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強化呼吸功能訓練在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中山市中醫院收治的60例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0例。參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吞咽功能訓練干預,試驗組患者在參照組基礎上聯合強化呼吸功能訓練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吞咽功能障礙、攝食功能、并發癥發生情況及鼻飼管留置時間。結果 干預后,兩組患者吞咽功能障礙均減輕,且試驗組減輕程度優于參照組(Plt;0.05);兩組患者攝食功能均提高,且試驗組提高程度優于參照組(Plt;0.05)。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參照組,鼻飼管留置時間短于參照組(均Plt;0.05)。結論 強化呼吸訓練在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應用效果較好,可有效減輕吞咽障礙,提高攝食功能,縮短鼻飼管留置時間,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強化呼吸功能訓練;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
【中圖分類號】R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24.0032.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24.010
吞咽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后常見并發癥之一,患者主要表現為進食、進水困難等癥狀,若未及時采取有效干預措施,會引發窒息、肺炎、營養不良等情況,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1]。在積極控制原發病、訓練吞咽功能基礎上,臨床針對嚴重吞咽障礙患者通常會留置鼻飼管,以確保患者得到充足的營養,同時防止窒息等不良情況發生,但長期留置鼻飼管可能引起胃內反流,導致肺部感染,直接影響患者整體康復進程[2]。因此,探究有效的康復治療措施,對幫助患者恢復吞咽功能、減少鼻飼管留置時間具有重要意義。強化呼吸功能訓練是包含縮唇呼吸、呼吸訓練器、呼吸咳嗽法、腹式呼吸等多種呼吸鍛煉的康復療法,不僅能增加肌肉的反射性收縮、增強肌力,還能提高氣道的異物清除能力,從而改善口腔肌肉協調性,提高患者吞咽功能[3-4]。但臨床尚未明確統一規范的呼吸訓練方法,其對腦卒中后留置鼻飼管的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影響有待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探究強化呼吸功能訓練在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中山市中醫院收治的60例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0例。參照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4~74歲,平均年齡(54.26±9.58)歲;病程4~28 d,平均病程(16.35±5.69)d;合并癥:高血壓12例,糖尿病15例。試驗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35~72歲,平均年齡(53.87±9.03)歲;病程3~29 d,平均病程(16.58±6.13)d;合并癥:高血壓14例,糖尿病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中山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缺血性卒中基層診療指南(2021年)》[5]中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的診斷標準,且經CT或MRI檢查確診;⑵經洼田飲水試驗確診為吞咽功能障礙[6];⑶留置鼻飼管;⑷病情平穩,能配合康復訓練。排除標準:⑴存在完全性失語或視力、聽力障礙者;⑵合并精神疾病者;⑶存在吞咽功能障礙史者;⑷近3個月內行甲狀腺手術后喉返神經損傷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營養腦神經、降血脂、科學飲食干預,并積極控制患者血壓、血糖處于正常水平。
參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吞咽功能訓練干預: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治療床角度gt;45 °。⑴下頜運動訓練:口盡量張大、閉合,下頜左、右來回移動并維持5 s,5 min/次。
⑵唇運動訓練:閉唇、攏唇、縮攏嘴唇互相轉換,5 min/次。
⑶舌運動訓練:舌頭平伸、縮回、左右擺、上下舔牙交替運動,5 min/次。⑷冰刺激訓練:用冰棒前后刺激軟腭、咽后壁、舌根部位5~10 s,5 min/次。⑸吞咽電刺激治療:電極放置舌骨上方和甲狀軟骨上切跡上方,刺激強度以患者有麻木感為準,30 min/次。1次/d,連續干預3周。
試驗組患者在參照組基礎上聯合強化呼吸功能訓練干預:⑴呼吸訓練:患者含住呼吸訓練器的咬嘴勻速吸氣,使浮子保持升起狀態。根據患者具體吸氣狀況設定目標,第1個浮子升起持續時間gt;2 s,15 min/次。⑵縮唇呼吸:重復鼻子吸氣后縮起嘴慢慢呼氣放松動作,5 min/次。
⑶腹式呼吸:患者取仰臥位并屈膝,技師兩手放在患者上腹部,指導患者鼻子吸氣口呼氣,同時技師雙手逐漸向腹部加壓,患者收縮腹部肌肉,最大程度呼氣后放松,5 min/次。⑷呼吸咳嗽法:深吸氣稍作閉氣后用力咳嗽,5 min/次。
1次/d,連續干預3周。
1.3 觀察指標 ⑴吞咽功能障礙。于干預后,采用洼田飲水試驗[6]評估患者吞咽功能障礙改善情況,患者取坐位或半坐臥位,飲水30 mL,觀察飲水情況。
1級:5 s內1次喝完,無噎嗆;2級: gt;1次喝完,無噎嗆;3級:1次喝完,但有噎嗆;4級: gt;1次喝完,且有噎嗆;5級:常有噎嗆,難以全部喝完。⑵攝食功能。于干預后,采用功能性經口攝食量表(FOIS) [7]分級評估患者攝食功能。無法經口進食為1級;依賴鼻飼管進食,可以最小量嘗試進食為2級;依賴鼻飼管進食,經口進食單一質地的食物為3級;完全經口進食單一質地的食物為4級;完全經口進食多種質地的食物,但需特殊的準備或代償為5級;完全經口進食,不需特殊的準備,但有特殊的食物限制為6級;完全經口進食且沒有限制為7級。⑶并發癥發生情況及鼻飼管留置時間。觀察并記錄患者干預期間吸入性肺炎、誤吸、嗆咳的發生情況及鼻飼管留置時間。并發癥總發生率=并發癥總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描述,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吞咽功能障礙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吞咽功能障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患者吞咽功能障礙均減輕,且試驗組減輕程度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攝食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攝食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患者攝食功能均提高,且試驗組提高程度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及鼻飼管留置時間比較 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參照組,鼻飼管留置時間短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3 討論
腦卒中是引發吞咽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伴吞咽障礙的腦卒中患者飲食、飲水頻繁嗆咳可導致患者對進食產生抵觸心理,造成營養不良等不良后果[8]。康復訓練是腦卒中伴吞咽障礙患者的重要治療措施。常規康復訓練主要通過下頜運動訓練及電刺激治療,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9]。訓練后,多數患者可重獲吞咽能力,但通常無法正確掌握呼吸控制能力,仍存在呼吸能力下降等問題,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因此對留置鼻飼管的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強化呼吸訓練十分必要[10]。有研究表明,早期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采用呼吸肌訓練能顯著提升康復效果[11]。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吞咽功能障礙均減輕,且試驗組減輕程度優于參照組;兩組患者攝食功能均提高,且試驗組提高程度優于參照組。這說明強化呼吸訓練在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可有效減輕吞咽障礙,提高攝食功能。分析原因為,強化呼吸訓練可引導患者正確深呼吸,提升患者呼吸肌力量,從而有效改善肺通氣功能和血液循環 [12]。此外,腹式呼吸可提升患者的呼吸控制能力,減輕其頸部、胸廓肌肉的緊張程度,改善食管下段括約肌、胃平滑肌收縮無力和運動不協調狀況,進而改善吞咽障礙和攝食障礙[13]。同時,強化呼吸訓練可通過提升患者的呼吸肌群肌力,避免支氣管塌陷和呼吸肌萎縮,增強氣道的異物清除能力,提升喉抬高度,強化口腔、咽部壓力,預防嗆咳、誤吸,從而有效改善吞咽功能和攝食能力[14]。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參照組,鼻飼管留置時間短于參照組。這說明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應用強化呼吸訓練可有效縮短鼻飼管留置時間,且安全性較高。分析原因為,深呼吸、縮唇呼吸、腹式呼吸訓練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患者肺泡攝氧能力及氣流控制能力、增強纖毛運動能力;呼吸咳嗽法能提升患者咳嗽反射能力和排痰能力[15]。
綜上所述,強化呼吸訓練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減輕吞咽障礙,提高攝食功能,縮短鼻飼管留置時間,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劉先松,董永書.針刺聯合吞咽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病人SSA評分、MNA評分及吸入性肺炎發生率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1, 19(12): 2083-2086.
吳超,盧愛蘭,陳巧鴿.間歇性鼻飼技術對重度腦外傷伴吞咽障礙患者的療效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 2022, 20(1): 113-116.
陶林花,傅曉倩,陸操,等.體外膈肌起搏聯合呼吸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和呼吸功能的影響[J].浙江醫學, 2024, 46(2): 191-195.
CEYHAN Y, TEKINSOY K P. The effects of breathing exercises and inhaler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OPD on the severity of dyspnea and life qualit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Trials, 2022, 23(1): 707.
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等.缺血性卒中基層診療指南(2021年)[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21, 20(9): 927-946.
張蒙蒙,孫潔,陳偉,等.咽反射功能對洼田飲水試驗評估吞咽障礙準確性的影響[J].中國康復, 2020, 35(10): 529-531.
陳麗妹,陳娟,周潔,等.醒腦開竅針刺聯合攝食訓練對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營養狀態及FOIS分級的影響[J].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 2022, 3(5): 21-23, 34.
UMAY E, EYIGOR S, ERTEKIN C, et al. Best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 delphi-based consensus study of wxperts in turkey-part I: management, diagnosis, and follow-up[J]. Dysphagia, 2022, 37(2): 217-236.
夏海桃,佟強,王愛鳳,等.高頻經顱磁刺激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表面肌電圖的影響[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 2024, 26(1): 30-33.
景榮華,周益凡,孫云豐,等.徒手呼吸訓練聯合電針穴位刺激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3, 18(4): 737-741, 746.
王云,鹿宇林,徐芬,等.頭頸部控制及呼吸肌訓練在早期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中的康復效果分析[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 2020, 41(2): 120-124.
王麗瑩,劉志慧,李勝樓,等.呼吸訓練聯合康復吞咽功能訓練在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 2020, 1(22): 133-135.
崔宇.舌壓抗阻反饋訓練聯合神經肌肉刺激儀治療腦卒中所致吞咽功能障礙的可行性研究[J].罕少疾病雜志, 2024, 31(9): 13-14, 17.
胡樹罡,朱二秋,龔雪,等.吸氣肌訓練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吸氣肌功能及心肺適能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2024, 43(9): 699-706.
李永平,韓婷婷,陳德鴻,等.呼吸訓練改善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J].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 2024, 5(8): 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