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沉寂中的自我救贖

2024-12-31 00:00:00王昊威
長江小說鑒賞 2024年31期
關鍵詞:保羅

[摘要]奧斯特在《幽靈》中以布魯為中心,刻畫了個體在高熵環境下逐漸封閉、趨于沉寂而又自我救贖的故事,建構了城市環境惡化、信息意義喪失以及心靈孤立無援的三重熵化空間。布魯的人生境遇由這三重空間交織而成,也成為后現代城市熵化個體的縮影。奧斯特通過作品表現了對美國社會無序之感所引發嚴重后果的擔憂,也通過布魯的自我救贖探索了個體避免沉寂而抵達和諧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有益啟示。

[關鍵詞]保羅·奧斯特 熵" 《幽靈》" 《紐約三部曲》

一、引言

熵,源自熱力學的概念,用以描述系統內部的混亂程度。在物理學家眼中,封閉系統中的熵會不斷累積,即所謂熵增定律,它揭示了自然界中秩序與混亂的永恒斗爭。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則將這一概念引入信息論,提出香農熵(Shannon entropy),用以衡量信息的不確定性。隨著熵理論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它逐漸滲透到人文領域,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與工具。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更是以“精神熵”來描述人類心理的混亂狀態。無論在哪個領域,熵都遵循著一個基本原則:在孤立的系統中,若無外力干預,混亂度將不斷上升,直至系統走向沉寂。

《幽靈》(Ghost,1986)是當代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紐約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被認為是最為精妙、充滿靈氣的一部。小說通過講述偵探布魯接受的一起離奇監視案件,展現了主人公在長達數年的追蹤過程中,內心世界的失控與掙扎。在與幕后黑手布萊克/懷特的較量中,布魯歷經磨難,終于走出陰影,重獲自由。當我們以熵理論為鏡,重新審視《幽靈》中的偵探布魯及其所經歷的奇案時,不難發現其中的深刻契合。布魯在城市的熵化、文字信息的失效、精神的封閉與崩潰中掙扎求生,這些現象都可以從熵理論的角度得到解釋。作者在開篇便以一句平淡卻意味深長的話揭示了布魯生命的定律:“信息總是慢慢地顯露出來的,每當它到來時,總會以沉重的個人犧牲作為代價。”[1]這不僅是布魯個人命運的寫照,更是熵增定律在文本中的隱晦體現。在布魯努力從混亂的信息中尋找線索、建立秩序的過程中,他不得不以更大的個人犧牲為代價,這與熵定律中秩序的建立必須以更大的混亂為代價的原理不謀而合。每當布魯試圖從現有信息中推斷出案件真相時,他都會經歷一次精神危機,這也是熵增過程中混亂度上升、秩序崩潰的生動寫照。作為偵探的布魯,其使命本應是從紛繁復雜的線索中整理出清晰的“秩序”,然而在布萊克案件的現實中,這一理想卻被無情地瓦解。熵的不斷累積將布魯逼至絕境,迫使他尋找破局之道。最終,他成功打破封閉的系統,擺脫無用信息的束縛,走上通往自由的道路。

二、封閉的自我與城市空間的熵化

熵理論認為,在一個孤立系統內,如果沒有外部干預,系統內部的總熵(或混亂度)會不斷增加,而不會減少,自然趨向于使系統中的能量和物質分布更加均勻,從而增加系統的混亂度。小說中城市空間的熵化主要從三個方面表現出來:城市生活的封閉、城市環境的混亂和城市中主體身份的不穩定性。

首先,城市生活是封閉的。小說中,布魯為了觀察布萊克的一舉一動搬入布萊克居所對面的一間公寓內,公寓位于紐約布魯克林高地的橘子街,這在空間上構筑了一個封閉的環境,令人聯想到品欽小說《熵》中與世隔絕的四樓。為執行“盯梢”任務,布魯在此房間內度過了數年光陰,即便走上街頭,也鮮少與他人進行有效交流。這種封閉的空間環境導致布魯形成了一種封閉的自我狀態。他杜絕了所有社交活動,全心投入案件之中,孤獨感使他倍感苦悶,于是向昔日搭檔布朗寫信求助。然而,布朗的回信里甚至沒有提及布魯信中所說的案子,只是一些無意義的寒暄。父親的離世和女友的移情別戀使得所有可能為他提供溝通支持的人都未能給予其幫助。這些因素進一步加劇了布魯內心的孤獨感,他內心的窗戶一扇接一扇地關閉,最終將自己囚禁在一個絕對封閉的環境中。

奧斯特在文本中巧妙地運用了《瓦爾登湖》來隱喻布魯的封閉生存狀態。梭羅深受愛默生思想的影響,在瓦爾登湖蓋了一座小木屋,過著自給自足、與世隔絕的生活。梭羅的故事深刻映射了孤立封閉的布魯的生存現狀。奧斯特在談及《幽靈》這部作品時曾說:“在《幽靈》中,梭羅的精神占據了主導地位,即過一種孤獨的生活,一種修道院式(monastic)的生活,以及這種生活招致的所有危害。”[2]奧斯特意在向我們說明,封閉的生活方式具有其駭人的一面。在現代城市中,個體往往被隔離在一個個獨立而狹小的空間內,這種封閉的城市生活極大地限制了信息的流通與社交互動。個體在這種環境下,不僅面臨心理疏離的困境,其適應能力也可能逐漸下降。由于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來排解多余的熵,個體往往處于失序的狀態,面臨“沉寂”的危機。

其次,城市環境的混亂也會使主體的熵增加。在三部曲中,紐約是一座令人迷失的城市,奧斯特在《玻璃城》中這樣描寫紐約:“一整個破裂的世界,混亂是普遍現象。你一睜眼就能看見。破碎的人,破碎的事物,破碎的思想。”[1]在《后現代轉向》中,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對比了現代主義和后現代小說中對城市的描繪。哈桑認為,城市曾被認為是與新世界相關的進步的象征,然而隨著后現代時代的到來,城市已經成為一個非中心化和喪失個性的虛空:“世界分裂成難以盡言的集團、民族、無政府狀態和分崩離析。”[3]誠然,后現代城市文化以其碎片化、多樣性、消費主義、快節奏、不確定性、虛擬化和數字化等特點構成了一個高熵的社會現象。信息過載和混亂、心理焦慮和失序感以及社會疏離和孤立感,給個體帶來認知負擔和心理壓力,挑戰著個體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

最后,城市以其多樣性和復雜性為特點,逐漸消解了傳統意義上絕對、固定的意義,在這種環境下,一切都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個體的身份也變得流動不定,難以捉摸。奧斯特巧妙地利用顏色作為人物命名的元素,如布魯(Blue)、布萊克(Black)、懷特(White)等,這些顏色的命名不僅富有象征意義,而且暗指人物身份的漸變與不確定性。布魯作為偵探,本應擁有明確的身份和職責,然而他卻始終無法確立起作為偵探的確鑿地位。他的任務是監視他人,但諷刺的是,他自己卻成了被監控的對象。他試圖通過撰寫報告來用語言重塑自己的身份,然而語言的失效使他陷入徹底的困境,最終淪為一個在意義之外徘徊的幽靈。為了接近布萊克,布魯不得不三次改變自己的身份,這種頻繁的身份轉換正是都市生活中個體身份不確定性的縮影。如伊哈布·哈桑所說,后現代時期的一個特點是在“重建自我”中對流動性身份的追捧,這種對“流動性身份”的追捧同時也是對“穩定一致的自我概念”的質疑[4]。在瞬息萬變的城市中,個體為了生存和適應,需要不斷地建構新的身份、尋找新的意義。奧斯特通過布魯的個體經歷深刻揭示了后現代城市生活中個體的困境與挑戰。

總而言之,奧斯特筆下的城市不斷熵化,其繁華的背后實質是精神的“荒原”。布蘭登·馬丁(Brendan Martin)認為:“奧斯特將城市描繪成一個冷漠而壓抑的地方。他的角色在這種壓迫性的環境中掙扎求生,經歷了無數的艱難困苦。這些人往往自愿將自己流放出城市。主角們踏上了發現之旅,并將他們的新環境等同于救贖和精神重生。”[5]奧斯特筆下的紐約市,宛如一部永無止境的書卷,這座城市被符號所環繞,能指的綿延加劇了能指與所指之間的疏離感,給人一種強烈的斷裂感。通過熵化城市的描寫,他提醒我們,在追求物質繁華的同時,不應忽視精神世界的荒蕪與迷茫。面對城市的熵化現象,我們需要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以應對這個充滿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的世界。同時,在這樣一個高度復雜和不確定的環境中,我們或許無法找到絕對的意義和固定的身份,但我們可以嘗試在流動和變化中尋找新的可能性,構建屬于自己的意義世界。

三、語言的失效與信息空間的熵化

在信息論中,熵被用來衡量一個信息源的平均信息量或平均不確定性。信息論之父香農認為:“信息是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6]通信的目的就是要使接收者在接收到信息后,盡可能多地消除其對信息源所存在的疑慮。維納也認為:“所謂有效地生活就是擁有足夠的信息來生活。”[7]信息的不確定性在熵的產生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一個具有高熵值的信息源意味著其生成的信息富含較高的不確定性,因此,為了準確描述或解釋這些信息,需要更多的信息量。當布萊克作為一個被解讀的“文本”時,其高度的不確定性使得“讀者”布魯不得不面對大量碎片化、看似無意義且高度熵化的信息,使得布魯產生了嚴重的精神危機。同時,對熵增的畏懼也開辟了布魯的自我救贖之路。

首先,從信息交流的角度來看,在小說《幽靈》中,布魯被懷特雇傭為監視者,并約定每周提交一份報告,這構成了他與外界的主要信息交流渠道。但這種信息交流方式本質上卻是無效的。根據維納的觀點,有效的信息交流應當是雙向且互動的。而在布魯與懷特之間的交流中,這種雙向性被嚴重破壞。布魯提交報告后,懷特并不會給予任何回復,這使得布魯無法從懷特那里獲得任何有效的反饋或信息。當案件陷入僵局時,布魯試圖通過誘導懷特來獲取更多線索,但最終卻以失敗告終,僅得到一句冷淡的“別再鬧著玩了”。這種單向且缺乏回應的交流方式,使得布魯無法從懷特那里獲取有效的信息,從而導致信息交流的無效性。這種無效性根植于布魯與懷特之間不平等的權力關系。在《幽靈》這部反偵探小說中,偵探布魯作為監視者,實際上也處于被監視的地位。委托人懷特實際上是操縱全局的幕后黑手,而布魯則被動地卷入案件之中,無法發揮主導作用。這種權力關系的不平等,使得布魯在信息的獲取與交流中處于劣勢地位。在不平等關系中,信息溝通的工具已經被懷特嚴格控制,而“誰控制了外部工具,誰就控制了能量流淌渠道”[8]。布魯在與懷特的交流中無法獲得有效的能量流,個人的自由被嚴重壓制。這種信息交流的困境,使得布魯更換策略,喬裝打扮來接近布萊克獲取有用的信息。

其次,從信息獲取的角度來看,信息論指出,重復而無活力的信息會導致系統的熵值增加,而具有強大解釋力和內涵豐富的信息則有助于降低系統的熵值。在小說中,懷特并未告知布魯監視的目的,僅要求他定期提交報告,這使得布魯獲取的信息單一而又缺乏活力。同時,布萊克的行為毫無規律可循,導致布魯在長時間的監控中并未發現任何有助于案件進展的有效信息:“他掌握了一千樁事實,但所有這些事情都只能說明他什么都不知道。因為這些事實也許什么意義都沒有。”[1]布魯所獲取的這種高度靜止、無序、一成不變的信息,實際上增加了他的熵值,使他陷入信息獲取的困境。

最后,語言是信息的載體,語詞的失效是文本空間熵化的關鍵因素。在布萊克案件之前,布魯對撰寫報告駕輕就熟:“單詞對他來說都是透明的,像是一扇隔在他與這個世界之間的大玻璃窗,到目前為止,這玻璃窗還沒有阻礙他的視線,而且像是不存在似的。”[1]“玻璃窗”意味著語言能夠輕易反映出現實,不會混淆現實,使現實模糊化。這種傳統的工具論語言觀被視為對現實的直接反映或表達。它認為語言是一種工具,可以準確地描述世界,傳達事物的本質和存在,語言成為對現實的鏡像或映射。但步入后現代時期,人們對語言的看法發生改變。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不是簡單的符號系統,而是由各種語言游戲組成的復雜網絡。語言游戲是無法定義的,因為“任何定義都是對被定義者的普遍性和本質性的概括, 而對語言游戲而言, 并不存在這樣的本質”[9]。同樣,德里達的“延異”(différance)結合了“defer”(延遲)和“differ”(差異)這兩個詞,指出意義并不是在語言中立即被確定和固定的,而是不斷地被推遲和差異化。語言的延異“在一個區分和延擱的替代之鏈中永不停息地自我移位”[10],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布魯在撰寫報告時的感受:“他寫報告還是第一次有這樣的感受,第一次發現詞語不一定管用,它們有可能把自己所表述的事物弄得暗昧不明。”[1]語言的能指不斷流動,所指被淹沒,使得語言成為無根的浮木。這給試圖運用語言重鑄意義的布魯帶來困難,報告失去意義,秩序也就無法產生,加劇了布魯面臨的危機。

然而,熵增的危機也為布魯的自我救贖帶來動力。不確定性導致熵增的產生,但也同時為熵減提供動力,為負熵開辟道路。人們恐懼不確定性,就自然會產生追求確定性、穩定性的動力。布魯正是因為陷入熵增的危機之中,才開始嘗試打破困局,尋找出路。當布魯假扮流浪者與布萊克交談時,布萊克向他講述了“惠特曼大腦”的故事和霍桑的小說《威克菲爾德》。對于“惠特曼大腦”,布萊克這樣解釋:“我們總是談起試圖探索一個作家的內在之物,從而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可是你真要這么去做,你會發現那里面并沒有很多內容——至少不比你看到的任何一個普通人更多。”[1]這個故事暗示了布魯對布萊克的窺視與推斷終將一無所獲,就像故事中探索作家內在之物的嘗試一樣,最終只會發現其實并沒有太多內容。這種隱喻為布魯提供了對自身處境的新認識,使他意識到之前的信息獲取方式可能存在問題。同時,《威克菲爾德》所喻指的“離群索居”的生存狀態也啟發了布魯思考自己的生存處境。

在信息熵理論的框架下,隱喻可以被視為一種信息壓縮的形式,它將復雜的信息以簡潔的方式表達出來。“愈是可見的消息,提供的信息就越少。例如,陳詞濫調的意義就不如偉大的詩篇。”[8]隱喻式信息內涵豐富,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可以為系統引入負熵。隱喻信息的獲取是關鍵性的,布魯通過與布萊克的交談,對自己的處境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為自己的困境帶來轉機。

四、心靈空間的熵化與自我救贖之路

心理學家認為,將熵概念拓展到心理學領域可以更好地解釋心理現象。榮格將心理活動看作一種類似于熱力學能量轉化的活動:“熵原理制約著整個人格系統中的能量交換,其目標是要實現系統內的絕對平衡。”[11]榮格認為這種平衡的目標并非完全靜止,而是個體內外部要素間的一種動態和諧,是我們內心能量運動的終極方向。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將最優的心理體驗稱為“心流”。從微觀心理的角度看,心理系統傾向于恢復到相對穩定的低熵狀態,但在面對高度熵化的外部環境時,獲取負熵變得困難,減少熵的擴散必然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雅各布·赫什(Jacob B.Hirsh)在《心理熵:理解與不確定性相關的焦慮的框架》中認為,熵在主體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產生,而主體要做的工作就是不斷克服這些熵。將其應用在布魯身上,這個貫穿始終的明確“目標”就是“破案”。布魯對《偵探紀實》中的一則案子有著濃厚的興趣:退休的驗尸官戈爾德對年輕時未破獲的一樁案子無法釋懷,年老的他決定重新開始調查。戈爾德所代表的是傳統偵探身上所具有的理性氣質,以及對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當布萊克走出家門在布魯克林大橋游蕩的時候,作為偵探的布魯本能地認為布萊克有可能一躍而下。當布萊克走進書店時,布魯又開始思考布萊克與布萊克出版商之間的聯系。然而,所有的“線索”,“既不合轍也沒有邏輯可據以推測將會發生什么事情”[1]。偵探的偵查行為需要從龐雜而無序的線索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用邏輯串聯出有意義的邏輯鏈,并最終導向一個明確的結果,將無序賦予有序,這必然是一個逆熵的旅程。在傳統的偵探小說中,“讀者可以預見到正義的一方必定勝利, 他需要的僅僅是去預測取得勝利的具體形式或手段”[12]。然而《幽靈》是一部反偵探小說,這是因為后現代社會中,主體不再是制造意義、連貫一致的實體,布魯的傳統手段都面臨著失靈的窘境。布萊克的案子實則只是一場謊言,本身毫無意義。這一切打亂了布魯預想的目標,使得不確定性出現,熵增產生。赫什的研究驗證了這一點:“當計劃被意外打亂(例如,不可預見的障礙出現),并適當的感知框架和行為反應沒有立即明確時,就會出現不確定性。當沒有明顯實現預期目標的替代途徑時,熵就會大量增加。”[13]

在認知系統中,計劃是有機體在實現目標、克服障礙的途中避免熵增的有效途徑。有效的計劃可以幫助有機體降低環境中的不確定性,提高對目標的實現概率,并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和能量的浪費。通過明確的目標設定、合理的行動規劃和適時的行動執行,以及有效的計劃,可以減少不確定性帶來的心理壓力,并提高個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小說中布魯的計劃就是喬裝打扮,潛入布萊克家。布魯潛入布萊克的房間里,發現自己的報告原封不動地出現在那里,這一刻他明白了一切都是一場游戲。他終于明白,令自己不斷陷入“沉寂”危機的原因,就是懷特當初為自己設下的荒唐的“目標”。最后,奧斯特以一場對決作為故事的結尾,布魯已經非常明白,自己的一切嘗試都化為泡影,唯一的“救贖”就是消滅布萊克。布魯內心壓抑的能量在頃刻之間爆發出來,憤怒之下他殺死了布萊克,就如同品欽的《熵》中奧芭德在最后揮拳一擊砸碎了房間的玻璃,才擺脫了沉寂。

布魯掙脫了不切實際的目標,除掉了令其陷入失序的布萊克,熵增也就驟然停止。他徹夜不眠讀完了布萊克所有的手稿,讀完時“他聽見鳥在歌唱,他聽見腳步紛至沓來,他聽見汽車碾過布魯克林大橋”[1]。如契克森米哈賴所言:“最優體驗出現時,一個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14]布魯通過此舉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真相,內心終于獲得平靜,認知系統也歸于平衡。

布魯身上匯聚了理性與堅韌的光輝,他對信仰的虔誠、對理想的執著以及對權威的尊重,共同構成了他獨特的品質。相較之下,布萊克/懷特則象征著無序、無意義以及不確定性。這場對決不僅是布萊克與布魯的交鋒,更象征著混沌與秩序的碰撞,也象征著主體克服熵增所作出的努力。這場對決以布魯獲勝告終,布魯通過自我拯救重獲自由,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矛盾的解決。奧斯特在結尾寫道:“現在布魯從椅子上站起來,戴上帽子,走出房門。從這一刻開始,我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1]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布魯將走向何方,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布魯依然會遇到相似的困境,因為在后現代語境下,人的生存狀態逐漸趨于封閉,語言無法重塑自我,主體的身份變得破碎而無定,人必然會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再次陷入惘然和迷失,這使得布魯的反抗過程有了存在主義荒誕英雄的悲劇色彩。雖然無法全然擺脫熵增的命運,但他在有限的范圍內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在高度熵化的時代背景下,他自我拯救的歷程,成為后現代一個個熵化個體自我救贖的啟示錄。

五、結語

在人類生命的流轉中,從青春的蓬勃到最終的消亡,實則是熵增過程的自然體現。也許熵增以至沉寂是我們每個人以及自然逃脫不了的命運,然而在已知命運的前提下我們依然可以擁有自由意志。里夫金說:“我們無法逆轉時間或熵的過程,那是早已定了的,然而我們可以運用自由意志來決定熵的過程的發展速度。”[8]奧斯特通過《幽靈》這部小說,展示了個體在熵化社會中尋求自由和意義的努力與可能性,體現了對人類心靈和社會狀態的深刻思考和探索。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理性、尋求真相,以及不斷反思和更新自身的認知結構,是面對熵化社會的有效策略,同時也是追求自由和意義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奧斯特.紐約三部曲[M].文敏,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7.

[2] Auster P.The Art of Hunger[M].London:Penguin,1997.

[3] 哈桑.后現代轉向[M].劉象愚,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 尹星.保羅·奧斯特的《玻璃城》:后現代城市的經驗[J].當代外國文學,2016,37(4).

[5] Martin B.Paul Auster’s Postmodernity[M].New Yorkamp;London:Routledge,2008.

[6] 王勇,黃雄華,蔡國永.信息論與編碼[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7] 維納.人有人的用處:控制論和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8] 里夫金,霍華德.熵:一種新的世界觀[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9] 江怡.維特根斯坦[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0] 德里達,汪民安.延異[J].外國文學,2000(1).

[11] 霍爾.榮格心理學入門[M].馮川,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

[12] 任翔.后現代主義文學的一朵奇葩——略論反偵探小說[J].東南學術,2002(6).

[13] Hirsh J B.Psychological Entropy: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Uncertainty-Related Anxiety[J].Psychological Review,2012.

[14] 契克森米哈賴.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M].張定綺,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特約編輯" 張" "帆)

作者簡介:王昊威,四川外國語大學。

基金項目:四川外國語大學研究生科研校級重點項目:奧斯特小說《紐約三部曲》分形敘事研究(SISU2024YZ024)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保羅
富翁保羅的捐款之謎
紀念杰出的科學家保羅·克魯岑
英語文摘(2021年5期)2021-07-22 08:46:00
簡約而不簡單的畫像——保羅·迪昂
少兒美術(2019年10期)2019-12-14 08:08:26
保羅·艾倫絕不只是微軟的聯合創始人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26
紀念與致敬 CP3 XI 克里斯·保羅 CHRIS PAUL
NBA特刊(2018年7期)2018-06-08 05:48:24
突破人生
NBA特刊(2018年10期)2018-06-02 07:51:12
胡保羅的中餐館飲譽巴西數十年
華人時刊(2016年16期)2016-04-05 05:57:21
保羅·朗格朗:終身教育之父
參考譯文
神奇的保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干欧美| 日韩欧美网址| 亚洲黄色高清|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欧美成人日韩|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欧美五月婷婷| 色哟哟国产成人精品|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5555国产在线观看| 嫩草国产在线|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欧美在线一二区|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韩国福利一区| 色视频国产|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页|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亚洲男人在线| 日韩国产无码一区|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久久semm亚洲国产|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性视频久久| a欧美在线|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青青草一区|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99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国产精品爆乳99久久|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九色视频一区|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另类欧美日韩|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午夜不卡视频| 国产va在线观看| 97久久精品人人|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国产流白浆视频|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区免费|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免费无遮挡AV|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婷婷成人综合|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九色国产在线| 性色一区|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色哟哟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