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森林可持續經營基礎理論與政策演進研究

2024-12-31 00:00:00劉珉
林業經濟 2024年7期

關鍵詞:森林可持續經營;基礎理論;政策演進

1引言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森林可持續經營(惠剛盈等,2009),森林可持續經營是可持續發展的擴展延伸與重要組成(張守攻等,2001)。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林草現代化的永恒主題,是林草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體現,是實現國家“雙碳”目標的重要手段和補充渠道,也是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功能、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林草事業發展最具潛力、最根本性的工作,是森林擴面和提質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森林木質林產品和非木質林產品、保障國家木材安全和倡導大食物觀的有效途徑。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工業革命以來,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危機日益加劇,但人類探索治理危機的腳步也從未停息。從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產生到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Commiss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WCE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CommonFuture)報告中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此期間及之后可持續發展得到了快速傳播和廣泛應用,對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產生了重大影響。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UNCED)通過了《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開啟了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新進程,明確提出了人類社會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森林可持續經營是實現林業乃至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基礎和重要條件(柯水發等,2021)。1992年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后,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的熱點議題,森林可持續經營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雷靜品等,2013)。當前世界各國承諾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更是對森林可持續經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近些年社會各界倡導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Solutions,NbS)理念,是為了解決21世紀在人口、自然、環境、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出現的問題而提出的傘形新概念,被列為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九大行動領域之一,中國和新西蘭共同牽頭推動這一領域的發展,主要是通過多學科、多領域合作,對生態系統進行保護、修復和可持續管理(康蓉等,2020)。通過造林和森林經營提升碳匯潛力是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內容(李艷芳,2019)。

針對森林可持續經營,一些學者從基本定義和發展趨勢(周國林,1999)、評價指標體系(陸文明,1999)、標準制定(鄭小賢等,2000)、森林認證(蔣有緒,2000)、木材產品國際貿易(魯德等,1997)、國外管理實踐(張天陽等,2014;付玉竹等,2020)、經濟學基礎(劉璨,1999;蔣敏元等,2006)等方面做了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鑒。然而,當前研究對于森林可持續經營沒有給出一個清晰完整的概念,沒有詳盡界定其內涵與外延,對國際經驗的介紹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延續性,對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最新進展了解不夠、把握不準、概括不全,需要進一步加強梳理、分析和研究。本文圍繞森林可持續經營主題,開展基礎理論及政策演進研究。首先,闡述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提出背景及明確定義;其次,介紹國際森林可持續經營基礎理論及發展應用;再次,總結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政策演進和理論探索;最后,對前文重點內容進行總結,對未來發展進行展望,并提出相關政策啟示。

本文的學術貢獻:一是在追溯森林可持續經營國際政策背景的前提下,針對森林可持續經營目前沒有統一認知的問題,給出了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具體定義,解釋其內涵和外延;二是系統梳理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提出、推進與發展過程,以德國、美國、其他主要林業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為例,深度分析其歷史脈絡、形成邏輯、理論基礎、特色亮點;三是歸納總結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政策演進的幾個階段、理論探索及集成創新,指出當前問題并給出相應對策。

2國際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基礎理論與發展應用

森林可持續經營(SustainableForestManagement,SFM),是指通過一定的人為直接干預措施或輔助手段,保護和修復森林生態系統,促進森林進展演替和提高林地生產力,使其達到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狀態,能夠充分發揮支持、供給、調節、文化服務功能,產生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并且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保障下一代人擁有同樣權力的一種科學的、系統的、可持續的森林培育方式。從目標上看,森林可持續經營是要培育高價值、多功能的森林生態系統,實現森林的可持續利用;從過程上看,森林可持續經營是要保持森林處于最佳狀態,充滿活力與維持較高生產力;從原則上看,森林可持續經營是遵照森林自然生長規律,充分利用自然力,同時保證森林利用代際之間的公平性、永續性;從評價上看,森林可持續經營需要滿足經濟的可行性、生態的合理性、社會的可接受性(柯水發等,2021);從手段上看,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有目的和有計劃的經營,需要做好森林規劃和經營方案(唐守正,2016)。

森林是地球陸地上分布面積最大、組成結構最復雜、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森林可持續經營具有多樣性、復雜性,不僅與林學理論緊密有關,還與生態學理論密不可分(張會儒等,2019)。常見的林學理論包括林木遺傳育種、森林培育學、森林保護學、森林經理學等,創新并運用這些經營理論,可以很好地指導生產實踐,從造林、撫育、保護、利用等多方面提高森林經營水平。常見的森林生態學理論包括森林演替理論、干擾理論、生態位原理、主導生態因子作用、森林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原理、種群調節機制、生物多樣性原理、邊緣效應等,以生態學理論作指導,充分利用這些自然規律,協調林木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能夠促進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更好發揮。上述林學理論與生態學理論提供了一般規律性認識,從不同的方面影響或決定著樹木、森林及其生態系統的建群形成、生長發展、衰退消亡等生命周期過程,并且基于不同的定位為森林可持續經營提供了廣闊的視角。將這些理論綜合應用于實踐之中,可以提高造林設計水平、優化森林質量結構,發揮森林多種功能,構建更加穩定、健康、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保障森林經營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持續性。

2.1德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提出、推進與發展

一般認為,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源自300多年前的德國,此理念一經提出,便產生了強大的生命力,并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和完善。德國的森林經營理念主要基于林學理論基礎,按照時間脈絡和發展特征,大體分為三個階段,即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的提出、推進與發展。

第一階段,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的提出。1713年,卡洛維茨(HansCarlvonCarlowitz)首次在林業領域提出“可持續性產出”及“永續性”森林經營,指出在追求木材產量時要使得木材的生長量與采伐量相匹配,強調森林利用的持久性、連續性、穩定性,并且當代人在獲得森林收益時要兼顧后代人對森林資源利用的權利(劉珉,2017a)。此時的可持續性和永續性更多還是出于對經濟的考量,通過改善森林管理促進經濟的增長以及生產率和利潤的提高(Sztumsk,2023)。1795年,哈爾蒂希(GeorgLudwigHartig)出版《關于木材稅收和木材產量確定》一書,首次對森林永續利用進行論述,指出“在本質上,可持續性是指幾代人之間的合同,今天的錯誤(可能)需要幾代人去糾正,為了避免錯誤,需要當前盡量減少風險。(因此)每個明智的林業管理者,必須即刻起以這樣一種方式評估和利用國家的森林,即,使得當代人利用森林的同時確保后代人從中獲得相同的收益”①。

第二階段,可持續和永續利用在爭鳴中推進。19世紀初期,洪德斯哈根(JohannChristianHurdeshagen)在《林業科學方法論和概論》《森林調查》等著作中,形成并提出了“法正林”(NormalFrost)的概念。“法正林”是指具有同一作業法、同一輪伐期等共同特征的森林經營單位,即林分各齡級面積相等,具有法正生長量(年生長量相等)、法正收獲量(年收獲量相等)、法正空間排列(合理有序無害)、固定的最高林業收入。這種理想化的森林培育模式對后來森林可持續經營產生了長遠影響(Assmann,1970)。1826年,屠能(J.H.vonThünen)出版著作《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第一卷(后來又出版了第二卷、第三卷),他試圖通過理想化的假設和理論來解決現實問題(M?ki,2004),認為在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驅動下,農業產品生產將形成以城市為圓心的帶狀分布,由近及遠的圈層分布依次為經濟作物區、林業區、(無休閑)輪作農業區、(二圃制)改進輪作農業區、三圃制輪作農業區、畜牧區等6層(Parr,2015),林業區主要為城市提供產品需求量較大,而運費較高的木材和燃料,不同的區位會因生產基礎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級差地租和利潤收入(Nerloveetal.,1991)。1849年,弗斯曼(MartinFaustmann)發表“土地純收益理論”,研究以經濟導向(而非資源導向)為主的“林地和未成熟林分價值”,提出“Faustmann公式”,用于計算森林連續生長的最佳經濟輪伐期,其核心是在森林經營時對林木最優采伐方案做出決策選擇(張道衛等,2013),當推遲輪伐期產生的采伐成本與所獲收益相等時(森林繼續生長的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林地期望值最大,此時的輪伐期T為最佳輪伐期。1867年,普魯士國有林林業局局長哈根(Hagen)對“土地純收益理論”進行了批判,他認為森林經營需要綜合考慮經營主體的性質和森林的多功能性,指出應該明晰國有林(提供國家公共物品)的定位,不能以土地純收益最大化為導向而忽略其公共屬性,倡導森林效益永續經營(劉珉,2017a)。之后,由于德國大面積種植人工純林(云杉、歐洲松、落葉松)帶來了病蟲害多發、生態功能下降等弊端,一些德國林業專家開始對只考慮“經濟性”而營造速生林的行為進行批判和證偽(侯元兆等,2017)。20世紀60年代以后,德國開始實行森林多效益發展戰略。

第三階段,森林多功能思想的發展。進入20世紀,德國開始重視森林的多功能性,森林的多功能利用也成為德國林業經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亢新剛,2011)。20世紀60年代,圍繞森林在區域和景觀層面多功能性發揮以及林分和小班層面多目標重疊問題,對于如何制定經營方案,“船跡理論”和“和諧理論”的支持者曾經激烈交鋒,雙方爭論的焦點是如何處理森林經營各目標(木材生產、自然平衡、提供游憩等)及各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之間的關系,是堅持以木材生產為中心、讓森林其他效益自然發生,還是奉行不同主導功能平衡發展、讓森林各種效益持續穩定發揮(劉珉,2017a),最終“和諧理論”占了上風,并與可持續林業相伴而行,得到不斷發展和強化。1998年《德國聯邦森林法》明確指出,立法是為了保護森林的經濟利用功能,以及保持森林對環境、農業和休養游憩等方面的作用(李建勛等,2008)。德國森林永續利用的核心目標是培育多功能森林和高價值用材,在保障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B?schetal.,2018)。在森林永續發展理論和多功能利用思想的影響下,為了改變結構單純的林分現狀,近自然經營思想應運而生(侯元兆等,2022),進而出現了目標樹作業方式及相關技術措施(趙海蘭等,2019)。

森林的多功能經營,是在優先滿足主導功能需求的條件下,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經營,使得森林在所有空間尺度上能夠持續提升、維持和發揮所有功能,并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整體持續最優效益(Asbjornsenetal.,2022;王彥輝等,2023)。雷靜品等(2008)根據多目標經營理論,對小隴山次生林經營歷程與成功經驗進行了分析;吳鋼等(2008)按照多目標經營理論,對露水河林業局森林經營做出了規劃設計。當前森林多功能經營在取得普遍共識的同時,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爭議,例如,缺少公認的多功能性測度標準、生態系統不同功能之間如何權衡的問題(徐煒等,2016;Borrassetal.,2017;Tora?oetal.,2023),缺乏與生態學中多功能性理論研究的有機聯系,對未來森林多功能性能否實現的預測力不足(雷相東,2024)。

近自然森林經營,是充分遵循和利用森林的自然生長發育規律,實現森林的樹種組成鄉土化與多元化、林分結構多層化與均衡化、林齡結構多樣化、生長過程周期化、生產過程綠色化、綜合功能最大化。近自然經營理論起源于德國,并非只追求單一的近自然狀態,更不是倡導放任不管的純自然經營(吳水榮等,2015),它強調盡可能使林分培育方式同“潛在自然植被”生長特點相接近(鄔可義等,2014)。近自然經營模式成本很低,一旦建立,未來的經營投入很少(侯元兆等,2017),其優越性在林分結構復雜、立地條件差異性明顯的山區尤為明顯(陸元昌等,2011)。

目標樹經營,是通過目標樹選擇來培育優化森林經營結構、提升森林經營效果的一種方式,它是近自然森林經營的主要技術體系(趙海蘭等,2019)。目標樹經營源于德國,德國森林經營的核心目標是培育多功能森林和高價值用材,由此決定了森林培育重點是目標樹(吳水榮等,2015)。在德國,以目標樹架構為基礎的森林經營存在不同的范式,影響較大的有弗萊堡模式、巴伐利亞模式和羅騰堡模式(郭詩宇等,2021)。以單株擇伐為特征的目標樹林分作業法是近自然森林經營理論技術體系中最實用和最有效的方式(修勤緒等,2009),以目標樹為架構的全林經營,除了關注目標樹的生長,還要兼顧目標樹以外其他樹木的生長,旨在提高全林分質量、生長量、價值量和中間收益(中國林業新聞網,2018)。目標樹作業體系具有三大優勢,即符合森林可持續經營基本要求、借用自然力而成本較低、可收獲優質中大徑目標材及疏伐非目標樹材的雙重收益(侯元兆等,2022)。

2.2美國:森林生態系統經營思想及其生態學基礎

美國提出的森林生態系統經營吸收和借鑒了德國多功能經營思想,更多是基于森林生態學理論基礎,強調在景觀尺度上發揮森林的多功能性,認為森林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森林可持續經營與其所處的生態系統密不可分,從更加宏觀的視角推動了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進程,在全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

在美國,私有林地通常由所有者本人(家庭)或聘請的專業技術人員來經營,管理者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決定采伐時間及數量;公有林(聯邦、州、市或縣所有)的管理由政府部門來執行;聯邦所有的國有林由美國農業部林務局管理(向青等,2006),國有林長期以來以多種用途和永續生產為指導思想。過去美國林務局將森林經營劃分為林業用地和保護區兩類進行管理,將林業用地的木材生產和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隔離開來、分而治之,實踐結果并不理想(趙士洞等,1991)。為此,美國國會于1974年通過了“森林與放牧地可更新資源規劃法”,要求林務局制定長期規劃,確保美國未來有足夠的森林資源,同時又要保持環境質量(陳幸剛等,2003)。現有國有林的森林經營規劃側重于將森林保護與恢復、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流域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公眾參與,以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納入其中,從而推進森林的可持續發展(劉亞培等,2018)。

20世紀90年代,為了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多種功能協調與多效益利用,美國提出了生態系統經營思想,作為新林業實踐的核心內容。美國的森林生態系統經營,體現了經營者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完整性的關注,以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追求經濟價值和社會利用價值的觀念。生態系統經營,是以發揮森林多種功能為目標,在景觀水平上長期保持森林健康和穩定,以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與生物多樣性(羅菊春,2006)。森林生態系統經營是隨著美國森林保護和環保運動興起、國有林傳統的生產優先經營模式受到強烈批評形勢下應運而生的(鄭小賢,1998)。與傳統的森林經營相比,森林生態經營的經營目標不同、核心理論不同、經營對象不同、經營措施不同、經營尺度不同。森林生態系統經營更多是從森林的完整結構和整體功能出發,以生態學基礎理論為支撐,仿效自然干擾機制,采取多種采伐方式,融生產和保護為一體,在景觀尺度上打造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伊宏峰,2015)。在確定森林生態系統的邊界時,可以以優勢樹種群落組成為參照,采用與林型區劃相似的方法來確定(陳遐林,1999),生態系統經營需要一定決策支持系統作支撐(Reynolds,2005)。

從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角度看,認識并掌握好森林演替、干擾、生態位、主導因子、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種群調節機制、生物多樣性、邊緣效應等森林生態學基礎理論必不可少。

森林演替是森林生態系統內部各組成間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必然結果,其實質是建群種的變化(朱志誠等,1996)。森林提供了廣泛的生態系統服務,同時森林經營利用也會改變生態系統的功能(Hernández-Agüeroetal.,2024)。森林生態系統在自然條件下會發生自身演替,人們對森林的利用、改造和經營首先要服從群落演替規律(張會儒等,2017)。叢沛桐等(2000)采用馬爾可夫方法預測遼東櫟群落的演替過程,旨在理論指導實踐,促進森林健康發育和提高森林生產力。

干擾是指引起群落或生態系統特性發生變化的因素(王紀軍等,2004),可能會改變生態系統自然演變的方向和速度(周曉峰,1999)。生態系統的結構越復雜,物種越豐富,其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就越強(崔玉柱,2013)。計劃燒除、生態疏伐、草甸恢復等森林經營活動可以提高景觀恢復力(Quesneletal.,2023)。科學的撫育采伐屬于增益型干擾,可以改善森林結構,提高林分質量。中度的干擾可增加森林生態系統的豐富度和生物多樣性(Joseph,1978)。胡海清等(2020)研究了林火干擾對不同類型森林的土壤物理化學性質影響,并分析了干擾的影響機制及發生機理。

“生態位”早在1910年被提出,主要是用于研究鳥類生態學,重點是分析生物空間分布,稱之為空間生態位。中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對生態位理論展開研究(王剛等,1984)。如果在一個群落中,有兩個相似的物種具有相同的生態位,就會呈現出競爭排斥現象(柴永福等,2016)。生態位是植物生態學的核心概念之一(Kermavnaretal.,2023),在造林、撫育、采伐過程中,要照顧到不同樹種的生態位,充分利用林地空間,避免物種不利競爭,推動物種互益競爭,保障各類目標樹在協調的環境中充分生長。

主導因子是指對生物的生存和發展起到限制作用的生態因子(余作岳等,1996)。主導因子的改變往往會引起其他生態因子發生明顯變化,在森林培育實踐中,要了解和發現主導因子,有針對性地進行森林經營管理。在不同的情景下,主導因子常常不同,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例如,光合作用時,光照是主導因子;春化作用時,溫度為主導因子。極端干旱事件常導致植被氣孔關閉,光合速率降低,導致植被生長減少甚至死亡(Zhangetal.,2024)。李林霞等(2024)研究認為,溫度變化、季節性降水是影響云南松等5個樹種生長發育的主導因子;張磊等(2020)研究發現,影響西寧市南北山油松人工林生長的主導因子為坡向坡位(溫度濕度)。

森林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太陽輻射能的固定、儲存、轉移和釋放,以及物質(養分)由環境到生產者、消費者,再到分解者、環境中去的往復循環過程。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直接影響到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演替和生產力(賀慶棠,1980)。木材利用的物質流分析和資源效率分析是資源環境管理的重要政策工具(Wangetal.,2024)。木片等木質燃料雖然排放二氧化碳,但用于生產能源被認為是碳中性的,對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有益的(Jylh?etal.,2017)。森林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生物質可以生產清潔能源氫氣,從而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Takedaetal.,2022)。有機質作為二氧化碳通量釋放到大氣中或作為有機碳保留在土壤中的命運取決于一系列分解過程調節因子的復雜相互作用(Subedietal.,2021)。

種群調節機制是指種群自身特征及其所處(棲息地)環境對種群數量的影響,使種群數量在某個時期相對趨于穩定(劉金福,2004)。棲息地占有率的空間格局通常由棲息地異質性所驅動,并被認為通過依賴于棲息地的調節機制來塑造種群動態,幼體存活依賴于密度的資源競爭調控(Nevouxetal.,2011)。自疏是植物種群的一種密度依賴性的正向調節機制(楊新國等,2015)。在熱帶次生林演替過程中,不同的植物種類在不同的時間達到其最大生物量,存在著逐漸的物種更替(Matsuoetal.,2024)。吳明作等(2000)通過擬合栓皮櫟純林在不同生境條件下單株生物量及材積密度的調節規律,證明了種群能夠保持其穩定性。靈活運用植物種群數量變化的動態規律,預測未來的種群數量,對于森林可持續經營有重要指導作用。

生物多樣性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包括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賈治邦,2011),它具有直接價值(提供物質產品)和間接價值(調節水文、調節氣候等)(馬克平等,1998)。傅伯杰等(2017)認為,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是生態系統管理與決策制定的重要依據。將生物多樣性指標納入森林經營規劃非常重要,因為它是生態系統服務的組成部分(Hunault-Fontbonneetal.,2023)。農業擴張、城市化發展等原因造成森林皆伐所帶來的土地利用變化會導致林地破碎化并危及生物多樣性(Gunawanetal.,2024)。李春義等(2006)建議通過撫育間伐提高生物多樣性和森林質量,并把生物多樣性作為森林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

邊緣效應指的是在兩個群落交叉地帶,物種的種類及密度呈現出增大趨勢的一種現象。邊緣效應可以帶來正向結果,也會產生負面作用。王國華等(2012)研究發現,比起核心區而言,(兩相鄰林分)斑塊邊緣區的平均樹高、胸徑、蓄積有增大趨勢;Franklin等(1987)和Li等(1993)認為,網格化(塊狀或帶狀)的采伐模式會產生更多小而分散的采伐單元,造成更長林緣并減少林內生境面積。森林可持續經營,要充分考慮林分立地、樹種組成、林齡結構等現狀,通過撫育采伐合理控制林緣長度,達到提高森林生物多樣性、提升森林質量的目的。

2.3世界各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政策與實踐

隨著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根據不同實際情況,紛紛提出了各自的森林經營思想,并開展大量實踐活動。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召開之后,森林可持續經營進入了實質發展階段(蔣有緒,2000)。世界各國根據不同實際情況,紛紛提出了各自的經營思想,并開展了大量實踐活動(Brukasetal.,2009;Lazdinisetal.,2019;Corberaetal.,2020;Sjaifuddin,2020;Bastidaetal.,2021;Wartini,2021;Dasetal.,2024;Pulhinetal.,2024)。森林經營的問題多種多樣(莫爾茲等,1990),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影響因素,除了立法(郭明等,2000;何黎清,2009)、規劃(蘇立娟等,2014)、管理體制(國家林業局林業培訓交流與國有林管理考察團,2011)、管理政策(國家林業局赴芬蘭、瑞典林業經營管理考察團,2005)和科研(李智勇等,2000)、技術(李世平等,2005;Susaetaetal.,2014)等直接原因外,產權制度(Krugeretal.,2013;Katilaetal.,2020;Duanetal.,2024)、基礎設施(永新,1985)、社會化程度(馮彩云,2006)等間接原因也非常重要。當前在推動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聯合國森林戰略規劃(2017-2030年)》全球森林目標的進程中,各方正在不斷創新,努力做出新的綠色貢獻。然而,不同地區擁有不同自然、歷史、社會和經濟狀況,因此在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道路上有著不同的發展軌跡(Elbakidzeetal.,2013)。當今世界主要林業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森林可持續經營思想大致分為三類:一是遵循森林多效益主導利用思想開展分類經營;二是遵循森林多效益一體化經營思想開展近自然經營;三是遵循森林生態系統經營思想開展新林業綜合經營(蘇立娟等,2015;李婷婷,2019)。除此之外,還有北歐地區的“自然導向的林業”、南歐地區的“系統性育林”、大洋洲(澳大利亞)和南美洲(智利)的“保留性林業”、北美洲(加拿大)的“基于自然干擾的經營”、中國的“多功能森林經營”(陸元昌,2017)、印度的聯合森林管理(劉珉,2017b)等。本文分別介紹世界各國具有代表性的、各具特色的、有亮點的經營政策和具體實踐。

加拿大。森林作為主要自然景觀,是加拿大旅游業的基礎,人們對于森林的需求在游憩和景觀欣賞方面比在木材生產方面更為密切(McDougalletal.,1986)。加拿大把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與指標納入林業發展戰略,用于評價和衡量國家林業可持續發展進程(Hickeyetal.,2008)。加拿大重視森林認證工作,倡導森林經營的參與式管理(Krugeretal.,2013;Milleretal.,2020),20世紀90年代加拿大已經開始推行森林認證,可持續林業認證聯盟與加拿大標準協會(CanadianStandardsAssociation,CSA)聯合制定了CSA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雷靜品等,2003)。加拿大堅持以可持續利用理論指導森林經營,早在1922年加拿大林業專家就提出了合理森林年采伐量的公式(陳蓬,2004)。

瑞典。瑞典非常重視森林保護立法工作。1903年瑞典議會通過第一部森林法,到20世紀末已經進行了7次修訂(聶影,2011)。1994年瑞典議會通過新森林法,標志著瑞典森林經營管理已經由經濟導向為主轉向經濟與環境并重的新階段,森林的多功能性利用在實踐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Angelstametal.,2022)。瑞典林學家認為,合理的撫育間伐能夠保持地表植被的多樣性,增加土壤的肥力,同時可以增加林地的經濟產出,要盡可能利用自然力通過天然更新降低環境影響(任文子等,2019)。瑞典重視森林采伐跡地的天然更新,近些年瑞典采伐跡地的天然更新已達60%以上,這一比例仍在繼續提高(Wohlfahrt,1996)。同時,延長輪伐期、減少化肥應用、阻止外來樹種種植、優先發展闊葉林等也是瑞典森林經營的重點方向(范俊崗等,2003)。此外,瑞典在森林認證、林業合作組織、協作治理等方面的做法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認可(Pailleetal.,1982;江澤慧,2002;孫曉梅等,2003;Zubizarretaetal.,2024;Thorning,2024;Karlssonetal.,2024)。

芬蘭。芬蘭根據森林權屬不同采取差別化的經營管理方法。國有林管理相對比較簡單,經營業務主要通過招投標,委托專業公司完成;私有林管理則是靈活有度,實行采伐前自主申報備案制度,前提是采伐申報必須符合前期編制的森林經營方案,并承諾及時進行跡地更新(趙波,2005)。芬蘭的林業合作組織相當發達,最早建立于1907年,歷經100多年已經形成了自上而下三級管理的完整體系。在國家層面有農業生產者和森林所有者聯盟,區域層面有10個區域森林所有者聯盟,地方層面有150個森林經營協會并設有300個辦事處(魯德等,2012)。芬蘭森林資源豐富,不僅是木材和其他林產品生產的重要國家,同時也十分重視森林的多功能利用(Vihervaaraetal.,2010;Kr?geretal.,2017;Tora?oetal.,2023),在對多功能林業的認識和理解上,芬蘭人認為,林業首先是林業產業,應發揮其作為產業的作用與應有的效果,即需要對森林進行經營和利用,并且側重于“用”和“多用”(李小勇等,2011)。

新西蘭。新西蘭的林地私有化改革促進了森林資源保護與增長。1987年前國有林基本上是以國營為主,之后為了減輕政府債務,同時刺激林業生產,大膽嘗試進行國有林森林經營體制改革,通過改革將國有商品林的林地經營權出售給私人公司和個人,經營權一般為60~90年(2~3個輪伐期)(張大華,1996)。這些私有化的森林主要以人工商品林為主,依靠市場機制運作,關鍵是出售時保留了土地的國家所有權,出售后保持了政策的連續性(陳潔等,2009)。新西蘭用集約經營人工林來取代天然林木材生產,從而實現對天然林的保護,很好地解決了木材生產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因此被譽為新西蘭模式(Brownetal.,1994;Hunter,1998;Maclaren,2001;張耀啟,2003)。近年來,針對人工外來樹種的大量引進在新西蘭國內引起了一些爭議(Roche,2017),在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發揮森林多功能性的呼聲日益高漲的情況下,新西蘭開始關注人工林的立地質量和長期生產力(Wattetal.,2005),也在嘗試用多樹種代替單一人工林的種植(Thomasetal.,2024),并不斷完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以應對和解決相關問題(Phillipsetal.,2024)。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同樣也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對森林經營方式進行了調整和變革。首先,森林經營目標從以前的木材生產居主導地位,轉變為優先考慮環境、社會和生態要求,并據此在區域、景觀層次上來考慮木材生產(Howelletal.,2008);其次,營林措施必須統籌考慮保護生態系統與改善土壤結構、森林保水蓄水等之間的關系,并且關注森林的林齡、結構以及健康狀況等因素(Hopmansetal.,2005)。新經營方式的核心是在景觀層次上考慮木材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具體措施包括多目標經營、社會化經營、分類經營、擬態經營、健康經營、經濟經營、認證經營和安全經營等(韓學文等,2007)。澳大利亞一些專家認為,周期性干擾是保持森林生物多樣性的一個原因,天然和人為干擾的結合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果和現實意義(Turner,2023)。宋長貴等(1992)研究發現,經歷過有控制的燒除和周期性伐木干擾的次生林常常更易于生長發育,會增加森林中幼林的數量和分布,比原生林更能為動物提供好的棲息環境。

俄羅斯。俄羅斯是森林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森林面積和活立木蓄積量均居世界第一。俄羅斯的森林權屬以國家所有為主,近些年在森林私有化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白秀萍,2006),并在保護與開發協調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Dobryninetal.,2021)。俄羅斯長期堅持森林分類經營的方針(Elbakidzeetal.,2013),1943年就制定了森林資源分類經營的政策方針,將森林資源分為三類,采取不同措施經營。第一類是位于河湖兩岸、通道、居民小區、自然保護區等區域具有防護價值、社會價值、科研價值的森林,主要是進行保護,不允許進行主伐利用;第二類是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區林木資源可及的森林,既具有美化環境和防護功能,亦具有一定的可利用價值,能夠在不損害其發揮生態功能的前提下進行適度采伐利用;第三類是指多林地區的森林,進一步又劃分為開發林和儲備林,可以進行大規模的主伐利用(尹發權等,2003;韓景軍等,2004)。

日本。日本將提高森林可持續經營水平作為林業發展的指導方針,林業經營理念重在保護,以發揮森林的綜合效益,并通過健全立法、完善規劃、加強林權管理、加大財政投入、貸款支持、生態補償、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提供保障(薜建明等,2007;Ueharaetal.,2015)。日本森林經營任務主要采用工程項目管理方式,管理透明,監督有效(白立強,2004)。在森林經營中重視防災減災工作,包括災害預防、災害緊急處置、災后恢復與重建3個方面(陳紹志等,2014)。森林組合在日本的森林經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MDPI,2023),森林組合共有三級:全國森林組合聯合會(全森聯,指導下級工作、向政府主管部門提出政策建議,提供保險業務等)、都道府縣森林組合聯合會(縣森聯,提供技術培訓、資金支持、信息服務等)和市町村森林組合(森林組合,開展項目實施)(蘇秀麗,2011)。日本通過流域林業管理體系開展森林經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針對三級區劃的158個以中小流域為單位的森林計劃區開展綜合經營,打破行政區域和所有制限制,強調流域上游與下游的協調合作,強調國有林與民有林的協調合作,強調營林部門和木材生產、加工部門的協調合作(盧貴敏等,2011;羅攀柱,2018)。

印度。社會林業(社區林業)是印度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一大特色,此概念產生于1968年,由印度林學家威士托比在英聯邦第9屆林業大會上首次提出(劉克勇等,2016),后來經過不斷發展推廣,并在印度的相關法律中被確定下來(Sindhuvarshini,2022;Ballaletal.,2023)。社會林業是指為了鄉村發展在傳統林區以外的所有土地上由人民直接參與種植和經營林木的行為,最終是要實現促進生產、繁榮經濟、保護環境的目標(李維長,1993)。社會林業強調當地人民組織起來直接參與規劃、執行和管理等過程,并可從中獲得利益。印度社會林業的主要類型包括鄉村片林、聯合森林經營、生態林等(胡延杰等,2001)。聯合森林經營是社會林業的亮點,作為社會林業最大的項目,吸引了世界的廣泛關注(Malhotraetal.,2000;Bhattacharyaetal.,2010;Jain,2022)。聯合森林經營是由政府林業部門與當地村社簽訂協議,讓當地村民參與國有林的經營管理活動,并分享森林收益的一種聯合經營方式,提倡在荒地和疏林地上造林和護林,鼓勵婦女和工匠參與,旨在提高農戶生計(劉珉,2017b)。

盧旺達。盧旺達是人口最稠密的非洲內陸國家之一,境內耕地、森林、稀樹草原交錯分布,森林經營管理外部環境條件復雜。20世紀末,盧旺達開始進行森林轉型改革,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林業發展的政策,并注重加強國際技術合作,森林面積減少和森林退化現象得到遏制,2010年后森林面積開始恢復并保持持續增長(李天潤等,2022)。近年來,盧旺達在國際社會的支持下,推行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的森林經營管理,加強森林景觀恢復的一體化治理,改變林地管理方式,改善森林經營模式,發展農用林、用材林,恢復天然林、防護林,加快恢復經過森林砍伐和正在退化的林地,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當前盧旺達采取了優先發展林業的相關政策和計劃,重視社會大眾、發展伙伴和捐助者的支持與協作,未來要通過林業助力打造具有氣候彈性和低碳經濟特征的國家,同時不斷加強與國際機構深度合作,共同推動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防治荒漠化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等(Campeseetal.,2022)。

世界各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政策與實踐的總體趨勢是:更加重視森林的生態調節與環境保護作用,注重森林多功能性的發揮;堅持森林生長量大于采伐量的可持續利用原則,開展森林的規范化管理和精準化經營;確定森林經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參與、多方協調、綜合施策、共同治理。世界各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政策與實踐為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3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政策演進和理論探索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可持續發展重要進程,認真履行國際生態環境公約,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持續推動森林可持續經營工作。在國際交流合作中不斷學習,在實踐應用中不斷創新,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森林經營思想,包括森林分類經營、適地適樹經營、全周期森林經營、結構化森林經營等。

3.1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政策演進

中國高度重視林業可持續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生態環境公約履約,是聯合國森林論壇主要推動方、蒙特利爾進程成員國,也是國際熱帶木材協定和亞洲干旱地區倡議成員國,多年來連續出臺相關政策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工作,按照政策制定時間和政策內容方向,大致可以分為探索、提升、發展三個階段(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23)。

第一階段:森林可持續經營初步探索階段(1992—2014年)。此階段主要是跟隨國際可持續發展進程和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制定相關政策并付諸實際行動,政策內容集中在服務國家戰略、制定國家標準、撰寫國家報告等方面。一是開啟并跟進國際議程。響應《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議程》,原國家林業局于1995年提出《中國21世紀議程林業行動計劃》,計劃建立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二是制定標準和指南。2002年發布《中國森林保護與可持續經營標準與指標》;2006—2009年,出臺森林經營方案編制綱要、方案、指南等;2013年編寫《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國家報告》。經過初步探索,建立了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磐石根基”,打好了以后的工作基礎。

第二階段:森林可持續經營質量提升階段(2015—2020年)。隨著2015年全面停止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工作的開始,森林質量提升工作也提到了重要議程,此階段政策內容聚焦于提高森林質量、加強國際合作、擴大國土綠化方面。一是高位推動聚焦質量提升。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著力”,作出“提高森林質量,增強生態功能”和“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的重要指示。隨后,原國家林業局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別出臺了《全國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十三五”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規劃》,并于2019年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森林經營工作的意見》。二是加強國際合作和政策支撐。2017年,中國推動聯合國森林論壇《延吉宣言》出臺和發布,繼續與相關國家共同推動溫帶及北方乃至全球的森林可持續經營。2019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推出《關于積極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的意見》,強調以增綠增質增效為主攻方向,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要求認真執行《森林撫育規程》,完善森林經營技術措施,推進林地立地質量評價、森林質量提升關鍵技術、營造林機械化等研究和應用。經過質量提升,筑牢了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四梁八柱”,明確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第三階段:森林可持續經營創新深化階段(2021年至今)。此階段主要是圍繞科學綠化和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工作展開,政策內容體現在堅持量質并重、試點先行、深化改革等方面。一是科學綠化強調量質并重。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發布,指出要國土綠化要數量質量并重、規劃引領、因地制宜,走科學、生態、節儉之路。二是試點先行理論指導實踐。2022年《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5年)》出臺,國家在森林采伐管理、技術標準、基礎配套、經費支持、激勵措施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給予森林可持續經營更多政策支持。經過創新深化,打通了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難點堵點,邁開了快速前進的步伐。

3.2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探索

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和經驗,在推廣應用林業發達國家經典理論和學習借鑒部分發展中國家經營思想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中國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森林經營理論和思想,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分類經營、適地適樹經營、全周期森林經營、結構化森林經營。

森林分類經營是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前提,決定著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方向。森林分類經營,是指按主導功能將森林分為商品林和生態公益林,對不同的森林采取不同的經營管理措施。2020年實施的新《森林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確了森林分類經營,列出了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劃定范圍(趙海蘭,2020)。中國的森林分類經營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當時提出了按照三類劃分的森林分類經營思路,即商品林業、公益林業和兼容性林業三大類(雍文濤,1992)。參照此森林分類經營思想,有些學者做了相關研究,提出在實踐中,對于商品林,做好綜合撫育、速生豐產林建設;對于公益林,做好封山育林、保育結合;對于兼用林,做好統籌兼顧,大力推行復合經營(陳龍虎,2010)。

適地適樹經營是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基礎,決定著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選擇。適地適樹經營,是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綠,充分考慮立地分類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等因素的前提下開展的經營。進行立地質量調查與分類,是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基礎,樹種的選擇、林分的結構、功能的發揮和管理措施都與立地質量緊密相關(王彥輝等,2023),要通過對立地的監測評估,對其宜林性和潛在生產力進行預判(郭艷榮等,2012)。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林業專家就開始對中國森林立地展開系統的調查研究,并于90年代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張萬儒,1997)。范金順等(2012)研究了福建省林地生態因子特征,編制了立地質量評價等級表和省域的森林立地分類系統;陳曉波(2014)在東南沿海地區的沙質土壤地帶,按照適地適樹原則選擇鄉土樹種培育,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森林的生產力和生態效益。

全周期森林經營增加了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時間軸,明確了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未來。全周期森林經營是根據一個生長周期內森林的數量和質量變化情況,以林分垂直空間結構為依據,對森林生長發育做出階段劃分,并進行相應經營設計,采取相應的撫育及收獲作業措施(陸元昌等,2017)。科學認識不同樹種的生長周期至關重要,由于過去的一些錯誤認識,中國大量處于中幼齡林的樹木被提前主伐,造成了林地、林分極大的浪費(雷相東,2022)。傳統按林齡劃分的森林生命周期方式更多適用于人工同齡林,天然次生林發育則有不同,可分為四個階段:建群階段、質量階段(桿材形成階段)、擴張階段(徑生長階段)、成熟階段,林業工作者可以借助林木生長的自然過程,實現以低成本達到高質量的效果(侯元兆等,2022);林分演替的發育階段劃分比較有代表性的為:建群階段、競爭生長階段、質量選擇階段、近自然森林階段、天然恒續林階段,這種劃分方式也適應于異齡混交林(雷相東,2022);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科技信息研究所專家將森林全周期劃分為更新及幼撫階段、形干階段、徑級階段、森林成熟與二次建群四個階段,采用人工林目標樹經營、恒續林經營等方法,建立了櫟類、油松等北方主要樹種的典型經營技術體系(林草助力碳中和微信公眾平臺,2018)。

結構化森林經營細化了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優化了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空間結構。結構化森林經營,是依據結構決定功能的原理,按照森林的自然生長和演替過程規律,通過特定的經營措施優化林分空間結構,改善林分生長狀況的技術方法(惠剛盈等,2009)。結構的可解析性及森林的健康性是結構化森林經營的理論基礎,在撫育間伐時,應依據結構化經營原則,充分考慮樹木的多樣性、競爭壓力以及混交度等條件(李永祥,2016)。陳明輝等(2019)研究表明,通過結構化森林經營,東北闊葉紅松林的林分生產力提升明顯,林分空間結構也更加合理;趙中華等(2013)研究認為,采用結構化森林技術對甘肅小隴山林區的銳齒櫟天然林進行撫育,既能調整林分結構,采伐利用部分成熟木材,還能對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

3.3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集成創新

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集成創新集中體現在新一輪試點工作的方案規劃、政策突破、落地實施之中,即按照“科學經營、精準施策、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壓實責任、多措并舉”的原則,堅持多功能、全周期、近自然、精細化和分類、分區、分林經營。加大森林采伐管理、技術標準規定、林道配套支持、經費支持、激勵措施等方面的政策創新。撫育對象以急需撫育的中幼林為重點,優先考慮人工林、商品林中的中幼齡林撫育,兼顧天然林、公益林的中幼齡林培育,撫育主體以國有林場、國有林區林業局為主,兼顧集體林適度規模經營單位,并參照“先易后難、由近及遠,集中連片、規模經營,有序推進”要求選擇試點落地實施。

近期的試點內容:一是初步建立科學可行的森林經營方案制度;二是推動建立有效的森林經營管理決策機制;三是積極建立推進森林經營工作的保障機制;四是總結提煉多樣化可復制可推廣的森林經營樣板。未來的規劃目標:打造一批森林可持續經營的試點示范單位,初步形成以森林經營方案為核心的森林經營決策機制,使得典型林分結構更加優化,天然林進展演替更加順利,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得以不斷增強①。

4結語

森林可持續經營旨在通過對現實和潛在森林生態系統的科學管理、合理經營,保持森林的生命力、生產力、活力、更新能力和生物多樣性等特性,以滿足當代人和后代人的社會、經濟、生態、文化和精神的需求。中國古代的“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仁及草木,德及鳥獸”“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中普遍蘊含著樸素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思想。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和思想在歷史進程和時代變遷中得到不斷豐富,德國開啟了歷史先河并做出了突出貢獻,最早提出了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創新性地提出了“法正林”理論、土地純收益理論,多功能林業思想、近自然經營思想和目標樹作業方式;美國在汲取德國可持續經營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態系統經營思想,其背景蘊含著深厚的生態學理論基礎;其他主要林業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也紛紛跟進,圍繞各自倡導的經營理念、理論和思想,開展了大量的實踐活動,推動了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全面發展。

世界各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政策與實踐表明:發揮森林的多功能性,實現森林由木材生產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平衡發展是大勢所趨。森林生長量大于采伐量是可持續經營的基本要求,規范化管理和精準化經營是其進一步提升的根本途徑。森林可持續經營需要一個包容開放的空間,兼收并蓄的態度,科學嚴謹的方法,綜合統籌的管理。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借鑒了國外典型經營理念與思想,不斷探索、大膽創新,并在實踐中不斷應用推廣,形成了與時俱進的管理政策和別具特色的經營理論,并進行了集成創新。按照政策制定時間和政策內容方向,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筑牢基礎的初步探索階段(1992—2014年),鞏固提高的質量提升階段(2015—2020年),銳意突破的創新深化階段(2021年至今),提出森林分類經營、適地適樹經營、全期森林經營、結構化森林經營,開展多功能、全周期、近自然、精細化、分類、分區、分林經營。

當前森林可持續經營,過度關注實踐應用,缺乏理論創新,過度關注森林自身問題,缺乏對生態系統經營的整體思維;未來森林可持續經營,要樹立系統思維、交互思維,注重多學科交叉、多功能利用、理論聯系實際、長中短周期相結合。具體可從三個方面加以改進提高。一是借鑒德國多功能利用近自然經營思想,重視林學基本理論,科學經營人工林,精準提升森林質量,提高林地生產力。在近自然森林經營理論和關鍵技術方向上探尋科學合理的方法,做好立地調查與立地分類,做到適地適樹和科學經營。具體來說,對于以大徑材為培育目標的人工林,可以實行近自然目標樹經營,采取擇伐作業;對于集約經營的人工原料林,可以放開經營采伐權,采取皆伐作業,并進行及時更新;對于公益林中的人工林,可以實行均質經營或按傳統的方式加強撫育間伐,成熟后采取必要的更新采伐,兼顧生態與經濟功能。二是借鑒美國生態系統協調平衡與生態系統經營思想,重視生態學基本理論,加強天然次生林的經營,保持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針對天然次生林的經營,要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與人為措施相結合的方針,既要保持天然林的原真性,又要進行適度的干預,幫助天然次生林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實現其良性演替發展。具體來說,對于天然商品林,要根據林分生長狀況,進行目標樹選育或林下補植補造,萌生林要逐步實現從矮林到中林再到喬木的轉化;對于天然公益林,要區分一般公益林和重點公益林,視原來林分生態功能發揮狀況和森林保護等級,酌情采用人工促進天然更新、補針補闊或封育措施,逐步實現從針葉或闊葉純林向針闊混交林的轉化。三是借鑒芬蘭等國家多效益主導利用分類經營思想,堅持區分不同主導功能按商品林和公益林分類經營。進一步區分商品林和公益林的不同主導功能,進行精細化經營、差異化管理。具體來說,對于商品林,可以分為集約經營的人工原料林、以培育大徑材為主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其他人工或天然商品林;對于公益林,可以在防護林中再細分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防風固沙林等,根據這些細分的主導功能確定明確的經營目標,采取相應的經營措施。此外,對于不同權屬(國有、集體、私有)的森林采取差異化、針對性的政策,實行靈活高效管理。既要重視生態保護,也要重視產業發展,不僅要提倡多功能發揮,而且要支持多用途應用。

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不僅要求森林數量增長,而且還要實現質量提升,經營的最終目標是培育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做出貢獻。下一步推動森林可持續經營工作,要做好科學規劃與設計,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編制好長期森林經營規劃、中長期森林經營方案和年度森林作業設計;要加強組織管理與保障,加強業務上的縱向聯系與部門間的橫向合作,做好目標考核、監督檢查、獎優罰劣;要強化科技人才支撐,發展林草新質生產力,實施“科技興林”戰略,多出高質量的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既要重視高水平人才培養,也要不斷充實實用技術人才;要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加大資金投入總量,提高資金單位標準,優化資金使用結構,改善資金使用效率,做到集約化、精細化、項目化管理。此外,還要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加強政策支持,樹立先進經營理念,做好宣傳引導工作;同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保證營林道路暢通,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減少火災和病蟲害的發生;最后,要做好監測與評估工作,建立監測樣地,樹立示范基地,從林分、景觀、區域不同尺度對森林可持續情況進行評價,為未來更好地開展工作提供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六月综合| 欧美色综合网站| 亚洲国产清纯|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欧美日韩综合网| 亚洲精品图区|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国产福利大秀91|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精品91在线|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色|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亚洲a级毛片| 毛片基地视频|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欧美劲爆第一页|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欧美无专区|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韩国福利一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成人午夜久久|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91在线播放国产| 免费无遮挡AV|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精品色综合|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欧美啪啪网|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无码人妻免费|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成色7777精品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av在线| 91视频99|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