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華字典》中,“潮”原本指“海水的漲落”,這一含義常被引申,用來形象地比喻社會上大規模變動的情況以及運動發展所呈現的起伏態勢。“潮牌”這一概念源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通常指那些由設計師創立、體現其獨特個性與風格的服裝品牌,它們不僅展示了設計師的原創思維,還深刻反映了其獨特的生活哲學和態度。“國潮”最早于2017年被提出,以民族文化、國貨品牌和青年力量為核心元素,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和社會語境相結合,應用于現代服裝設計中。因此,新時代的“國潮”是一場面對年輕大眾、以服裝品牌文化為表征、內核為重塑傳統文化現代價值、尋求民族文化認同的新型文化潮流。
針織品牌以針織服裝為主要商品,其特點包括工藝流程簡短、面料具備良好的伸縮性能、注重舒適與環保、突出自由休閑的風格。此外,面料纖維的種類日益豐富,質量不斷提升,趨向高檔化和功能化,設計風格也日漸多元化和個性化,這些特點為針織品牌開拓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但個性化的穿著需求和ZARA、Hamp;M、優衣庫等國外主流休閑針織品牌的巨大沖擊給國內針織品牌的發展帶來了挑戰。迎著“國潮”的東風,發展自主品牌,提升品牌及產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內涵是國內針織品牌的發展戰略趨勢,只有創立及研發既有本民族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的針織品牌及產品,尤其在產品設計提升上下功夫,才能提高品牌辨識度和競爭力。
國潮針織品牌的崛起是中國消費者文化自信增強的必然產物,體現了他們對文化歸屬感的日益重視。隨著國際文化的大融合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國人的消費水平和鑒賞能力不斷升級。然而,面對西方成熟化和多樣化的原創設計不斷攻城略地,國內的針織服裝設計卻日趨同質化,缺乏創造性。如今,以年輕人為主的消費者群體開始關注國內品牌的發展,追求本國文化的對外輸出,主動選購富有中華文化特色與內涵的產品,為國潮針織品牌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與此同時,品牌理念的核心價值觀成為品牌差異化競爭的關鍵。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中國元素在西方時裝周多次驚艷出場,而國內對本土文化的研究和創新力度還不夠,將中國元素融入設計中是塑造并提升品牌形象的必經之路。許多品牌借著“國潮”的東風擺脫針織品在大眾心中的“陳舊”“過時”等刻板印象,實現品牌的轉型升級,融入現代設計手法,重塑品牌年輕時尚的新面貌。其中,1990年創立的運動服裝品牌李寧的表現尤為突出。雖然因創建歷史悠久、消費群體固化與老齡化,李寧曾長時間陷入低迷,但是它敏銳地捕捉到了“國潮”的機遇,以明艷的代表性紅黃復古配色開發系列產品,同時研發漢字版“中國李寧”的標志性璽印圖案,將中國元素符號化,深化品牌歸屬,引發了消費者的情感共鳴。李寧在設計上也突破了單一的基礎款式,將現代運動風格與中國文化有機融合,風格清新帥氣,洋溢著運動活力與中國韻味。“溯”“悟”“道”等系列命名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智慧與獨特思考,能夠觸動消費者內心的愛國情感,激發自豪感(圖1)。可以說,經過此次品牌轉型,李寧脫胎換骨,贏得了新一代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文化、科技與針織時尚的交融碰撞
—D.MARTINA QUEEN
設計師丁潔用科技與針線帶領消費者穿梭在北京這座城市的靈魂—中軸線的古典與現代之間。色彩是情感意境營造的第一要素,不同的色彩可以誘發不同的情感。故宮紅墻映日輝,胡同青瓦藏古韻;天壇青石訴歲月,先農壇墨漆繪史痕。設計師巧妙地將其融入中國傳統色彩美學中,孔雀藍的神秘、松花的清新、朱砂的熱情、肽白的純凈,將北京的四季光影呈現在針織服裝上,以色彩致敬傳統文化,描繪古城之美(圖2)。
這次春夏系列應用3D打印技術,曾經靜默于中軸線上的建筑符號—斗拱的繁復和殿堂的莊重,在設計師手中化作針織服裝上細致入微的肌理,在千年歷史沉淀中展現了針織產業的科技生命力(圖3)。一面古樸柔美如輕紗拂面,展現了針織面料獨有的溫婉柔情;另一面以科技之名彰顯建筑物的剛健硬朗,富有未來感。
傳統手工技藝讓匠心潤澤針織品牌
—MACHTVOLL PRESS、YYAN
“國潮”的崛起使中國傳統工藝再次進入大眾視野。設計師們將中國傳統紡織印花工藝中的扎染、蠟染、刺繡、繩結等手工藝融入服裝設計中。其中,YIYAN設計的扎染針織改良宋制褙子保留了宋代褙子的寬松廓形(圖4),將預先想好的圖案通過線縫綴、扎結、折疊、捆綁處理,用植物染料浸染,呈現出別具一格且有中國智慧的服裝作品。MACHTVOLL PRESS為華晨宇火星演唱會私人定制的服裝運用了手工編織金屬繩結,將針織面料與金屬、皮草等有機組合進行設計,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針織面料的彈性和柔軟與金屬繩結搭片的堅硬力量感碰撞,產生了奇妙的視覺對比(圖5)。
以柔和輪廓及質感面料表達東方禪學
—UMA WANG
由于針織面料具有伸縮自如、易卷邊、易脫散的特性,針織服裝的設計傾向于減少接縫與拼接,以保持其獨特韻味。UMA WANG擅長用面料和剪裁構筑獨特的美學,強調“先有面料,然后設計”,不再使用單一面料,將羊毛、絲、棉麻等面料與針織面料相結合,以含蓄質樸的針織面料、光亮的皮革及奢華的毛皮拼接和混搭,呈現出各種肌理紋樣,形成與眾不同的創新風格,同時強調材質、細節與不同廓形的完美結合(圖6)。UMA WANG還在設計中融入草木暈染等手法,追求東方返璞歸真的自然美學(圖7)。
“天人合一”的可持續針織美
—Tension Archive
目前,紡織服裝產業的碳排放量較高。作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紡織服裝產業實行低碳發展戰略勢在必行且任重道遠,加上時代大環境的沖擊,整個紡織服裝產業處在轉型和變革的風口浪尖。新銳設計師林錦璟創立的Tension Archive品牌致力于探索面料的各種設計延伸的可能性,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全線使用可降解、生物基等自然成分的紗線,將環保生產、可持續設計落實到每一個細節中。其中,2024春夏系列以木漿粕、竹漿粕等為主要原料,利用生物纖維基紗線、亞麻紙紗、滌綸和天然羊毛等可回收溯源或可降解的綠色紗線,融入“天人合一”的中國古代造物觀念,傳遞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圖8)。
以品牌為紐帶,以產品為載體,傳承中國文化
在現在的社會發展背景下,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也呈現出相互滲透的趨勢,尤其在我國艱苦奮斗的發展過程中,很多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其繼承與發展面臨巨大挑戰。“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國家高度重視文化發展工作,而衣著在人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將傳統文化元素與針織服裝相結合,借助產品這一媒介,展現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風貌與深邃的哲學內涵,可以在解決針織品牌單一化、同質化問題的同時,將東方美學更為直觀地呈現在大眾面前,得到消費者認可,加強文化自信,使我國傳統文化在良性發展的背景下逐步走向國際舞臺,展現出獨一無二的競爭力,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和長效持久的發展。例如UMA WANG以風格鮮明的東方韻味針織系列主線產品走向巴黎時裝周,同時品牌主理人王汁成為首位入圍Vogue/CFDA中美設計師交換項目的中國設計師,將自然隨性的中國韻味帶給世界品鑒。
以設計為初衷,以創新為本質,發展傳統文化
國潮針織品牌設計的根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而設計的本質在于創新,時代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有獨特的時代語言,因此,將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符號化、創新性運用于商業,是國潮針織品牌長久發展的關鍵,只有讓傳統文化走出博物館、回歸生活,實現“活”在生活里的創新,才能讓傳統文化持續煥發生機活力。放眼望去,李寧作為龍頭針織品牌,將傳統文物的IP賦值最大化,分別以“敦煌”“悟道”“功夫”為主題推出系列產品。其中,“敦煌”系列將敦煌壁畫動態展示,使針織衛衣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生動詮釋了“讓傳統回歸于生活”的理念;“悟道”系列則完美傳遞了國人自省、自悟、自創的精神內涵,將古老的文化融入前衛的街頭主義,使功能性體育針織服裝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作者單位:嘉興大學)
基金項目:第十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