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養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對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和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探討了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策略。首先具體分析了中華傳統文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包括道德情操、社會責任感、健康生活方式、情感修養和文化認同感的提升,進而提出了融合策略的實施方式,如課堂教學創新、校園文化建設、課外活動開展、家校合作及教師隊伍建設與專業培訓等。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教育實踐,不僅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還能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 核心素養 文化認同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11.001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樣性日益重要,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成為焦點。核心素養作為教育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培養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力。將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素養相結合,對小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和文化認同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旨在研究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策略,探討其對小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作用和意義。
一、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當前,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教育階段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也存在著一些挑戰和問題。大量的課程時間被現代科學知識和外來文化所占據,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不夠深入。部分學校在傳統文化教育中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實踐體驗和情感認同的培養。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停留在書本知識層面,缺乏對其真正內涵和精神境界的感悟。此外,一些地區和學校掌握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不充足,優質的傳統文化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導致教育質量參差不齊。
二、中華傳統文化對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與核心素養的結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對于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儒家思想、道家理念和佛家智慧,對于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儒家思想所倡導的仁愛、道德規范和孝道等價值觀,可以在小學生心靈深處播下道德情操和社會責任感的種子。通過學習和體驗這些價值觀,小學生能夠明晰自己的行為準則,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從而成為具有責任感和社會擔當的公民。
道家的自然觀念和養生理論,有助于小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通過領悟自然規律和體驗自然之美,小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身心健康,追求內心的平和與寧靜。佛家的舍己利他、慈悲為懷等理念,可以啟迪小學生的心靈,培養其情感修養和社會情懷。通過深入理解佛家思想,小學生能夠培養出一顆寬容與愛心的心靈,學會關懷他人,尊重生命,從而建立起與他人和社會的和諧關系。
(二)有助于小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
傳統文化教育并非僅僅是對文化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通過體驗和實踐,讓小學生真正理解和感悟其中的智慧和情感。例如,在詩詞賞析、書法練習、傳統節日體驗等活動中,小學生不僅僅是要學習文化知識,更是要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受其中的美與哲理。這些活動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其對美的欣賞能力和創造力。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學術知識的學習外,傳統禮儀教育與尊師重道的校園文化建設同樣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這些教育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品德修養的提升,也對其社交能力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參與各類精心設計的儀式和禮儀活動,學生們能夠深刻理解并掌握社會交往的基本規范與原則,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此類綜合性的教育方式對于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的未來公民具有重要意義。
(三)有助于提升小學生對自身文化傳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成為每個國家和民族都需要重視的問題。通過深入挖掘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能夠讓小學生真正領悟到自己的文化底蘊和價值觀,從而形成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歸屬感。通過參與各種傳統文化活動,小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從而增強對自身文化傳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這種認同感和自豪感不僅能夠促使小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還能夠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心,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自信地展現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價值觀。
三、核心素養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合策略
(一)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的創新
為了將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素養有機融合,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的創新至關重要。在課程設置上,可以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各學科教學中,如在美術課程中學習中國傳統繪畫技藝等。這樣的設置不僅能夠增加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還能夠使傳統文化成為學科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在語文課上,教師通過詩詞賞析、古詩詞朗誦等形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升其審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美術課上,教師組織學生學習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如水墨畫、工筆畫等,讓學生通過繪畫作品展現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也是關鍵。教師可以采用故事講解的方式,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向小學生傳達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和智慧;也可以組織游戲體驗,設計富有趣味性的傳統文化游戲,讓小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此外,親身實踐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例如,組織小學生參觀傳統文化展覽、制作傳統手工藝品、體驗傳統節日等,讓小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深入感受和體驗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
(二)校園文化建設活動
校園文化建設活動是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1.傳統文化節日慶祝活動
學校積極組織舉辦傳統文化節日慶祝活動,如春節聯歡晚會、端午龍舟比賽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對傳統節日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設立傳統文化展覽區,展示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古典文學作品等,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學校成立了傳統文化興趣小組,組織學生參加傳統技藝傳承班、傳統舞蹈團等課外活動。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到了傳統文化知識和技能,還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和自信心。學校通過開展家長文化講座和家庭傳統文化活動,邀請家長一起參與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家長們通過參與活動,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積極支持學校的教育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圍。
2. 傳統技藝展示
在“傳統技藝展示”活動中,學校要致力于打造一個生動、互動的學習平臺,讓小學生能夠近距離接觸并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學校可以邀請在各類傳統技藝領域有著深厚造詣的工藝師傅或文化傳承人走入課堂,舉辦展示活動。
活動期間,工藝師傅或文化傳承人將在校園內設置多個展示區,進行現場演示。如陶藝的拉坯成型、剪紙的巧妙構思與裁剪、刺繡的細膩針法等,現場解答小學生的疑問,手把手教授基礎技巧。小學生們可以近距離觀察,甚至親自嘗試,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智慧。
為了增強小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活動還設置互動體驗環節。學生們在專業指導下,嘗試制作簡單的傳統手工藝品,如制作一張剪紙窗花、書寫一幅簡單的毛筆字、繪制一張京劇臉譜等。這種親身實踐的方式,能夠讓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傳統技藝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技藝精髓。
3. 校園文化講座
“校園文化講座”是提升小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認知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選擇適宜的講座主題。同時,邀請專家學者或文化傳承人作為主講嘉賓舉辦課堂講座。講座形式應多樣化,既可以是傳統的講授式,也可以是互動式、討論式等。主講嘉賓可以通過生動的故事、豐富的圖片、視頻資料等,將抽象的文化知識具象化、生動化。同時,鼓勵小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提問,與主講嘉賓形成良好互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講座結束后,學校可以組織相關的后續學習與實踐活動。例如,針對“中華傳統節日的由來與習俗”講座,可以組織小學生們策劃并舉辦一次傳統節日慶祝活動;針對“中華古典詩詞的韻味與意境”講座,可以開展一次古詩詞朗誦比賽或創作比賽等。這些活動不僅能夠鞏固講座的學習成果,還能夠讓小學生們在實踐中進一步感受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4.強調尊師重道、禮儀文化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注重弘揚尊師重道、禮儀文化等傳統價值觀。學校可開展尊師尊教主題教育活動,倡導小學生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培養小學生的孝道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同時,通過校規校紀的建設和禮儀文化的培養,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三)課外活動與社團組織
為了強化小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體驗和理解,學校可以積極開展各種傳統文化課外活動,創辦社團組織,為小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機會。
首先,學校可以設立傳統文化興趣小組,針對不同小學生的興趣和特長開展相關活動。例如,開設傳統手工藝制作小組,讓小學生學習傳統的刺繡、剪紙、陶藝等手工藝技能,體驗傳統工藝的魅力;同時,開展傳統舞蹈表演小組,讓小學生學習傳統舞蹈動作和舞蹈編排,鍛煉身體協調性和舞臺表現能力;此外,還可以組建傳統音樂樂器演奏小組,讓小學生學習古琴、琵琶、二胡等傳統樂器的演奏技巧,感受傳統音樂的韻味。
其次,學校可以建立傳統文化社團組織,為小學生提供更加系統和深入的傳統文化體驗和學習機會。社團組織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如傳統節日慶祝活動、傳統文化講座、傳統戲曲表演等。通過社團活動,小學生不僅可以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內涵,還能夠在實踐中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從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水平。
(四)教師隊伍建設與專業培訓
教師隊伍建設與專業培訓是實施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策略的關鍵環節之一。為了更好地將核心素養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教師需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專業能力。
1.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水平
組織教師參加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培訓,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學習,傳統文學、傳統藝術的鑒賞等。通過系統的培訓,提升教師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水平,使其能夠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實踐中。
2.開展教研活動和經驗分享
建立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教研小組或專業團隊,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教學經驗交流和研討。通過分享成功的教學案例和實踐經驗,促進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和成長,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3.加強教育技術應用與創新教學方法研究
引導教師積極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和小學生參與度。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教學、項目化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4.建立評估機制與激勵措施
建立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教師績效評估機制,對教師的傳統文化教育成果和教學效果進行評估,給予優秀教師相應的獎勵和激勵,激發其教育教學熱情。
(五)家校合作與社會資源整合
家校合作與社會資源整合是推動核心素養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家庭層面,學校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等形式,向家長普及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學校舉辦的傳統文化活動,如傳統節日慶祝、家庭手工藝制作等,從而在家庭環境中營造出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同時,學校還可以通過家校互動平臺,向家長提供相關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料和參與指南,引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互補充,共同促進小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提升。
在社會資源整合方面,學校可以積極與當地的文化機構、藝術團體、傳統手工藝傳承人等建立合作關系。通過組織小學生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傳統工藝展覽等活動,讓小學生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歷史底蘊。同時,學校還可以邀請專業的文化藝術人士來校開展講座、工作坊等形式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為小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和體驗機會。此外,學校還可以與社區、企業等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舉辦傳統文化主題活動,擴大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小學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多樣化的傳統文化教育服務。
中華傳統文化在培養小學生道德情操、社會責任感、健康人生態度及文化認同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課堂教學創新、校園文化建設、課外活動豐富化、家校合作深化以及教師隊伍專業成長等多維度策略,能夠全方位地促進小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將核心素養與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的教育策略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和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教育實踐不僅有助于小學生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自豪感,更為他們未來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文化自信的新時代公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未來應當繼續深化這一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文靜《核心素養下語文教材詩詞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3年第3期。
[2] 門文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策略探究》,《考試周刊》2023年第28期。
[3] 李娟娟、陸安慶、張金鑫《指向核心素養培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策略——以滬科版選擇性必修教材為例》,《生物學教學》2023年第6期。
[4] 趙靜《新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發展探究》,《新聞研究導刊》2024年第3期。
(胡仟鏡,1966年生,女,漢族,大學本科,副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