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1994年,美國的“學術、社交和情感學習”聯合組織就開展了有關社會情感技能學習的項目,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社會情感技能。隨后,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對社會情感能力的內容進行了傳承與發展,如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學區(Anchorage School District,簡稱 ASD)提出的四維模型(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社會認知和社會管理四個維度)。斯蒂芬妮認為情緒處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認知管理能力是社會情感能力的核心技能。在國內,王樹濤、胡伶等在借鑒CASEL理論框架基礎上進行了相應的概念界定與維度劃分。
國外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推廣和實施了有關“社會情感學習”的項目,且已經取得很好的成效。近10年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我國教育部合作的有關“社會情感技能學習”的項目,已在我國西部的250多所中小學實施,并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社會情感技能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的可行性
我國已將社會和情感學習納入中小學教育的教育目標和課程。為了促進這些技能的發展,社會情感技能教學被嵌入到了中小學教育的課程中。在小學教育中,社會情感技能教學被納入道德和法治、中文、科學和英語等課程。此外,社會情感技能也包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文、歷史、英語、物理、化學和體育等課程的中等教育中。
社會情感技能教學在初中物理學科中的滲透及意義
將德育滲入教學,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德育工作也是學校教育的重點內容。初中物理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應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將德育工作滲入其中。
以教學“噪聲及其控制”一課為例,教師可將尖銳刺耳的噪聲音頻作為課堂導入,讓學生切身感受噪聲的危害,再引入噪聲的概念,進而讓學生列舉出生活中控制噪聲的實例,最后總結出控制噪聲的三種途徑:在聲源處、在傳播過程中、在人耳處。噪聲在生活中很常見,有的噪聲的產生不可避免,但是有的噪聲的產生是可以避免的。在日常的教學課堂和自習課中,總會有少數同學制造出一些本可避免的噪聲,擾亂課堂秩序,影響他人學習。近年來,社會新聞中由于噪聲產生的社會矛盾與沖突也不在少數。與此同時,噪聲也已發展成為國際公害,對環境特別是城市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在學習這節課程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為他人著想的意識,養成盡可能減少噪聲產生的習慣,不但能夠為環境保護做貢獻,提升自身生活品質,也會減少很多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
我們還可以在初中物理的很多知識點中滲透社會情感技能教學,如教材中關于“核聚變”的應用主要介紹了原子彈和核電站,簡而言之,原子彈是利用不受控制的核裂變瞬間釋放出巨大的核能從而產生極大的殺傷力,而核電站則是利用可控的核聚變緩慢釋放出定量的核能而被人們所利用。教師教學時,可播放有關日本廣島原子彈事件的相關視頻,讓學生體會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殘忍傷害。戰爭離我們并不遙遠,俄烏沖突、巴以沖突使無數民眾失去了親人和美好家園。生活在美好時代的我們,不但要珍惜和平,深知當下和平安寧生活的不容易,更要有憂患意識。我們每個公民都應當為國家的富強而奮斗,并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努力。有國才有家,國強民才安。
可強化學生的自我表達意識。課堂是學生的,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強硬的灌輸不但不利于學生學業成績的持續提升,更會打壓學生的自我表達意識。想要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良好的表達能力是必不可缺的。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升學生的自我表達意識。
例如使用問題串,由易到難有梯度地設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在探究“串并聯電路電流、電壓特點”時,可創設情境:將規格不同的兩個燈泡串聯到電路中,閉合開關后發現燈泡一亮一暗,此時教師提出問題:你覺得通過哪個燈泡的電流大?很多學生會認為通過亮度大的燈泡的電流大。教師可提出質疑后,再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最終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出串聯電路電流處處相等的結論。接下來再將這兩個規格不同的燈泡并聯到電路中,發現燈泡仍是一亮一暗,教師此時再次提出問題:你覺得哪個燈泡兩端的電壓大?有了前面的經驗,這時很多學生就能夠通過實驗探究很快得出最終結論。教師在教學時,應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讓學生學得容易,理解得透徹。課堂的主體是學生,物理課堂要多貫穿學生活動、學生實驗,讓學生多表達,強化學生的自我表達意識。
增強課堂中的討論氛圍,提高學生的表達欲。課堂導入作為一節課的開端,對一節課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課堂導入環節中,教師可以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具有趣味性的元素,讓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提升學生的表達欲。比如在“牛頓第一定律”這節課中,可結合2022年北京冬奧會中的冰壺項目作為課堂引入。導入視頻介紹了冰壺比賽,并涉及到摩擦阻力與運動,看完視頻后拋出問題:如果冰面足夠光滑,冰壺會如何運動?該導入視頻是2022年上半年的熱點事件,能讓學生感到切身相關,更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熱烈討論。
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全球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社會需要的是具備專業的知識且具備創新思維能力的人才。初中物理較為抽象,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能夠提高物理教學的成果,且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可以通過物理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物體的質量”這節課中關于天平的使用,教師可整理一份詳盡的關于天平使用的說明書(包含使用步驟、注意事項及原理)。學生在研讀說明書后自行分組測量金屬塊的質量,不同組相互觀摩點評。分組實驗結束后,教師再次演示實驗,并讓學生列出易錯的步驟。稱量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物體和砝碼位置放反的錯誤,那么測量值與真實值相比會偏大還是偏小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分組完成科學探究過程。 在“時間的測量”中,同樣可以讓學生自己研讀機械秒表的說明書,先自己嘗試使用機械秒表計時,然后分組討論總結其讀數方法。學生通過實驗,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能動性,在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培養了自己的創新思維。
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判斷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物體是空心還是實心時,通常有三種解題方法:比較密度、比較質量、比較體積。課堂中初次接觸該類問題時,可投影展示不同學生的解題方法并進行歸類。在測量未知電阻時,除了使用最傳統的伏安法外,可用電阻箱等效替代。在缺少電流表時,可用電壓表和定值電阻并聯代替電流表。在缺少電壓表時,可用電流表和定值電阻串聯代替電壓表。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時,我們常會提問:當光屏上觀察不到像時,可能是哪些原因?學生通過系統學習后,都能總結出:物體在一倍焦距以內,成的虛像;物體在一倍焦距處,無法成像。而坐窗邊的經歷過在強陽光照射下做該實驗的同學就知道,當環境亮度很強時,光屏上也很難觀察到像。物理學科中一題多解很常見,一題多解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
專家點評
本文作者在持續地思考和不斷地教學實踐中發現社會情感技能教學在初中物理學科中的滲透具有可行性,其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還能更高效地展開“全人教育”,培養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文章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融入社會情感技能教學,并以豐富多樣的案例解析幫助讀者更快速理解并運用這一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