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作為延續文化的重要傳統民族樂器之一,在時代發展中承擔著重要的文化傳承使命,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衍生出多種體裁形式。其中,古箏協奏曲作為當代古箏創作的重要創新形式,以文化融合的方式呈現了不同于傳統作品的審美表達。本文選取青年作曲家王瑞創作的古箏協奏曲《海之波瀾》作為研究對象,深入且細致地對作品中所蘊含的多元文化元素,如不同地域的音樂特色、多樣的文化內涵等,以及其別具一格的審美表達,包括獨特的情感傳遞方式、新穎的藝術呈現手法等,展開全面的探究與深入的分析。
[關鍵詞]"古箏協奏曲;《海之波瀾》;文化融合;審美表達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4)12-0135-03
一、《海之波瀾》創作緣起
(一)音樂創作的文化思考
關于當代古箏音樂的創作,青年作曲家王瑞有他獨特的文化思考,他的作品《海之波瀾》曾獲2018年“盛世華箏”古箏原創新作品評選金獎,這部作品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唐代文學家司空圖的論詩專著《二十四詩品》。作曲家王瑞借助《二十四詩品》所呈現的豐富文化內涵,把司空圖對詩歌意境、韻味和風格的深刻洞察,與自身對于傳統文學和傳統音樂的體悟相融合。他通過對節奏的精妙駕馭、和聲的細膩編排,以及旋律的精心打磨,生動且細膩地將內心深處那些微妙而繁雜的情感體驗完美地展現了出來。
通過對《二十四詩品》的深度探究,作曲家領悟到傳統文學藝術在情感表達和審美追求上的獨特模式,并巧妙地運用極具民族特色的古箏音樂展現了這一藝術形式。這種源自古代文學的智慧,給予了王瑞無窮的創作靈感和深厚的文化潤澤,這種發端于創作起始階段的文化思考,引發了王瑞在音樂表達上無盡的遐想和深刻的思索,同時彰顯出音樂作為一種文化表達形式所具備的強大感染力和深遠影響力。
(二)題材內容的文化底蘊
古箏協奏曲《海之波瀾》這部作品,其題材內容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作曲家王瑞從《二十四詩品》中汲取了傳統文化的靈感,使得作品承載了中國古代文學的智慧與美學精神。《二十四詩品》所強調的含蓄、婉約、意境深遠等特質,在《海之波瀾》中得到了精妙的體現,原作中的詩詞韻律化作旋律線條,仿佛是古代文人筆下流淌的詩意,曲折迂回,富有韻味。使得《海之波瀾》不只是音符的組合,更透露著傳統詩歌的濃厚底蘊。
同時,作品還融入了中國古代哲學中關于“陰陽和諧、動靜相生”的觀念。在旋律的舒緩與激昂、和聲的和諧與對比中,展現出一種平衡與和諧的美,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追求的“和”的境界相呼應。不僅如此,王瑞的創作意圖中還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的崇尚與敬畏,音樂中那如波濤起伏般的節奏,象征著大自然的力量與生命的律動,讓人聯想到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之間,從自然中尋求心靈慰藉和智慧啟迪的情懷。此外,《海之波瀾》所傳達的情感,既有作曲家個人的喜怒哀樂,也有演奏者、聽眾對社會、歷史的深刻思考,這與中國古代文學中“文以載道”的傳統相呼應,為古箏音樂與傳統詩歌建立了新的契合點。
二、《海之波瀾》的文化融合
古箏協奏曲在當代樂曲創作中,是展現文化融合的關鍵載體。古箏富有線性的音樂特點與西方的和聲思維相互交織、彼此碰撞,達成了文化層面的交流與融合,是現代交響性思維和中國傳統線性音樂思維相結合的成果。《海之波瀾》中所體現的文化融合,不僅是作曲手段上的,還有作曲家個人創作理念與時代元素的交織。王瑞在旋律構造、節奏編排及和聲配置等作曲技法上的融合并非簡單的拼湊,而是深度的融合,使得作品既具有東方文化的含蓄內斂,又散發著西方文化的熱情奔放。
(一)多元音樂元素的運用
《海之波瀾》這首作品在定弦、旋律、節奏、和聲等方面分別體現出作曲家在音樂元素運用上的多元性。其中,不同于傳統古箏宮商角徵羽的定弦,作品采用了降E大調和其關系小調c小調Ⅰ級、Ⅲ級、Ⅴ級上的三和弦作為定弦,每組音由低向高排列,在七聲音階的基礎上對個別音進行了細微的調整。
葉逸斯.古箏曲《海之波瀾》音樂分析及演奏體會[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20:4.
不僅如此,作曲家還在15弦和17弦設置了還原D與還原G,增加了調性的變化,使音樂的色彩更加豐富(見譜例1)。
譜例1:
從《海之波瀾》的整體來看,作曲家在作品創作中也適當運用了連綴的結構,將多個段落巧妙地進行連接,從不同角度對海的意象進行了表達,給人以松弛自由之感。在多元音樂元素的運用上,其在旋律方面既保留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婉轉悠揚,又融入了西方音樂中復雜多變的旋律走向,使作品的旋律既具有東方的傳統韻味,又富有現代感。其樂思的發展融合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有著起承轉合的鮮明特征,巧妙地以古箏與鋼琴的應和方式模仿海的波浪,將樂句豐富起來。
在《海之波瀾》中,王瑞不僅運用了西方典型模進、對比等發展手法,還將中國傳統的展衍和連綴進行了運用,這種多元音樂元素的加入使得整部作品呈現出非線性和多層次的特點。比起協奏曲的“協調”,古箏在一些獨奏的樂句、樂段能夠將意境和對海的幻想之情表達出來。不僅如此,多元的音樂元素還體現在節奏的運用上,作曲家王瑞將中國傳統音樂中富有特色的自由節奏與西方音樂中精準的節拍控制相融合。比如,單聲部的古箏作為海邊平靜描繪的引入,是自由的散板,而隨著鋼琴的加入,表現波瀾壯闊的大海時,則采用規整的節拍來增強音樂的旋律。
在《海之波瀾》的和聲方面,除了較為簡單的傳統音階,作曲家還引入了較多的西方和聲體系,為協奏曲豐富了色彩和張力,通過和聲的多元聲音結構增強了整體音樂的戲劇性和敘事性。通過構建多元的聲音結構,巧妙地增強了整體音樂的戲劇性和敘事性。例如,在該樂曲的連接段,鋼琴和古箏的旋律交替展開,以古箏旋律為主,鋼琴為伴奏,復雜而強烈的和聲組合營造出澎湃的音樂氛圍,推動著整個作品情節的發展,使聽眾仿佛置身于波瀾壯闊的場景之中,讓音樂的敘事更加引人入勝。
(二)作品語言的多重意象
在藝術創作中,作品語言的多重意象是一種豐富而深邃的表達方式,它能夠賦予作品多層次的內涵和意義。多重意象意味著作品中存在著多個相互關聯又各自獨立的象征符號或隱喻元素,它們共同構建了一個復雜而迷人的藝術世界。在當代古箏作品的創作領域,語言的意象特征是作曲家高度關注且精心雕琢的關鍵創作元素。如何巧妙地將作品呈現出豐富多元、層次分明的表達,無疑是創作過程中的核心要點,當然,這與當代作曲家的審美習慣和思維方式緊密相連、息息相關。
在《海之波瀾》這部作品中,語言呈現出多重意象,不僅有中國傳統藝術中含蓄、內斂的表達,也有西方音樂直接、張揚的呈現。其中,“海”作為整部作品的核心意象,它的波瀾起伏不僅象征著人生的起伏跌宕,也呈現作曲家對待大自然的看法與理解,更作為多重意象不斷地在音樂語言中被反復提起。在作品中,有不同的“海”的意象,比如,平靜的“海”出現了三次,分別位于樂曲的引子、呈示與華彩部。在引子部分,平靜的“海”作為整部作品的開端舒展地呈現在聽眾耳朵中,使得這個部分與呈式部的古箏獨奏形成了連綴,弱起的樂句在不斷發展中逐漸明亮,使得音樂變得更為流動、寬廣,同時調性也相對應地較為平穩,與華彩部前后呼應。磅礴的“海”在樂曲中出現了兩次,分別位于樂曲的展開與再現部,作曲家主要采用了密集三連音伴奏織體的寫作方式進行描述。
羅南茜.箏曲《海之波瀾》的音樂意象與演奏解析[D].陜西:西安音樂學院,2022:10.
不同的節奏型和古箏與鋼琴有著不同的應和方式,而這部分“海”的意象是鋼琴的三連音和古箏搖指共同形成的“海天一色”的聽覺感受。洶涌的“海”出現了兩次,這部分意象是作曲家通過不規則重音形式構成的,在樂曲的展開和尾聲中有所呈現。
總之,意象是藝術的本體,不同的調性、旋律、節奏都是作品的語言組成,這些表達為“海”的意象形成提供了多重載體,也為藝術家和欣賞者提供了重要的感情基礎。
三、《海之波瀾》的審美表達
(一)音樂形式的審美呈現
旋律在《海之波瀾》的審美表達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承擔著作曲家構成“海”這一意象的重任,使聽眾能夠通過音符的流淌在腦海中勾勒出大海的各種姿態,如平靜時的溫柔、洶涌時的澎湃,海浪的磅礴等,王瑞還獨具匠心地借助旋律的變化精妙地呈現出其個人的審美傾向。比如在作品的引子部分,旋律在幾個樂句上都較平穩地進行,舒緩輕柔的旋律宛如微風拂過海面,營造出寧靜祥和的氛圍,體現出作曲家對平和之美的追求。
在表現海浪的起伏時,旋律呈現密集的上下行走向,并配合柱式和弦對這種流動的旋律進行支撐,通過這些精心編排的旋律變化,聽眾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作曲家內心深處的細膩情感和對于美的獨特見解。這種高低起伏、快慢交替,以及音符之間的疏密呈現,無一不是作曲家審美觀念的外在投射。不僅如此,王瑞在節奏上的審美傾向也頗具鮮明的個性。在《海之波瀾》中,節奏的多樣性令人贊嘆。其中,不僅存有傳統音樂的節奏型,更有豐富多樣的現代節奏型交錯運用。節奏的變化與旋律緊密呼應,共同推動著音樂的發展(見譜例2)。
譜例2:
王瑞還擅長在作品中運用色彩豐富的和聲,能夠在該樂曲中為聽眾帶來緊張與舒緩、沖突與和諧的感受,而這種對和聲的精妙把控,使得他的音樂作品充滿了張力和層次感。不僅如此,王瑞還注重和聲調式的變化和層次的疊加,通過不同和聲組合的交替使用,使音樂的情感表達更加細膩和深入,讓聽眾在和聲的變幻中感受到作品豐富的情感內涵。
(二)情感表達與審美意境
在傳統箏曲的情感表達中,是十分重視直覺與意境的關系的,要將作曲家的情感表達出來,演奏者在演奏中不僅需要通過肢體語言,還需要掌握氣息的運用。氣息在古箏演奏的情感表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樂曲情感表達的基礎,也是整部作品演奏情緒的關鍵。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對氣息的把控直接影響著樂曲的連貫性和韻律感,演奏者如果能恰到好處地運用氣息,音符之間的過渡就會顯得自然流暢,情感的抒發也會更加真摯深沉。例如,在抒情緩慢的段落,平穩悠長的氣息能夠營造出一種靜謐而悠遠的氛圍,讓聽眾仿佛置身于平靜的海灣之中;而在激昂快速的部分,短促有力的氣息則能增添音樂的緊張感和爆發力,使聽眾感受到強烈的沖擊。
此外,情感的表達還與演奏者內心的感受緊密相連,演奏者只有真正理解并融入到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之中,才能將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和審美意圖傳遞給聽眾。同時,感受樂曲的審美意境也有助于演奏者保持良好的演奏狀態,讓每一個演奏出的音都能顧飽含深厚情感,從而更加準確地詮釋作品的內涵。
(三)演奏技巧與審美塑造
在《海之波瀾》的審美塑造中,不僅有作曲家通過不同意象對海的情感抒發,還有演奏者通過各種不同的演奏技巧進行海浪的模仿。在傳統古箏的演奏技法中,左手掌握著“韻”,對作品的審美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與傳統古箏樂曲不同的是,《海之波瀾》中運用的按滑音較少,且多作為搖指的前過渡出現。因此,這首樂曲的演奏技巧主要體現在右手上。
在樂曲抒情部分,整體節奏更加流動與規整。演奏時,右手的搖指需要與呼吸相配合,以展現出海面的平靜。同時,搖指在該樂曲中的難點眾多,雙指搖、三指搖、多指搖要求演奏者具備出色的手指協調能力和靈活度,每根手指都要精準地發力和控制,才能營造出豐富且和諧的音效。掃搖則需要在快速的搖動中加入有力的掃弦動作,既要展現出氣勢,又不能失去旋律的美感。長搖更是對演奏者耐力和專注力的巨大考驗,持續而穩定的長搖能夠讓聽眾感受到海的意境。這些搖指技巧的運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呼應。演奏者需要在不斷的練習中找到每個技巧之間的平衡與銜接,從而完美地呈現出樂曲抒情部分所蘊含的寧靜、宏大的情感特質。
而在快板部分,右手需要通過快速指序和左右手配合的點指來描繪海浪的洶涌和澎湃。此時,演奏者需要有扎實的基礎來展現出“海”的不同形態和情感。快速指序要求手指迅速而準確地在琴弦上跳躍,每一個音符都要充滿力量和激情。左右手配合的點指則密集而靈動,為音樂增添了豐富的層次感和立體感。演奏者不僅要具備高超的技巧,還需要對音樂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快速的演奏中,要精準地把握節奏的變化,強弱的對比,讓音符的流動既充滿張力又不失韻律。通過細膩的處理,展現出海浪的時而洶涌咆哮,時而奔騰跳躍,使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讓聽眾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大海的磅礴力量和無盡魅力。
結"語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人們的思想觀念也變得更加開放和多元。《海之波瀾》作為一部當代箏樂作品,其內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音樂表達和文化內涵,而是積極吸收和融合各種不同的文化元素,展現出一種包容和創新的精神。同時,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也與當代人的生活和心理狀態密切相關,讓人們在音樂中找到片刻的寧靜和力量,也為當代箏曲的創作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楊和平.流體結構及其衍變邏輯——徐孟東《交響幻想曲》音響技術分析[J].音樂藝術,2014(2):146-156;5.
[2]王運.淺議古箏協奏曲的演奏與教學[J].武漢: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s1):165-166.
[3]羅南茜.箏曲《海之波瀾》的音樂意象與演奏解析[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22.
[4]葉逸斯.古箏曲《海之波瀾》音樂分析及演奏體會[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20.
(責任編輯:王肖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