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教育與語文學科都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蘊含了勞動精神,可以為勞動教育提供自然的結合點。
【關鍵詞】勞動教育 真實情境 問題驅動 學科實踐
勞動教育在塑造學生勞動觀念,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其豐富的文化和情感內容為勞動教育的融入提供了可能性。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跨學科真實情境,實現兩個學科間的協同發展,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語文與勞動教育的融合點探尋
1. 在課文中滲透勞動價值觀。
小學語文教材以課文為依托,滲透勞動價值觀,引導學生懂得勞動創造財富、勞動來不得半點虛假、“業精于勤荒于嬉”等道理。例如,在《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課中,通過兩只小兔對種白菜的不同態度,告訴學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道理。在《守株待兔》一課中,農夫因為偶然撿到一只撞死在樹樁上的兔子,就不再勞作,整天守在樹樁旁等待。這篇課文告誡學生,不能心存僥幸,只有勤奮勞動,才能有所收獲;如果一味貪圖安逸、不務正業,就會一事無成。
2. 在閱讀中融入勞動知識。
閱讀猶如一扇神奇的窗戶,透過它,學生不僅能領略文學的魅力,還能發現豐富的勞動知識。例如,《葡萄溝》一課介紹了葡萄生長的環境、葡萄的品種,晾房修建的位置、樣子以及葡萄干的制作過程和原理。《千人糕》一課通過父子的對話,描述了制作米糕的過程,詳細介紹了大米和糖的生產、制作過程以及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文字和插圖都在幫助學生認識到簡單食物背后復雜的勞動過程。
3. 在習作中融入勞動體驗。
小學語文的習作常常要求學生要有勞動觀察和勞動體驗。例如,“口語交際:做手工”需要學生在勞動實踐后,能按照順序說清楚手工作品的制作過程。“習作:我做了一項小實驗”“習作:寫觀察日記”“習作:我學會了 " " " ”都和勞動教育聯系緊密。它們或要求學生詳細記錄實驗過程中的準備工作、操作步驟,并對實驗結果進行深入分析;或引導學生親自種植植物、飼養動物,感受生命的成長與自然的奧秘;或促使學生用心學會一項勞動技能,體驗勞動的價值與成就。這些習作內容與勞動教育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勞動體驗機會,促進了勞動教育與語文學科的深度融合。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語文素養,還能夠培養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
二、語文與勞動教育的真實情境構建
1. 問題驅動,發展高階思維。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具備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在家庭和學校中遇到的問題,將生活現象與語文教材關聯起來,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
在春季研學活動中,我校五年級學生的研學活動是參觀中草藥園,認識中草藥文化,制作中草藥包,感受源于農耕文明的中草藥文化。當筆者拿到《研學手冊》時,發現中草藥包板塊的設計存在一些問題。于是筆者立刻捕捉到了這個契機,創設了“優化研學手冊,我能行”的情境。通過學習《風向袋的制作》一課,學生學會了先用思維導圖梳理出《研學手冊》中存在的問題,如沒有制作材料、制作過程和功效的介紹等。接著,學生在研學過程中搜集素材,拍下每一步制作過程的特寫。然后,在撰寫時,考慮到閱讀的對象,確定了通俗易懂的標準,并對各種說明方法進行甄別,最終采用了列數字、打比方、圖文并茂等活潑的表達形式。最后,師生一起評選出適合五年級學生閱讀的說明書,整理成冊,遞交給研學公司進行修訂。
這次的情境構建,學生不僅學會了中草藥包的制作技能,《研學手冊》的修訂更是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多方面經驗來解決勞動中出現的問題,發展創造性勞動的能力。同時,增強了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從而將語文與生活、學習與運用連接起來。
2. 學科實踐,提升核心素養。
在跨學科情境構建中,研究者普遍認為情境的創設要體現綜合性、實踐性、真實性。《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充分利用校園一角建設“開心小農場”,讓學生進行植物種植。我校開辟了勞動基地“綠谷”,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責任田。在這里,學生親身參與到農業生產勞動中,從翻土、播種,到澆水、施肥,再到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挑戰與樂趣。在“綠谷”里,學生見證了種子破土而出的頑強生命力,看到了嫩芽逐漸舒展成綠葉的奇妙過程,也感受到了植物在陽光雨露滋養下的蓬勃生機。他們仔細觀察著每一片葉子的紋理、每一朵花的綻放,用心記錄著植物的點滴變化。當看到自己親手種下的植物茁壯成長時,他們心中充滿了成就感;而當遇到病蟲害等問題時,他們又會積極思考解決的辦法,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語文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將在“綠谷”中的觀察體驗融入寫作中。學生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著植物的形態、顏色、氣味,分享著自己在觀察過程中的驚喜與感動,也真實地記錄下自己當時的想法和心情,使習作更具感染力。
將勞動教育與語文習作相結合,學生進行學科實踐,不僅提高了勞動技能,還鍛煉了觀察力和思維能力,提升了語文寫作水平。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和成長,為他們的綜合素質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公益勞動,培育責任擔當。
在構建真實情境之際,還應積極拓寬視野,將情境的范疇延伸至社區等更為廣闊的空間。借助雛鷹假日小隊,教師精心組織學生踴躍參與各類公益勞動,讓他們在為社區服務的過程中,切身體驗勞動的價值與意義。
比如,在重陽節,學生走進老人院關愛孤寡老人,為老人表演節目、讀報,給他們送去溫暖與關懷。幫助老人的溫馨場景,使學生深受觸動,寫下了《凡人微光》這一感人的習作。在廈門國際海洋周,學生前往沙灘撿垃圾,分發傳單呼吁市民為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貢獻力量。從倡議書的撰寫,到《我學會了勇敢、合作》這類習作,都是學生成長的生動寫照。
這些豐富多樣的公益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情境體驗,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責任擔當的種子,讓他們在勞動中感悟人生價值,為未來的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對真實情境的理解與實踐,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為了實現這種發展,教師在創設情境伊始,可以從四個維度來檢測情境創設的有效性:一是情境的效度是否貫穿始終,引發學習需求;二是問題的解決是否指向學科核心學習任務;三是目標的達成是否發展了學生的基本素養;四是認知過程和學習經驗是否得到提升。在經歷真實情境的教學實踐之后,教師要及時復盤與反思,不斷積累基于真實情境教學的實踐經驗。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園南小學)
——————
參考文獻:
[1]盧立濤,徐新雨,辛誠,等. 小學語文教材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的具體表征及實施策略[J]. 教學與管理,2024(02):67-72.
[2]高旗,紀海龍. 傳統勞動文化融入小學識字教學的基礎建構與策略選擇[J]. 教學與管理,2024(05):44-49.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新時代勞動教育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融合的校本路徑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JJKZX23-08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