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一學生小張來到心理輔導室,說自己最近正因為“口吃”而煩惱。
小張自述,他從小并沒有在公開場合發言的障礙,偶爾會有口吃的小毛病但不嚴重,并且只在非常緊張時會顯現,所以他自己也就不那么在意。
半個月前,他在參加校園辯論會時,說著說著就突然卡住了,嘴唇一直抖。他以為是自己過于緊張的緣故,很快就能恢復,但自那以后,他和同學說話時也出現了磕磕巴巴的現象,于是他開始格外留意口吃的問題。
過了一周,課堂上,老師叫他回答問題,他回答到一半又開始口吃了,具體表現為有突然的停頓、不夠流利和連貫。老師以為他是故意搗亂,他想和老師解釋,情急之下開口,還是磕磕巴巴。
他聽到有幾個同學在竊竊私語,模仿他說話結巴的樣子。
他覺得自己特別丟人,特別沒用,說話這么簡單的事情,自己怎么不會了呢?
小張說:“現在我非常害怕在公開場合說話,總覺得一張嘴就會口吃,
不敢跟別人交流。”接著又問我,“老師,您有沒有辦法能幫幫我?”
口吃是一種常見的語言障礙,它的病因尚無定論,近年來,有研究證明口吃本質上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但仍有聲音認為口吃的發生完全是因為心理因素,也有人認為它是由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因素綜合導致的。
從小張的個人經歷來看,導致他口吃的主因是心理因素。
但其實,無論是哪種原因,口吃對于個體心理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比如:
“說話是件多么簡單的事情,我怎么不會了?我太丟人了,太沒用了。”小張會對自己憤怒,無法接納自我,自卑和自責。
研究者在對口吃者的心理調查中發現:口吃經歷會造成明顯的人際焦慮和恐懼,他們會因為害怕別人嘲笑,盡量回避講話。如果這種回避的狀態持續很長時間,會使小張變得自卑敏感、沉悶孤僻,對開口講話更加恐懼,從而加重口吃。
在談話中,我問小張:“你在辯論會上突然口吃,那是你第一次參加辯論會嗎?”
小張回答:“是的,所以我非常緊張。”
我問:“那你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也像辯論會時那么緊張嗎?”
小張回答:“沒有那么緊張,我只是很擔心自己又口吃,就把想說的話在心里提前念叨了好幾遍,結果還是沒避免。”
說話之前在心里提前做準備,本意是想控制自己說話,讓接下來不再口吃,可實際上他越想控制,就越結巴,然后不斷驗證自己的“預感”—— 我真的口吃了。
口吃預感是一種對口吃的預期性恐懼,可能會增加口吃出現的概率,形成“越恐懼—— 越有預感—— 越口吃”的惡性循環。
很多口吃者不想開口、不敢開口,或多或少都是對口吃有不恰當且夸大后果的認知,以至于自卑自責,看不到自己的優點,甚至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所以,調整認知是很有必要的,建議小張要全面地看待自己,從各個方面總結自己的能力,進行自我鼓勵,樹立信心。另外,即便是非口吃者,在緊張時也可能會出現卡殼、重復、難發音的情況,這是人之常情,對于自己偶爾出現的口吃,實在不必過于敏感。
口吃者大多都有完美主義傾向,認為一切口吃現象都是不該發生的,于是每時每刻都在與口吃做斗爭。并且,大多數口吃者對自己的語言表達有著極高要求,完全不允許自己說話時卡殼或停頓,一旦發生口吃,他就覺得很羞恥。
研究者認為,克服口吃首先要“允許口吃”。
小張要允許自己有口吃現象的出現,而不是總想著去控制并不斷在心中提醒自己:“想好了再說,不許結巴。”
接受口吃出現,它就只是“正常”地干擾你;不接受口吃出現,那它就會“嚴重”地干擾你。
在童年時期,口吃者很少會產生恐懼口吃的心理,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口吃的恐懼會加強。這是因為社會化程度的加深,令口吃者越來越易受到“聚光燈效應”的影響。
“聚光燈效應”又稱“焦點效應”,指人們以為別人和自己一樣時時刻刻關注著自己,感覺自己像是舞臺上的演員一樣被臺下的觀眾注視著,特別是當自己出丑時,總以為大家全都注意到了。
當口吃現象出現時,小張自我關注的水平會提高,會不自覺地增加對自己口吃的注意力,并會過度估計周圍人對自己口吃的關注度,以及周圍人對此做出的反應。
當然,非口吃者也確實難以理解口吃者的苦惱,有些人會對口吃者缺乏同情和關懷,甚至會嘲笑、歧視,但我們沒辦法控制別人怎么想、怎么做,唯一能夠調整的只有自己。
“當我和別人交流時,他人的注意力其實并不在我的口吃上,而是在我的講話內容上。”
“別人和我交流時并不十分在意我的口吃,并不是在等著看我口吃并取笑我,他們更在意的是與他們相關的信息而已。”
“每個人其實都只在意自己。”
小張在恐懼開口以及在口吃發生時,不妨利用“聚光燈效應”,對自己進行上述心理暗示。這樣做,不僅能消除一部分對講話的恐懼,還能減少對別人的態度和反應的注意力,降低自身的心理壓力。

口吃者的心理脫敏,即減弱對口吃的心理反應強度,由過敏狀態轉化成正常狀態。
脫敏的關鍵之一是“敢”。要敢于給自己營造一種站在舞臺中央的感覺,去享受那種恐懼和緊張。比如說可以自己創造一些能夠在公眾面前講話的機會,自己可以提前準備好自己的講稿。也可以抓住在班級發言的機會,可能一開始會比較難,但課堂是小張進行脫敏練習的一個主要場所,被點到回答問題時,不要抗拒而不去回答,沒有被點到時,可以自己在座位上小聲說出答案,你的聲音不會被聽到,也就不會緊張。
關鍵之二是“想象”。想象有另一個自己,作為一個旁觀者,看著口吃時的你。這是最難的,但如果你能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口吃,你就會發現,你漸漸不再感到羞恥、自卑、痛苦,而是平靜地面對口吃的發生,此時你就真正做到了脫敏。
最后,我也建議小張多與好朋友、能理解他的人交流,從他們那里獲得信心和支持,建立有利于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這對克服口吃恐懼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