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鄉接合部地區的學校屬于特殊的施教區范圍,其教學的展開面臨諸多問題:學生及家庭層面,家庭教育缺失,學生學習缺少明確的目標,學習動力不足;學校層面,班級規模大,難以管理,教師專業能力不足,綜合育人能力不高。因此,為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效能,挖掘社會資源,提升教師能力,以“初中生生涯發展”為目標,探索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方式,旨在為社會發展培養有用人才。
關鍵詞:城鄉接合部地區;初中生;生涯發展指導;協同育人
2021年,國家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該綱要第四十三章中提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1];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負責實施家庭教育,國家和社會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支持和服務。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這意味著中國的教育和人才培養要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道路、“四個自信”聯系起來,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找到正確定位,為國家強大和民族復興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為此,我校結合二十大精神、“十四五”國家發展要求和國際競爭力發展要求,重新思考教育教學的實踐方式和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研究的內涵,不斷反思我們的教科研工作,在研究項目認知、項目管理和課題推進方面,取得了多方面進展:通過學習相關教育理念,思考相關教育問題,提出教師要回歸教育本質,找回教育初心,形成有效的協同育人機制;明確“優才計劃”的價值,凝聚共識,探索協同育人的路徑和方法;研究了協同育人理論模型和家庭教育育人分析模型,更加理性地思考了育人框架;探索了以“生涯發展指導”為引領的育人路徑,致力于構建系統的生涯指導課程體系,以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立足教育本質,思考教育內涵
解決現代教育“難”的社會問題,要從“公知”的教育理念,如多元智能理論、羅森塔爾效應等出發,把知識轉化為行動綱領,使其成為教育改革的催化劑,推動形成有效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要將西方的生涯指導理論、技巧、方法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幫助中小學生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成長的精神力量。
教師應常思考“我們為什么要做好教育”,并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這兩個問題涉及教育的本質,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但這兩個問題是難以回答的,這正是當今教育“內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廣大教師需要凝聚共識,找到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要深刻把握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的內涵,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對此,筆者展開的實踐研究以國家需要和政策法規為戰略導向,以全員導師隊伍建設為基礎和戰略底線,以課程建設為抓手,以創新義務教育階段人才培養模式為目的,致力于啟迪教育者堅定教育信念,回歸教育本質,做好協同育人的基礎性工作;幫助每一個教師了解自己的學生、每一個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優勢,以做好初中生的生涯規劃指導工作;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的品格、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推動任課教師把學科教學與學生的未來發展相關聯,使學生能通過自我探索發展自己的能力。
二、以多元視角搭建“優才計劃”的框架
一方面,人類生活在不同的系統及關系網絡中,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正是通過這些系統及其關系網絡體現,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和自我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處理好各種關系,利用好各種資源,讓自己的生命能夠自由發展,這也是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發展的核心。另一方面,這些系統及其關系網絡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其運行規則是圍繞著“目標”展開的,因此,家校社三方要確定相同的教育目標,了解這些系統及其關系網絡的規律,并順應規律,在規律中探索出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和方法。近百年來,復雜的社會關系問題也催生出了社會工作的系統思維、優勢視角、專業價值觀以及團輔法和個案法等應對復雜問題的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對家校社協同育人有著借鑒和指導意義。
義務教育階段開展“優才計劃”,回歸“育人”“育才”本質,能幫助學生挖掘自己的潛能,發展自己的優勢,提高自己的能力,為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礎。“優才計劃”有助于教育從低階向高階和終身教育拓展。一方面,其指導教師、家長堅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因材施教,正確認識到青少年的成長發展規律,修正教育中的不當之處,激發學生的生命熱情和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其有助于義務教育階段“育人”工作的開展,為有效指導部分初中畢業生選擇未來發展方向提供條件,也有助于高中階段“英才計劃”的實施,能為高等教育“強基計劃”的展開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五鏈一圖”模型
我校以“優才計劃”培養人才為目標導向,探索了支持人才培養的系統力量和資源,深入研究了協同育人的系統及其關系、價值鏈與能量鏈傳遞機制,建立了“家校社協同育人五鏈一圖”理論模型,并以系統論思維和社會工作的優勢視角理論指導展開了實踐研究。
協同育人模型的大系統包括四個子系統,即社會、學校、家庭、學生,筆者將其視為資源鏈。如果四個子系統內部之間形成緊密的鏈接關系,則會產生協同育人的關系鏈、價值傳遞鏈、能量流動鏈,會提升協同育人大系統的教育效果。如果子系統內部的鏈接缺位,則會影響價值傳遞鏈和能量流動鏈的形成,會影響協同育人的成效。科學地協同育人需要研究四個子系統的內涵及鏈接四個子系統的機制、路徑和方法。
社會資源鏈包括社會人才使用要求、社會工作專業視角和社會各類育人資源三個維度;學校資源鏈包括學校人才培養要求、學校現代轉型視角和學校各類育人資源三個維度;家庭資源鏈包括家庭人才培養要求、家庭傳承文化視角和家庭各類育人資源三個維度;學生資源鏈包括學生自我要求、多元智能優勢視角和學生自我教育資源三個維度。家校社三方要想將這四個子系統鏈接起來協同育人,需要以愛人才、樂于助人成長為情感紐帶,融合多方面視角,激發多元效應,提高教育成效,滿足全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
四、建立家庭教育“成長雙軸模型”
家長是人才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家庭的氛圍會影響學生的發展。指導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拓寬家長的教育視野,推動家庭教育向開放、合作與協同的方向邁進。
家庭教育中的沖突和不良狀態,往往是因為家庭成員間缺少溝通和交流,這種家庭教育狀態被稱為封閉型家庭教育;和諧與良性的家庭教育狀態源于家庭成員間的積極溝通,這種狀態被稱為開放型家庭教育。為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家長需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個性、能力,發現自己在教育中的不足之處,并尋找方法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需要把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結合起來,讓孩子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實現自我價值,使他們在追求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感到幸福與滿足。
五、運用“團體動力理論”提升協同效能
學校資源鏈內部的協同,有助于提升學校系統活力,而班級活力是學校系統活力的標志。
班級管理水平體現了學校的辦學能力,影響著教育教學成果的質量。面對城鄉接合部地區普遍存在的班級人數過多的問題,不少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對管理近50名學生常常感到力不從心。這一問題不僅削弱了教師的職業熱情,也引發了家長對教育質量的擔憂,他們擔憂自己的孩子會被教師忽視,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為“陪跑”。實際上,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確實難以兼顧所有學生,更遑論深入理解學生的個性特質與潛能,但這并非教師的主觀忽視,而是較大的管理規模難以避免的局限性。鑒于此,探索并實施為教師“減壓增能”“減負增效”的班級管理模式尤為迫切。每個學生都渴望在團體中發揮自己的價值,因此,教師深入理解并應用“團體動力理論(Group Dynamics Theory)”,關注團體特性、團體發展規律及其與個人、其他團體的關系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
通過實踐驗證,筆者發現,細化管理單元,推動班級管理小組建設,激活個體潛能,能有效提升班級管理效率。教師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班級管理工作,讓每個學生都承擔營造班級良好氛圍的責任,這樣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在集體中的歸屬感、自我認同感,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還能減輕教師的管理負擔和壓力,真正實現“減壓增能”“減負增效”的目標。
六、以生涯指導為抓手,建立成長新模式
在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育領域不可避免地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這些困難和挑戰可能會使學生產生諸如“空心病(缺乏理想、責任感和學習方向)”“四無心態(學習無動力,沒有教師和家長督促就不學習;對真實世界無興趣,沉迷于網絡世界;封閉自我,無社交能力;對生命價值無感受)”等心理問題,進而可能引發學生做出極端行為。
由此,學生發展指導作為現代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愈發凸顯。而學生生涯指導作為“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具體實踐,成為引領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發展目標、樹立學業志向的關鍵。為此,我校積極探索了以“生涯發展指導”為引領的育人路徑,通過構建系統的生涯指導課程體系,引導學生深入探索自我,描繪個人發展藍圖,明確人生的理想與規劃,從而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與獨立成長。
我校基于學生生涯發展的實際需要,強調教師要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從單一的學生角色向多元化人才角色轉變,在服務集體、社會與國家中尋找個人價值,培養實現自身價值的能力;要通過小組合作模式,賦予每位學生新的角色,讓他們在班集體建設中增強責任感和獲得感,同時在合作中全面提升綜合能力,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我校致力于實現從傳統的學生培養、考試指導、畢業輸出模式轉向以生涯發展指導為核心的人才成長模式,特別重視信念塑造、潛能挖掘、個性化教學、自我教育、積極心理建構、人際關系優化、團隊合作、同伴互助、資源整合、學業技能提升、數字化教育融合以及學科課程與生涯發展指導的深度融合等現代教育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學生生涯發展指導作為學校教育改革的新動力,其課程體系的建設成為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學校應致力于提升教師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專業能力,強化學科教育與學生個人成長之間的緊密聯系,打破“本本主義”的教學局限,真正實現教書與育人的深度融合,為學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邵曉楓,鄭少飛.新形勢下的家校社協同育人:特點、價值與機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2,34(5):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