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小學教師負擔過重,實際上是個老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國家層面已出臺諸多文件,如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2021—2023年教育部及相關部門每年都會出臺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的文件,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
教師“減負”,是為了激發教師的專業發展動能和教育教學熱情。那么,如何讓中小學教師“減負”工作取得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實效?如何健全教師“減負”長效機制,將教師“減負”同優化教師資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這一系列問題值得我們思考、探索。本專輯文章通過專家、一線教師的解讀,相信會有助于拓寬我們的認識。
媒體視點——
1.讓減負“看得見、摸得著”,一方面,要立足“減負”看“減負”,注重建立監督管理長效機制,通過監測、核查、通報等方式,常態化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另一方面,要跳出“減負”看“減負”,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評價學校的根本標準,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
2.減輕教師負擔,既需要社會層面給予教師合理期待,明確教師主責,構建多方協同治理格局,又需要教師從個人層面提升自主發展能力,積極進行角色調適,有效協調多重角色沖突,形成外部支持“減負”與教師主動“減負”的雙向良性互動。
3.為教師“減負”,已成為部分國家和國際組織關注的核心議題。部分國家高度重視教師“減負”工作,從“減負”政策的有效制定、問責體系建構、系統性治理等方面積極行動,再次打響教師“減負”攻堅戰,讓教師將更多精力放在教書育人和提升自我專業能力上。
(以上材料摘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