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剪紙是我國民間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更是我國民間廣泛存在的文化現象,其自產生就與民俗文化緊密相關,在我國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民間剪紙藝術中蘊含的獨特文化價值為研究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資料。剪紙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中國民間的文化環境,更離不開千千萬萬在鄉村生活勞作的女性群體。生活在陜西清澗的盧阿婆從小喜愛剪紙,在黃河文化的滋養下,她的剪紙作品呈現出古樸、凝練、厚重的風格,內容樸實,極富生活氣息,與無定河流域出土的漢畫像石的藝術風格極為相似。欣賞她的剪紙作品不僅讓人們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綿延不絕的魅力,也讓人們看到了剪紙藝術所具有的獨特療愈功能。
[關 鍵 詞]盧阿婆;療愈功能;剪紙;黃河流域;地域性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4-0023-03
文獻著錄格式:張紅紅.黃河流域民間剪紙探究:以盧阿婆剪紙為例[J].天工,2024(34):23-25.
民間剪紙是伴隨人類社會發展而產生的服務于民俗生活和民間信仰的獨特的民間藝術,它之所以能流傳至今、綿延不絕,是因為它在人類社會的民俗生活中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如同其他民間藝術一樣,反映著人們的精神面貌,蘊含著人們的美學觀念,表現著藝術的多種技巧[1],也深刻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陜西清澗的非遺傳承人盧阿婆在剪紙中表現生活、傾訴情感,從她的剪紙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遷,也感受到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生活。
一、盧阿婆簡介
盧阿婆,原名盧鳳霞,自小就喜愛剪紙。在家人的支持下,盧阿婆在剪紙藝術創作方面逐漸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剪紙藝人。
盧阿婆在剪紙的過程中找到了快樂,獲得了自信,剪紙成為她最好的自我表達方式和自我感受和思考的窗口,很多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緒、情感或者愿望都可以通過剪紙藝術含蓄地表達出來,這是用文字或語言無法達到的。阿蘭·德波頓在《藝術的療效》中說到藝術和其他工具一樣,可以拓展我們的天生的能力,彌補我們的心理缺陷,并建議我們把藝術當作一種治療手段,來指導、告誡、撫慰藝術欣賞者[2]。剪紙屬于藝術療法的一種,但卻有著不同于繪畫的獨特的療愈因素。如果情緒在身心中以圖像形式存在,那么只有通過意象而不是通過語言,才能直接表達這些痛苦的情緒[3]。盧阿婆剪紙的過程就是透過意象圖形進行自我情緒的表達和自我對話溝通的過程。剪紙給盧阿婆帶來榮譽和財富的同時,也重塑了她的人格,使盧阿婆從小自卑的心理得到很好的療愈。剪紙讓她經由精神世界重新回到了與自己身心相近相親的現實世界,是虛幻而美好的剪紙成就了她,她也成就了厚重而連續的剪紙。
二、盧阿婆剪紙的特點
(一)地域性與民俗性
盧阿婆作為榆林清澗的剪紙藝人,很熟悉各類民俗活動,而她的剪紙就像是從記憶中挖掘出來的一幅幅畫面一樣完整呈現那些情景,體現著陜北清澗的民俗風情,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色。對民俗的崇拜和其寓意通過剪紙藝術的觀賞、領悟達到心理需求的平衡,它以自賞自娛滿足精神欲望,外在形式風格體現著內在審美和民俗心理結構。[4]在盧阿婆的剪紙中我們能清楚地領略到陜北清澗的民風民俗。例如她在剪紙中再現的陜北結婚儀式中的進門、上頭、拜堂等場景。
《進門》(見圖1)表現新娘在踏進丈夫家前要將雙手放進裝滿糧食的米斗,寓意進了家門后五谷豐登、衣食無憂。《上頭》(見圖2)表現的是陜北地區傳統的結婚習俗中一項重要的儀式,陜北的新婚夫妻在結婚這一天要將辮子綁在一起,寓意結發夫妻、白頭到老。上頭儀式結束后便是隆重的拜堂儀式(見圖3)。陜北的民俗文化深刻地影響著盧阿婆的剪紙內容,她的剪紙又反過來體現并傳播著陜北當地的獨特民俗文化。
剪紙《紅人綠馬》(見圖4)是盧阿婆扶運剪紙中最典型的一個,這在陜北其他地方并不常見,但在清澗當地具有獨特的文化寓意,在當地人們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綠馬象征財運,紅人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象征好運氣和好前程。人們用這樣的剪紙希望在新的一年扭轉時運,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子女大富大貴。
剪紙是民俗生活的載體,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千百年來一直服務于民俗生活,是陜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民俗催生了民間剪紙,民間剪紙又豐富了民俗。民俗與民間剪紙總是糾纏在一起而同時存在[5]。盧阿婆一直生活在傳統民俗文化十分濃郁的陜北鄉村,繼承了許多當地的文化傳統,在她的一系列剪紙中我們不僅能了解她的個人經歷,也體會到了陜北地區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二)情節性與故事性
盧阿婆剪紙《偷鞋曲》主要展現了陜北的民間婚俗故事“偷鞋”,整個曲子被盧阿婆分成六段,分別展現在系列剪紙中,內容連貫完整,畫面生動有趣,具有極強的情節性與故事性。
《偷鞋曲》系列剪紙共六幅(見圖5—圖10),是盧阿婆根據當地的婚俗和陜北民間二人臺《偷紅鞋》中的故事改編而來,講述了新婚夜晚姐夫偷紅鞋、新郎和老丈人找紅鞋的故事,人物的神態、表情與個性格特征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姐夫偷鞋時的小心翼翼和偷到鞋后高樓飲酒時的竊喜;新郎與新娘半夜發現繡鞋不在后的爭吵,新娘生氣罵新郎的神態與表情和新郎手足無措的表情表現得恰到好處,門外還站著聽見爭吵后匆匆趕來的公公婆婆。盧阿婆成功地在這一系列剪紙中完整地表現了故事情節,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剪得有聲有色。

(三)藝術性與審美性
在盧阿婆眾多的剪紙作品中,表現勞動場景和生活細節的剪紙居多,畫面人物很多,故事性較強,有著與漢代畫像石相同的敘事性表達手法。欣賞盧阿婆的剪紙,會情不自禁地陶醉在她所構建的美的秩序中。她手中的剪刀便是她胸中的畫筆,沉穩地落在紙上,每剪開一處似乎就讓我們也洞見了另一番別有韻味的天地。她省去了剪紙技法上的細枝末節,讓簡練概括的線條和圖形躍然紙上,猶如古樸的漢代畫像石一般古樸厚重、耐人回味。
盧阿婆的剪紙作品《打櫻桃》(見圖11)與《鹿回頭》(見圖12)分別與兩幅綏德漢代畫像石(見圖13、圖14)在內容和風格上都極為相似。《打櫻桃》中的樹枝自然伸展彎曲,一片片樹葉疏密有致,清楚而又飽滿。《鹿回頭》中鹿的動態自然和諧,神情惟妙惟肖,內部花紋裝飾繁簡適宜、恰到好處,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這讓人們一度認為她的剪紙是受漢代畫像石的影響,然而她卻從來沒有見過綏德的漢代畫像石,這無不說明盧阿婆剪紙的妙處。
三、總結
盧阿婆在剪紙時善于聯系生活實際,將美好的回憶和幸福的生活躍然紙上。例如織布、迎親、推磨(見圖15)、趕集、打櫻桃等剪紙內容,都真實再現了盧阿婆曾經的生活場景,從剪紙畫面中我們感受到陜北黃土高原獨有的鄉村生活樂趣,具有很強的情節性和故事性。畫面中人物安排巧妙得當,男女老少皆合理布局在剪紙作品中,人物姿態各具特色,很好地體現了人物的個性特征,烘托了畫面的情感氛圍。她將不同時空發生的趣事安排在同一畫面,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畫面中用心地點綴著些許花草樹木和飛鳥家禽,顯得生動活潑、貼近自然,體現著人與環境、自然不可分割、和諧融洽的關系。
剪紙從古至今在帶給人們視覺享受、滿足人們審美需要和慰藉人們心靈的同時,還承載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陜北剪紙是我國黃河流域剪紙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當下眾多剪紙藝人追求細膩、繁復、寫實,注重市場需求的大環境下,盧阿婆還能堅守最初的本心,把剪紙當作個人愛好和自我表達的工具來記錄生活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是難能可貴的。她不受外界影響,堅持創作了大量古樸稚拙、帶有陜北濃厚傳統文化韻味的剪紙,延續了傳統剪紙古拙樸素的美感,加深了人們對傳統剪紙的認識,也增強了盧阿婆剪紙的文化性和藝術性。盧阿婆不僅是民間剪紙的傳承者,也是剪紙藝術的創造者。如今,面對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對剪紙藝術的發掘、傳承與研究變得越來越緊迫。要從盧阿婆這樣的個案中得到啟示,結合個人經歷和時代特征,盡可能做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內在涵養至外在形式真正進行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陳竟.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2:34.
[2]阿蘭·德波頓,約翰·阿姆斯特朗.藝術的療效[M].張帆,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4:5.
[3]孟沛欣.藝術療法:超越言語的交流[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12.
[4]陳竟.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2:282.
[5]陳竟.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2:111.
(編輯: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