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蘋果手機的發布會。蘋果手機和產品,每次發布新的功能,都會配上一個拍攝得特別精美的短片。
短片展示出來的,總是一種特別美好的生活:家人朋友歡聚一堂,用蘋果手機的照相功能記錄下美好的一瞬間;用蘋果手表配合鍛煉,揮灑汗水;然后還有發送消息的時候各種各樣的功能,比如捏臉、發送動畫等等。人們在蘋果手機的幫助下,特別愉快地交流,時刻保持聯系。
在蘋果店,每個MacBook上都有一個虛擬的賬戶,打開電子郵件,你會看到一個看起來特別真的郵件賬戶,里面都是特別美好的東西,比如給朋友發去食譜、收到親戚剛滿月的小孩的照片、和伴侶一起用筆記本功能共享旅行計劃等等。
蘋果的這些設定,都是在想象,有了他們的產品,我們的生活能夠變得多么地美好。但回頭一想,我們日常和手機、電腦之間的互動,是很少有這種美好、幸福的感受的。
的確,手機應用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我們可以足不出戶點外賣,動動手指逛淘寶,刷刷社交媒體就能看到在地球另外一端的朋友。但是這些交互,似乎并不會完全地變成生活質量以及幸福感的提高。
我們更多的感受是,好像技術在全方位地入侵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也開始因為這些技術變得有點“失控”了。
上網沖浪,打開新聞資訊App,你看見的是標題黨、假新聞撲面而來;社交媒體刷著刷著,看著別人當著人生贏家,自己的焦慮感就上來了;短視頻則是讓你刷得停不下來,游戲和購物特別容易上癮。
自己形成了手機依賴,注意力渙散,變得孤獨、敏感,比如說,刷遍了朋友圈,列表里面卻沒有一個能夠一對一交心的朋友。
我自己的專業是社會學、政治學,碩士畢業之后做了好些年的科普。作為科普人士,我們都是信奉科學技術的發展的,也相信科學技術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去理解世界,技術能夠讓人更好地生活。但做得越多,我就越是發現,人們和科學技術的關系,其實是很復雜的。
不是每個人都能平等地享受著科技發展帶來的好處,而那些高深莫測的知識,以及日新月異的技術,有時候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這驅使著我去好奇人和技術之間的關系。于是,我再一次走上了求學的道路。
我的博士專業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這個專業給了我去挖掘這些問題的契機。在研究和學習當中,我接觸了更多更新的、更深刻的知識框架。我們已經來到了一個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被技術所滲透的時代——我把它稱為“技術飽和”年代,自己不再屬于自己,而是被各種技術手段所塑造。
有的時候,技術的力量太過強大,我們仿佛被掩埋在五光十色的電子世界當中,被各種數據所分析、所定義。在考勤機器、手環手表和社交媒體之間,我們有時候會感覺到迷失:到底什么才是自己?我們對自己失去控制了。
這種失控帶來的,是疲勞、迷茫和倦怠。我們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工具,卻越來越累、越來越無力。被技術所勾勒的美好未來,與它背道而馳。我們可能會陷入自我懷疑,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夠聰明、效率不夠高、太容易拖延、太懶惰、管不住自己、太容易上癮等等。
但其實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之所以會有這些失控感,會有這些困擾,是因為技術的力量,它不僅僅存在于技術本身。技術遠遠不是我們想的那么客觀中立,而是各種各樣權力結構的化身。
權力,不管是政治權力,還是資本權力,甚至文化權力等等,通過制造并借助各種各樣的技術,構建出新的社會模式,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面貌,支配著我們的身體和財富。
這就使得認識技術、梳理技術的社會根源變得格外重要。在這一檔節目中,我將融合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的理論,通過一個獨特的學術視角,和大家一起探討人、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去觀察和梳理當下的現狀,去構筑一個解釋的框架,再通過技術和人之間的互動,去提出對應的策略。
總的來說,我們的策略有三個方面: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技術及其背后的經濟和社會的力量,以及在這個力量之下,自我與他人,以及人際關系是怎么被塑造的;再一步,是去理解技術與人的互動模式,從生理的、身體的,到觀念的、文化的,在各個層面之上,去掌握獲取行動力和自主性的關鍵;最后一步,是在此之上去重建軀體、自我和生活的本質,去透過技術再建立與社會和自然的真實聯結。
聽到這里你可能會覺得有點抽象,但是其實,我們在這個節目當中要聊的問題,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論,都是大家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問題,而我也只是提供了一個視角,去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是一個學者的任務。
在這個技術飽和的年代,我能夠做的,是幫助你更加清醒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認識錯綜復雜的技術手段和技術世界對于我們每個人的影響。我們需要在社會背景當中去認識技術,去梳理技術的社會根源。
我們也需要理解,我們自身所處的社會位置和客觀條件,究竟是如何影響了我們和技術之間的關系。這樣一來,最終我們也能培養自己的能力,去與技術共存、共同演化。
哲學家唐納·哈拉維使用了“后人類”這個概念,來描述我們和技術之間的共存關系。技術改變了我們作為人類的存在,塑造了我們的身心。未來向哪個方向走,我們都沒有辦法拋棄技術,因為我們已經被技術所深刻地改變了。
換句話說,不管是技術帶來的積極的一面,還是產生的消極后果,都需要我們去消化,用綜合的、全面的視角,去看待我們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去展望一個互相支持、共同進化的未來。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不會像一個老師一樣手把手教你去做什么,因為我相信,聰明的你,一定能夠站在你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去感受技術對于你自己的意義,再一點點地放到實踐當中,去想象、去建設一個更好的、和技術和諧共存的未來。
選自《失控年代的生活重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