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講解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鋪直敘的文章就像一眼望得到邊的風景,直白、簡單,很難引發讀者閱讀的興趣,而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則有著諸多魅力。
敘事上的“一波三折”,是指文章的結構曲折起伏,這種手法可以在無形中吸引讀者深入文本,跟隨作者的文字去猜測,去期待,去共情,然后不斷地推進閱讀;還可在情節的關鍵處放慢敘事的速度,通過對過程的展開,使所述事件細膩、動人。
要想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同學們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1.細溯事件,遵循并凸顯事件本身的波折
“一波三折”最常見的結構形式是“折線式”,即一事之間,多次波折、困難相繼出現,然后依次解決。如魯迅《社戲》中看戲前的波折——先是到了演戲的日子卻叫不到船,然后晚飯后雙喜他們看戲歸來,提議可借八叔的航船陪“我”同去;然而,外祖母卻擔心孩子們去不可靠,還是雙喜說服外祖母大家的水性都很好,又打了包票,“我”才終于得到了去趙莊看戲的機會。這種雙重起伏的設置不僅讓故事情節引人入勝,也體現了作者對社戲的渴望與喜愛。
此外,還有“爬坡式”“臺階式”等不同的結構形式。所謂“爬坡式”,指只有一個困難,但它的難度較大,需要一步一步地攻克。“臺階式”則是在決定做一件事后并未出現什么實際的困難,而是在事件推進的過程中不斷地得到新進展、新發現。
由此可見,我們需在寫作中遵循事件的發展與情感脈絡來刻畫波瀾,做到張弛有致,在情節關鍵處展開細節描寫,形成詳略上的波瀾。
2.在敘述順序上巧妙安排
有些事件本身波折不太清晰的,可采用倒敘、插敘的表達方式來制造懸念、豐富內容、增加趣味。如朱自清的《背影》便以倒敘開頭,把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同時引發了作者對父親的感激、思念之情,再寫后來的隔閡,前后便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則運用插敘,寫了“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增添了百草園的神秘色彩。
3.運用寫作技巧,使文章波瀾生姿
寫作時,可以借助抑揚、伏筆、懸念、巧合、誤會等手法,造就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如茅盾的《白楊禮贊》就運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形成了狀物和情感的雙重起伏,表達了作者對白楊的高度禮贊。
文題亮相
請以“新發現,來之不易”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選,文體不限,詩歌除外;(2)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個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