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基礎教育發展的矛盾已發生根本性轉變,教師隊伍質量高低成為影響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根本因素。作為教師隊伍前進的“指揮棒”,教師評價改革既關系教師隊伍的建設方向、路徑和質量,又決定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教育根本之問的回答。筆者在調查與研究中發現,堅持問題導向,優化頂層設計,強化實踐探索,是撬動這一課題的有效杠桿。
一、現實困境:“五不問題”制約評價作用發揮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以來,中小學教師評價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進,但頑瘴痼疾依然存在,改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從關注現實困境開始。
1.評價理念引領發展不足。目前,中小學教師評價改革以短期管理為目的的獎懲性評價普遍存在,以引領長期發展為目標的發展性評價被忽略。短期獎懲性評價在本質上屬于監督控制型評價,單一性評價難以反映實際和全貌,均不利于引領教師長期發展。進一步轉變評價理念,在長期發展性評價上實現突破,是深化教師評價改革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2.評價設置專業聚焦不夠。中小學教師評價一般圍繞教師“德”“能”“勤”“績”“廉”五方面展開,雖能全面為教師“畫像”,但專業性不夠、科學性不強。此外,評價主要面向教師個體,雖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積極性,但易導致教師“單兵作戰”,并在群體之間形成不良競爭;評價不重視備課組、教研組、年級組團隊發展,教師必不可缺少的團隊意識、協作能力得不到應有的評價和引領。
3.評價主體參與程度不深。教師評價方案一般由區域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制定,區域層面方案直接或征求學校意見實行,學校層面方案經教職工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后落實。對于前者,教師沒有機會參與;對于后者,教師雖有表決權,但因缺乏前期參與,表決往往流于形式。其次,表現在評價過程的實施上,以多元外部評價為主、教師自我評價為輔,評價主體參與機會少,參與程度淺,明顯制約教師評價長效作用的發揮。
4.評價方式創新驅動欠缺。一是重視學期、學年度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鮮有表現性評價。二是評價實施“一刀切”式,不區分年齡段、學科、專業發展階段,不能較好地兼顧不同群體的訴求。三是方式陳舊,多以分數排名、評定書面總結材料和民主評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5.評價結果反饋運用不佳。一方面,部分學校雖然開展了相關評價,除落實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外,其他方面的評價結果與教師榮譽獎勵、物質激勵、專業福利等關系不大或直接脫鉤,評而不用現象普遍。另一方面,評價反饋不成體系。部分學校將公布評價結果、做出獎懲決定視為評價完成,未將評價過程及相關信息反饋給教師個體,未給教師提供針對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發展意見,評價活動僅為評而評,長尾效應發揮不足。
二、改革路徑:“閉環運行”實現長效機制構建
教師評價改革首先要聚焦評價目標、評價標準、評價主體、評價方式、結果運用五個核心,回答好為何評、評什么、誰來評、怎樣評、如何用的問題。其中,為何評是方向引領,評什么、誰來評、怎樣評是過程落實,如何用則是閉環節點,以“閉環運行”構建教師評價長效機制。
1.科學確定評價指標,引領提高專業素養。教師評價指標的確立,應著眼教育發展需要,基于學生成長需求,以培育新時代“四有”好老師和“大先生”為追求,把握好三個關鍵點。一是切實突出師德師風第一標準。進一步完善師德師風考核指導意見,根據實際制定師德師風正、負面清單,構建學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評價指標體系,指導督促學校抓緊、抓實、抓好師德師風建設,并將其作為第一指標納入教師評價。二是真正突出教書育人主責主業。教學方面,探索建立定期教學述評制度,明確必述、選述內容及要求,并將教學述評納入職稱評審推薦申報環節。育人方面,從班級管理、教學管理、課后服務、家校共育等方面,明確不同身份教師的職責職能。三是有效突出教師專業發展核心競爭力。以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為綱,在落實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3大評價維度,關注學科知識、教育教學知識、通識性知識等14個領域,兼顧小學58項、初中63項通用指標的基礎上,根據新版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要求,突出對育人效果、教科研成果、示范引領作用發揮的評價,科學構建不同學段、不同學科教師評價指標體系,有效引領全學段、全學科教師提高專業素養。
2.創新教師評價方式,提升評價改革成效。以師德師風為例,可探索實施“四評一樹”評價,通過個人自評、教師互評、學生評議、家長評議,參考紀檢監察機關意見,確定師德考核等次,并從中選樹一批師德標兵。在職務提拔、職稱評審、評先樹優時,對師德師風、政治素質、廉潔自律情況進行“雙簽字”“雙鑒定”的定性評價。對教書育人成效,可探索推進日常評價,建立“學科組觀課議課—校長推門聽課—教研員視導評課”課堂教學常態化評價機制。對初、高中教師履職盡責情況,可探索實施團隊評價,如校內以班級任教團隊、學科組為評價單位,由學校組建評價小組自行評價;區域內以學校和年級組為評價單位,進行周期性、終結性綜合評價。此外,還應創新構建教師榮譽體系,完善教師業務稱號體系,搭建系列比武平臺,以賽促評,并探索將課堂教學展示與學科教學答辯引入職稱評審工作,以其對申報人員教育教學能力進行科學評價。
3.強化評價結果運用,激發隊伍內生動力。結果運用是教師評價“指揮棒”作用發揮的關鍵,也是評價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強化結果運用,一要將評價結果與經濟待遇掛鉤,以推進教師工資績效工資和人才補貼改革為例,嚴格年終考核獎發放標準,加大檔次之間的差距;為中小學教師增發績效獎,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適當提高班主任津貼;出臺高層次教育教學人才補貼發放辦法,對獲評省級及以上名師、名校長、特級教師等的高層次人才給予一定的補貼。二是將評價結果與個人發展掛鉤,在教師教育培訓、評優樹先、表彰獎勵、職稱評審、崗位聘用中將評價結果作為重要參考,充分發揮評價導向作用。
三、實施保障:“三個凝聚”護航評價改革落地
中小學教師評價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系統性工程,更是動態性過程,理應創新機制強化保障。
1.凝聚以人為本發展性評價共識。“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生成長需要過程,教師發展也是如此。教師評價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凝聚發展性評價共識,激發教師發展的自覺,以發展中的教師培育發展中的時代新人。
2.凝聚多方協同推進的評價力量。深化教師評價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非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所全部能及,需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特別是經濟、政策方面的支持,需要凝聚評價改革力量,多部門共同發力、協同推進。
3.凝聚公平誠信的評價文化認同。評價結果能否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是檢驗教師評價的科學性、實效性的標準之一。公平是第一要義,誠信是重要前提,要尊重教師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鼓勵教師深度參與,在過程中凝聚公平誠信的評價文化認同。
深化中小學教師評價改革,是塑造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重要驅動。筆者將繼續聚焦這一課題,持續開展相關研究,以期更多的探索和發現。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日照校區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