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光 楊加猛 謝煜

摘要:系統工程在中國林業經濟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中國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研究已經走過了40年的歷程,經歷了萌芽階段的系統工程導入(1982-1991年)、起步階段的林業傳統經濟系統工程(1992-)、成長階段的林業綠色經濟系統工程(2006-)、拓展階段的綠色中國架構系統工程(2010-)和深化階段的綠色中國路徑系統工程(2013-)等發展階段。先后取得了綠色中國三維集成管理金字塔理論體系、人與自然共生演化理論、超循環經濟理論等重大理論成果,開發了多項有效的新研究方法和新技術手段。這些創新成果不僅對狹義的林業經濟研究,而且對綠色中國建設、生態安全防護、創建生態文明、實現雙碳目標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文章從廣度深度、系統拓展、人與自然的共生性、循環結構和系統目標等維度總結了中國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研究的多維演進規律,提出未來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的主要研究將側重于四個方面:基于超循環經濟的林業碳匯和近自然人工林等領域的價值鏈驅動機制;林業經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機制;林業生態安全的智能監控系統;用系統工程方法破解現階段林業經濟研究中的“影響因素陷阱”。
關鍵詞: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綠色中國;生態安全;生態文明;超循環經濟
中圖分類號:X322; F3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338X(2023)06-077-2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生態文明的閾值和水平雙指數測度方法”(編號:71673136)。
The 40 Years of Researches on Forestry Economy System Engineering in China: Course, Regularity and Prospect
ZHANG Zhiguang1, 2YANG Jiameng1, 2XIE Yu1, 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2 System Engineering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Abstract:System engineering(SE)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earches on forestry economy in China and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The researches of forestry economy system engineering in China have gone through 40 years. It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development stages: SE introduction in incubation stage(1982-1991), forestry traditional economy SE in incipient stage(1992-), forestry green economy SE in growth stage(2006-), green China framework SE in expansion stage(2010-), and green China path SE in deepening stage(2013-). In these stages, some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successively, such as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management pyramid theory of green China, evolutionary theory of symbiosi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hypercycle economy theory, and so on. Meanwhile, several effective new research methods and new technological means have been exploited. These innovations have been playing important driving roles not only in the researches of forestry economy in narrow sense, but also in green China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security protec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reation, goals achievement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etc. Then the multi-dimensional evolution regularity of researches on forestry economy system engineering in China was summariz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breadth and depth, system expansion, symbiosi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cycle structure, and system objectives. Therefore,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main research trends of forestry economy system engineering in the future w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value-chain driving mechanism in the realms of forestry carbon sink and close-to-nature plantations based on hypercycle economy,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forestry economy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telligent monitoring system of forestry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using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s out of "influence factor trap" in forestry economy research.
Key Words:forestry economy system engineering;green China;ecological security;ecological civilization;hypercycle economy
1引言
系統工程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戰國末期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軍事防御工程、北宋丁謂修復皇宮工程、中華古代醫學體系、《孫子兵法》中的博弈論思維等,都體現了古人的系統思想和智慧。世界系統工程萌芽時期的標志是1909年之后運籌學雛形的出現,以及1937年一般系統論的正式提出。中國系統工程起步的標志是1956年國家制定的《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其中包含了導彈和原子彈的研制計劃,這使得系統工程在國防等領域得到了最初的發展。中國的林業系統工程從1979年開始孕育,1981年后在森林經理領域開展了最初的研究與應用。
中國林業經濟系統工程是林業系統工程的一個重要分支,從1982年提出初步設想算起,已經走過了40年的發展歷程,對中國林業經濟的學術研究和實際發展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林業經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林業經濟僅研究其中純粹的經濟學問題,廣義的林業經濟除了經濟學問題外,還研究與林業經濟相關的管理經濟學、社會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等問題(李周,2017)。林業經濟系統工程是把林業經濟看作一個系統,不僅考慮各類森林和各類林業產業之間的關聯,還要考慮林業經濟和社會經濟、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綜合運用系統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林業科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生態學和其他相關科學技術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如何實現林業經濟綜合效益優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學科。可見,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的研究對象是廣義的林業經濟問題。
與一般林業經濟研究相比,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的研究具有6個特點。(1)更加注重對研究對象進行解剖,在定性分析系統結構、運行機理和功能的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定量分析,也就是運用白箱或灰箱方法進行研究;而一般林業經濟研究主要運用黑箱方法。(2)對于與林業經濟相關的生態環境因素的包容性更強,視野更加開闊,傾向于將林業經濟與生態環境作為一個復雜大系統進行整體研究;而一般林業經濟以局部研究為主,或者將生態系統作為林業經濟的外部環境,僅考慮其中的部分因素。(3)數學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手段更加豐富,如系統運動規律的理論分析(如博弈分析)、系統運動規律的實證分析、系統優化、系統評價、系統預測、系統仿真(如政策仿真)、系統決策等,便于根據不同的研究問題靈活選擇合適的方法;而一般林業經濟研究主要側重于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屬于系統運動規律分析的一種)。(4)在運用相關理論對實際系統充分進行定性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選擇變量和構建模型,因而對系統原理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且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更加緊密;而一般林業經濟研究主要依靠相關理論提出假設,并依據相關文獻選擇變量。(5)解決方案或對策建議是在充分進行系統分析和系統評價的基礎上提出可數的或連續的備選方案,然后通過優選得出一套最優方案,因而具有更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而一般林業經濟研究是根據影響因素分析結果和結論直接得出唯一的一套對策。(6)當系統可控輸入方案難以解決問題時,可以提出系統內部結構優化的方案(如組織結構設計、流程再造等);而一般林業經濟研究由于采用了黑箱方法,通常只提出可控輸入方案(如對策建議)。鑒于以上特點和優勢,有必要對中國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的演進歷程和規律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展望其未來發展趨勢,以期更好地促進和深化中國的林業經濟研究。
本文按照上述6個特點來綜合選擇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的研究成果,而不考慮一般林業經濟研究的文獻。另外,本文的綜述對象不包含林業系統工程中僅研究“硬工程”問題的論文。由于林業經濟系統工程與一般林業經濟研究及林業系統工程中“硬工程”研究的區分和剝離比較復雜,難度很大,目前人工智能文獻分析軟件(如CiteSpace、HistCite等)尚難以通過關鍵詞等預設信息進行選題的機器化統計分析。盡管文獻分析軟件在發文數量統計、期刊類型分布、關鍵詞或術語出現頻度與變化、研究者和研究機構分布與關聯、論文被引次數等可視化數據分析方面具有優勢(郭青海等,2022),但是這些數據只是一些表象。文獻綜述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研究內容的深度提煉、對學術貢獻的專業性評價、對研究脈絡的內涵式梳理、對研究趨勢的前瞻性展望等,而機器卻無法給出這類信息。在許多綜述論文中,將熱點關鍵詞的變化誤認為是研究脈絡的變遷,將使用頻度最高的術語誤認為是研究前沿,甚至是未來的研究趨勢。事實上,能夠引領學術前沿和帶動研究脈絡新進展的通常是少數尖端成果,而多數人追逐的熱點往往是滯后的和平庸的,至于未來的“天機”更不可能是眾所周知或被廣泛傳播的。更何況,一篇論文的真正價值往往并不體現在關鍵詞上,只有站在一定的學術高度用“肉腦”和“肉心”去直接研讀論文的內容和細節,才能發掘出其中閃光點,才能發現論文和論文之間的有機聯系,而目前的文獻分析軟件無法做到這些。鑒于以上原因,本文采用“人類智能”而非人工智能的方法對相關文獻進行查閱、甄別、梳理和評述。雖然這種研究方法對研究者的領域認知要求頗高,而且研究工作量巨大,但是研究成果的價值卻能夠得到質的提升。
通過對中國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研究過程的梳理、分析和歸納,根據一些標志性成果、標志性事件、研究內容的邏輯延續等,發現40年來該研究領域的發展經歷了萌芽、起步、成長、拓展和深化5個階段。各階段的起始時間存在顯著的規律性順序,而結束時間,除萌芽階段外,都沒有明顯的終結點,各項研究均可能長期持續下去,只是受關注程度逐步弱化。本文按照這5個階段依次闡述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研究進展的“中國故事”,揭示各發展階段的主要特點和相互關聯,并探索其中的演進規律,推斷未來的研究動向。
2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的萌芽階段——系統工程導入(1982-1991年)
中國林業經濟系統工程是在林業系統工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林業經濟系統是林業系統的子系統,林業經濟問題是林業系統工程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林業經濟系統工程與森林經理、森林生態、森林采運、林產品加工等領域的林業系統工程相比,最顯著的特點就在于它屬于軟科學,側重于林業經濟及其管理等“軟工程”的研究。
與林業系統工程中的“硬工程”相比,作為“軟工程”的中國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的研究起步比較晚,但是早在20世紀80年初就已經產生了相關的初步設想。例如在1982年,有學者建議在建立林業經濟學科體系時,應引入系統工程學(柴恒忠,1981)。20世紀80年代中期,林業經濟學家張建國認為,森林生態經濟和林業經濟問題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張建國,1985;1986)。此后,林業經濟學界開始重視系統工程理論和方法的引進和推廣工作。從1987年起,東北林業大學董肇君教授、北京林業大學顧凱平教授和袁嘉祖教授等先后在《林業經濟》期刊開設的“林業經濟管理專題講座”欄目上介紹系統分析方法(董肇君,1987)、系統動力學(顧凱平等,1988)和灰色系統理論(袁嘉祖,1991)等系統工程理論和方法,對其在林業經濟中的應用提出了研究思路,并展望了發展前景。
林業經濟系統的研究需要考慮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協調問題,而系統工程的思想方法對此具有顯著的優勢,因此,林業經濟系統工程對實施綠色中國建設、低碳循環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維護生態安全等國家戰略和全球戰略具有重要意義,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學科方向。在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的萌芽階段,雖然尚未開展實質性的相關研究,但系統工程理論和方法的引入為該學科方向的產生與發展打下了必要的初始基礎,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的起步階段——林業傳統經濟(1992-)
20世紀90年代起,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的最初設想和建議開始轉入實質性的研究工作,開啟了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研究的起步階段。最初的研究領域是木材資源供給與需求的系統預測問題,然后拓展到依賴于林木等稀缺資源的林業企業和林業產業系統的經濟運行問題。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經濟系統,雖然有些研究初步涉及了生態環境因素,但系統目標主要是經濟效益,因此仍屬于林業傳統經濟問題。起步階段顯著的研究特點是:研究視野比較聚焦,在產業系統與自然系統的競爭關系中解決木材資源的供需矛盾,然后以此為基礎研究如何促進林業企業和林業產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3.1木材供需系統工程(1992-)
中國木材供需預測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起初并沒有運用系統工程理論和方法。1983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主持了“2000年的中國”研究課題,其中由中國林學會組織的20多個項目中就有“2000年我國木材供需預測研究”課題(雷淵才等,1990)。中國木材供需預測研究早期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傳統的經濟預測方法,如估算預測方法、外推預測模型、因果預測模型、多方程模型等(張智光等,2003a)。總體上看,早期相關研究主要是將木材供給和需求作為兩個獨立的問題分別進行研究,而且也沒有從系統的視角去研究木材供給預測或需求預測問題。雖然后期出現的計量經濟聯立方程模型中涉及木材供給和需求之間的聯系,但仍沒有將兩者作為一個緊密關聯的整體系統,只是粗略地認為區域木材需求量等于區域木材供給量加上外部輸入量,忽略了木材供需缺口量、需求量與消費量差額、木材外銷量等諸多因素(吳燕等,1992)。由于沒有引入系統工程方法,導致早期木材供需預測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受到一定的限制,與國外同時期的同類研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張智光等,1998a)。
20世紀90年代后,系統工程方法被逐步引入中國木材供需預測領域。例如,1992年原林業部下達的“八五”攻關項目“中國木材流通宏觀調控的戰略研究(92-09-07)”中的“中國木材供需預測研究”子課題,以及1997年原林業部下達的林業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我國木材和主要林產品生產和消費中長期預測預報研究(96-41)”中的“我國木材供需中長期預測的系統模型與計算機支持系統研究”子課題,研究中均采用了系統工程方法。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張智光擔任這兩項子課題的負責人。張智光等(1992)首次運用系統分析方法,探討了中國木材市場供需預測系統的特點和方法,構建了系統預測模型的層次結構體系和各預測模塊的系統結構模型。在此基礎上,張智光(1993)研究了木材供需系統的動態蛛網模型,并運用現代控制理論分析了該系統的穩定性條件和實現供需均衡的對策。1994年10月,在江西省廬山森林公園召開的“第二屆全國林業系統工程學會討論會”上,經中國林業系統工程開拓者之一——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原中南林學院)森林經理學家徐國禎推薦,南京林業大學張智光作了題為“中國木材供需系統的結構分析”的報告。這是中國系統工程學會林業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的第一篇林業經濟系統工程方面的研究論文。該論文中采用了系統結構分析方法,將木材供給與需求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進行研究,分析了該系統的結構、功能和運行機理,以及各相關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構建了系統結構模型,為下一步系統預測奠定了基礎(張智光,1995)。在此基礎上,研究者運用系統工程原理和方法先后開發了中國木材市場供需系統的綜合預測方法、分類預測和整體預測的組合模型(張智光等,1996)、木材供需系統動力學預測模型(楊明輝等,1998)、中國木材供需預測的系統計算機支持系統(張智光等,1998b)等。2003年,張智光團隊總結以上成果出版了專著《林業經濟預測方法、模型與計算機支持系統》(張智光等,2003a)。這些成果極大地提高了木材供需預測的準確性、科學性和智能化,為相關林業經濟系統的管理決策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工具,得出了更加豐富和更有價值的預測信息。
此后,這些成果被進一步運用于林業經濟系統的相關研究,例如林業經濟預測支持系統設計(李鵬等,1998;謝煜等,2006)、木材流通系統宏觀調控政策仿真(聶影等,1998)、遼寧省木材供需預測的系統結構模型構建(陳珂等,2012),森林資源和木材供給復合系統預測的動力學仿真(刁鋼等,2013)、木材供需復合系統的非均衡度動態變化研究(曹容寧等,2018)。
3.2林業企業系統工程(1998-)
木材原料輸入是林業企業系統運行的基礎,資源的稀缺性是這類企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木材供需系統工程的研究為林業企業運行系統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環境預測信息。從1998年開始,研究者將系統工程方法、經濟管理理論和信息系統技術相結合,探索微觀經濟組織——林業企業的運行管理和控制等問題。與傳統林業企業管理研究不同,林業企業系統工程更多地關注企業的管理信息化建設、多目標決策、合作博弈分析、互聯網等新技術的運用等方面。
其中林業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研究成果最為豐富,而且主要集中在造紙企業信息系統的研究和開發。由于采用了系統工程方法,這方面的研究起點較高,從集成化制造和管理信息系統的高度進行研究。首先對造紙企業集成化計算機信息系統進行頂層規劃,構建了管控一體化層次結構模型(張智光等,1998c)。然后根據造紙企業的具體要求,對其中的各個子系統進行逐個分析和設計,如造紙企業管理決策的計算機信息系統(Computer-Based Information System, CBIS)(張智光等,1999)、生產管理信息系統(曹容寧等,2001)、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omputer Integrated Making System, CIMS)(張智光,2001)、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辛中華等,2005)、采購管理信息系統(王瑾,2019)、制造執行系統(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MES)與企業資源計劃的集成化系統(崔尚勇,2019)、車間級管理信息系統(劉艷妮,2020)等。這些研究成果為林業企業管理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系統工程支撐。
在林業企業信息系統中,管理決策模塊是最為關鍵的部分,相當于信息系統的大腦。因此,下一個研究方向就是林業企業管理決策模型及其算法。1998年起,研究者對造紙企業的生產計劃決策展開研究,例如制漿造紙企業多層次集成化的生產計劃決策模型的構建。該項研究考慮了企業戰略管理層、戰術管理層和作業管理層的相互協調,兼顧銷售利潤、環境污染控制、紙產品結構、漿產品結構、漿紙比、木材和木漿原料供應限制等多個決策目標和約束條件,采用了線性規劃和目標規劃等方法,以及智能化人機交互系統設計方法。依此對制漿造紙企業的紙產品結構優化、紙產品產量決策、紙機生產線最優負荷分配、商品漿產品結構優化、商品漿產量決策、原料漿來源優化、實現產品戰略的優化、按月滾動計劃的制定等問題進行建模,形成了嵌套式集成化決策模型集,為制漿造紙企業生產決策支持系統的構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張智光,1998a)。
此外,研究者還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對林業企業管理中的其他問題進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這些成果包括多目標投資決策(曹容寧等,2006),林業企業、林農合作組織與林農的博弈分析(張浩等,2011a;2012a;2012b),林業企業資源價值流分析(肖序等,2017),以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林產品消費模式的影響(Wu et al., 2021)等。
3.3林業產業系統工程(1998-)
林業企業構成了林業產業,產業的整體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企業發展,因此在研究林業企業系統的同時,林業產業系統工程的研究也成為熱點問題。林業產業與一般工業產業不同,它橫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與可再生資源——森林資源的關系十分密切,既培育資源又消耗資源,既建設生態又破壞生態,原材料培育與供應約束的問題十分突出。也就是說,林業產業系統是一種人工系統與自然系統的復合大系統。
1998年,第一篇運用系統工程的大系統理論研究林業產業結構優化方法的論文“林業大系統分解協調優化研究——協調變量的選取及應用”發表。該論文主要研究了林業產業大系統分解-協調優化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即協調變量的選取方法,并進行了初步的應用研究(張智光,1998b)。在此基礎上,研究者于2003年構建了可持續發展目標下林業產業結構優化大系統模型,并推導出了模型求解的分解-協調算法(張智光等,2003b)。該模型中考慮了森林資源和環境的約束,為后續林業綠色經濟系統工程的相關研究在方法優化上打下了基礎。
2004年前后,張智光團隊運用林業產業結構優化大系統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戰略管理理論,研究了區域林業產業總體戰略(張智光,2004a)、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張智光,2004b)、林業產業現代化戰略(張智光,2005)等,并出版了專著《江蘇林業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張智光等,2004c)。其中構建了一系列林業產業系統結構模型,如林業產業系統及其環境系統的系統機理結構模型,以及江蘇省林業產業發展的目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總體戰略方案體系、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方案體系、產業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方案體系等系統結構模型。這些系統模型為該項研究搭建了科學嚴謹的分析框架,進而取得了系統深入的創新成果,對江蘇省和全國林業產業發展的研究和實踐起到了有效的推進作用。
針對上述戰略體系實施過程中的產業鏈拓展、產業集聚、國際貿易摩擦、供給側改革、“互聯網+林業”和高質量發展等具體的系統工程問題,2011年后研究者開展了一系列進一步的探索。在林業產業鏈拓展方面,首先構建了林業產業鏈的長度、寬度、關聯度、厚度(Length-Breadth-Correlativity-Thickness, LBCT)四維結構模型和績效測度指標體系(楊加猛等,2011a)。通過實證測度發現,為了整體強化林業產業鏈的長度、寬度、關聯度、厚度體系,需要從供需維、空間維、價值維和組織維4個方面對林業產業鏈進行全面拓展,據此提出了林業產業鏈的拓展模型和策略(楊加猛等,2011b;藍瞻瞻等,2011)。在林業產業集聚方面,研究者運用系統分析方法探討了欠發達地區木材加工業產業集聚過程中的經濟與文化的聯動抑制與解抑機制(趙航等,2014)。在林業產業國際貿易摩擦方面,研究者運用系統工程結構與功能分析方法,建立了造紙業國際貿易摩擦的動因-狀態-影響-響應(Drive-State-Influence-Response, DSIR)機理模型和國際貿易壁壘類型體系,據此構建了包含企業、行業和政府三個層面的中國造紙業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一體化防范體系(張智光等,2016)。在林業產業供給側改革方面,研究者將經濟學供需理論與系統自組織理論相結合,針對中國造紙工業的供需系統問題,構建了面向綠色造紙的“2維-4環”供需調節機理模型。該模型包含供給-需求側和組織-自組織2個維度的4個回環,由此提出了造紙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系統方案(張智光等,2017)。在“互聯網+林業”方面,研究者從技術、產業和運作三個維度描繪了中國“互聯網+林業”的系統發展路徑(吳琳等,2018)。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研究者運用系統思想研究了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系統動力機制,構建了包含內生機制、外發機制和內外聯動機制3個層次的動力系統模型(張琦等,2021)。
4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的成長階段——林業綠色經濟(2006-)
由于林業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具有密切的關聯性,而且上述傳統的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研究已經初步涉及了生態效益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因此林業經濟系統工程成長階段的研究順理成章地進入了林業綠色經濟的領域。成長階段顯著的研究特點是:對資源與加工、資源與經濟進行一體化研究,從資源鏈開環結構到初步的閉環結構,從林業資源經濟系統發展到林業環境經濟系統,進而開辟了基于循環經濟的林業綠色供應鏈研究新領域,揭開了林業綠色經濟系統工程研究的新篇章。
4.1資源-加工一體化林業企業系統工程(2006-)
中國林業綠色經濟系統工程的研究始于對資源-加工一體化(又稱為林工一體化)企業的研究,是對林業企業系統工程的擴展和深化。資源-加工一體化是林業企業的一種縱向一體化擴張戰略,其目的就是要通過森林資源的人工培育(營林)解決林業加工企業原料匱乏的問題。雖然它是以經濟利益為出發點,但同時也實現了自然資源增長和保護的目標,因此是一種林業綠色經濟的發展模式。資源-加工一體化包含林板一體化(營林和人造板加工一體化)、林紙一體化(又稱林漿紙一體化,即營林和制漿造紙一體化)、林漿紙板一體化等多種形式。其中,林紙一體化在系統工程實踐和研究上都處于領先的位置。
中國林紙一體化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進入21世紀后該領域的研究成果進入高峰期(張智光等,2010a)。前期的研究并沒有采用系統工程方法,從2006年開始研究者將營林與造紙作為一個整體系統,考慮森林資源與林業經濟系統的相互作用,引入了系統分析、系統評價、系統決策等方法,進而產生了一系列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有效推動了中國林紙一體化的實踐。這一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分為四類。其一,林紙一體化的動力與模式研究,包括林紙一體化的動力機制(鄒毅實等,2006a),林紙一體化的模式分類與評價(鄒毅實等,2006b;楊加猛等,2007),以及林、板、紙一體化的動力和模式(楊文等,2009)等。其二,林紙一體化的體系結構研究,包括林紙一體化的理論體系結構、技術支撐體系結構、運行體系結構、模式體系結構和管理體系結構等(張智光,2008a)。其三,林紙一體化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包括林紙一體化生態產業園建設(楊加猛等,2008)、林紙一體化企業資源-環境核算體系(王妹等,2009)、林紙一體化的環境效應評價(楊文瀾,2009;俞峰等,2012)、林紙一體化的生態風險及其對策(劉振江,2010)等。其四,林紙一體化的經濟效應研究,包括林紙一體化組織的產品國際競爭力(竺杏月等,2010)和林紙一體化的規模經濟性(李明踴等,2011)等。
以上研究表明,林紙一體化包含了多種模式。從組織結構看,一體化模式存在多種不同的緊密程度,除了緊密型的單體企業外,還存在相對松散的集團公司和供應鏈等組織模式。而供應鏈模式是在公司模式和集團模式基礎上產生的現代組織和運行模式,是林紙一體化的高級階段(張智光等,2010a)。在企業綠色發展的大背景下,林紙一體化組織結構的發展趨勢是林紙綠色供應鏈,因此,上述研究為后續林業綠色供應鏈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和應用基礎。
4.2資源-經濟一體化林業產業系統工程(2006-)
資源-加工一體化系統工程側重于林業企業層面,而在林業產業層面,研究者將上述林業大系統模型和林業產業方面的研究成果綜合起來,探討資源-經濟一體化林業產業系統的發展問題,這是對林業傳統經濟系統工程階段的林業產業系統工程在林業綠色經濟方向的拓展與深化。2006年,研究者運用系統結構分析方法,構建了森林資源-林業經濟一體化產業系統的結構模型(張智光等,2006;陳琳等,2006)。在此基礎上,運用系統評價和大系統優化方法,一方面建立了區域資源-經濟一體化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的評價體系,并針對江蘇省資源-經濟一體化林業產業進行了實證評價(楊加猛等,2006);另一方面在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下,將森林資源和林業經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研究區域林木種苗、造林、森林經營和林產品加工業等所構成林業產業鏈系統的協調優化問題,并考慮了環境保護約束條件。為此構建了基于ε-約束法的多目標優化模型,以及包含各子系統的目標函數模型、約束條件模型和關聯模型在內的大系統分解-協調優化模型,并運用于江蘇省資源-經濟一體化林業產業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優化問題,得出了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林業產業結構優化方案(張智光等,2006)。
林業產業的結構優化是實現資源-經濟一體化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影響或促進林業產業綠色發展的其他系統因素。為此,研究者運用系統工程方法探討了林業產業經濟增長對環境污染的作用效應(楊加猛等,2014a)、林業產業的綠色生產經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褚家佳等,2015)、生態脆弱和貧困地區林業產業的綠色經濟效率(廖冰等,2016)、互聯網技術升級對林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效應(Wu et al., 2020)等問題,由此從不同視角提出了實現林業產業綠色發展的其他對策。
4.3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林業綠色供應鏈系統工程(2008-)
以上林業綠色企業和綠色產業的研究主要側重于資源經濟,重點研究森林資源和林業經濟的協調發展,并初步考慮了環境污染等因素。自然資源是自然環境的構成要素,同時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資源的過度消耗將導致環境的破壞,因此林業綠色經濟系統工程的進一步研究必然會拓展到環境經濟的范疇。
上述資源-經濟一體化的林業企業和產業系統包含了企業鏈和產業鏈問題,兩者的融合必然指向林業綠色供應鏈的研究。2008年,出現了第一篇研究林業綠色供應鏈的論文“林業產業管理的新動態:林業綠色供應鏈”(張智光,2008b)。該論文對林業綠色供應鏈系統的內涵、特性、理論基礎、研究動態和應用領域等問題展開研究。其中引入了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 CE)理論,構成了林業綠色供應鏈的資源鏈閉環系統,強化了林業經濟系統的環境保護作用。在此基礎上,運用系統工程思想和共生理論,前瞻性地提出林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問題是林業資源鏈、價值鏈和生態鏈的互利共生(又稱為綠色共生),為后續基于“循環經濟+”的綠色共生型供應鏈研究指明了方向。
以此為基礎,林業綠色供應鏈的循環經濟系統結構、林業綠色物流系統、供應鏈形成動力和協作機制等方面的研究逐步展開和深化。2009年起,研究者以林紙綠色供應鏈為例,研究了林業綠色供應鏈的閉環型網絡結構模型、層次結構模型、內部與外部關聯結構模型(張智光,2009a),并研究了其中循環經濟的內涵、結構、多層次特征和模式等(姚惠芳等,2009;謝煜等,2009;張瓏晶等,2014)。在林業綠色供應鏈系統中,物流系統是一個重要的子系統,2011年起研究者對此展開了研究,先后探討了中國木材物流系統組織-自組織雙層模式(丁勝等,2011),構建了林業綠色物流系統結構模型及其管理系統(鄭慶華等,2011;鄭慶華,2011)。與此同時,研究者針對林業綠色供應鏈的另一類關鍵問題,即供應鏈系統的運行機制,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先后研究了林業綠色供應鏈的形成動力(郭承龍等,2011),林業綠色供應鏈的協同機理與模式(張浩等,2011b)和協同決策的博弈模型(王虹等,2013),林業綠色供應鏈的系統結構和運作機理(李萬秋等,2017),以及林業綠色供應鏈各單元協作的特性(謝海濤等,2015)、動因(謝海濤等,2018)和機理(謝海濤等,2020)等。其中,專著《林業供應鏈協同發展的機理與模式研究》(張浩等,2011b)獲2012年江蘇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5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的拓展階段——綠色中國架構(2010-)
系統工程最突出的特點和優勢并不是定量化、信息化或智能化等手段,而是在于兩點:一是內部與外部視野的整體化和全局化,二是功能與機理分析的白箱化和結構化。從上述林業綠色經濟系統工程研究成果看,林業的綠色發展對綠色中國建設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而綠色中國的發展更離不開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的有力支撐。因此,林業綠色經濟系統工程的進一步拓展很自然地進入綠色中國建設更廣闊的實踐領域,進而登上一個更加重要的學術研究舞臺。綠色中國建設系統工程的研究又分為兩個階段:拓展階段的綠色中國架構研究和深化階段的綠色中國路徑研究。這兩個階段均包含綠色中國的戰略、模式和運作三個層次的系統工程問題,而且林業經濟均為其中核心和基礎性的研究課題。
2010-2011年,南京林業大學張智光團隊經過20年的艱辛探索,出版了《綠色中國(1-3卷)》系列專著,是綠色中國架構系統工程的代表作。在整體研究邏輯上,運用了張智光教授于2009年創立的管理金字塔理論(張智光,2009b),構建了結構嚴謹的綠色中國三維集成管理金字塔理論體系。其中,管理層次維包括綠色中國戰略層、綠色共生模式層、綠色模式運作層;管理領域維包括第一產業資源培育、第二產業綠色制造、第三產業綠色營銷和綠色物流等;管理過程維包括綠色中國建設的決策與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通過這一理論架構指導下的系統研究,凝練成《綠色中國》的三卷著作。從第一卷奠定的綠色中國理論和戰略(張智光等,2010b),到第二卷提出的實現綠色中國戰略的運行模式(張智光等,2011a),再到第三卷打造的實施綠色共生模式的運作體系(張智光等,2011b),完成了從理論、戰略、模式,直到實際運作的龐大系統工程,勾勒出綠色中國建設的完整藍圖(牛文元,2013)。2015年,該項成果獲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拓展階段顯著的研究特點是:將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研究拓展到基于林業經濟的綠色中國研究,奠定了林業經濟在全社會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中的突出地位,在建立綠色中國的戰略架構、綠色共生型供應鏈模式架構和運作架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5.1綠色中國戰略架構系統工程(2010-)
綠色中國戰略是中國社會、經濟、生態和環境全面協調發展的長遠謀劃,是打造我們的綠色家園、提升中國的綠色國際競爭力的重大舉措(徐晉濤,2011)。在前期關于綠色城市、綠色省份、綠色自然保護區、綠色產業和綠色供應鏈等一系列具體領域相關研究的基礎上,2010年研究者運用系統工程理論和方法,以林業經濟為中心,適當拓展到廣義綠色中國的一些基本內容,系統研究了綠色中國的戰略理論體系、戰略決策體系和戰略保障體系等問題(張智光等,2010b)。在戰略理論方面,構建了包含相關學科(如經濟和管理學科、生態和環境科學等),基礎理論(如管理系統工程理論、環境經濟和生態經濟理論等),一般理論(如資源-環境-生態系統工程理論、綠色供應鏈理論、循環經濟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低碳經濟理論等),以及專用理論(如林業綠色供應鏈理論、森林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理論、工業生態學理論、清潔生產理論等)四個層次的綠色中國理論體系。在戰略決策方面,運用系統工程的決策方法,通過綠色中國的環境分析、系統結構分析、系統目標分析和系統評價等研究,構建了綠色中國戰略體系,重點研究了綠色中國的生態戰略和產業綠色化戰略。在戰略保障體系方面,分別研究了綠色中國戰略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保障、綠色發展資金保障、綠色科技保障和綠色管理保障等。
5.2綠色中國模式架構系統工程(2011-)
要實現綠色中國戰略目標,需要模式層面的支撐,需要研究綠色中國的發展模式,尤其是綠色經濟模式。2011年,研究者將共生理論運用于綠色中國發展模式的研究,探討產業系統與生態系統互利共生模式(即綠色共生模式)及其共生機制(張智光,2011),以及它在經濟系統中的組織載體——綠色共生型供應鏈模式(張智光等,2011a),指出這是實現綠色中國戰略的有效方式。這種經濟模式的科技支撐被稱為“循環經濟+”,它融合了循環經濟、清潔生產、低碳經濟和共享經濟等理論和技術(張智光,2022)。基于“循環經濟+”,研究者運用系統工程結構分析與結構綜合等方法,系統深入地研究了實現產業與生態互利共生的綠色共生型供應鏈的組織模式、運行模式、系統結構、系統原理和運行機制等(張智光,2012a)。其中系統結構是一種以資源鏈為主導,包含生態鏈和價值鏈在內的多鏈條循環結構(張智光,2012b),是具有綠色共生特性的更高層次的資源鏈閉環系統(張智光等,2012a;張智光,2021)。
在此基礎上,研究者針對基于“循環經濟+”的綠色共生型供應鏈的一些具體問題,主要以林業綠色供應鏈為例,展開了一系列更為細致的研究,包括共生系統的測度、共生機制和低碳模式等。在共生系統測度方面,首先面向企業,研究了林業綠色供應鏈的綠色核算體系(張智光等,2011a);其次面向產業,研究了林業綠色供應鏈的綠色度測度(張智光等,2011a);再次面向產業與生態的關系,研究了林業產業與生態的共生度測度(張智光等,2011a;謝煜等,2012);最后面向組織模式,研究了林業綠色供應鏈共生組織模式的評價與設計(陳巖等,2014)。在共生機制研究方面,分別對林業綠色供應鏈共生系統的“三鏈”(資源鏈、生態鏈和價值鏈)演進機制(張智光等,2011a)、共生界面機制(陳巖等,2013a)、準入和增容機制(陳巖等,2013b)、共生協調機制(謝煜等,2014)、森林資源中介作用下的林業產業與生態的共生機制(廖冰等,2017a)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在低碳模式方面,針對林業綠色產業鏈和供應鏈,研究了低碳目標下的產業與生態的共生機制(郭承龍等,2014)及其動力機制(楊加猛等,2014b;郭承龍等,2016)等問題。
總之,上述研究完成了基于“循環經濟+”的綠色共生型供應鏈模式的系統架構,為綠色中國建設在經濟與生態的矛盾交織中找到一個“沖出重圍”的突破口,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雖然這些研究尚未將資源鏈、生態鏈和價值鏈構成一個超循環系統,而且只涉及降低碳排放的問題,并未深入探討生態鏈超循環中的碳循環問題。但是這些成果為之后超循環經濟模式的構建做好了前期的鋪墊,使超循環經濟理論的誕生成為既是水到渠成的演進,又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5.3綠色中國運作架構系統工程(2011-)
基于“循環經濟+”的綠色共生模式是實現綠色中國戰略的有效途徑,為使這一模式得以落實,研究者又進一步在運作層面上探討綠色共生模式的運行機制、制度機制、市場機制、技術支撐、生態文明支撐和實際運作示范等內容(張智光等,2011b)。在運行機制方面,運用多智能體(multi-agent)技術探討了林業供應鏈綠色共生模式的多層次運行原理,包括核心層的多維集成共生運行機制、緊密層和半緊密層的主從共生運行機制、松散層的博弈共生運行機制、協同層的協同共生運行機制。在制度機制和市場機制方面,分別研究了面向資源鏈、價值鏈和生態鏈的制度安排和市場機制設計,以及價值鏈運作的動力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等(謝加封等,2016;邢玉升等,2018)。進一步地,在生態建設和林業碳匯開發等背景下,以國土綠化和“互聯網+植樹”等項目為例,研究了制度與市場機制相互融合的運作機制(李浩然等,2019;2020;張文瑞等,2021;2022)。在技術支撐方面,分別研究了綠色共生模式下林業供應鏈的銷售預測技術、生產優化技術、林木資源控制技術和林業物流運作技術等(張智光等,2011b)。在生態文明支撐方面,對生態文明的相關理論、現狀、評價、支撐體系構建等進行了基礎性探索(張智光等,2011b),為后續生態文明路徑深化奠定了基礎。在實際運作示范方面,將基于“循環經濟+”的綠色共生型供應鏈的相關研究成果應用于具體區域(周也等,2020)和具體示范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張智光等,2011b),不僅為綠色中國建設提供了實踐范例,而且為相關理論研究貢獻了“落地”的依據。
6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的深化階段——綠色中國路徑(2013-)
綠色中國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林業經濟系統工程拓展階段的研究已經構筑了一個結構嚴謹的綠色中國建設的三維集成管理金字塔體系,之后需要對綠色中國建設的具體路徑展開深化階段的探討。深化階段顯著的研究特點是:對綠色中國架構中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進行聚焦性深入研究,以林業經濟系統為基礎性內核,在戰略層面上研究林業生態安全屏障構筑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在模式層面上探究面向生態文明的超循環經濟模式的“三鏈共生”自組織路徑,在運作層面上探索超循環經濟運行中各局域系統的綠色管理路徑,進而描繪出綠色中國建設可操作的完整行動路線圖。
6.1綠色中國戰略路徑Ⅰ:林業生態安全系統工程(2013-)
林業生態安全是綠色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安全的測度、監控和維護是實現綠色中國戰略目標的重要路徑之一。在林業生態安全概念提出和研究展開之前,學術界對森林生態安全已經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而且相關研究一直持續到當下(蔡秀亭等,2022;賴啟福等,2022a)。“林業生態安全”一詞在學術期刊上首次出現于21世紀初期,但是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對這一概念沒有給出嚴格的界定,與森林生態安全相混淆。直到2013年,研究者才運用系統工程思想和方法,對“林業生態安全”給予了科學的界定(張智光,2013a)。林業生態安全是“森林+經濟”的生態安全,側重于探討引起森林生態安全風險背后的林業經濟因素。更精確地說,林業生態安全包含3個方面的內涵:(1)森林生態安全,是指森林生態系統自身的健康性、完整性和可持續性;(2)林業產業生態安全,是站在林業產業系統的角度來看森林生態系統的安全性對林業產業系統的威脅或保障的安全程度;(3)林業生態-產業共生關系(Ecology-industry Symbiosis, EIS)安全,是指森林生態系統與林業產業系統相互作用關系的安全性,若兩者是良性互動關系則是安全的,若是惡性循環關系則是不安全的。由于森林生態安全的威脅除了純自然因素外,主要來自人類的林業產業活動,因此生態-產業共生關系安全是森林生態安全的動因,進而也是林業產業生態安全的動因(張智光,2013a)。
基于林業生態安全的科學界定和內涵,研究者從生態-產業共生的視角,依據生態與產業共生理論和系統工程方法,研究了林業生態安全的測度方法,建立了林業生態安全指數的共生耦合測度模型和動態判斷矩陣。由于該指數所反映的林業生態與產業的共生度是林業生態安全的前因,因此新的測度方法能夠實現林業生態安全的“前因性預警”,克服了傳統方法“就生態論生態”的滯后性。而且,通過動態判斷矩陣又可以預測林業生態安全的未來走勢,因此該測度方法在“前因性預警”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了“后果性預測”(張智光,2014)。根據這一測度方法,研究者展開了一系列林業生態安全測度的實證研究,先后對全國和省域(陳巖等,2015;廖冰等,2017b)、東北國有林區(陳巖等,2017)、中國三大林區(內蒙古-東北林區、西南林區、南方集體林區)(廖冰等,2020a)等區域的林業生態安全進行了時空格局的實測研究,取得了比傳統方法更加科學和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根據生態-產業共生關系安全的原理,研究者進一步探討了林業產業與森林生態安全的相互作用機理,研究兩者的耦合與協調關系(呂潔華等,2019;2022)、空間網絡驅動機制(蔡秀亭等,2020),以及林業產業的生態安全效率(吳遠征等,2019;2021)等。此外,針對特定的林業行業、產業或區域的生態安全,研究了這些局域系統中經濟與森林生態的相互作用關系、林業生態安全演變規律及其管控措施等,如森林食品業的生態安全(褚家佳等,2014;2016)、森林旅游業的生態安全(鄭永賢等,2015a;2015b)、國家公園的生態安全(張智光等,2022)等。
通過對中國林業生態安全時空格局的測度和對具體局域系統生態安全的研究,可以獲得全國以及各區域和各領域子系統的生態安全預測和預警信息,分析出其中的演進規律和生態風險根源。據此,研究者建立了林業生態安全的調控模型(余霞等,2019),構筑了中國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包括生態安全的自然屏障-生態服務體系、經濟屏障-綠色產業體系、社會屏障-綜合支撐體系、管理屏障-監測控制體系(張智光等,2019)。
6.2綠色中國戰略路徑Ⅱ:生態文明建設系統工程(2013-)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傳統工業文明、新工業文明之后的一種更高層次的文明形態,它對生態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過來,生態安全狀況已成為體現一個社會是否達到生態文明階段和所處生態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如果說生態安全是綠色中國的戰略基礎,那么生態文明則是綠色中國的一個戰略高地。生態文明建設是除生態安全維護之外的實現綠色中國戰略的另一條關鍵路徑。2013年,中國學者發表了第一篇將人類文明和生態安全演進作為一個整體系統的論文“人類文明與生態安全:共生空間的演化理論”,創立了人與自然的共生空間演化理論,構建了人類文明的多維演進圖譜,包括認識屬性維、共生屬性維、生態安全維、產業屬性維、科學屬性維等(張智光,2013b;張智光等,2019)。該理論進一步發展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理論(吳慧娟,2021)。環境庫茲涅茨理論基于經濟與生態相對立的觀念,僅在一個象限中解釋經濟對生態的單向負面影響,忽視兩者之間的雙向作用,尤其是相互促進的雙向正面作用。因此,該理論僅告訴人們應當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卻無法揭示隱藏在污染曲線背后的經濟-生態復合系統的內在作用機理。而人與自然的共生空間演化理論從4個象限全面詮釋產業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的雙向作用和多種共生關系,尤其是產業與生態的互利共生機理,深刻揭示了人類文明演進和生態安全變化的相互作用規律。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森林培育學家曹福亮(2020)對這一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它“從理論上提出了實現產業與生態互利共生的生態經濟學路徑。”
根據這一理論,研究者創立了生態文明的閾值與綠值二步測度方法(張智光,2017a)。在以往的相關研究中,對某地區所處的文明階段只能做定性判斷,而關于生態文明的定量測度又忽視了不同文明階段的差異。于是只能將處于不同文明階段的區域用統一的指標體系進行綜合度量,導致經濟發達而生態不良的非生態文明(如工業文明)地區往往排名靠前,得出不合理的測度結果(嚴耕,2013)。閾值與綠值的二步測度方法有效克服了這一弊端,首先通過對某區域的產業與生態系統共生關系的“閾值”進行定量測度,判斷各地區所處的文明階段,然后對已進入生態文明階段的區域再測度其生態文明水平的“綠值”,進而得出更為科學合理的測度結果。通過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時空格局的實證研究,表明該方法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得出了富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多項研究成果(廖冰等,2018;2019a;2020b)。此外,運用這一方法,研究者又進一步測度了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的均衡性(廖冰等,2019b),以及林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度(廖冰等,2020c;2021)。
在對生態文明進行理論方法和實證測度等系統研究的基礎上,研究者又進一步探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各種作用因素和作用機理等問題。在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因素方面,探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科技支撐體系(劉春香等,2016)、中國治國歷程和人類文明史視域下的生態文明發展觀(張智光,2019)、面向生態文明的綠色政績觀重構(張智光,2020a)、面向生態文明的森林文化建設及其作用機理(許瑤等,2020;Xu et al., 2023)等。在生態文明建設各因素的作用機理方面,研究者探討了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結構模型和實施路徑(陳紹志等,2014)、生態文明建設中各利益相關者的博弈機理(楊加猛等,2018)、特定區域內經濟與生態復合系統的結構與運作機制(廖冰,2019)等。
6.3綠色中國模式路徑:超循環經濟系統工程(2017-)
運用系統科學的超循環理論,研究者發現由林紙循環經濟系統能夠構建林業超循環經濟系統,并可以推廣到更加廣泛的可再生資源超循環經濟系統領域。這種超循環經濟系統由資源鏈一級超循環、生態鏈二級超循環和價值鏈三級超循環嵌套構成,具有良好的自組織性,可以實現產業與生態的互利共生,是面向生態文明的新型經濟模式(張智光,2017b),是對綠色中國建設模式的深化和完善。雖然“超循環經濟”一詞早在2006年就被提出,但是本質上還屬于廣義的循環經濟(張智光,2017b)。而面向生態文明的超循環經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超循環經濟,是綠色經濟經歷了“從搖籃到墳墓”的末端治理經濟,到“從搖籃到搖籃”的資源鏈閉環經濟之后,上升到更高級的“從孕育到孕育”的“三鏈”(資源鏈、生態鏈和價值鏈)超循環經濟(張智光,2021a)。研究者在充分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綜合,構建了超循環經濟的3C-5R系統結構模型。其中,3C是指“三鏈”,5R是在循環經濟3R(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子系統的基礎上,增加了再培育和再配置2個子系統,3C將5R連接成一個有機聯系的自組織超循環系統。“三鏈”的運行不是孤立的,資源鏈是基礎,生態鏈是支撐,價值鏈是動力,“三鏈”超循環系統相互促進、相互催化,進而實現生態與產業的互利共生。
2019年,張智光團隊將生態文明、生態安全以及面向生態文明的超循環經濟理論等研究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出版了《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人與自然共生演化理論》專著(張智光等,2019)。該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與自然共生演化理論體系;從企業層、供應鏈和全社會三個尺度對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和超循環經濟模式進行系統探討;運用人與自然共生演化理論研究了生態文明二步測度方法和生態安全指數共生耦合測度方法,并對中國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時空演化規律進行了實證研究,有效克服了傳統指標體系測度方法的缺陷。這一成果為綠色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構筑中國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提供了有效的理論和技術支撐(張智光等,2019)。2020年,該項成果獲江蘇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6.4綠色中國運作路徑:超循環運行系統工程(2020-)
超循環經濟系統是一個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重要理論貢獻,不僅在廣域的綠色經濟層面是面向深綠生態文明的綠色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而且在局域的綠色管理層面為可再生資源型企業、行業、產業鏈、供應鏈、地區等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運作路徑。2020年起,研究者將超循環經濟理論運用于綠色戰略管理類型的演進和運行問題。首先,運用系統工程理論中關于系統目標、結構、功能和環境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可再生資源型企業的綠色特征,并構建了綠色戰略類型體系(張智光,2020b)。然后,從系統運行原理的視角進一步探討了這些綠色戰略的系統結構、運行機理和演進規律。并在演進層次和路徑兩個維度上,梳理出從末端治理到資源鏈閉環,再到融合污染治理、資源節約與循環、低碳和碳循環、資源共享、“三鏈”超循環于一體的完整的綠色戰略演進脈絡。這些研究成果充實和完善了經典的戰略管理理論,為可再生資源型企業選擇適合于自身發展的綠色戰略運作路徑,并實施其綠色戰略提供了可操作的科學依據和管理方法(張智光,2021b)。
在研究企業超循環運行的基礎上,研究者又將超循環經濟理論運用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其他具體問題和局域系統,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拓寬了超循環經濟理論的運用范圍。例如,在踐行“兩山”理論、破解“資源詛咒”(張智光,202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賴啟福等,2022b)、實現“雙碳”目標、提升碳交易市場在生態鏈超循環中的作用(吳慧娟等,2021;Wu et al., 2022)、價值鏈超循環的運作機制(岳慶如等,2021;2023)等領域,都深入研究了綠色中國建設的超循環自組織運作路徑和管理方式。
7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的演進規律和趨勢展望
中國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的研究經歷了萌芽階段的系統工程導入、起步階段的林業傳統經濟系統工程、成長階段的林業綠色經濟系統工程、拓展階段的綠色中國架構系統工程、深化階段的綠色中國路徑系統工程等發展過程,從中可以歸納出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的總體演進規律,并預見其未來的發展趨勢。
7.1演進規律
通過對上述中國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研究發展歷程的進一步梳理,可以從廣度深度、系統拓展、人與自然的共生性、循環結構和系統目標五個維度歸納出這一過程的演進規律,如圖1所示。圖1中用實線箭頭表示各維度研究內容的進展關系,用虛線表示各維度演進過程的橫向關聯。
從廣度深度維看,這是研究的主線,林業經濟系統工程在萌芽階段之后經歷了如下總體演進過程:首先對局域系統進行奠基性研究,然后一步步地擴大研究范圍,向廣域系統進行綠色化推進,最后又逐漸聚焦局域系統進行深綠化研究。在廣度上,研究范圍先是由局域向廣域擴大:木材原料供需→林業企業和產業→資源-加工/經濟一體化林業企業和產業→林業綠色供應鏈→綠色中國戰略、模式和運作架構。然后,研究范圍逐步收縮至局域系統:綠色中國戰略聚焦于生態安全和生態文明→戰略模式聚焦于超循環經濟→戰略運作聚焦于局域系統的運行。在深度上,逐步向綠色化目標深入:傳統經濟→淺綠經濟(如以經濟為主要目的資源培育、降低環境污染、資源循環利用等)→深綠經濟(如產業與生態互利共生、面向生態文明的超循環經濟和超循環運行管理等)。
從系統拓展維看,所研究的系統范圍逐步擴大,從林業走向更廣闊的綠色中國領域。先是在狹義的林業經濟系統中,從林木資源系統的供需問題擴大到林業企業和產業的全面經營問題;然后拓展到林業資源經濟系統,研究森林資源和林業經濟復合系統的多目標管理問題;之后拓展到林業環境經濟系統,研究基于循環經濟模式的林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問題;最后拓展到全社會生態經濟系統,研究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復合系統共生發展的自組織機制。眾所周知,生態系統是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體,而森林資源是環境的構成要素之一。因此,這一演進過程,從人類角度看由林業系統拓展到全社會系統,從自然角度看由森林資源系統拓展到林業環境系統,直至整個自然生態系統。
從人與自然的共生性維看,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研究過程和客觀變化規律相一致,并超前于實踐過程,進而成為經濟與生態系統共生關系演進的推進劑。最初的研究預測了中國森林資源供需矛盾的突出問題,體現了產業與自然的競爭關系;而后通過資源培育、環境保護和林業經濟發展的多目標調和,緩解經濟和自然系統矛盾,以降低經濟發展對自然系統的損害;然后通過基于循環經濟模式的林業綠色供應鏈管理,進一步降低對自然的破壞,直至實現偏利共生(即經濟發展幾乎不破壞生態);最后研究人類與自然的互利共生的模式,進而實現兩者相互促進和雙贏。
從循環結構維和系統目標維看,系統結構遵循了開環系統、循環系統和超循環系統的綠色經濟演進規律,同時系統目標從單目標逐步向多目標演進(張智光,2021a)。其一,研究林業傳統經濟的開環系統結構,以實現經濟增值目標;其二,研究資源鏈拓展的開環系統結構,研究資源和經濟的一體化系統,在原先增值目標基礎上增加了資源培育目標,以保障森林資源的供應,同時考慮污染治理目標;其三,研究資源鏈的循環系統結構,進一步增加了提高森林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等目標;其四,研究資源鏈主導下的“循環+”系統結構,并初步涉及生態鏈和價值鏈循環,進而增加了工商業對資源培育業反哺、清潔生產和低碳運行等目標;其五,研究資源鏈、生態鏈和價值鏈“三鏈”超循環系統結構及其機理,為中國綠色發展構建了資源保障、生態支撐和價值驅動的全社會生態經濟系統,增加了系統自組織目標,進而更加有效地推進綠色中國建設。
綜上所述,中國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研究存在5個方面突出的演進規律。(1)廣度和深度交織,先從局域林業經濟系統工程入手奠定基礎,再向廣域林業綠色經濟推進,然后又聚焦于關鍵局域系統進行深綠化提升。(2)突破狹義林業經濟的限制,使其在全社會生態經濟系統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3)在人與自然共生關系的演進過程中,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研究從起初的發現客觀規律逐步發展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超前性推進劑。(4)在林業經濟系統管理中,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研究使其從單目標或多目標割裂的行政監管發展為多目標聯動和超循環有序運行的自組織系統。(5)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研究長期以來在理論和方法上受到一般系統工程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撐,而近年來在生態文明建設和低碳循環經濟系統工程等方面,反過來也對一般系統工程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引領作用。
7.2趨勢展望
從以上分析可見,目前中國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研究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但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根據上述多維演進規律可以預計,未來林業經濟系統工程的主要研究趨勢將側重于三類問題:一是現有研究已經涉及但尚未完成的關鍵問題(如價值鏈機制、林業經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機制等);二是新領域與新技術引發的新課題(如森林碳匯、人工智能運用等);三是如何助力于克服林業經濟研究的瓶頸問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趨勢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基于超循環經濟,研究林業碳匯、近自然人工林等領域的價值鏈驅動機制。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相結合,可以實現碳排放的減量化,但是尚未考慮碳循環問題。而超循環經濟結構將基于林業碳匯的碳循環納入循環體,對實現碳中和目標將起到關鍵作用。為此,需要將林業碳匯、碳匯交易市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減排機制等納入超循環經濟系統中,研究其價值鏈驅動機制。此外,中國人工林面積位居世界第一,這是超循環經濟模式在實踐中的重大成果之一。但是,中國人工林多為單樹種、同林齡的純林,生態風險較大。同時采伐方式基本為皆伐,難以發揮更大的生態效益。而近自然人工林的營造成本高、難度大、動力不足,成為進一步提升林業超循環經濟效果的一個關鍵難點。因此,基于超循環經濟理論研究近自然人工林的價值鏈驅動機制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第二,林業經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機制研究。林業經濟在全社會生態經濟效益發揮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測度林業經濟對生態文明的貢獻,如何有效發揮這一作用并得到全社會的更大支持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這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化。
第三,林業生態安全的智能監控系統研究。林業生態安全不同于森林生態安全,它要考慮林業經濟與森林生態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具有對前饋控制的重要意義。因此,需要在森林生態狀況智能監控技術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系統工程的大數據采集、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研究和開發林業生態安全的智能監測、預警和控制的集成化系統。
第四,用系統工程方法破解現階段林業經濟研究中的“影響因素陷阱”。目前,林業經濟研究中大量涌現出影響因素分析類論文,其中變量的選取多采用“從文獻到文獻”的方式,脫離現實需求,缺乏問題導向性,缺少深入細致的系統結構與機理分析。不少研究者盲目追求分析過程的復雜性和完備性,但研究結論卻很淺顯。許多研究者不管研究目的是什么,一律采用影響因素分析方法。有些需要提出解決方案的論文,最終卻告訴人們,要制定出科學的方案可能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而這些論文的作者又成為新的審稿人,本能地偏愛在定量方法上“秀肌肉”但缺靈魂的論文,導致這種頑疾惡性繁殖、愈演愈烈,進而使科學研究演變為學界自娛自樂的游戲。其實,根據系統工程原理,影響因素分析只是系統分析的一種,除此而外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探索,例如,林業經濟系統的運動規律分析、狀態評估、運行效率與效果測算、環境預測、政策仿真、系統結構優化、決策方案制定等。即使是影響因素分析,也需要根據相關理論和實際調研先進行系統結構和運行原理的分析,不能一味地把研究對象看作黑箱。總之,系統工程理論和方法在林業經濟研究中既大有作為,又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蔡秀亭,姜鈺.基于森林生態安全的林業產業結構優化戰略仿真分析[J].生態經濟, 2020, 36(07):90-94, 104.
蔡秀亭,呂潔華,王成齊.中國森林生態安全空間關聯的網絡特征及其驅動機制[J].自然資源學報, 2022, 37(08):2137-2152.
曹福亮.評《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人與自然共生演化理論》[N].中國科學報, 2020-05-21(07).
曹容寧,張智光,陳國梁.造紙企業生產信息系統的分析與設計[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 1(04):17-19.
曹容寧,張智光.利用層次分析法探討制漿造紙企業多目標投資決策[J].中國造紙, 2006, 25(09):55-58.
曹容寧,薛艷.中國木材貿易非均衡度問題及其動態性研究[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 2018, 24(03):45-51.
柴恒忠.關于建立林業經濟學科體系的意見[J].林業經濟, 1981, 13(02):44-46.
陳珂,張麗娜.遼寧省木材供需系統影響因素及供需預測研究[J].林業經濟, 2012(11):70-75.
陳琳,楊加猛,張智光.江蘇省森林資源-環境-經濟復合系統的結構模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 30(03): 101-104.
陳紹志,周海川.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定位與實施路徑[J].中州學刊, 2014(07):91-96.
陳巖,王蕾,楊加猛.林業綠色供應鏈共生系統的共生界面機制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 2013a(12):35-37.
陳巖,張智光,王蕾,等.林業綠色供應鏈共生系統的準入和增容機制研究[J].價值工程, 2013b(35):14-16.
陳巖,張智光,楊加猛,等.林業綠色供應鏈共生組織模式的評價與設計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2014, 34(07):130-136.
陳巖,張智光,謝煜,等.中國省域林業生態安全格局的預警性測度——生態與產業共生的視角[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 2015, 14(05):480-489.
陳巖,張智光,廖冰.中國東北國有林區林業生態安全動態變化研究——生態與產業共生視角[J].資源開發與市場, 2017, 33(04):411-416.
褚家佳,張智光.森林生態安全與森林食品安全相互作用機理模型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 2014, 34(02):107-112, 192.
褚家佳,張智光.森林食品生態化生產經營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 2015, 14(04):391-397.
褚家佳,張智光.文明進程視野下森林食品安全與生態安全關系演變規律[J].世界林業研究, 2016, 29(01):1-7.
崔尚勇.基于MES & ERP信息集成理念的造紙企業管理信息化研究[J].造紙科學與技術, 2019, 38(06):51-54.
刁鋼,程寶棟,宋維明.中國森林資源與木材供給系統動力學模型[J].生態經濟, 2013(12):64-67, 76.
丁勝,張智光.中國木材物流系統組織-自組織雙層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11.
董肇君.林業經濟管理專題講座:林業系統的分析方法[J].林業經濟, 1987(03):51-58.
顧凱平,趙道勝,曲春寧.林業經濟管理專題講座:系統動力學概論[J].林業經濟, 1988(02):54-59.
郭承龍,張智光.基于成本視角的林業綠色供應鏈形成動力的探討——以林紙一體化為例[J].軟科學, 2011, 25(07):38-41.
郭承龍,楊加猛.一體化視角下的林業低碳產業鏈共生機制研究[J].林業經濟, 2014, 36(10):12-16, 25.
郭承龍,張智光,楊加猛.林業低碳產業鏈的共生系統動力解析[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 40(06):92-96.
郭青海,仇鉑添,王鵬飛,等.基于文獻計量分析的中國鄉村生態學研究綜述[J].生態學報, 2022, 42(17):6922-6936.
賴啟福,李虎峰,蘇慧娟,等.“兩山”轉化實現路徑:從生態價值激活到共建共治共享[J].林業經濟問題, 2022a, 42(04):345-353.
賴啟福,李虎峰,蘇慧娟,等.森林生態安全測度及阻礙因素識別研究——以南方8個省份為例[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b, 25(05):35-44.
藍瞻瞻,王立群.我國林業產業鏈整合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10(01):70-75.
雷淵才,蔣敏元,崔仲維.我國木材供需預測研究的回顧與評價[J].林業經濟, 1990(03):49-53.
李浩然,張智光.國土綠化PPP項目“風險源-受體-防控”體系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 2019, 39(04):386-394.
李浩然,張智光.林業碳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的風險作用路徑研究[J].林業經濟, 2020, 42(10):74-84.
李明踴,佘光輝,溫小榮,等.林紙一體化項目規模經濟屬性的計量分析[J].中國造紙, 2011, 30(08):43-46.
李鵬,張智光.林業經濟預測支持系統的初步設計[J].預測, 1998, 17(07):89-91.
李萬秋,董杰,呂韋韋.林業生態產業鏈經濟結構及其運作機理分析[J].時代經貿, 2017(03):76-81.
李周.林業經濟學科建設的思考[J].林業經濟問題, 2017, 37(03):88-96, 112.
廖冰,張智光.生態脆弱的經濟貧困地區經濟林生態經濟效率的EDA-Tobit模型研究——以贛南原中央蘇區為例[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 2016, 15(02):179-189.
廖冰,張智光,劉春香,等.引入森林資源中介變量的林業產業與生態作用機理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7a, 27(11): 159-168.
廖冰,張智光.林業生態安全指標-指數的耦合實證測度研究[J].資源科學, 2017b, 39(09):1777-1791.
廖冰,張智光.生態文明指標優化和權重計量的實證研究——基于PSIR與SEM相結合方法[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8, 27(04):779-791.
廖冰,張智光.中國生態文明“階段-水平”格局演化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 2019a, 33(03):43-51.
廖冰,張智光.生態文明進程中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的均衡性測度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9b, 33(09):36-42.
廖冰.面向生態文明的“經濟與生態”系統結構及其運作機制——以贛南原中央蘇區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 2019, 47(23): 303-306.
廖冰,張智光.林業生態安全“指標-指數”耦合與“指數-指標”解耦測度研究——以中國三大林區為例[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 2020a, 19(03):352-361.
廖冰,張智光.中國三大林區生態文明“階段與水平”二步測度研究[J].新疆農墾經濟, 2020b(02):64-72.
廖冰,張智光.林業對生態文明的貢獻及其“結構微笑曲線”[J].林業科學, 2020c, 56(07):163-174.
廖冰,張智光.江西林業及其三次產業對全省生態文明貢獻率的測度實證研究[J].生態經濟, 2021, 37(05):199-207.
劉春香,張智光.綠色科技與生態文明:供應鏈維的驅動與支撐機理[J].中國科技論壇, 2016(10):122-126.
劉艷妮.車間級MIS系統在造紙工業企業生產管理中的應用[J].造紙科學與技術, 2020, 39(02):64-67.
劉振江.論林紙一體化進程中的生態風險及對策[J].商品與質量, 2010(SB):47-48.
呂潔華,蔡秀亭.中國省域森林生態安全與林業產業結構時空耦合測度[J].世界林業研究, 2019, 32(04):34-39.
呂潔華,孫嘉宇,李思璇.黑龍江省林業產業技術進步與生態安全的協調性分析[J].統計與咨詢, 2022(04):6-8.
聶影,張智光,丁乃鵬.我國木材流通宏觀調控政策仿真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 1998(04):11-14.
牛文元.綠色中國之路:從理論走向運作——評張智光教授著《綠色中國》系列專著[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3, 23(04):8-10.
王虹,張智光.林漿紙供應鏈協同決策的三階段期權博弈模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 37(05):91-96.
王瑾.制漿造紙企業采購管理信息系統開發與實現[J].造紙科學與技術, 2019, 38(06):55-61.
王妹,張智光.資源-環境核算體系研究——林紙一體化企業的視角[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9.
吳慧娟.開啟人與自然互利共生模式——評《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人與自然共生演化理論》[J].世界林業研究, 2021, 34(05):130-131.
吳慧娟,張智光.中國碳市場價格特征及其成因分析:高低性、均衡性與穩定性[J].世界林業研究, 2021, 34(03):123-128.
吳琳,張智光.我國“互聯網+林業”的技術-產業-運作三維發展路徑[J].世界林業研究, 2018, 31(04):1-7.
吳燕,張彩虹,聶耿青.山東省木材供需系統計量經濟模型的建立[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1992(04):29-36.
吳遠征,張智光.林業產業生態安全效率的SBM-Malmquist測度與時空特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9, 39(24):259-267.
吳遠征,張智光.林業生態安全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DEA-Tobit模型分析——基于生態與產業共生關系[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21, 30(01):76-86.
肖序,張凱欣,曾輝祥.基于PDCA循環的造紙企業資源價值流分析[J].化工進展, 2017, 36(03):1093-1100.
謝海濤,張智光.基于目標-組織-過程框架的林業供應鏈協作特性分析——與制造業供應鏈比較[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 2015, 14(01):68-75.
謝海濤,張智光.林業綠色供應鏈協作動因研究——基于“經濟-資源-生態”分析框架[J].林業經濟, 2018, 40(12):42-46, 88.
謝海濤,張智光.林業綠色供應鏈全產業協作機理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2020.
謝加封,沈文星,曹福亮.復合型林產品價值鏈演進的空間動力機制——一個系統論的分析框架[J].林業科學, 2016, 52(01):106-117.
謝煜,張智光.林業經濟預測模型庫系統的設計與多模型組合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 2006(05):397-400, 460.
謝煜,張智光.試論林業循環經濟的內涵與層次[J].林業經濟問題, 2009, 29(01):11-14, 19.
謝煜,張智光.林業生態與產業共生協調度理論與評價模型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12.
謝煜,張智光.林業生態與產業體系共生協調機理與模式研究[J].林業經濟, 2014, 36(10):8-11.
辛中華,吳新生.造紙企業ERP系統的分析與設計[J].造紙科學與技術, 2005(03):34-37.
邢玉升,陳東旭.基于演化博弈的生態林業補償機制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05):77-87, 97.
徐晉濤.營造我們共同的綠色家園——評張智光教授著作《綠色中國:理論、戰略與應用》[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 11(03):84-86.
許瑤,張智光.面向生態文明的森林文化體系三維重構——內涵層次、活動領域和文明過程[J].世界林業研究, 2020, 33(04): 1-6.
嚴耕.生態文明評價的現狀與發展方向探析[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2013(01):14-17.
楊加猛,張智光.江蘇省森林資源-環境-經濟復合系統可持續發展評價[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 2006, 22(04):296-299, 303.
楊加猛,鄒毅實,張智光.林紙一體化模式的評價方法及應用研究[J].中國造紙, 2007(02):61-64.
楊加猛,張智光,徐必久.江蘇林漿紙一體化生態產業園構建設想與建議[J].中華紙業, 2008(13):18-21.
楊加猛,張智光.林業產業鏈績效測度體系構建及應用[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 2011a, 27(03):278-284.
楊加猛,張智光.林業產業鏈理論與應用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11b.
楊加猛,饒永志,蔡志堅,等.江蘇造紙業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的實證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 2014a, 28(11):17-20.
楊加猛,萬文娟,季小霞,等.林紙低碳供應鏈的共生動力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 2014b, 34(04):314-318, 379.
楊加猛,葉佳蓉,王虹,等.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利益相關者博弈研究[J].林業經濟, 2018, 40(11):9-14, 19.
楊明輝,張智光.木材供需預測的系統動力學模型[J].預測, 1998(04):16-20.
楊文,劉燕娜,余建輝.林板紙一體化的動力、模式與障礙——基于福建集體林區企業辦原料林基地的經驗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 2009, 25(05):90-96.
楊文瀾.林紙一體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重點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 2009, 37(03):1321-1322.
姚惠芳,張智光.中國造紙工業循環經濟模式的優化研究[J].中華紙業, 2009, 30(04):10-14.
余霞,張智光,石貴舟.林業生態安全調控模型構建與對策研究[J].生態經濟, 2019, 35(05):205-212.
俞峰,李榮鈞.熵權模糊層次分析法在林紙一體化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J].紙和造紙, 2012, 31(04):43-45.
袁嘉祖.林業經濟管理專題講座:灰色系統理論在林業經濟中的應用前景[J].林業經濟, 1991(02):61-64.
岳慶如,張智光.林紙一體化綠色供應鏈利益分配系統動力學仿真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21, 41(10):201-209.
岳慶如,張智光.引入反哺機制的林紙綠色供應鏈多主體利益分配的動力學仿真研究[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 47(03):217-224.
張浩,張智光.林業合作組織與林農的博弈行為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 2011a, 31(05):392-396.
張浩,張智光.林業供應鏈協同發展的機理與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b.
張浩,張智光.林農合作組織建設和發展中的博弈行為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2a, 22(02):107-111.
張浩,張智光,張紅霄.林農合作組織與公司合作的違約博弈分析[J].學術探索, 2012b(11):99-103.
張建國.森林生態經濟學(六)森林生態經濟科學的應用——生態復合系統工程[J].林業經濟問題, 1985(04):1-4, 9.
張建國.論林業經濟體制改革[J].林業經濟問題, 1986(01):1-6.
張瓏晶,張曉梅,王偲.黑龍江省林業循環經濟發展區劃與模式構建[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4, 35(03):93-99.
張琦,萬志芳.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系統動力機制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 2021, 41(06):607-613.
張文瑞,張智光.“互聯網+植樹”的政府和企業主導模式:對比與優化[J].林業資源管理, 2021(05):33-40.
張文瑞,張智光.碳中和背景下“互聯網+植樹”的公眾參與意愿及其對政府和企業主導模式的選擇[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2022, 38(08):992-1001.
張智光,周曉路.我國木材市場供需預測特點及其方法的研究[J].林業經濟, 1992(專刊):64-70.
張智光.木材供需動態模型研究與系統分析[J].林業經濟, 1993(專刊):98-104.
張智光.中國木材供需系統的結構分析[J].中南林學院學報, 1995, 15(林業系統工程專輯):47-53.
張智光,唐文彬.中國木材市場供需系統的綜合預測[J].林業科學, 1996, 32(03):260-268.
張智光,楊明輝.國外林業經濟預測技術發展動態研究[J].林業經濟, 1998a,(06):63-69, 76.
張智光,謝煜.我國木材供需預測支持系統的結構及其模型庫系統的框架研究[J].預測, 1998b, 17(07):72-74.
張智光.制漿造紙企業全廠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多層次集成化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 1998a.
張智光.林業大系統分解協調優化研究——協調變量的選取及應用[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 1998b, 14(04):256-260, 263.
張智光,陳國梁.從CBIS技術的發展看我國造紙企業管理決策信息系統的問題與開發戰略[J].中華紙業, 1999, 20(06):31-33.
張智光.我國造紙企業CBIS與CIMS的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造紙, 2001, 20(02):56-59.
張智光,謝煜,楊明輝.林業經濟預測方法、模型與計算機支持系統[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3a.
張智光,劉建波,丁勝.可持續發展林業產業結構優化系統模型研究[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 2003b, 19(01):19-22, 26.
張智光.江蘇林業產業發展戰略體系研究[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a, 28(02):12-16.
張智光.江蘇省林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體系研究[J].林業科學, 2004b, 40(05):197-204.
張智光,陳勇.江蘇林業產業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4.
張智光.我國林業產業現代化的戰略體系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 2005, 25(01):7-10, 59.
張智光,竺杏月.森林資源-環境-經濟復合大系統可持續發展優化模型及其應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6, 16(06):85-89.
張智光.多視角下的林紙一體化體系結構研究[J].中國造紙, 2008a, 27(01):67-71.
張智光.林業產業管理的新動態:林業綠色供應鏈[J].林業經濟, 2008b(12):57-62.
張智光.林紙一體化綠色供應鏈系統的結構與特性分析[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a, 9(04):69-75.
張智光.管理金字塔——成功企業三維集成管理體系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9b.
張智光,楊加猛,謝煜,等.中國林紙一體化進程:實施、研究與政策[J].中國造紙學報, 2010a, 25(03):64-72.
張智光,楊加猛,謝煜,等.綠色中國(第一卷):理論、戰略與應用[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10b.
張智光,等.綠色中國(第二卷):綠色共生型供應鏈模式[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11a.
張智光,等.綠色中國(第三卷):綠色共生模式的運作[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11b.
張智光.綠色供應鏈視角下的林紙一體化共生機制[J].林業科學, 2011, 47(02):111-117.
張智光.實現產業與生態互利共生的林業綠色供應鏈模式研究[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a, 36(02):3-10.
張智光.林紙循環經濟系統的資源、生態和價值鏈拓展模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2b, 22(12):46-53.
張智光,姚惠芳.造紙工業循環經濟的綠色共生特性和5R模式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 14(04):29-35.
張智光.基于生態-產業共生關系的林業生態安全測度方法構想[J].生態學報, 2013a, 33(04):1326-1336.
張智光.人類文明與生態安全:共生空間的演化理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3b, 23(07):1-8.
張智光.林業生態安全的共生耦合測度模型與判據[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4, 24(08):90-99.
張智光,廖冰.中國造紙業國際貿易摩擦的DSIR機理研究[J].中國造紙, 2016, 35(06):48-55.
張智光,吳琳.我國造紙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理研究[J].中國造紙學報, 2017, 32(03):43-51.
張智光.生態文明閾值和綠值二步測度:指標-指數耦合鏈方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7a, 27(09):212-224.
張智光.面向生態文明的超循環經濟:理論、模型與實例[J].生態學報, 2017b, 37(13):4549-4561.
張智光,廖冰,吳琳,等.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人與自然共生演化理論[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集團, 2019.
張智光.新時代發展觀:中國及人類進程視域下的生態文明觀[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9, 29(02):7-15.
張智光.面向生態文明的綠色政績觀體系重構[J].環境保護, 2020a, 48(21):39-44.
張智光.可再生資源型企業的綠色特征與綠色戰略類型體系研究——以林業企業為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科科學版), 2020b, 44(06):1-8.
張智光.綠色經濟模式的演進脈絡與超循環經濟趨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21a, 31(01):78-89.
張智光.可再生資源型企業綠色戰略的演進規律研究——以林業企業為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1b, 45(06):1-11.
張智光.超循環經濟:破解“資源詛咒”,實現“兩山”共生[J].世界林業研究, 2022, 35(02):1-7.
張智光,張俞.國家公園原住居民的生態閾值及其守護作用——自然-文化雙資源視域[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 24(05):59-69, 147.
趙航,張智光.欠發達地區產業集聚的經濟與文化抑制及解抑機制分析——以蘇北楊木加工業為例[J].世界林業研究, 2014, 27(04):54-59.
鄭慶華.林業綠色供應鏈的物流一體化管理系統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 2011.
鄭慶華,張智光.林業物流的管理特征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 2011, 23(08):178-180, 184.
鄭永賢,薛菲,張智光.森林旅游景區生態安全IRDS模型實證研究[J].資源科學, 2015a, 37(12):2350-2361.
鄭永賢,張智光.森林旅游景區生態安全要素及其景觀感知傳遞性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2015b, 35(02):123-129, 134.
周也,萬志芳.黑龍江省國有林區林業產業鏈產業共生關系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 2020, 40(02):216-224.
竺杏月,張智光.林紙一體化視角的我國紙產品出口貿易國際競爭力研究[J].中國造紙, 2010, 29(03):71-75.
鄒毅實,張智光.林紙一體化動力機制模型的構建與分析[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a(04):33-37.
鄒毅實,杜姍姍,張智光.林紙一體化模式分析與探討[J].中國造紙, 2006b(07):60-64.
Wu H, Zhang Z.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arbon trading prices and their spatially driven mechanisms:evidence from China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2, 29(55):82799-82811.
Wu L, Zhang F, Chang S J, et al. How do the interne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shift the consumption pattern of paper products? Evidence from China [J]. Technology in Society, 2021, 67:101731.
Wu L, Zhang Z. Impact and threshold effec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upgrade on forestry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China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71:122657.
Xu Y, Zhang Z. The role of forest culture in gree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forest parks:merging 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an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23, 34(03):841-852.
(責任編輯谷振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