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 issn.1672-0407.2024.23.029
[摘 要]近年來,我國稅制改革不斷深化,使民營企業面臨的稅收征管環境越發復雜,稅務風險因素多樣,企業容易因暴露出的稅務風險造成企業資源浪費嚴重或面臨處罰。現階段民營企業需加強稅務風險管控,深入探究引發風險的原因,立足實際情況制定應對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對企業造成的負面影響。文章主要研究民營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相關內容,從意義、風險表現、成因、對策方面著手分析,期望能夠為民營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工作提供幫助,進一步提升民營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能力。
[關鍵詞]新稅制;民營企業;稅務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志碼:A
稅制改革是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在新一輪稅收體制改革背景下,我國稅收制度根據高質量發展要求進行了優化,而且為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政府部門針對民營企業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提高民營企業納稅服務水平,同時對民營企業的稅收監管更加全面、稅收違法行為懲戒力度加大。稅務風險客觀存在于民營企業經營流程中,民營企業需客觀認識稅務風險,明確稅務風險管理職責,優化稅務流程,規范財稅基礎工作,全面防范企業稅務風險,促進企業實現穩健發展的目標。
1 新稅制下民營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意義
稅務風險具有隱蔽性、復雜性、不可預測性的特點,其有可能不發生,但一旦發生則會對企業造成無法估量的影響。在企業經營過程中,不重視稅務風險將導致企業陷入稅務陷阱,影響企業的投融資活動及聲譽。企業做好稅務風險管理工作,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實現降低稅務成本和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有效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同時,民營企業在市場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大,民營企業的發展水平對于市場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在新經濟環境下,民營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加劇,加之稅收征管信息化、稅務管理數字化改革,民營企業的稅務風險趨于多樣化,加強稅務風險管理是民營企業必須要重視的工作,企業要以合理手段和工具全方位防控稅務風險,從而保障民營企業穩定健康
發展[1]。
2 新稅制下民營企業稅務風險分析
2.1 涉稅基礎管理風險
首先,未納稅申報或納稅申報時間過晚,部分納稅意識較低的小微民營企業在經營中容易出現未納稅申報的情況,其認為不產生涉稅收入即可不用納稅申報或是選擇延期申報,但按照規定,處于存續期的企業應按期申報納稅,如若繳納稅費存在困難,也須按照規定提交延期申報申請。其次,稅收優惠應用不當,民營企業對于稅收優惠政策的解讀不準確,在應用時存在失誤,稅收優惠政策享受不規范,反而造成稅務風險。最后,賬務處理不規范,部分民營企業存在設置兩套賬甚至三套賬的問題,形成大量的外賬和內賬。還有個別民營企業的賬本和賬面中出現代開、回扣等字樣,引發稅務機關的關注,企業面臨稅務稽查風險。
2.2 增值稅風險
首先,發票風險,在金稅四期實施背景下,稅務機關以數控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發票進行監控,進項不一致問題會引起稅務機關的稽查。同時,民營企業在交易成本未產生之際提前開票,導致出現稅務風險。其次,增值稅視同銷售業務未繳稅,部分民營企業由于稅收理論知識欠缺,視同銷售業務所產生的收入并未確認和申報,埋下風險隱患。最后,對進項稅的管理不當,導致企業提前納稅。現階段企業擁有自主選擇認證抵扣進項稅額的權利,企業可結合自身情況規劃進項稅額抵扣,避免提前減稅。但是,部分民營企業的進項稅管理不足,存在漏抵扣進項稅的問題,導致企業提前納稅,現金流壓力增加[2]。
2.3 企業所得稅風險
首先,稅前扣除憑證不合規,部分民營企業試圖增加稅前扣除額,但賬列部分無法提供合法扣除憑證的費用,導致企業面臨稅務稽查。其次,收入確認方面,按照開票時間確認收入一般是在企業交易完成之后,而客戶打款延遲會導致發票收入時間與開票時間不一致,部分民營企業將客戶付款和開票時間作為納稅時點,導致稅務風險。最后,財政性資金收入風險,部分地區針對民營企業提供財政資金支持,而個別企業對財政補助收入、貸款補貼、專項資金等的稅務處理不當,認為其無需繳稅,導致企業面臨罰款、補繳稅費的風險。
3 新稅制下民營企業稅務風險成因
3.1 稅務風險控制基礎環境差
首先,民營企業經營發展多為由“家庭式作坊”發展而來的中小企業,自身規模一般,資本能力較弱,內部管理體系不夠完善,未設置獨立的稅務管理組織架構,稅務專業管理人才處于短缺狀態,導致企業稅務風險控制環境差。其次,員工的稅務風險意識薄弱,尤其是業務部門對稅務風險的認知不準確,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未能貫穿業務流程和經營業務,加之部分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職責并不歸屬于財務部門,稅務人員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納稅申報、繳納稅費,往往在稅務風險發生后才有所反應,此時稅務機關已然發現風險點并聯系企業。最后,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目標設置不清晰,部分民營企業對稅務風險管理的要求僅為不違法、不偷稅漏稅,管理目標不夠精細,缺乏指導性。
3.2 稅務風險評估和應對不足
一方面,企業的稅務風險識別評估未能跟隨經營業務范圍的變化而調整,也沒有定期對重大事項展開風險識別評估,部分稅務風險往往是稅務機關先于企業發現的。另一方面,企業的稅務風險應對和控制不足,企業的財務核算管理不規范,缺乏復核和監督,涉稅業務流程管理不嚴,財務部門未能深入業務流程,對財務風險的把控不足。個別企業在簽訂合同時忽視涉稅條款內容,合同簽訂基本由業務部門負責,而業務部門缺乏稅務理論知識,無法及時發現合同中的涉稅條款漏洞,進而埋下安全隱患[3]。
3.3 涉稅風險信息溝通滯后
涉稅信息的高效傳遞是強化稅務風險管理的關鍵,但是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企業的涉稅風險信息溝通存在滯后性。首先,企業信息管理不到位,民營企業對稅務信息的管理側重于財務層面,且只重視收集匯總信息,未能對信息進行再加工處理。此外,同一涉稅事項的稅務信息和財務信息可能存在差異,要求財務人員根據稅務信息需求對財務信息進行處理。比如,企業應稅收優惠政策要求,需留存備查部分資料,但一些企業未能建立資料清單,在稅務機關檢查時,企業可能因資料短缺而被取消稅收優惠政策享受資格。其次,內部信息溝通不暢,業務部門缺乏稅務風險管理意識和能力,無法識別判斷稅務風險因素,進而難以與財務部門溝通。同時,企業其他部門員工因財務報銷問題與財務部門存在矛盾,在向財務部門提供涉稅信息方面積極性較弱。最后,民營企業與稅務機關的溝通較少,更多是稅務機關單方面指導企業,企業未能及時就涉稅業務處理情況主動咨詢稅務機關,面對稅務機關依然保持不主動、能避則避的態度。
3.4 稅務風險監督缺位
不少民營企業受規模限制,并未建立審計部門,針對稅務風險的監督缺位。而且大多數民營企業對稅務風險的監督重點在于發票開具、納稅申報、繳稅方面,未能從涉稅業務流程著手展開全面監督。另外,對于已經發生的稅務風險,民營企業通常直接采取應對措施,未能深入分析稅務風險成因,并沒有在此基礎上深入改進稅務風險管理機制。
4 新稅制下民營企業稅務風險防范措施
4.1 優化稅務風險控制基礎環境
首先,設立獨立的稅務管理部門和崗位。在實務中民營企業應從自身規模和發展需求出發,選擇設置稅務管理部門或崗位,比如對于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而言,設置稅務崗位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則,既保證了稅務的獨立性,也有助于稅務風險管理。其次,強化全員稅務風險管理意識。一方面,要建設風控文化,由領導帶頭,加強對稅務風險的認識和重視,帶動全員參與稅務風險管理,在企業文化作用和引導下,使企業全員深刻意識到稅務風險管理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加強稅務風險管理考核約束,面向企業所有部門開展考核工作,明確各部門的稅務風險管理職責,通過考核機制量化各部門的稅務風險管理參與和實施情況,助力企業彌補稅務風險管理短板。最后,設置清晰的稅務風險管理目標,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目標的核心在于涉稅事項合法合規、優化納稅籌劃、樹立誠信納稅形象[4]。
4.2 加強稅務風險評估和應對
稅務風險識別、評估和應對是民營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核心環節。首先,民營企業可立足于業務經營環節開展稅務風險識別工作,民營企業對業務流程進行梳理,識別各環節的風險因素,建立稅務風險清單,在清單中詳細列示企業經營業務中涉及的稅務風險,民營企業需結合實際變化定期調整稅務風險清單,及時掌握稅務風險變化和是否出現新的風險點。同時民營企業可利用關鍵指標識別稅務風險,如貨幣資金、資產利潤率、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變動率、增值稅稅負差異率等多項指標,根據指標數值變化識別分析稅務風險。其次,民營企業在識別出稅務風險后,需進一步判斷風險發生概率并分析風險影響程度,依據分析結果確定稅務風險處理優先級,便于企業及時針對發生概率大、影響程度大的稅務風險采取措施。最后,提高民營企業稅務風險應對和控制水平。一方面,企業應優化涉稅業務流程。通常情況下,企業的稅務風險集中產生于決策、業務經營、財務核算、納稅環節,并不是集中來源于財務部門,因此民營企業應當以稅務風險管理為導向優化涉稅業務流程,將稅務工作前置于企業決策、經營管理,從源頭著手控制稅務風險。另一方面,民營企業應當建立稅務風險預警機制,針對稅務風險識別和評估環節所使用的關鍵指標、評估結果設置預警閾值,及時向管理人員反饋和預警異常情況,便于企業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從而保證企業涉稅業務籌劃和管理得當,避免被稅務機關檢查[5]。
4.3 健全涉稅風險信息溝通機制
首先,建立稅務信息系統。在金稅四期背景下,稅務機關全面落實以數控稅方法,民營企業面對的外部稅收環境更加嚴格、復雜,對此,民營企業應作出相應調整,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強化稅務風險管理,提高涉稅業務數據處理效率。在實務中,民營企業應完善稅務風險管理系統,利用系統完成稅務風險識別預警,并且將風險系統與企業其他系統集成連接,利用系統自動獲取業務流程中的涉稅數據,并通過系統將涉稅數據轉化為企業所需的價值信息。其次,規范管理涉稅資料。民營企業需建立涉稅業務資料留存清單,明確不同資料保管歸口部門,確保資料能夠及時提取。民營企業還應優化涉稅信息的收集、處理、傳遞程序,完善涉稅資料管理辦法,強調涉稅資料保存的時間、傳遞方法、歸檔要求等。最后,健全涉稅風險溝通機制。一方面,打通企業內部溝通渠道,建立信息溝通平臺,要求業務部門配合稅務風險管理工作,及時提供涉稅業務相關數據信息,以便稅務風險管理人員能夠及時定位風險并采取措施。另一方面,重視與稅務機關的溝通交流,民營企業應轉變傳統觀念,積極與稅務機關溝通,目前在金稅四期環境下,企業稅務風險規避難度增加,與事后彌補相比,事前防控可最大限度地保障企業利益,對此,民營企業應就政策解讀、涉稅處理爭議等問題主動咨詢稅務機關,在企業經營出現變化時及時與稅務機關反饋、溝通,尋求支持。
4.4 強化稅務風險監督控制
民營企業應強化稅務風險監督控制和反饋,對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情況進行評價。在實務中,民營企業的稅務風險監督控制和反饋內容包括稅務風險管理體系缺陷、稅務風險管理措施執行效率。對于民營企業而言,成立稅務風險審計部門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因此民營企業應采取以下可行措施。首先,成立稅務風險管理監督組織,負責面向企業整體經營流程實施稅務風險管理跟蹤監督。民營企業財務部門牽頭組織監督工作,各部門負責人作為成員參與,并且企業管理層需作為領頭人把控稅務風險管理監督工作。其次,制定完善的稅務風險管理專家監督制度,定期對重要節點、業務事項進行監督,同時要求稅務風險管理監督組織定期開展風險自查,分析稅務風險管理問題和具體成因,并將分析結果以會議形式進行反饋,要求相關部門及時整改。最后,引入外部監督機制,民營企業可從外部聘請專業的稅務事務所,針對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提出客觀意見。民營企業可要求稅務師事務所對超出企業財稅人員能力范圍的事項進行監督審查,從全局角度控制企業稅務風險,分析企業的納稅信用等級評定情況,對扣分原因進行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優化企業納稅信用等級。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稅制背景下,財政稅收政策不斷改革調整,民營企業所處稅收環境越發復雜化,其面臨的稅務風險也趨于多樣化,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意識到稅務風險管理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價值,并因此逐步提高對稅務風險管理的重視,強化全員的稅務風險管理意識,從上至下貫徹落實稅務風險管理工作,致力于取得較好的管理效果。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民營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工作雖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進步空間。民營企業應緊跟稅收政策改革步伐,全面審視企業稅務風險點,立足業務流程梳理稅務風險清單,準確識別稅務風險,將稅務風險扼殺在搖籃中,最大限度地減少稅務風險對企業經營造成的經濟損失、形象損失,確保民營企業能夠實現預期的稅務管理目標,增強企業發展實力,助力市場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紅軍. 中小民營企業稅收風險管理措施[J]. 中國中小企業,2021(8):180-181.
[2]陸向宇. 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框架初探[J]. 新會計,2021(6):51-53.
[3]張少茹,支夢琪. 企業稅務風險分析及其防范對策[J]. 中國集體經濟,2021(10):84-85.
[4]楊學倫. 談中小型民營企業經營風險[J]. 財富生活,2020(12):27-28.
[5]宋婷婷. 企業稅務風險的防范控制管理[J]. 納稅,2020,14(5):26.
[作者簡介]崔禮萍,女,河南商丘人,永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電力采購銷售中心,中級經濟師,本科,研究方向:稅務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