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各地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中立足實際、需求導向,不斷探索建設兼具時代特征、地域特點及文化特色的中國式社會心理服務體系。隨著全國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的開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在我國呈現出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展望未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者要堅持在黨委政府領導下,持續推進體系建設邁向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心”力量。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確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創新推進、豐富發展社會治理現代化新模式。隨著認識和實踐深入,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格局和定位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到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中央政法委雙牽頭、相關部門協同下,我國不斷健全黨政領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專家支持、媒體宣傳、全民受益的工作機制,主動面向個體、群體、社會提供全維度、全鏈條、多樣化的心理服務,搭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的社會支持系統,積極融入百姓生產生活和基層社會治理方方面面。
2022年4月,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印發《健康中國行動2022年工作要點》,提出要“做好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總結和推廣,探索推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工作”。可見,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煥發強大生機,正朝著更加全面、更高質量、更富活力的方向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中首次提出“心理干預”的社會治理方法。
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篇章中提出“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概念被首次提及。
2016年,原中央綜治辦印發《關于建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聯系點的通知》,這標志著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開始進入探索階段。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中正式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2018年,中央政法委、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10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1年底,試點地區逐步建立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將心理健康服務融入社會治理體系、精神文明建設,融入平安中國、健康中國建設”。
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
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有四處提及“心理”:
一是在“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下提出“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
二是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下提到“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
三是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下提出“重視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
四是在“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下提出“重視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
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第四十四章“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到“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體系”,第五十章“保障婦女未成年人和殘疾人基本權益”提到“加強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第五十一章“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提到“推動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務場景有機集成和精準對接”,第五十五章“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提到“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中“75問”論述:“近年來,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工作已經納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社會綜合治理范疇,設立了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開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探索覆蓋全人群的社會心理服務模式和工作機制。”《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中《完善社會治理體系》一文提出,要“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嚴防發生個人極端暴力案事件”。如前所述,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面向全人群及其融入社會治理的方向路徑。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關系廣大民眾的健康幸福,亦關乎社會和諧、國家穩定和民族未來。準確把握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價值內涵,明晰其發展定位、找準結合方向,可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提供重要指引。
回顧黨中央關于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最初就是在“加強與創新社會治理”的整體布局下提出的,后來進一步面向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助力平安中國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提出恰逢黨的執政理念和政策思路從“社會管理”轉向“社會治理”,這種轉變反映了黨對社會運行規律和治理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正是黨中央加強柔性社會治理的重要體現。
一方面,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更關照內化于人民心中的柔性力量的“內在秩序”,進而促進和完善個體群體行為模式和社會整體運行模式,實現個體、群體遵循社會規則合理且有序地進行行為表達,從而增強社會治理各項工作的有效性、落地性及人民群眾的參與度。
另一方面,社會治理的全過程都伴隨著人民群眾的心理行為活動,若能理解把握民眾心理行為活動的變化規律,精準分析工作對象的心理特點和人格特征,敏銳捕捉解決問題和化解矛盾的時機,及時而適時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與危機干預,從根源上挖掘并消除產生民眾心理及社會問題的病灶,再通過聯動相關部門、調配社會資源來系統矯正解決,將有助于提高化解矛盾糾紛及其他社會治理難題的質效。
因此,如上所述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有利于基層社會治理難題的解決,為廣大一線的各類社會治理工作者專業賦能,有效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
根據學理與實踐邏輯分析,我國目前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這一概念可定義為:基于中國國情和文化,在政策規范引領下,運用心理學、社會工作等學科的專業理論與方法,積極主動預防和解決個體、群體與社會層面的各類心理問題,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和民眾幸福感,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社會支持系統。
具體來說,“社會”是指服務對象為全社會、全人群、各領域;“心理”是指服務手段,以心理為主兼容社會工作、社會治理多專業知識技能;“服務”是指根本宗旨,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體系”是指頂層設計,指搭建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的社會支持系統;“建設”指實踐目標,即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和社會治理能力,推進健康中國、平安中國和幸福中國建設。
總而言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是基于我國國情和實踐逐步提出和形成的,由黨政機關主導推進,極具中國特色,呈現出主動性、廣覆蓋、多層次等特點,是我國公共服務體系與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時代發展與社會進步,我國的心理建設從側重建立個體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轉變為建設在其基礎上為個體、群體及社會提供多元化心理服務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可以說,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基礎和重點,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延伸和發展。
究其根本,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由黨政機關主導推進,多部門、專業機構運用心理學的專業理論與技術方法、社會工作的利他助人與主動服務模式以及社會治理的系統觀念與科學思維理念,開展主動性、廣覆蓋、多層次社會支持的工作體系。
具體而言,在城鄉社區、教育系統、機關企事業單位及醫療衛生機構等建立健全社會心理服務網絡,實現各類空間的有效覆蓋;對心理健康、心理亞健康、存在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患有嚴重精神障礙等不同人群的不同心理特點和需求配套不同的服務措施,實現不同心理健康狀況群體的有效覆蓋;針對職業人群、社會弱勢群體、特殊群體、心理危機人群、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設計制訂個性化服務方案,實現特殊重點人群的有效覆蓋。
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鏈,充分善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預防解決個人心理問題,針對群體心理變化情況及時協同家庭、學校、社區等進行干預和引導,積極疏導群體負面情緒、防范化解群體矛盾沖突、打造群際和諧氛圍,針對社會問題協同相關部門系統解決,實現全方位服務層次的有效覆蓋;注重在實體層面給予充分的硬件軟件支持的同時,搭建心理援助服務平臺、心理健康科普宣傳線上線下網絡,打造沉浸式積極心態培育空間,實現多元化服務模式的有效覆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心”文化,蘊藏了深邃無窮的“心”智慧。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根基和土壤,為體系建設注入了“心”力量。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有益營養,做到“知行合一”,方有如此,體系建設才可以有效解決中國社會問題、回應新時代發展需要,成為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性“心”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