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nóng)村能源貧困是否影響農(nóng)戶主觀幸福感?

2023-03-13 18:01:21劉七軍劉夢李昭楠蓋涵雨
林業(yè)經(jīng)濟 2023年6期

劉七軍 劉夢 李昭楠 蓋涵雨

摘要:能源貧困作為相對貧困治理的重要內(nèi)容,是提升農(nóng)村居民福利和實現(xiàn)我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長期目標的關鍵。文章利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賀蘭縣13村412戶實地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運用A-F多維貧困測度法、Oprobit模型和因果中介效應模型,在識別出能源貧困家庭的基礎上,探究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能源貧困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效應及其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1)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賀蘭縣農(nóng)村能源貧困指數(shù)在[0.40, 0.52]之間波動,能源貧困邊緣群體較多,且能源可獲得性、能源可負擔性和能源清潔性是影響能源貧困指數(shù)的重要維度,三個維度總貢獻率高于90.00%,說明推進賀蘭縣農(nóng)村能源使用質(zhì)量和數(shù)量提升應重點關注這三個維度。(2)能源貧困對居民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負向效應,且該效應在非低收入和非老年家庭的樣本中最顯著。(3)能源貧困對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效應存在“能源貧困-收入差距、心理健康和經(jīng)濟地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傳導機制,分別有14.41%、7.52%和16.68%來自收入差距、心理健康和經(jīng)濟地位的中介傳導機制。文章豐富了中國農(nóng)村能源貧困福利效應研究的微觀證據(jù),并在能源貧困指標體系中納入能源服務維度,為能源貧困測度提供新視角。基于實證研究啟示,為提升農(nóng)村居民福利,應因地制宜發(fā)展能源產(chǎn)業(yè),注重消除各類群體間的能源服務不平等狀況,并分類管理能源貧困群體,有針對性地展開幫扶,關注能源貧困群體心理健康,助其擺脫貧困陷阱。

關鍵詞:能源貧困;主觀幸福感;機制分析;多維貧困測度;因果中介效應

中圖分類號:D422.6; F323.2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338X(2023)06-005-20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民族地區(qū)農(nóng)戶發(fā)展內(nèi)生動力培育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常態(tài)化機制構建研究”(編號:21YJA790037),寧夏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綠色金融助推后疫情時代寧夏高質(zhì)量發(fā)展路徑研究”(編號:2021AAC03204),北方民族大學學術拔尖人才項目“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振興與穩(wěn)定脫貧有效銜接機制研究”(編號:2019BGBS04),北方民族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可持續(xù)生計背景下多維能源貧困對寧夏農(nóng)戶生計穩(wěn)定性影響實證研究”(編號:YCX22056)。

Does Rural Energy Poverty Affect Farm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Based on Micro-survey Data of Helan County,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LIU Qijun1, 2LIU Meng1LI Zhaonan1, 2GE Hanyu1

(1 School of Economics, North Minzu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2 Research Center for Relative Poverty Governance in Ethnic Regions, Key Research Bas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Yinchuan 750021)

Abstract:Energy poverty, a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relative poverty governance, is crucial for improving the welfare of rural residents and achieving the medium to long-term goals of China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data of 412 households in 13 villages of Helan County,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the A-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 Oprobit model and the causal mediating effect model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energy poverty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residents in Ningxia and its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n the basis of identifying energy poverty households. The result showed that:(1)The energy poverty index in rural areas of Helan county fluctuated between [0.40,0.52], and there were more marginalized groups in energy poverty. The availability, affordability and cleanliness of energy were important dimensions that affected the size of the energy poverty index, the total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was higher than 90%, indicating that promoting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improvement of rural energy use in Helan County should focus on these three dimensions.(2)Energy poverty ha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ffect on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his effect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in the sample of non low-income and non elderly households.(3)The impact of energy poverty on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had a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energy poverty-economic income gap, mental health and economic status-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re were 14.41%, 7.52% and 16.68% of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of energy poverty on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which were mediated by income gap, mental health and economic status, respectively. This paper enriched the micro evidence of the welfare effects of rural energy poverty in China and incorporated the dimension of energy services into the energy poverty indicator system,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measuring energy poverty. Based on empirical study inspi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elfare of rural residents, government should develop the energy industry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focus on reducing energy service inequality among various groups, classify and manage energy impoverished groups, provide targeted assistance,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energy poverty groups, and help them overcome poverty traps.

Key Words:energy poverty;subjective well-being;mechanism analysis;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casual mediating effect

1引言

2017年5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fā)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fā)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探索綠色發(fā)展之路不僅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的需求,更是貫徹新發(fā)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因此,踐行綠色發(fā)展理念、推動農(nóng)村能源綠色轉(zhuǎn)型發(fā)展是提高農(nóng)村居民福利和實現(xiàn)農(nóng)村綠色發(fā)展的關鍵。長期以來,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使得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偏遠地區(qū)依然存在,農(nóng)村能源基礎設施的嚴重短缺與不平衡問題尤為突出。李昭楠等(2022)研究認為,2018年我國仍有約40%的農(nóng)村人口使用柴草、木炭等生物質(zhì)能源作為主要生活燃料,農(nóng)民對清潔能源的獲取能力嚴重不足,能源使用結構得不到優(yōu)化。這種持續(xù)存在的能源貧困問題不僅會進一步惡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也會影響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zhì)量,嚴重制約著農(nóng)村居民福利水平的改善與提升。一方面,能源作為發(fā)展的工具,高效的能源使用能夠提高家庭的生產(chǎn)效率;另一方面,能源貧困也是發(fā)展的結果,能源貧困在造成經(jīng)濟不平等的同時,也會降低家庭絕對或相對的能源可負擔性,進一步加劇家庭能源貧困狀況。此外,由于我國的資源分配不均,能源消耗不可持續(xù),能源支出高,能源貧困仍可能影響人民福祉的提升,進而阻礙我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長期目標的實現(xiàn)(Wang et al., 2015)。因此,能源貧困將成為后扶貧時代相對貧困治理的重要內(nèi)容,提升農(nóng)村居民能源使用水平和改善能源使用結構是進一步提升農(nóng)村居民福祉的關鍵所在。

本文基于Nussbaumer等(2011)的多維能源貧困思想,以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區(qū)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賀蘭縣為例,利用412份農(nóng)戶的實地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運用A-F(Alkire-Foster)多維貧困測度法、熵權法(entropy weight method)從家庭層面構建和分析家庭能源貧困指標體系,采用Oprobit模型、因果中介效應模型和工具變量法等實證方法,深入探究能源貧困與家庭福祉之間的關系及其可能存在的影響路徑,旨在為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提升農(nóng)村居民福利提供新思路。

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在于:第一,彌補由于微觀數(shù)據(jù)缺乏而導致的中國農(nóng)村能源貧困研究的不足,以期更好地分析中國農(nóng)村能源貧困與居民福利關系問題;第二,構建包含能源服務維度的能源貧困指標體系,為中國能源貧困測度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2文獻回顧與評述

早期能源貧困研究多聚焦于發(fā)達國家的燃料貧困。燃料貧困研究起源于英國的燃料使用權運動,后來學者多將燃料貧困與經(jīng)濟支付能力聯(lián)系起來研究,以此定義和測度燃料貧困(Lewis, 1982;Boradman, 1991)。此后,Hills(2011)提出更為全面的、識別燃料貧困的“低收入/高支出”(Low-income/High-costs,LIHC)指標,即能源需求支出水平高于社會平均水平,且剩余收入低于官方公布的經(jīng)濟貧困線。20世紀末,能源貧困開始成為能源領域的核心問題之一。此后,能源貧困測度基本遵循燃料貧困測度角度,多和經(jīng)濟支付能力以及能源消費有關(Khandker et al., 2012;劉自敏等,2020;楊丹等,2022)。隨著研究的深入,能源貧困開始表現(xiàn)出多維性,主要包括能源可獲得性、能源可負擔性、能源清潔性和能源服務等(李慷等,2014;Khanna et al., 2019;徐盈之等,2021)。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了不同的能源貧困指數(shù),其中最著名的是Nussbaumer(2011)提出的多維能源貧困指數(shù)(Multidimensional Energy Poverty Index, MEPI)和能源發(fā)展指數(shù)(Energy Development Index, EDI)。此外,有學者考慮到能源貧困的能力剝奪效應,提出基于可行能力理論①定義的能源貧困(Rosie et al., 2016)。

能源貧困的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能源貧困對健康、教育和性別平等方面的剝奪效應遠遠比能源貧困本身更值得關注,會導致“能源貧困-低發(fā)展-能源貧困”的惡性循環(huán),進而可能影響居民福祉。很多學者用生活滿意度或主觀幸福感表征居民福利,研究能源貧困的福利效應(Thomson et al., 2017;Druica et al., 2019)。然而,探究能源貧困同居民福利之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發(fā)達國家,目前有少數(shù)學者就中國能源貧困同居民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劉自敏等(2020)認為,能源貧困通過家庭經(jīng)濟地位、休息放松頻率和學習充電頻率對居民福利產(chǎn)生影響;Zhang等(2021)發(fā)現(xiàn),能源貧困通過學習成績影響兒童主觀幸福感;Nie等(2021)研究發(fā)現(xiàn),能源貧困通過健康和食品支出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產(chǎn)生影響。

綜上所述,目前能源貧困的識別主要聚焦于能源可負擔性、能源清潔性、能源消費等維度。事實上,抽離能源貧困問題的本質(zhì)可以發(fā)現(xiàn),貧困只是一種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而內(nèi)在根源是能源服務分配的非正義(張琪,2021),能源普遍服務是基本公共服務之一,關乎居民福利水平,故應納入能源服務維度測度能源貧困。因此,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本文將從能源可獲得性、能源可負擔性、能源清潔性和能源服務四個維度測度能源貧困指數(shù)。關于能源貧困福利效應研究,目前主要存在傳導機制和能源貧困測度的差異,而且微觀角度缺少實地調(diào)研數(shù)據(jù)的支撐。關注農(nóng)村能源貧困狀況,提升農(nóng)村居民主觀幸福感,使其共享更多的發(fā)展成果是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鑒于此,本文采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賀蘭縣實地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從多維視角探究農(nóng)村能源貧困的福利效應與傳導機制,并進一步考慮不同群體間能源貧困福利效應異質(zhì)性,為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和提升居民福利水平提供新視角和決策參考。

3理論分析與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對可行能力理論的闡述,構建理論分析框架,并據(jù)此提出研究假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釋本文研究方法和模型構建。

3.1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可行能力理論提出了“功能”和“能力”兩個概念,強調(diào)能力是為實現(xiàn)包含健康、教育、精神和社會參與等有價值和意義的功能性狀態(tài)。發(fā)展應該重點關注個人能力的提升,這也是解決貧困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人的發(fā)展是為了能夠享受實質(zhì)自由,個人的幸福是關于能力的函數(shù)。故可行能力理論架起能源貧困與居民主觀幸福感之間關系的橋梁,同時也為二者之間的關系機理提供理論基礎。

3.1.1能源貧困對農(nóng)戶主觀幸福感的直接影響

阿瑪?shù)賮啞ど?002)認為,個人幸福和能力有關,這里的能力強調(diào)獲得教育、工作的機會,改善健康狀況和維持良好的社會關系等。一方面,二元經(jīng)濟結構、農(nóng)村能源基礎設施投資不足是造成中國能源貧困突出表現(xiàn)為農(nóng)村能源貧困的主要原因。能源貧困的內(nèi)在根源是能源服務分配的非正義,是部分農(nóng)村居民相對處于能源獲取劣勢,這意味著農(nóng)戶獲取能源的機會保障不足,是一種能力的被動缺失。另一方面,能源貧困會危害農(nóng)戶健康,導致諸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高血壓等多種疾病的發(fā)生(廖華等,2015);也會減少婦女參加就業(yè)、培訓及其他生產(chǎn)性活動的機會(Cooke, 1998),以及降低學生的學習成績(Oum, 2019),甚至會降低兒童入學的可能性,造成中途輟學(Ndiritu, 2010)。這意味著能源貧困會引致身體健康受損、工作機會不足、獲得教育不足等能力問題。顯然能源貧困會造成能力剝奪,個人幸福水平得不到保障。因此,提出假設H1。

H1:能源貧困對居民主觀幸福感具有直接負向影響。

3.1.2能源貧困對農(nóng)戶主觀幸福感的間接影響

長期處于貧困狀態(tài)的群體可能產(chǎn)生悲觀心理,不僅表現(xiàn)為內(nèi)在心理失調(diào),而且可能產(chǎn)生外在行為問題(張梓榆等,2020)。內(nèi)在和外在失調(diào)容易使經(jīng)歷貧困的群體無力改善生活,缺乏把握機遇或挑戰(zhàn)的動力(暢華儀等,2020)。已有研究表明,人們無法獲得或負擔照明、烹飪和取暖等必需品,會使人產(chǎn)生抑郁、壓力、焦慮等負面情緒的幾率增加(Druica et al., 2019;Lin et al., 2020)。故長期處于能源貧困可能導致悲觀心態(tài),使貧困群體缺乏追求更好生活條件的動力,進而從心理層面造成主觀幸福感低下。此外,提供足夠優(yōu)質(zhì)的能源對提高生產(chǎn)率、勞動生產(chǎn)率有重要影響。Samsul等(2018)發(fā)現(xiàn),能源使用和勞動生產(chǎn)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進而可能影響就業(yè)水平。與其他傳統(tǒng)能源相比,電力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chǎn)力,如電力在炊事活動上的運用可以減少收集和加工生物質(zhì)燃料的時間,增加就業(yè)機會和工作時間。故改善能源貧困狀況可直接影響人們的能力,提高勞動效率,有助于減少經(jīng)濟中的不平等,提高貧困群體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綜上所述,能源貧困同心理健康、創(chuàng)收能力和經(jīng)濟不平等息息相關,基于此串聯(lián)起能源貧困-收入差距、經(jīng)濟地位和心理健康-主觀幸福感的邏輯關系。因此,提出假設H2。

H2:能源貧困通過收入差距、經(jīng)濟地位和心理健康影響居民主觀幸福感。

3.1.3能源貧困對農(nóng)戶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異質(zhì)性

農(nóng)戶的收入水平對農(nóng)村家庭生活用能種類的影響較大,不同收入水平的農(nóng)戶家庭能源消費結構存在較大的差異,農(nóng)戶的收入越高,對能源的舒適性、便利性、衛(wèi)生性的要求也越高(王效華等,2010),故考慮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下,能源貧困的福利效應存在差異。隨著農(nóng)村留守老人問題越發(fā)突出,農(nóng)村老人的風險脆弱性因信息弱勢和數(shù)字鴻溝因素不斷增強。尤其在能源服務獲得和使用方面,因經(jīng)濟因素和非經(jīng)濟因素常處于不利位置,導致農(nóng)村老人營養(yǎng)攝入不足和信息獲取不足等問題。一般認為能源貧困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收入水平和家庭類型而存在差異。因此,提出假設H3。

H3:能源貧困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效應在不同收入水平和家庭類型間存在差異。

3.2研究方法

為深入研究能源貧困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效應,本文以A-F多維貧困測度法為基礎對家庭能源貧困指數(shù)進行計算,并構建能源貧困影響居民幸福感的Oprobit回歸模型。

3.2.1能源貧困計算方法

本文使用A-F多維貧困測度法(Alkire et al., 2007)計算家庭的能源貧困指數(shù)。與傳統(tǒng)的熵權法、主成分分析法相比,A-F多維貧困測度法可以調(diào)節(jié)剝奪維度的高低,具有較強的實際可操作性,并且可以從橫向維度對各指標進行分解,進而測算各分項指標對總體的貢獻程度,計算過程分為三步。

4數(shù)據(jù)來源與描述性統(tǒng)計

基于回歸模型的構建,就數(shù)據(jù)來源進行說明,對本文核心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等進行選取與描述性統(tǒng)計,并基于能源貧困指數(shù)計算方法對能源貧困指標體系進行說明。

4.1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所使用數(shù)據(jù)來源于課題組2022年對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賀蘭縣13個村的問卷調(diào)查。區(qū)域選擇上,在考慮“能源轉(zhuǎn)型助推鄉(xiāng)村振興”的基礎上,選取寧夏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排序較靠中且鄉(xiāng)村發(fā)展情況較好的賀蘭縣作為調(diào)研區(qū)域,其鄉(xiāng)村人口比重(34%)與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鄉(xiāng)村人口比重持平。因此,選擇賀蘭縣作為調(diào)研區(qū)域具有一定代表性。此次調(diào)查采用分層與簡單隨機抽樣相結合、村級與農(nóng)戶相結合的方式。問卷內(nèi)容包括農(nóng)戶家庭基本信息、產(chǎn)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六個板塊。共發(fā)放問卷440份,在剔除關鍵變量缺失和存在異常值等無效問卷后,最終獲取有效問卷412份。

4.2變量選取與描述性統(tǒng)計

確定本文被解釋變量為居民主觀幸福感,解釋變量為能源貧困,依據(jù)被解釋變量類型選擇回歸模型,并根據(jù)已有文獻和本文研究主題確定控制變量。

4.2.1被解釋變量

本文核心被解釋變量為居民主觀幸福感。按照福利經(jīng)濟學理論,居民福利評價可以分為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兩個方面。主觀心理評價主要用生活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表征居民福利,客觀評價主要基于國民經(jīng)濟核算體系衡量方法。本文采取主觀幸福感表征居民福利。一方面,主觀幸福感能夠充分反映包含快樂、痛苦和悲傷等方面的情感因素和人對生活環(huán)境滿意程度等認知因素;另一方面,從積極角度出發(fā),幸福與心理健康緊密聯(lián)系。通過詢問受訪者“您幸福嗎?”的問題,受訪者回答“1=非常不幸福;2=不太幸福;3=一般幸福;4=比較幸福;5=非常幸福”來獲得數(shù)據(jù)。

4.2.2解釋變量

本文解釋變量為能源貧困,由A-F多維貧困測度法基于能源可獲得性、能源可負擔性、能源清潔性和能源服務四個維度的能源貧困指標體系計算得出能源貧困指數(shù),依據(jù)貧困閾值判定是否存在能源貧困。借鑒Nussbaumer(2011)的研究成果,采取k=0.30作為判定標準,不僅考慮了剝奪維度的影響,也考慮了維度的重要性。

4.2.3控制變量

在控制變量中,選取戶主年齡、受教育程度等變量代表社會人口學特征因素(Blanchflower et al., 2004)。選用客觀收入、勞動力占比、宅基地數(shù)量和人均耕地面積代表家庭基本特征(Ferrer-I-Carbonell, 2005;何泱泱等,2016),選取人情支出代表社會關系因素,選用低保代表社會保障因素,借貸代表金融因素,市場距離代表地理因素。此外,為探究能源貧困影響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傳導機制,選用收入差距、經(jīng)濟地位和心理健康作為中介變量進行機制探討。變量說明以及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4.3能源貧困指標體系

能源貧困指標體系多集中于烹飪、電力可得性、家電服務、娛樂/教育和通訊五個維度(Santillán et al., 2020),也有學者將熱舒適考慮到指標體系中(Robles-Bonilla et al., 2021)。然而有關研究表明,中國家庭生活用能主要取決于當?shù)乜色@得資源(王效華,1994);此外,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能源消費結構和方式也存在差異,故能源可獲得性和能源可負擔性也是影響能源貧困的重要維度之一。鑒于此,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本文基于能源可獲得性、能源可負擔性、能源清潔性和能源服務四個維度設計能源貧困指標體系。從系統(tǒng)性原則看,構建的能源貧困指標體系包含能源供給角度和能源消費角度,二者相互關聯(lián);從科學性原則看,該指標體系符合一般農(nóng)村家庭生活用能場景;從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則看,指標度量方法一致,均采取0-1賦值的方法,數(shù)據(jù)可進行縱向?qū)Ρ群蜋M向?qū)Ρ龋也僮餍詮姟⒄誑ussbumer等(2011)和Robles-Bonilla等(2021)的研究,設定四個維度下八個細化指標的權重。能源貧困指標體系和權重設定如表2所示。

5結果分析

根據(jù)本文介紹的研究方法和樣本數(shù)據(jù),對能源貧困指數(shù)以及各維度貢獻率進行計算與分析;并使用Stata 14.0進行回歸分析,描述能源貧困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效應,在此基礎上對結果的穩(wěn)健性進行檢驗;進一步就能源貧困對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的中介效應與異質(zhì)性進行檢驗和分析。

5.1多重共線性檢驗

多重共線性的存在會降低參數(shù)估計的準確性,故對包含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在內(nèi)的自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檢驗結果顯示,平均方差膨脹因子為1.14,遠小于10,各個變量的容許度遠大于0.10,故可認為自變量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5.2內(nèi)生性檢驗

內(nèi)生性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為檢驗是否存在明顯的內(nèi)生性問題,且因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均為離散型數(shù)值,本文采用有序響應回歸模型(Eoprobit模型)進行估計。采用一般做法,選取工具變量作為村級層面能源貧困發(fā)生率。村級能源貧困發(fā)生率作為一個整體指標,若居民整體區(qū)域內(nèi)的情況一致,那么居民間的攀比效應就會消失(劉自敏,2020)。Eoprobit模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用村級能源貧困發(fā)生率對居民主觀幸福感進行回歸,第二階段用能源貧困對居民主觀幸福感進行回歸,通過數(shù)學推導,若兩階段殘差具有相關性,則表明選用該方法處理是合適的,能源貧困為內(nèi)生變量。村級貧困發(fā)生率對個體能源貧困存在顯著影響,滿足相關性;但兩階段殘差相關系數(shù)并不顯著,說明能源貧困確實不是內(nèi)生變量,模型不存在明顯內(nèi)生性問題。

5.3能源貧困指數(shù)各維度貢獻率分析

選取貧困臨界值k為0.30,計算得到能源貧困指數(shù),并將指數(shù)進行分解,分析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賀蘭縣村級層面能源貧困狀況。k=0.30時能源貧困指數(shù)及其各個指標貢獻率如表5所示。

除廣榮村外,總體村級多維能源發(fā)展指數(shù)大致在0.4039~0.5150之間波動,說明賀蘭縣的能源貧困狀況需持續(xù)關注,能源貧困帶來的發(fā)展機會剝奪或?qū)r(nóng)戶生計可持續(xù)性造成不良影響。能源可負擔性層面,廣榮村能源可負擔性貢獻率達到了77.32%,其他村部該指標貢獻率大體相同,均在20.00%附近波動。能源可獲得性層面,廣榮村和新榮村作為典型的移民搬遷村,已經(jīng)獲得住房屋頂光伏項目,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能源可獲得性和能源可負擔性兩個維度的貧困狀況,且廣榮村作為“上樓”搬遷村,配備了集體供暖系統(tǒng),基本實現(xiàn)了供暖和炊事活動清潔化。能源清潔性方面,基本符合當下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炊事清潔燃料使用比例高,而供暖清潔燃料使用比例低。能源服務方面,鐵東村和鐵西村情況較好。根據(jù)走訪發(fā)現(xiàn),鐵東村和鐵西村參與肉牛養(yǎng)殖的家庭比例較高,產(chǎn)業(yè)帶動發(fā)展成效顯著,且外出從業(yè)或創(chuàng)業(yè)家庭成員較多,整體生活水平較高,這也是鐵東村和鐵西村在能源可負擔性和能源服務兩個維度表現(xiàn)良好的重要原因。綜上,能源可獲得性、能源可負擔性和能源清潔性是影響能源貧困指數(shù)大小的重要維度,其貢獻率均高于20.00%,三個維度總貢獻率高于90.00%。說明推進農(nóng)村能源使用實現(xiàn)“用的起、用得上、用得好”應著重提升農(nóng)村居民能源可獲得性、能源可負擔能力以及能源清潔性。

5.4能源貧困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效應分析

能源貧困對居民主觀幸福感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模型(1)結果顯示,能源貧困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對居民主觀幸福感存在負面影響,假設H1得到驗證。有研究顯示,能源貧困帶來的對健康和教育的剝奪效應(Hanna et al., 2008;廖華等,2015;Zhang et al., 2019),或?qū)⑦M一步造成居民發(fā)展機會的剝奪,教育致貧和健康致貧的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而取得高效能源服務有助于增進人民的福利,從而實現(xiàn)人民的真正自由(Biermann, 2016)。一方面,能源作為發(fā)展的工具,生活方面高效能源的使用能夠解放家庭的生產(chǎn)力,提高家庭勞動生產(chǎn)率,實現(xiàn)家庭增收的生計結果;另一方面,能源作為發(fā)展的結果,獲取并能夠負擔高效清潔的能源,或?qū)⒏纳凭用裨谏罘矫娴南鄬η闆r,使其擺脫內(nèi)心焦慮、自卑等不良情緒造成的心理健康問題,提升居民主觀幸福感。

進一步地,分別考察四個維度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通過每個維度下二級指標是否有一個指標處于貧困判定四個維度的貧困狀況。回歸發(fā)現(xiàn),除去能源可負擔性外,其余三個維度均對居民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負向影響。現(xiàn)有研究認為,經(jīng)濟因素仍然是影響能源貧困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僅基于經(jīng)濟角度測度能源貧困的方法不能夠準確識別能源貧困,這或許是能源可負擔性影響并不顯著的原因之一。而能源可獲得性、能源清潔性和能源服務三個維度對居民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影響的原因可能在于:首先,能源可獲得性作為用能的前提,是驅(qū)動家庭經(jīng)濟生活的重要保障;其次,我國農(nóng)村供暖體系是以煤炭為主的獨立供暖,且冬季部分家庭遵循“供暖-炊事”一體的用能結構,長久下來對家庭成員健康和兒童教育,尤其是婦女健康造成了不良影響;最后,能源服務不僅作為信息獲取的重要方式之一,也和情感聯(lián)系息息相關。

5.5穩(wěn)健性檢驗

為保證上述結果的穩(wěn)健性,本文采用五種方法進行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第一種,更換估計模型。采用系數(shù)解釋更為直觀的最小二乘回歸(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模型進行估計,結果如模型(1)所示。第二種,加入街道層面數(shù)據(jù)以控制宏觀因素影響,故在基準回歸中加入街道常住人口,結果如模型(2)所示。第三種,更換能源貧困指標權重。采用解堊(2021a)的做法,采取等權重的賦值方法,賦予二級指標相同的權重,結果如模型(3)所示。第四種,更換貧困閾值。把判定能源貧困的標準改為k = 3,即受到3個以上的維度剝奪判定為能源貧困,相較于k = 0.30關注了權重大小和剝奪維度的影響,結果如模型(4)所示。第五種,選取k = 0.20進行穩(wěn)健性分析,結果如模型(5)所示。穩(wěn)健性檢驗結果顯示,能源貧困仍至少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對居民主觀幸福感具有負向影響,基準回歸結果穩(wěn)健。

5.6邊際效應分析

Oprobit回歸結果系數(shù)只能提供影響方向和顯著性的有效信息,為了直觀展示能源貧困在多大程度上會影響居民主觀幸福感,本文求解出能源貧困及其四個維度的邊際效應,結果如表8所示。當其他條件不變時,能源貧困家庭非常不幸福、不太幸福和一般幸福的概率比非能源貧困家庭分別高2.86%、4.01%和3.09%,能源貧困家庭感到非常幸福的概率比非能源貧困家庭低8.15%。簡言之,處于能源貧困的群體更容易感覺到不幸福,這可能和能源貧困導致的能力剝奪效應有關。同理,計算四個維度對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的邊際效應發(fā)現(xiàn),在能源可獲得性、能源清潔性和能源服務維度處于貧困狀態(tài)的群體同樣有較低的幸福感水平。

5.7中介效應和異質(zhì)性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能源貧困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機制以及影響效應的異質(zhì)性,本文以收入差距、心理健康和經(jīng)濟地位作為中介變量進行因果中介效應分析,根據(jù)不同家庭類型分別進行異質(zhì)性分析。

5.7.1中介效應分析

在可行能力理論的支撐下,能源貧困通過增加健康風險、減少就業(yè)機會、阻礙家庭教育資本積累等影響家庭創(chuàng)收能力,擴大收入差距,從而長期處于貧困狀態(tài),導致抑郁等悲觀情緒,影響居民心理健康。中介效應結果如表9所示。能源貧困對收入差距回歸系數(shù)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依據(jù)收入差距的定義,表明能源貧困的存在會擴大收入差距。收入差距對主觀幸福感回歸系數(shù)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收入差距加大會降低居民主觀幸福感。收入差距反映了客觀收入不平等,能源貧困的存在會擴大這種不平等,而收入差距過大形成的不公平降低了幸福感和獲得感(馬紅鴿等,2020)。能源貧困對心理健康回歸系數(shù)顯著為正,依據(jù)心理健康定義,能源貧困的存在會加重居民悲觀心理;而心理健康對居民主觀幸福感回歸系數(shù)顯著為負,表明心理不健康的個人福利水平更低。緩解能源貧困能夠讓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擺脫能源貧困陷阱(暢華儀等,2020)。如果能源貧困長期得不到緩解,貧困群體可能會感到自身社會等級偏低,甚至認為社會不公平(張梓榆等,2020),導致缺乏幸福感。同理,根據(jù)經(jīng)濟地位定義,能源貧困會降低居民經(jīng)濟地位,會進一步造成家庭的心理狀態(tài)處于低下水平,進而影響居民幸福感。更進一步地,測度出能源貧困對居民福利的影響機制大小,結果如表9所示。能源貧困對居民福利的影響效應分別有14.41%、7.52%和16.68%來自收入差距、心理健康和經(jīng)濟地位的中介傳導機制。

5.7.2敏感性檢驗

對中介變量進行敏感性分析,以驗證因果中介效應分析結果的穩(wěn)健性。采用敏感性與R2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敏感性分析,如果中介效應不存在,則需要R2M和R2Y值非常大(解堊,2021b)。敏感性檢驗結果如表10所示。表10結果顯示,此時即使很大程度偏離序貫可忽略性條件,中介效應分析結果仍然穩(wěn)健。

5.7.3異質(zhì)性分析

考慮到收入是影響農(nóng)戶能源貧困的首要因素,以及當前農(nóng)村留守老年人口增加的現(xiàn)象,農(nóng)村家庭結構發(fā)生變化,將樣本分別依據(jù)居民收入中位數(shù)的40%為收入標準劃分(沈揚揚等,2020),對家庭類型進行分組,探究能源貧困影響居民主觀幸福感的效應異質(zhì)性,其邊際效應異質(zhì)性結果如表11所示。能源貧困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效應對于非低收入家庭和非老年家庭最顯著,假設H3得到驗證。具體來說,當其他條件不變時,非低收入家庭中,能源貧困群體的不太幸福和一般幸福的概率比非能源貧困群體的概率高3.61%和3.31%,非常幸福的概率低8.81%。對于低收入①群體,可能更在乎通過提升其他方面的生活質(zhì)量來滿足自身的美好生活需求,而對于非低收入群體,在收入有余的情況下,獲得高效快捷的能源服務或?qū)⑹瞧涮嵘钯|(zhì)量的一個方面。同理,在非老年家庭中,能源貧困群體的不太幸福和一般幸福的概率比非能源貧困群體的概率高5.20%和4.66%,非常幸福的概率低12.63%。表明對于非老年家庭來說,能源貧困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幸福水平的提升。一方面,不同的生計方式會影響農(nóng)戶生活能源消費模式,相較于老年家庭,非老年家庭生計多樣性較高,收入增加速度和穩(wěn)定性較好,意味著家庭選擇從使用低級能源轉(zhuǎn)向使用商品性能源的概率增加,提升能源服務需求的意愿會增加;另一方面,不同年齡階層提高幸福感和獲得感的方式不同,老年家庭更滿足于“兒孫滿堂”“子孫出息”等。老年家庭能源消費習慣受生活方式和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一般不易變化。而非老年家庭主要決策者和主要勞動者希望通過收入的增長實現(xiàn)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更低碳的家庭能源消費結構、私人化的交通需求等,進而增加個人和家庭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本文采用基準回歸穩(wěn)健性檢驗的五種方法來檢驗異質(zhì)性結果的穩(wěn)健性,結果如表12所示。表12中給出了能源貧困的影響方向和影響顯著性,結果表明,對于非老年家庭和非低收入家庭,能源貧困的家庭整體幸福感水平更低,進一步驗證了異質(zhì)性結果的穩(wěn)健性。

6研究結論、討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利用微觀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基于A-F多維貧困測度法對能源貧困指數(shù)進行測度,基于Oprobit模型和因果中介效應模型對能源貧困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效應及其作用機制進行探究,得出研究結論,并據(jù)此討論后提出政策啟示。

6.1研究結論

利用微觀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賀蘭縣為實證研究對象,基于四個維度測度農(nóng)戶能源貧困指數(shù),并從村域和維度兩個方面分析研究區(qū)域能源貧困狀況;探究能源貧困對農(nóng)戶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效應和作用機制,分析不同家庭類型的能源貧困影響效應異質(zhì)性,得出三點結論。

一是研究區(qū)域仍有部分能源貧困邊緣群體,能源貧困指數(shù)在[0.40, 0.52]之間波動。能源可獲得性、能源可負擔性和能源清潔性是影響能源貧困指數(shù)大小的重要維度,三個維度總貢獻率高于90.00%。其中能源貧困指數(shù)中供暖貢獻度居高不下,供暖燃料對能源貧困指數(shù)的貢獻率最高可達29.29%;但也不能忽視農(nóng)戶家庭更高層次的能源服務需求,如更現(xiàn)代化的能源服務、私人出行等。

二是能源貧困對農(nóng)戶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負向效應,其邊際效應表明能源貧困群體的主觀幸福感低的概率在3%以上,且該效應在非低收入和非老年家庭的樣本中最顯著。此外,能源可獲得性、能源清潔性和能源服務維度處于貧困的群體,感到不幸福的概率均在3%以上,且以能源服務維度邊際效應最大。

三是能源貧困對農(nóng)戶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分別有14.41%、7.52%和16.68%來自收入差距、心理健康和經(jīng)濟地位的中介傳導機制。

6.2討論

能源貧困直接導致的能力剝奪效應是影響個人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這使得能源貧困開始受到關注。本文發(fā)現(xiàn):(1)能源貧困仍然受制于能源可負擔性、能源可獲得性和能源清潔性,且貢獻率均在20.00%以上,這與楊靜慧等(2023)的研究結論一致。但相比而言,家庭陷入能源貧困的主要原因是能源可獲得性不足,而能源可負擔性不再是主要影響因素,從側面肯定了我國脫貧攻堅的突出成果。(2)能源貧困對居民主觀幸福感具有直接消極影響,這與劉自敏等(2020)、Nie等(2021)的研究結論一致。且能源服務維度處于能源貧困的群體感到低幸福水平的概率高于其他維度,表明將能源貧困研究同能源普遍服務掛鉤是必要且關鍵的。(3)緩解能源貧困以提高居民主觀幸福感對非低收入水平和非老年家庭更有用,這是一項新的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因素并不能完全識別出能源貧困(Papada et al., 2018),意味著即使非低收入家庭中包含了部分能源貧困家庭,在該群體中緩解能源貧困帶來的福利效應也不能完全發(fā)揮;此外,生活習慣不同和時代觀念不同是造就緩解能源貧困帶來的福利效應在非老年家庭和老年家庭中差異較大的主要原因。但有研究發(fā)現(xiàn),能源貧困會加劇農(nóng)村老年人口抑郁程度(侯建明等,2022),故可以考慮對于老年群體,能源貧困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直接影響可能被心理健康帶來的中介效應弱化。(4)從中介機制看,能源貧困顯然會增加健康風險(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張梓榆等,2020),降低家庭勞動效率。更進一步地,能源貧困造成的能力剝奪會引致收入差距擴大,降低貧困群體的自我經(jīng)濟地位認知,長期持有悲觀心態(tài),使得能源貧困群體難以擺脫能源貧困陷阱(暢華儀等,2020),不易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進而處于較低幸福水平。

本文為研究能源貧困的福利效應提供了新的微觀研究證據(jù),也為能源貧困測度提供了新視角。但還存在兩個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居民福利作為一個綜合概念,包括收入、消費和主觀幸福感等角度,也有學者基于可行能力來測度居民福利,本文居民福利測度仍然較為單一;另一方面,貧困是一個動態(tài)概念,能源貧困也會隨著時空發(fā)生變化,要真正掌握中國農(nóng)村能源貧困的變化情況,采用微觀調(diào)查得出的面板數(shù)據(jù)進行研究是必要的。

6.3政策啟示

基于實證研究結論,為進一步實現(xiàn)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農(nóng)村清潔能源轉(zhuǎn)型,提升農(nóng)戶主觀幸福感,本文提出三點政策啟示。

一是因地制宜發(fā)展能源產(chǎn)業(yè)。根據(jù)當?shù)刭Y源稟賦,因地制宜開發(fā)新能源,提高農(nóng)村居民能源可獲得性和能源清潔性。如可充分利用生態(tài)脆弱區(qū)易地搬遷安置住房屋頂發(fā)展太陽能供熱;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南部山區(qū)等畜牧業(yè)聚集的地區(qū),可結合農(nóng)村有機垃圾治理,建設區(qū)域有機廢棄物集中處理、沼氣生物天然氣項目和農(nóng)戶庭院型沼氣項目,利用沼氣供暖,解決農(nóng)村供暖燃料清潔性問題。

二是注重消除各類群體間的能源服務不平等狀況,積極推動社會企業(yè)參與家電下鄉(xiāng)和新能源車下鄉(xiāng),將補貼標準一般化,滿足農(nóng)戶使用新型家電設備的需求。利用能源作為驅(qū)動設備運行的重要功能,通過新型家電使用的形式,讓農(nóng)戶的文化娛樂生活更加豐富,滿足農(nóng)村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時提升農(nóng)戶獲取信息的范圍和深度。此外,智能設備的使用,能夠使家庭在教育、工作信息獲取、創(chuàng)業(yè)信息獲取等方面更加得心應手,提高其教育資本積累質(zhì)量和速度,增加獲得工作機會的概率,減小創(chuàng)業(yè)阻力,增加家庭整體的發(fā)展動力,進而改善家庭經(jīng)濟狀況。

三是按照能源貧困指標在典型家庭類型下的表現(xiàn)形式,通過家庭類型分類管理,設立能源貧困動態(tài)監(jiān)測體系,以便有針對性地展開幫扶。此外,為弱化中介效應,一方面,要注重通過多種政策組合和手段緩解經(jīng)濟不平等造成的能源貧困;另一方面,要聯(lián)合社會和村干部等多方力量,對包括能源貧困在內(nèi)的各類貧困群體進行心理疏導,避免陷入能源貧困陷阱。

參考文獻

阿瑪?shù)賮啞ど?以自由看待發(fā)展[M].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暢華儀,何可,張俊飚.掙扎與妥協(xié):農(nóng)村家庭緣何陷入能源貧困“陷阱”[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20, 30(02):11-20.

何泱泱,周欽.“新農(nóng)保”對農(nóng)村居民主觀福利的影響研究[J].保險研究, 2016(03):106-117.

侯建明,周文劍.多維能源貧困對中國老年人口抑郁狀況的影響機制及異質(zhì)性分析[C]//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yī)學學會.新時代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研究文集·2022.北京:華齡出版社, 2022:9.

解堊.中國農(nóng)村家庭能源貧困的經(jīng)濟效應研究[J].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a(01):99-108, 178-179.

解堊.貧困代際傳遞的教育中介效應分析[J].經(jīng)濟科學, 2021b(01):134-144.

李慷,王科,王亞璇.中國區(qū)域能源貧困綜合評價[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16(02):1-12.

李昭楠,劉夢,劉七軍.炊事燃料清潔轉(zhuǎn)型能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基于CFPS2018的微觀證據(jù)[J].農(nóng)林經(jīng)濟管理學報, 2022, 21(02):239-248.

廖華,唐鑫,魏一鳴.能源貧困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中國軟科學, 2015(08):58-71.

劉自敏,鄧明艷,崔志偉,等.能源貧困對居民福利的影響及其機制:基于CGSS數(shù)據(jù)的分析[J].中國軟科學, 2020(08):143-163.

馬紅鴿,席恒.收入差距、社會保障與提升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J].社會保障研究, 2020, 68(01):86-98.

沈揚揚,李實.如何確定相對貧困標準?——兼論“城鄉(xiāng)統(tǒng)籌”相對貧困的可行方案[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02):91-101, 191.

王效華.中國農(nóng)村家庭能源消費現(xiàn)狀與發(fā)展[J].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1994(03):134-141.

王效華,胡曉燕.農(nóng)村家庭能源消費的影響因素[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 2010, 26(03):294-297.

徐盈之,魏瑞.雙重環(huán)境規(guī)制、能源貧困與包容性綠色發(fā)展[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27(02):109-125.

楊丹,鄧明艷,劉自敏.提高能源效率可以降低相對貧困嗎?——以能源貧困為例[J].財經(jīng)研究, 2022, 48(04):4-18.

楊靜慧,張雨龍.新發(fā)展階段我國能源貧困的識別與測度——基于CFPS數(shù)據(jù)的實證研究[J].學習與實踐, 2023, 468(02):82-90.

張琪.能源正義視域下能源普遍服務制度的規(guī)范構造[D].武漢: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2021.

張梓榆,舒鴻婷.多維能源貧困與居民健康[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 2020, 42(08):16-26.

Alkire S, Foster J. Count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7, 95(7-8):476-487.

Biermann P. How fuel poverty affects subjective well-being:Panel evidence from Germany [R]. Lower Sanony:Oldenburg Discussion Papers in Economics, 2016.

Blanchflower D G , Oswald A J . Well-Being Over Time in Britain and the USA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4, 88(7-8): 1359-1386.

Boardman B. Fuel poverty:From cold homes to affordable warmth [M]. London:Belhaven Press, 1991.

Cooke PA.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good scarcity on own-farm labor allocation:the case of agricultural households in rural Nepal[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 3(04):443-469.

Druica E, Goschin Z, Ianole-Clin R. Energy Poverty and Life Satisfaction:Structural Mechanism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J]. Energies, 2019, 12(20):3988.

Ferrer-I-Carbonell A. Income and well-being: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mparison income effect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5, 89(5-6):997-1019.

Hanna R, Greenstone M, Duflo E. Indoor air pollution, health and economic well-being [J]. Sapiens, 2008, 1(01):1-9.

Hills J. Fuel poverty:the problem and its measurement [R]. London:Interim Report of the Fuel Poverty Review, 2011:1131-1139.

Imai K, Keele L, Yamamoto T. Identification, inference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causal mediation effects [J]. Statistical Science, 2010, 25(01):51-71.

Khandker S R, Barnes D F, Samad H A. Are the energy poor also income poor? Evidence from India [J]. Energy Policy, 2012, 47(08):1-12.

Khanna R A, Li Y, Mhaisalkar S, et al. Comprehensive energy poverty index:Measuring energy poverty and identifying micro-level solutions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J]. Energy Policy, 2019, 132:379-391.

Lewis P. Fuel poverty can be stopped [M]. Bradford:National Right to Fuel Campaign, 1982.

Lin B, Okyere M A. Multidimensional Energy Poverty and Mental Health:Micro-Level Evidence from Gha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0, 17(18):6726.

Ndiritu S W, Nyangena W. Environmental goods collection and childrens schooling:evidence from Kenya [J].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0, 11(03):531-542.

Nie P, Li Q, Sousa-Poza A. Energy pover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a:New evidence from the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J]. Energy Economics, 2021, 103:105548.

Nussbaumer P, Bazilian M, Modi V. Measuring energy poverty:Focusing on what matters [J]. Ophi Working Papers, 2011, 16(01): 231-243.

Santillán O S, Cedano K G, Martínez M. Analysis of Energy Poverty in 7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Using Multidimensional Energy Poverty Index [J]. Energies, 2020, 13(07):1608.

Oum S. Energy poverty in the Lao PDR and its impacts on education and health [J]. Energy Policy, 2019, 132(09):247-253.

Papada L, Kaliampakos D. A Stochastic Model for energy poverty analysis [J]. Energy Policy, 2018, 116(05):153-164.

Zhang Q D, Appau S, Kodom P L. Energy poverty, childrens wellbeing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academic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a [J]. Energy Economics, 2021, 97:105206.

Robles-Bonilla T, Cedano K G. Addressing Thermal Comfort in Regional Energy Poverty Assessment with Nussbaumers MEPI [J].Sustainability, 2021, 13:352.

Rosie D, Gordon W, Neil S. Conceptualising energy use and energy poverty using a capabilities framework [J]. Energy Policy, 2016, 93:255-264.

Samsul A M, Dulal M M, Shawkat H, et al. The nexus between access to electricity and labour productiv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Policy, 2018, 122(11):715-726.

Thomson H,Snell C, Bouzarovski S. Health, Well-Being and Energy Poverty in Europe:A Comparative Study of 32 European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7, 14(06):584.

Wang K, Wang Y X, Li K, et al. Energy poverty in China:An index base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J].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5, 47:308-323.

Zhang D, Li J, Han P.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energy poverty in China and its impacts on health: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J]. Energy Policy, 2019, 131(08):72-81.

(責任編輯康燕)

①可行能力理論核心概念是“能力”和“功能”,強調(diào)發(fā)展是為了能夠享受實質(zhì)自由。

①序貫可忽略假設:a.處理變量分配是隨機的,與結果變量和中介變量是相互獨立的;b.中介變量與εi1、εi2不相關。

①低于40%收入標準定義為低收入群體,其余為非低收入群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毛片网站观看| 99草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啪啪视频免码| 欧美精品导航|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97在线公开视频|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欧美不卡二区| 亚洲性影院|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99热精品久久|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无码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国产色婷婷|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久草视频中文| 九九热在线视频|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国产一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国产毛片一区|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日本国产在线|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91麻豆| 成人夜夜嗨| 国产福利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美女毛片在线|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亚洲成肉网|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小视频|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91视频区|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97视频免费看|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欧美亚洲第一页|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国产精品成|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在线无码私拍|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