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啟蒙階段,是培養青少年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可拓寬思政教育的內容,調動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但當前的小學課堂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部分學校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相關教學內容和形式單一;另一方面,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如何將復雜的傳統文化知識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傳授給他們,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從文化傳承到思政教育的路徑,從校園環境營造、學科教學融合等角度提出具體的措施。
關鍵詞:文化傳承 思政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11.032
在小學這一人格塑造與思想啟蒙的關鍵時期,新修訂的課程標準(簡稱新《課標》)尤為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它是學生品德養成的基石,是塑造未來社會公民責任感與價值觀的搖籃。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寶庫,蘊含著豐富的文學瑰寶、深邃的文明精神以及動人的民族故事,它們作為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智慧結晶,其文化價值不可估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巧妙地融入現代教育體系之中,能為中小學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實現教學內容的多元化與教學活動的創新性,構建更加豐富多彩、貼近學生實際的思政教育課堂。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下,傳統文化的融入是對歷史文脈的尊重與傳承,更是對現代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與革新。傳統文化之所以能跨越時空的界限,歷久彌新,正是因為其內在蘊含的價值觀、道德觀與哲學思想具有超越時代的普遍意義。因此,探索如何在小學思政教育中有效運用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當前教育界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德育素材
1.自強不息:中華民族永恒的進取之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古語是對自然界的生動描繪,是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深刻寫照。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浩瀚星空中,自強不息的精神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華夏兒女前行的道路。它是一種面對困難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勇氣,一種深入骨髓、代代相傳的生活哲學。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其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從遠古時期的治水英雄大禹,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再到近現代的民族獨立與解放斗爭,無數仁人志士以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強不息的精神。他們或在與自然的斗爭中展現智慧與勇氣,或在社會的變革中勇于擔當、敢于創新,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歷史篇章。在當今社會,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更應繼承和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勇于挑戰自我、突破極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2.禮儀之邦:中華文明的璀璨名片
中國自古以來就被譽為禮儀之邦。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禮儀文化如同一條綿延不絕的河流,滋養著華夏兒女的心田。在古代社會,禮儀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是社會秩序得以維系的重要基石。“禮”字所蘊含的內涵極為豐富,它既是人類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也是對和諧社會的向往與追求。在古代社會,人們通過習禮、懂禮、守禮,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在當今社會,雖然時代在變遷,但禮儀文化的重要性并未減弱。相反,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禮儀文化更成為展示國家形象、增進國際友誼的重要橋梁。因此,更應珍視和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從小做起,在小學教育中有針對性地融合禮儀文化,讓禮儀之花在中華大地上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德育中的嶄新角色與深遠影響
1.塑造小學生“三觀”的堅實基石: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正處于萌芽與塑造的關鍵時期,這“三觀”的構建關乎學生個人的成長軌跡,對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具有深遠的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與精神的傳承,其深厚的內涵與獨特的魅力,為小學生的“三觀”教育提供了寶貴的資源。首先,在價值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的誠信、仁愛、孝順等美德,為小學生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導向,幫助學生理解何為真善美,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美德,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其次,在人生觀方面,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勵志故事與哲理思想,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鼓勵學生面對困難時不屈不撓,勇于追求自己的夢想與目標。對于幸福的深刻解讀,讓學生明白幸福并非僅來源于物質的滿足,更在于精神的充實與內心的平和。最后,在世界觀方面,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思想,引導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系,培養他們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與保護意識。這種世界觀的培養可讓學生形成更加全面、客觀的認知能力,為未來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2.小學德育的源泉與動力:優秀傳統文化的持續滋養
在小學德育中,優秀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教學內容,是推動教育工作不斷前進的不竭動力。首先,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文化,為德育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與豐富的教育資源。深入挖掘與傳承這些文化精髓,學校能構建起更加系統、全面的德育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道德教育。其次,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誦讀、詩詞歌賦等文化活動,以其獨特的魅力與感染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與行為。這些活動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與道德情操。參與這些活動,學生能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意識。
3.優秀傳統文化:小學德育的核心內容與靈魂
在浩瀚的中華歷史長河中,優秀傳統文化猶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為小學德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在當今社會,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多元文化的碰撞,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好地發揮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成為小學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小學德育的核心內容,其內涵豐富,寓意深遠。它不局限于“信、義、仁、智、禮”這五常之德,也涵蓋了忠孝節義、誠實守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眾多傳統美德。這些美德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培養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石。將這些傳統文化精髓融入小學德育課程,可更好地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道德基礎。將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小學德育的核心內容,可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全球化背景下,小學生面臨著不同文化的沖擊和挑戰。學習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學生能更好地感悟與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淵源、文化特色和精神追求,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教育的路徑
1.依托優秀文化,精心營造全方位育人環境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成長過程宛如一棵幼苗的茁壯成長過程,離不開肥沃的土壤與適宜的氣候,而學校環境正是這片至關重要的“土壤”。是一個融合了心理引導與精神啟迪的復合體,是實施素質教育、培育社會品德不可或缺的平臺。因此,小學教育工作者應認識到環境育人的力量,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石,精心構建集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體的育人環境。在具體實踐中,針對“社會品德”這一核心育人主題,教師可運用故事導學的策略,將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精髓與現代教育理念相結合。首先,廣泛搜集并精選那些能夠彰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歷史人物故事,如華佗的仁心仁術、廉頗的勇于認錯與自我反省、岳飛的忠誠與犧牲精神、戚繼光的英勇抗敵等,這些故事情節生動、易于被小學生接受,蘊含著深刻的道德寓意,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寶貴資源。接下來,教師可利用學校的公共展示空間,如走廊、教室外墻、宣傳欄等,精心設計并布置“中華美德故事展”,將這些優秀人物故事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出來。每個故事都應配以簡潔明了的文字介紹和引人入勝的插圖,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夠隨時隨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對傳統美德的向往與追求。教師還可組織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如“小小講解員”活動,鼓勵學生自愿報名成為故事展的講解員,向同學和教師介紹這些歷史人物和他們的故事,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自信心,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的理解和認同。
2.深挖文化故事,升華學生思想境界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古國,在歷史中出現了無數閃耀著智慧與美德的文化故事。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深入挖掘這些文化故事的內涵,將其融入日常教學中,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
禮儀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其豐富的故事資源為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提供了生動的教材。以“孔融讓梨”為例,這則故事展現了孔融年幼時的謙讓美德,蘊含了深層次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社會價值觀。教師在講述這一故事時,可引導學生思考:在物質充裕的今天,我們是否還能保持一顆謙讓之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這一傳統美德?通過這樣的討論,讓學生理解謙讓的重要性,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
再如,“程門立雪”的故事展示了古代學者對知識的渴望與尊重。宋代學者楊時為求學而不畏嚴寒,在教師家門口等候多時,直至積雪盈尺。教師可借此故事,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態度和行為習慣,培養他們對知識的敬畏之心和對師長的尊重之情,教師還可利用朝代更替、國家興衰的宏大敘事,作為思政教育的生動教材。講述歷史上英雄人物的事跡和國家的興衰歷程,讓學生深刻理解到個人命運與國家興亡的緊密聯系,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3.深耕節慶文化,創新實踐活動形式,深化思政教育內涵
思政教育作為塑造學生高尚人格、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基石,其成效的顯現絕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成為他們行為處事的自然流露。為此,教師在策劃和實施思政教育時,應緊密圍繞學生的成長需求與興趣點,巧妙借助中華傳統文化中豐富的節慶資源,創新活動形式,讓學生在參與中感悟,在體驗中成長。以父親節、母親節為契機,教師可精心策劃以孔子“孝道文化”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將這一跨越千年的傳統美德以現代視角重新詮釋,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在活動之初,教師可舉辦一場專題講座或論壇,深入淺出地講解孔子的孝道理念,引導學生理解“孝”是情感上的關懷與精神上的慰藉。以生動的案例分析與互動討論,讓學生認識到孝道的時代價值,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此外,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傳統孝道文化的魅力,教師可進一步拓展活動形式,如組織“二十四孝”故事分享會。選取“二十四孝”中具有代表性的故事,通過學生自編自導的情景劇、朗誦、繪畫等多種形式進行展現。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經歷,分享對孝道的理解與感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深化學科融合,拓寬文化探索之路
在現代教育發展的浪潮中,學科融合倡導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體系視為一個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旨在通過跨學科的教學實踐,實現知識傳授與育人活動的雙向并進。小學思政教育作為塑造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環節,其成效的提升離不開與其他學科的深度融合。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文學藝術的巔峰之作,是歷史、哲學、政治等多領域知識的載體。其精煉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豐富的情感,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文化探索空間。在《七律·長征》這一經典古詩的教學中,展現了學科融合的魅力。首先,通過語文學科的視角,引導學生深入解析詩句的意象、修辭與情感表達,讓學生領略到詩人毛澤東筆下長征的壯麗畫卷與革命英雄主義的豪邁情懷。在此基礎上,教師拓展教學內容,引入歷史學科的知識,講述長征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的背景、過程與意義,讓學生理解長征精神所蘊含的堅韌不拔、勇于犧牲、樂觀向上的民族精神。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在長征途中,紅軍戰士們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取得勝利的?這種精神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生活有何啟示?基于這些問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與奮斗精神,使他們在感悟歷史、品味文化的同時,接受一次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總而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與文化瑰寶,是國家繁榮昌盛、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基石,是滋養學生心靈、塑造品格的深厚土壤。為此,教師應當成為持續的學習者與創新者,不斷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融合之道,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價值,緊密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與個性差異,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與內容。基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探究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學習效果,使他們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掌握豐富的知識,感悟到其中蘊含的智慧與力量。
參考文獻:
[1] 惲蕾《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美術課堂更有“韻味”》,《小學教學研究》2024年第21期。
[2] 馬維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究》,《好家長》2024年第17期。
[3] 劉存惠《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探尋》,《當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28期。
[4] 陳麗英《小學德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及策略》,《天津教育》2020年第5期。
(孫萬云,1975年生,男,哈尼族,云南通海人,大學本科,副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思政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