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寫意花鳥畫;題材拓展;創新研究
引言
作為我國繪畫分類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寫意花鳥畫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精髓在于深刻地描繪了世間萬物的內在生命力,通過細膩刻畫動植物來展現人與自然、社會的深刻聯系。寫意花鳥畫的獨特魅力,在于它能以物傳情,無論是通過物體的形態還是自然環境的鋪陳,都能巧妙地傳達出畫家的情感波瀾。每一幅佳作,都是畫家深厚情感的載體,無論是植物的盎然生機、昆蟲的靈動之姿,還是動物羽毛下的細膩情感,均躍然紙上,生機勃勃,且與人類情感世界緊密交織。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寫實花鳥畫在滿足現代年輕人精神需求上的局限性逐漸顯現,難以精準捕捉并反映當代人復雜多變的心理狀態與個性情緒。因此,對于當代畫家而言,在寫意花鳥畫的創作領域內進行題材的廣泛拓展與創新嘗試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有助于真實再現當代社會的多元面貌,更能深刻揭示并傳達出當代人豐富而細膩的心理狀態與情緒特質。[1]
一、寫意花鳥畫的歷史沿革
追溯至先秦時期,壁畫與器物裝飾已悄然孕育了花鳥畫的萌芽,彼時作品多以圖案形式展現,寓含吉祥之意。及至唐代,隨著繪畫技藝的精進,花鳥畫逐漸獨立成派。五代十國時期,黃筌和徐熙的嶄露頭角,標志著中國花鳥畫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黃筌的“富貴”畫風和徐熙的“野逸”畫風,預示著后續的寫意和工筆兩大流派的誕生。宋代,花鳥畫迎來了發展的鼎盛時期,皇室畫院的建立推動了技藝的提升和風格的多元。此時,花鳥畫家不僅追求形象的逼真,更加關注意境的營造。元代,文人畫蔚然成風,趙孟主張“書畫同源”,強調畫家的個人情緒和筆墨的表達,這對于寫意花鳥畫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明朝,沈周、文徵明等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進一步提升了寫意畫技法,強調筆墨的節奏感和氣韻的生動性。清代,八大山人作為“四僧”之一,其獨特的寫意技法將花鳥畫推向了新的藝術高峰。他的作品中所展現出的孤高清逸、超然物外,已經成為寫意藝術的典范。[2]
近現代,西方藝術觀念對我國的傳統繪畫產生了深遠影響。1949年之后,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尊崇與弘揚,為寫意花鳥畫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沃土。齊白石(圖1)、潘天壽等杰出畫家在堅守傳統的同時,勇于探索創新,將古典風韻與現代審美觀念巧妙融合,使寫意花鳥畫展現出更加鮮活與豐富的藝術魅力,為我國繪畫的現代轉型樹立了典范。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寫意花鳥畫家更加注重自我表達與國際藝術語言的探索,呈現出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3]
二、現當代寫意花鳥畫題材的拓展
(一)寫意花鳥畫作品中的都市生活題材
寫意花鳥畫的創作,其本質深受時代變遷之影響,故而在多元并蓄的時代背景下,其發展態勢尤為豐富多彩。藝術,源自生活而超脫其上,它緊密依附于時代環境,并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演變。在農業社會,畫家往往會專注于周邊環境和個人生活,這對他們的藝術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時至今日,畫家的思想更為廣博,視野也變得更為開闊,創作題材因而越發多元,城市的喧囂與繁華成為他們筆下全新的寫實花鳥畫素材。他們將傳統寫意花鳥畫與現代都市生活巧妙融合,使得古代藝術和現代藝術相互交融,山水景致幻化為街頭巷尾,動物昆蟲被汽車飛機所替代,家禽則化身為寵物,而草木也被盆栽所取代。這種轉變體現在寫意花鳥畫中,不僅是題材的創新,同時也是當代畫家在藝術創作上的突破。[4]
(二)寫意花鳥畫作品中的靜物題材
在現當代,中國畫的題材已經有了明顯的革新和提升。隨著全球文化的廣泛交流,中國畫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這樣的中西融合為中國畫開辟了一條嶄新的創作路徑。在傳統的中國畫里,寫意花鳥畫素以描繪自然景致與動植物形態見長。然而,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現階段的寫意花鳥畫的題材正在慢慢地發生轉變,越來越多的現代藝術家開始在作品中展示與現實生活和個人經歷等相關的題材。與此同時,傳統寫意花鳥畫中的動態表現手法亦在悄然變化。在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的深入融合下,加之現代社會生活背景的變遷,西方靜物繪畫題材和靜態表現手法開始出現在中國寫意花鳥畫中。這樣的融合推動了寫意花鳥畫題材的創新,打破了傳統束縛,將動態與靜態巧妙結合,為當代寫意花鳥畫注入了新的時代特征。[5]
(三)寫意花鳥畫作品中的抽象題材
如今,中國畫家的創新范圍已遠遠超越了傳統中國畫的范疇,眾多當代青年畫家深受西方畫派影響,特別是他們對西方現代畫派理論的深刻理解與洞察,給中國當代畫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獨特風貌,并深化了畫家對繪畫藝術的認知。與此同時,當代青年畫家開始領悟到線條與筆墨間蘊藏的獨特藝術魅力,更傾向于運用點、線、色彩與面的精妙組合,以視覺上的沖擊力彰顯寫實花鳥畫的精髓。在選擇創作題材時,他們往往更加注重形式的價值,而非單純追求內容的本質,這一趨勢促使我國寫意花鳥畫在題材表達上展現出多元化態勢,同時在技法層面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性。由此,當代寫意花鳥畫家在創作中更加聚焦于畫面的清晰呈現,擺脫了單一題材選擇的束縛,催生了大量以抽象水墨為題材的“無題”作品。毫無疑問,這些作品都成功地突破了傳統題材的限制,呈現出藝術創新的活力。它們以抽象的手法解放了受現實拘束的想象力,使創作題材更加多樣,寫意風格更加鮮明,為寫意花鳥畫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深度。[6]
三、當下寫意花鳥畫創新策略
(一)對傳統的“再認識”
對中國畫傳統的“再認識”,涵蓋了三個層面的理解和應用。首先,是“選擇性遺傳”的過程。這一過程要求我們審視現有的藝術歷史研究方法與敘述框架,從中汲取精華,提煉歷史資料,以此為基礎學習和探討傳統,傳承其優秀元素,即實現“選擇性遺傳”。這種主動篩選與汲取知識的方式,本質上是對傳統的深度“再認知”。其次,是對圖像的深入探索。當代藝術史研究的一大優勢在于其便捷性,這讓我們有機會將中國傳統繪畫置于全球圖像資料與文學理念的廣闊背景下進行對比與研討。通過細致分析圖像中蘊含的繪畫技法,我們得以窺見作品背后的本質精神與獨特風貌,這一過程同樣是對傳統的“再認識”。最后,是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在理論研究的堅實支撐下,藝術家以自我革新為動力,將研究成果融入創作實踐之中,同時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深化理論研究,并通過作品來驗證研究成果。這種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同樣是對傳統的“再認識”。現代的寫意花鳥畫延續了文人畫的傳統,通過“再認識”這種傳統,畫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內在的精神內涵與獨特魅力,從而創作出既具傳統底蘊又富有時代氣息的藝術作品。
(二)對生活體驗不與他同的感知
在現代審美觀念中,眾多傳統的寫意花鳥畫題材依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那些融合擬人與寓意手法的經典題材,如梅蘭竹菊等,已深深嵌入中國繪畫的藝術脈絡之中。然而,若我們在當代創作中僅對這些題材進行表面的新解或生硬賦意,恐將使其失去原有的韻味與活力,變得蒼白而乏味。這源于我們往往忽視了生活的真實體驗,而過度依賴陳舊的感知模式。只有當我們對生活的體驗有了獨特的理解,我們才能描繪出生活的豐富多彩。情緒與精神的波動、形態的優雅、抽象的節奏……這些構成生活美好要素的點點滴滴,皆隱匿于日常之中,亟待我們用心去體驗,以敏銳的感官去捕捉,以獨特的視角去發掘。每個人的感覺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藝術家更應在平凡日常中尋覓那份與眾不同的觸動,將這份個性化的理解與對傳統的深刻理解相結合,融入繪畫藝術的歷史長河之中,促其不斷前行,煥發新生。唯有如此,藝術家方能創造出專屬于自己的藝術世界,使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獨一無二的魅力與生命力。[7]
(三)回歸創作的本心要求
創作寫意花鳥畫,選取任何題材及創作手法,皆須契合創作者的精神追求。在高等教育與繪畫學校的教育體系中,傳統題材仍占據重要位置,然而,當代花鳥畫家的主要任務是在繼承的前提下,構建并塑造起自己獨特的藝術世界。因此,當代花鳥畫家須持之以恒地懷揣藝術熱情,潛心于傳統經典作品中尋找靈感,同時敏銳地觀察生活,細膩捕捉內心與外在世界交織的靈感火花,并竭盡全力用筆墨表達內心的情感:無論是秋蟬的孤寂、秋水的恬淡、春花之默默綻放、深潭魚兒躍動的生機、戈壁孤鳥的堅韌,還是蘆葦叢中鴨子自由翱翔的歡愉……自然界中,生命雖無直言之苦,卻處處是挑戰;它們懷揣對生活的熾熱向往,亦直面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生生不息。當代花鳥畫家只有深入理解這些生命的真實面貌,重新找回創作的初衷,才能把花鳥畫藝術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結語
中國花鳥畫的發展歷程中,不斷創新與拓展寫意花鳥畫的題材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歷代寫意花鳥畫家的藝術追求。當代寫意花鳥畫家在進行題材的創新和拓展時,需要堅守傳統藝術之精髓,同時勇于挖掘并融入個性化的生活經驗,回歸創作的本真初心。簡而言之,寫意花鳥畫家不僅要吸納并融合各類優秀的藝術養分,更要深入生活,關注現實,研究并拓寬寫意花鳥畫的題材,塑造出獨樹一幟的藝術風貌,以增強中國寫意花鳥畫的創新能力和影響力,從而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富有創意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