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泥塘》一課為例,“三點”聯動,讓長課文教學的目標更精準、方法更精妙、過程更精煉,構建“長文精教”新樣態。
【關鍵詞】第一學段 童話故事 長文精教
一、意識觀照,把握教學立足點
長課文的教學,應立足單元整體,觀照意識,使語文要素層層落實。《青蛙賣泥塘》是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也是本冊篇幅最長的課文。教學中,筆者聚焦語文要素,關注文體特點,著眼要素的前后勾連,在單元視域中樹立統整意識,精準把握教學立足點。
1. 聚焦要素意識,定位學習起點。《青蛙賣泥塘》一課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為“借助提示講故事”。對于這一語文要素的落實,教材從一年級上冊開始就進行了有序的安排。如: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引導學生說一說烏鴉是用什么辦法喝著水的;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讓學生按順序把圖片連起來,再借助圖片講一講故事;二年級下冊《小馬過河》,則是引導學生用上詞語講故事。因此,《青蛙賣泥塘》的教學,要依托學生原有的基礎,引導學生借助提示,梳理故事內容,體會角色語言,嘗試分角色表演故事。
2. 關注文體意識,把握文本特點。統編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文體意識,童話教學應遵循童話的文體特點。在童話教學中,還應把握文本特點,切忌支離破碎的文本解讀,而應當從整篇作品出發,關注學生的整體感知。要引導學生抓住故事的發展順序以及人物形象和有趣情節,展現一個完整的故事認知過程。
3. 著眼勾連意識,重視前后聯結。一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層層深入地體現在每一篇課文中的。長課文的篇幅長,內容多,更要關注要素的前后勾連,厘清同一單元內課文與課文之間聯系與深化的關系。
本單元圍繞“改變”這一人文主題,編排了四篇課文,“借助提示講故事”這一語文要素則分步落實在不同的課文中。《蜘蛛開店》引導學生借助示意圖講故事;《青蛙賣泥塘》則是在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分角色演一演故事;《小毛蟲》引導學生借助相關的詞句講故事。有梯度的課文編排,旨在引導學生在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學習經驗的改造和重組,使語文要素層層深入地得到落實。
二、方法聚焦,挖掘文本著力點
《青蛙賣泥塘》這篇童話故事,情節生動有趣,教學中,要精準定位目標,搭建有效支架,梯度引領,挖掘文本著力點,最大限度地發揮長課文對于學生語言積累和語文素養形成的最大價值。
1. 問題引領,內容取舍有度。長課文的教學必須在內容上有所取舍。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基于文本,關注學情。《青蛙賣泥塘》這篇童話,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展開的,由于故事中角色眾多,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因此,筆者認為,本課教學應該重點關注故事中主要人物和故事情節,通過問題引領來展開學習。第一問:青蛙為什么賣泥塘?文章開門見山地在第1自然段就進行了介紹。第二問:哪些小動物來買泥塘?主要通過板貼的形式,將故事中的小動物一一呈現,幫助學生把握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第三問:最后泥塘賣出去了嗎?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了解故事情節的推進。
2. 支架搭建,要素落實有方。長課文的教學,要落實“復述”這一語文要素,就需要搭建一定的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將內隱的思維過程外顯。本課教學,筆者嘗試借助思維導圖,為學生搭建支架,梳理故事主要內容。筆者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哪些動物來買泥塘?同時,筆者出示思維導圖,根據學生的回答,在思維導圖的圓圈中依次填入動物名稱,以此先梳理文中出現的小動物。接著,與學生一起厘清青蛙第一次賣泥塘的過程,學習老牛提出的建議——種草。青蛙第二次賣泥塘的過程則放手讓學生自主梳理,從中找出野鴨的建議——引水。第10自然段寫得很簡單,卻藏著四個小動物的建議。筆者引導學生思維碰撞,借助思維導圖逐步提煉出隱藏的信息(見圖1)。
3. 結構把握,精準扶放有法。第一學段的長課文的體裁主要是童話故事,內容生動有趣,且文本結構特點鮮明。教學時不宜平均用力,可以選擇一處重點指導,相似之處讓學生自學。《青蛙賣泥塘》在寫青蛙前兩次賣泥塘時,結構是相同的。因此,筆者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學路徑,重點引導學生厘清青蛙第一次賣泥塘的過程。而青蛙第二次賣泥塘的故事情節,則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自主探究。把握長課文的結構特點,在教學中抓住重點,適度放手,有助于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
三、資源融合,喚醒思維生長點
對于長課文的教學,筆者還借力助學系統的相關要素,融合多方資源,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喚醒學生的思維生長點。
1. 巧用課文插圖,在想象中延展。課文插圖直觀、形象,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變單一的文字閱讀為圖文結合的多視角閱讀。《青蛙賣泥塘》中出現了兩幅不同的泥塘圖:第一幅是沒有改造之前的爛泥塘,青蛙正豎著牌子大聲吆喝;第二幅是改造之后的泥塘,青蛙高興得手舞足蹈。筆者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對比兩幅圖并發揮想象:改造之后的泥塘會是怎樣的?學生在想象中交流,對故事情節的理解也就更加豐滿立體了。
2. 憑借泡泡提示,在情境中感悟。教材中的泡泡提示語雖然字數不多,卻承載著重要的教學功能。《青蛙賣泥塘》中出現的泡泡提示語是:“當時小動物們是怎樣說的呢?我來扮演一種動物,說一說。”筆者通過三步,將泡泡提示語的學習無痕地整合在文本學習之中。第一步:對比觀察。出示老牛和野鴨說的話,讓學生讀一讀、比一比。學生在朗讀后發現:這兩句話都是先說泥塘的優點,再說缺點,用這樣的方法提出建議會顯得委婉一些。第二步:展開想象。模仿老牛和野鴨的話,說一說其他小動物會怎樣給青蛙的泥塘提意見,同桌交流。第三步:角色體驗。學生在充分交流之后,上臺展示,模仿小動物的語氣來對青蛙的泥塘提意見。
3. 依托課后習題,在生活中歷練。長課文的課后習題承載著一定的學習任務和語文要素。《青蛙賣泥塘》課后第三題,很多學生都非常感興趣。筆者順勢引導學生模仿青蛙吆喝的樣子,將自己的一種學習用品推薦給大家。依托課后習題,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學生在歷練中增加了對文本的感性體驗,在思維生長點上言意兼得。
長課文的教學,需要教師樹立單元整體意識,精準定位教學目標;聚焦多樣的學習方法,精選有價值的文本內容;融合個性化的助學資源,精妙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通過“三點”聯動策略,構建“長文精教”的可視化路徑,深化學生對長課文的閱讀體驗,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作者單位:浙江省嵊州市蓮塘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
[1]陳先云. 長文短教,難文淺教——用好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幾點思考[J]. 小學語文,2020(10):4-10.
[2]高修軍,朱旭光.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長課文”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9(08):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