參與到陳列之中并產生互動性的實踐性活動,觀眾通過自己的觸覺、視覺和聽覺等方式獲得獨特的體驗感受,了解展覽的內涵并引發自身的思考,也充分展現出趣味性、參與性和教育性。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展廳設置了互動體驗項目—教室復原體驗(圖2),以玻璃作為分隔過去與現在的道具,觀眾坐在玻璃外側的凳子上,會發現自己的影子倒映在歷史的場景中。
2.3 借助先進技術手段的展示陳列
科學技術的應用與發展驅動博物館展陳觀念的轉變和方法的革新,突破單純以展柜文物和展墻圖片為主題的平面化、線性陳列形式,呈現出網絡化和多元化的特點。
2.3.1 多媒體技術展示
多媒體技術展陳是指運用電腦、投影儀等新興媒介,將圖片、實物等靜態資料無法容納和表現的內容綜合起來,以音頻和影像等動態的形式為游客提供更全面的展陳信息和沉浸式的體驗感受。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數字放映廳播放與樂道院相關的主題影片30余部(圖3),整體展現建成以來140余年的歷史,使游客在正式參觀之前就以聲像形式了解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的發展主線,為后面的正式參觀提供觀摩性印象。
2.3.2 數字化虛擬展示
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和人機交互技術等先進的手段將難以全方位展出的實物展品立體化、便捷化呈現出說明性信息,增強游客對于陳列展示的感知和記憶。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以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三種技術融合的XR(擴展現實)互動體驗方案打造“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數智魔鏡元宇宙體驗項目”,既完美涵蓋了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的絕大部分歷史建筑、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賦予館內藏品及展館專屬“數字身份證”;又通過VR技術將超寫實虛擬環境建模和外籍演員真人表演相融合,借助影視后期合成制作呈現出360°全景互動電影。參觀者借助VR眼鏡便可以全方位視角瀏覽整個場景,并以身臨其境之感觀看文物細節、并實現與歷史場景、歷史人物、展品零距離互動,實現文博展覽數字化賦能。
2.4 建筑本體展示
文物建筑的原始性和豐富性為城市發展提供特色支撐,如何使其自身的景觀化、地標化真正活化成有意義的社會公共空間,博物館化無疑是最平穩也最有價值的途徑。宋向光曾表示,“以古建筑為博物館這一做法,會給社會公眾以博物館就是文物的認知”②,體現出文物建筑作為“大文物”,憑借天然性的社會文化意蘊和歷史化、藝術化的敘事特質,成為展現博物館定位與展示的生動注腳。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以7棟歷史建筑中的一棟作為展館,紀念反法西斯戰爭中濰縣人民的友好互助,以期弘揚新時代和平與發展理念,與建館使命相得益彰。通過對“十字樓”等文物建筑微觀空間進行調整,以觀展流線的設計、庫房條件的把控、展陳空間的大小回應博物館收藏、展陳和教育的需要。
2.5 流動微展覽
流動微展覽是適應博物館發展新需求應運而生的一種方便使用、靈活多樣的展陳方式,是文物主動融入群眾生活、真正活起來的具體體現。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在“開門辦館”理念下,深挖文物內涵,確定“樂道院簡史”“被遺忘的濰縣集中營”“樂道院濰縣集中營黨建歷史巡回展”“樂道院國際交流史”“樂道院教育發展史”“樂道院醫療發展史”“畫家眼中的樂道院”等七個主題,創新展現形式,推出流動微展覽進機關、社區、農村、學校、企業、軍營等“六進”活動,以展板圖像、講解交流的靈活展陳形式實現由固定免費開放向流動博物館的轉變,切實提升服務的水平和宣傳力度。同時,利用二維碼插入博物館官方網站視頻鏈接,提升訪問量;在官方網站內部設置流動博物館有獎留言專區,擴大宣傳效果,形成濃縮、靈活、精致又便捷的微展覽。
3 當前陳列內容常見的問題分析
3.1 展廳面積較小,觀感體驗較差
雖然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現存歷史建筑7處,但出于修繕保護的需要,目前博物館依托主體仍為“十字樓”建筑,其共計3層、約2300平方米,展陳面積難免受限于文物本體建筑的實際大小。另外,先前“十字樓”作為病房樓的使用功能決定空間布局,房間既小又多,使展陳空間被分隔。在每個專題下的陳列路線長且空間不連貫,游客的參觀注意力易被分散,也容易被打斷。
3.2 展陳結構單一,發展定位滯后
作為濰坊市首家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的職能已經不再單純局限于搶救性征集保護文物,社會教育和公共服務的雙重使命也圍繞免費開放落定。因此,審時度勢明確博物館的發展定位,謀劃與發展相匹配的展覽主題,才能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陣地作用。
目前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內三個展廳基本陳列主要介紹樂道院140余年的發展歷史,但關于“紅色文化”的展陳面積小、實物資料少。需要在審視發展定位的基礎上,加強文物史料研究,從質與量兩方面豐富館內展陳結構。
3.3 展覽語言平冗,陌生化體驗感受
展陳的實質是“一個人為環境的創造,側重于氣氛的表達和以視覺化元素營造出某種情緒與氛圍,使觀眾在陳列展示空間中感觸到的造型、材料、實物、圖片、聲音,從而使展示空間有了不一樣的感人魅力”③。陳列展覽語言作為傳遞展覽信息的溝通符號,在傳遞內容、吸引游客等方面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內陳列語言側重于信息量的輸出,填鴨式的講解信息很難突出重點,導致觀眾無法在有限參觀時間內把握表達核心,也未能很好調動觀眾學習發問的主動性。
4 提高展陳水平的藝術方法
4.1 明確發展定位,凸顯特色主題
博物館的定位與陳列主題決定了展陳的內容、結構以及表達形式,因此明確博物館發展定位與展陳主題成為陳列展覽的基礎和靈魂。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搞歷史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④的指導要求,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是以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為核心的中小型博物館,見證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見證了中國反抗外來侵略走向民族解放的過程,也見證了堅守正義、守望和平的中西友誼。本館的展陳宗旨在于打造法西斯暴行的罪證保存、收集與展示空間,成為詮釋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見證地。同時更好發揮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建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警示人們珍愛和平,堅守正義,加強溝通交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4.2 調整布局,實現空間和諧
通過展陳空間的布局設計,博物館形成可帶給觀眾情感體驗的敘事空間。由于文物之間存在類型、質地、色彩與規格的差異,文物的擺放位置和組合方式會直接影響參觀的體驗。因此在對文物進行展陳的過程中應注意把握實物的尺寸大小再去判斷陳列組合的方式。譬如,將能夠表現館內特色的、規格相對較大的文物擺放在最為顯眼的位置,小件補充性文物可陳列在其周圍,與之相互呼應又能突出主體。另外,展柜中陳列的文物不宜太多,密集性的鋪張排列給人以雷同感和疲勞感。可以積極運用聲、光、電等手段,借助數字媒介、音頻設備等先進科技輔助展覽,既增強文物藏品展示的藝術美感,又能與整體展覽主題相呼應,實現展示的多樣性與參與的趣味性。
4.3 挖掘文物內涵,豐富結構層次
文物史料是博物館“說歷史”的依據和憑證,史料的豐富程度成為陳列展覽的重要支撐。展陳人員要在全面了解博物館的歷史文化基礎上進行深度挖掘、總結提煉、展示亮點,使展陳有“戲”可看,有“情”可念。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承載著厚重的紅色文化與濃烈的和平文化。這種東西方文明碰撞以及侵略與反侵略的歷史特殊性要求全館在搶救性征集文物的基礎上,切實以研究的眼光去發掘文物史料的新價值,形成新成果,從而為陳列內容的更新注入新內容和新內涵,以更加多元的陳列形式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宣傳的效果。
4.4 凝練展陳語言,增強趣味性
展陳文字是文物藏品“開口說話”的重要媒介,是闡釋文物藏品背后故事的關鍵窗口。從理論上講,博物館展陳語言是融合美學理論和藝術思想,并且能夠被影視和解說再塑造的藝術性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區別于現實生活中使用的敘事性語言。一般而言,展陳語言的表達既要做到專業性、知識性,又要做到藝術性和趣味性的統一。首先,精簡展板版面的陳列性信息,以高度凝練的陳列語言呈現文物的特點與價值,避免堆砌性語言給觀眾帶來的視覺疲勞,做到凝練縝密、重點突出、科學準確。另外,根據陳列所要昭示與傳達的情感,自覺改變陳列語言的敘述方式。在全面挖掘文物背后故事的前提下,通過藝術手法的運用,借助或深沉或傷感或奮進等張弛有度的節奏表現出來,最終與觀眾形成趣味性互動,引發其主動性思考,從而深化其對文物及其內涵的理解與記憶,有效避免陷入“博物館疲勞”的發展困境。
“當空間與社會文化相遇,空間將變成人類可利用的資源。”⑤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作為濰縣歷史文化的凝集、展示和傳播之地,應在充分考慮觀眾心理需求的基礎上,有效利用實物、圖片、文字以及科技等手段謀取文物建筑空間分隔和布局的最優化,搭建起建筑空間價值輸出與群眾精神享受之間的一座橋梁。
注釋
①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
②宋向光.博物館不是“場館”[N].中國文物報,2013-03-01(003).
③趙大明.用流動之美體現時空藝術:《武漢近現代歷史陳列》形式設計談[J].武漢文博,2009(3):9-11.
④金佳緒.圖文故事|真情實景,習近平這樣講解文物[EB/OL].(2018-05-28)[2024-06-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1669893578275717amp;wfr=spideramp;for=pc.
⑤彭婷.空間語義化下城市規劃館展示設計的主題表達與情感傳遞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