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閩臺關系檔案是研究兩岸歷史、文化、經濟和社會交往的重要資料。該文從檔案保護的角度出發,從歷史研究、文化傳承、家族譜系、教育價值和文創產業五個方面探討閩臺關系檔案的文化價值,并結合《福建省閩臺關系檔案保護條例》,提出加強閩臺關系檔案保護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閩臺關系檔案;文化價值;保護策略
閩臺關系檔案作為記錄兩岸歷史淵源與交流的重要資料,承載著寶貴的歷史記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與歷史價值。隨著兩岸關系不斷發展與深化,這些檔案的保護與利用,不但有助于傳承中華文化,促進兩岸民眾的情感認同,而且為推動兩岸融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撐。因此,加強閩臺關系檔案的保護,并深入挖掘其文化價值,顯得尤為重要。
(一)歷史研究
閩臺關系檔案是兩岸人民共同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多個方面,能夠展現兩岸人民在歷史變遷中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語言交流及宗教信仰等重要方面[1]。深入挖掘這些檔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兩岸在歷史上的互動,包括移民潮、貿易往來、文化互動、民族融合等。在這一過程中,歷史文化得以生動呈現,同時為后代提供了一種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例如,據歷史資料記載,臺灣曾經歷過移民開發,這一過程主要是由福建移民推動的。現今,80%臺灣同胞的祖籍為福建。同時,宋、元、明文獻《諸蕃志》《宋史》《閩書》等都有記載,澎湖有泉州人居住,泉州官府派兵駐守澎湖,澎湖被視作“泉外府”[2]。
(二)文化傳承
閩臺地區在歷史上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福建的傳統文化、民間藝術、方言以及宗教信仰對臺灣的文化有著重要影響。在許多閩臺關系檔案中,可以找到關于民間信仰、家族祭祀、傳統節慶等文化元素的記錄。這些檔案為后代提供了歷史見證,也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對這些文化檔案的研究和整理,可以促進兩岸文化的復興與傳承。無論是通過現代教育,還是通過傳統的節慶活動和民俗風情展示,文化傳承都將進一步加深兩岸人民的文化認同感。例如,媽祖信仰是福建及臺灣地區傳統的民間信仰之一,具有深厚的歷史根源和文化影響力。媽祖信仰起源于福建的莆田地區,后來隨著大量福建移民遷徙至臺灣,媽祖信仰成為兩地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媽祖信仰和祭拜活動的傳承也成為兩岸文化聯系的象征[3]。此外,隨著文化交流的逐步加強,文化傳承成為一種跨越時空、跨越地域的交流紐帶。挖掘和弘揚這些傳統文化,有助于增強兩岸人民的文化自信,鞏固兩岸共同的文化根基。
(三)家族譜系
閩臺地區的家族譜系記錄了眾多世家的祖先、遷徙路徑、族譜文化等重要信息。這些檔案對于家族歷史的追溯、家族文化的發揚以及親緣關系的傳承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和挖掘這些家族檔案,可以更好地了解某些家族在閩臺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同時能夠探尋家族文化在兩岸社會中的影響力。許多家族成員通過跨海遷徙建立了深厚的血脈聯系,家族的文化遺產和傳統習俗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某些家族在臺灣的歷史變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文化價值會體現在家族的傳統禮儀以及社會與經濟活動中。這種家族譜系的研究能夠幫助后代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為家族文化的延續提供教育和精神支持。
(四)教育價值
對閩臺歷史、文化、家族譜系等檔案的挖掘,可以為教育收集到豐富的素材和案例,幫助學者更好地理解兩岸的歷史文化背景、增強文化自信與認同感。這些檔案既適用于歷史、文化等相關學科的研究,也可以成為傳統文化教育、家族文化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重要資源。特別是在當今社會,如何通過教育傳承文化、培養民族精神,是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閩臺關系檔案作為一種真實、不可替代的文化遺產,能夠為各級教育提供實際的教學內容和教育形式,幫助學生在學習歷史文化的過程中,了解兩岸關系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激發他們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與敬畏。同時,這些檔案資料也為師生提供了跨越歷史與現代、地域與文化的深刻教育體驗。
(五)文創產業
文創產業作為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創新行業,正逐漸成為推動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閩臺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文創產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依托對閩臺關系檔案的創新挖掘,可以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創意結合,打造出具有濃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創產品,例如結合閩臺歷史人物、民間藝術和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紀念品和服飾等。此外,文創產業不但可以幫助兩岸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市場,而且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產業的創新。在文創產品的開發和傳播中,傳統文化得到了再生和擴展,同時也帶動了地方經濟和就業。可以說,文創產品兼具文化傳承與商業價值,為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經濟動力。
2024年7月24日,福建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福建省閩臺關系檔案保護條例》,并于10月1日起正式實施[4]。該條例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及其實施條例,結合福建省具體實際,專門制定的一部地方性法規。其目的在于通過科學的管理與保護措施,確保閩臺關系檔案能夠得以長期保存,供后人利用和研究。條例強調了檔案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保障兩岸歷史記憶的保存,并在此基礎上弘揚中華文化。
(一)保護原則
根據《條例》的規定,閩臺檔案保護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保護為主
閩臺關系檔案涉及歷史、文化、政治等多個領域,其內容豐富、影響深遠,因此保護是檔案管理的首要任務。對這些檔案實施以保護為主的管理策略,確保檔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不受損害,是檔案保護工作的核心原則。具體來講,檔案的真實性保證了歷史資料的準確性,而完整性保障了信息的全面性,安全性則能夠防止檔案因外部因素,如自然災害、失竊、人為破壞等,遭受損失。
2.廣泛收集
閩臺關系檔案不應局限于正式文件,應包括兩岸民間交流、合作以及文化活動等多方面的資料。因此,保護策略應注重收集各類歷史記錄,尤其是涉及民間交流、經濟合作、文化傳承等方面的資料。充分發揮這些檔案資料的文化價值,可以切實反映兩岸關系的變遷,可以提供有關兩岸人民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等重要信息,進而幫助人們更全面地理解閩臺關系的復雜性和深遠意義。由于閩臺關系檔案包括文書、信件、照片、錄音錄像等多種形式,并涉及民間交流、文化活動等豐富內容,因此在檔案收集過程中,必須對檔案的保存價值、研究價值和利用價值等進行綜合評估,以確保精準收集。其中,歷史價值評估,即基于檔案對兩岸歷史事件的記錄程度,是為了確定其歷史研究價值;文化傳承價值評估,即評估檔案,尤其是那些記錄傳統禮儀、民俗文化及重大文化活動的資料對兩岸文化傳承的貢獻;社會與教育價值評估,其重要作用在于評估檔案在當前社會、教育及公共歷史教育中的應用潛力。
3.科學管護
科學管護是指在檔案保護工作中,將科學的管理制度和現代化保護技術有機結合,使得檔案能夠在長時間內得到有效保存和利用。具體來說,科學管護包括建立完善的檔案管理制度,規范檔案的收集、整理、分類、存儲等流程。同時,現代化保護技術如溫度濕度控制、數字化存儲、災害防護等手段,也在檔案保存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有效延長檔案的保存期限,減少因環境因素或人為操作不當造成的損壞。
4.合理利用
在保護檔案的前提下,應鼓勵合法利用,推動學術研究、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工作。比如,學術研究人員可以利用檔案進行兩岸歷史文化的研究,增進對兩岸關系發展脈絡的了解。與此同時,檔案資料的展示與推廣,也能夠為公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幫助社會更好地理解和認同兩岸文化。
(二)保護工作主體
根據《條例》規定,保護工作需要政府、檔案管理單位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具體工作主體和機制如下:
各級地方政府應當將閩臺關系檔案的保護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確保充足的資金支持。同時,政府應加強組織協調、推動相關部門在檔案保護中的協同合作。對于檔案保護中的重大問題,政府需要建立專項工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方案,使各項保護措施得到有效落實。
各級檔案管理部門應加強對閩臺關系檔案保管單位的監管和指導。具體來說,需定期對檔案保管單位進行檢查,保證檔案在存儲、管理等方面的安全。同時,要對檔案的存儲環境進行定期評估,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并進行整改。此外,應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其檔案管理與保護的能力。
(一)拓展法律保障與資金支持
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充足的資金投入,能為閩臺關系檔案保護提供堅實的保障,確保檔案的長期保存與利用。
1.法律保障
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及其實施條例,以及《福建省閩臺關系保護條例》外,各地還應根據地方實際情況,明確規定檔案保護的具體要求,包括收集、管理、保護、利用的各項程序,保障檔案工作的合法性和規范性。此外,相關法律和政策還應特別保障檔案的隱私性和原始性,防止檔案信息被惡意篡改或泄漏。建立嚴格的監管機制,確保檔案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與完整。
2.資金支持
檔案保護工作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特別是在設施建設、技術支持和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資金來源除政府財政支持外,還應鼓勵社會資本的參與,探索公私合營等多種方式,形成多方合作的良好局面,共同推動閩臺關系檔案保護事業的發展。同時,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和激勵措施,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檔案保護領域,保障各方權益,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構建一個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檔案保護體系。
(二)加強宣傳與社會參與
1.宣傳工作
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閩臺關系檔案保護工作的宣傳,具體措施主要有:一是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多種傳播渠道,普及檔案保護知識,增強社會各界對檔案保護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二是組織公益講座、展示活動等,向社會公眾普及檔案保護的理解和技能。這種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能夠增強民眾的參與感和責任感,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檔案保護的重要性,并積極參與其中。
2.鼓勵社會捐贈與寄存
社會各界,特別是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具有豐富的閩臺關系檔案資源,鼓勵他們捐贈或寄存重要的檔案資料,積極貢獻于這一歷史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在鼓勵捐贈和寄存的過程中,相關單位應制定協議,保障捐贈者與檔案保管單位的權益。協議應詳細規定捐贈或寄存檔案的所有權、利用權及保護責任,明確雙方的義務和權力,以確保檔案在捐贈或寄存后的長期安全和完整。接受捐贈的單位應當為捐贈者提供相關的感謝與回報,包括頒發證書、獎勵以及提供檔案修復、數字化處理等服務。同時,捐贈者應享有優先利用權,并可以提出檔案保護與利用的建議和意見。
(三)應用先進的保護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數字化成為檔案保護的主要手段之一,即使用高分辨率掃描設備,將紙質檔案轉化為電子檔案,從而實現長時間保存并避免因物理環境變化而導致的檔案老化和損毀。對于照片、影像資料等多媒體資料,則可以利用高精度攝影技術重新提取并制作成電子檔案。電子檔案存儲在硬盤、云平臺或專門的數字檔案管理系統中,這樣做既節約了物理空間,又提高了檔案的存取效率。例如,在標準化的文件管理系統上,輸入關鍵詞或元數據進行檔案檢索,可快速查詢到所需信息。另外,在檔案展覽中,結合虛擬現實技術(VR和AR)和3D動畫技術等,讓觀眾不親手觸摸紙質檔案,但能身處其境,感受更具畫面感和故事感的閱讀體驗,也是一種保護和宣傳檔案的創新手段[5]。
相對于化學清洗、補充缺失部分、修復紙張破損等傳統方式,現代3D掃描技術為檔案修復提供了新的手段。使用3D技術對檔案進行三維掃描,可以完整地保留其外形和細節,并通過虛擬技術進行重建。特別是對于有多維信息的文物和檔案,該技術能夠高效地記錄原始檔案的形態,并為未來的復原工作提供數據支持。
閩臺關系檔案是兩岸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其保護與挖掘工作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文化交流的投資。文化價值的挖掘應從歷史研究、文化傳承、家族譜系、教育價值和文創產業等多個方面入手,以推動檔案在兩岸文化教育、學術研究及社會實踐中的廣泛應用。閩臺關系檔案的保護應建立在保護為主、廣泛收集、科學管護、合理利用的原則上,同時強化主體責任、拓展法律保障和資金支持、加強宣傳與社會參與,提高保護技術等,以保護檔案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未來,隨著保護工作的完善、擴展和深入,閩臺關系檔案必將成為推動兩岸文化共融與共同繁榮的重要資源。
參考文獻:
[1]汪毅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歷史經驗與未來展望[J].閩臺關系研究,2023(3):1-7.
[2]劉濤,張燮.《重建天妃宮募緣疏》背后的故事——媽祖信仰在世界大航海時代閩臺關系中的地位[J].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2023(1):244-264.
[3]劉賢賀.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紙質檔案保護策略研究[J].蘭臺內外,2024(30):14-15,21.
[4]鄭倩,陳新雨.依法守護兩岸共同記憶,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福建省閩臺關系檔案保護條例》解讀[J].人民政壇,2024(8):30-31.
[5]陳耕.跨域研究的探索與典范——讀劉登翰《中華文化與閩臺社會——閩臺文化關系論綱》[J].名作欣賞,2024(19):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