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革命文化課文的地位舉足輕重,而微表達在教學中頗具價值,能夠深化學生對革命文化課文的理解、提升語言能力、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革命文化 微表達 課堂教學
小學語文微表達是指用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形式靈活的一段書面文字或口頭語言來敘述事物某個方面的特點,或描繪特定的一個畫面,或表達自己的一個觀點,或抒發自己的即時情感等的一種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承載著先輩們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是培養學生愛黨愛國信念的不竭精神源泉。革命文化課文在教育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過微表達的方式來學習這些課文,對于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書寫能力、思維能力等具有獨特的意義。
一、微表達在革命文化課文教學中的價值
1. 微表達有助于深化學生對革命文化的理解。革命文化課文往往蘊含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思想內涵,英雄們的光榮事跡和崇高精神往往能夠觸動人們的心靈。通過微表達,如簡短的讀后感、觀點闡述或故事復述,可以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思考課文內容,挖掘其中的精神內涵。這種思考和挖掘的過程,教師能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引導學生不只是停留在對課文的表面文字理解上,而是透過文字與革命先輩建立情感上的聯系,領悟革命先輩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奮斗的堅定信念與無私奉獻精神。
2. 微表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對革命文化課文進行微表達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組織語言、梳理思路,將自己的想法清晰準確地表達出來。這不僅能夠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通過不斷地練習微表達,學生能夠逐漸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流暢性,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3. 微表達能夠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革命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微表達,學生可以將革命文化與現代社會相結合,以新的視角和方式去詮釋和弘揚革命文化。這不僅有助于保持革命文化的生命力,還能推動其在當代社會的創新發展,從而發揮更大的育人價值。
二、革命文化主題下微表達課堂的實施策略
1. 巧妙創設學習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創設學習情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強調學習應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進行。在革命文化課文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歷史影像、圖片等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革命時代的背景,體會革命人物的心境。這樣能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革命文化課文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和偉大精神。
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筆者創設學習情境:廈門衛視為弘揚紅色革命精神,將舉辦《我心中的魯迅先生》有獎征文比賽。要完成征文可不簡單,我們先要“結合史料初識魯迅先生”,然后“摘錄資料,走近魯迅先生”,最后“品味語言,聚焦魯迅先生”。筆者播放有關魯迅的紀錄片,帶領學生朗讀并理解文本內容中的“碰壁”,讓他們結合《碰壁之后》、魯迅的100多個筆名來對“碰壁”進行深一層的理解,從而領會魯迅用筆抨擊黑暗社會,為百姓尋求光明卻處處碰到困難和被迫害的史實。隨之,筆者通過微表達教學環節引導學生繼續理解魯迅的形象:我們剛剛一起學習了課文,魯迅先生的形象是不是已經深深地印在了大家的心中?他的善良、他的正直、他的為人民著想,都讓我們無比敬佩。那么,此時此刻,如果你們有機會對魯迅先生說幾句話,你們會說些什么呢?學生一:“魯迅先生,您的文字像一把利劍,刺破黑暗,為我們帶來光明。我要向您學習,用自己的力量為社會作貢獻?!睂W生二:“魯迅先生,您對勞苦大眾的關心和同情讓我感動。我希望自己也能像您一樣,擁有一顆關愛他人的心。”學生三:“魯迅先生,您是我心中的英雄。您為了真理和正義,毫不畏懼,我會永遠記住您的精神。”學生四:“魯迅先生,我知道您一生都在為改變舊社會而努力,雖然您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您的思想永遠活著,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睆膶W生的微表達中可以發現,魯迅是一個樂觀幽默、關愛他人的人,是一個堅持不懈抨擊黑暗勢力的人,是一個不屈不撓的革命家和文學家……學生對魯迅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時在課堂微表達中暢快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2. 活化語言表達形式,發展學生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圍繞革命文化主題課文的重點詞句進行賞析,展開合理的想象,并進行微表達,能鍛煉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能達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的轉變,也能讓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如在教學《朱德的扁擔》中,“會師”“革命根據地”是學生較難理解的詞語,筆者通過圖片讓學生明白“會師”是指毛澤東帶領的隊伍和朱德帶領的隊伍在井岡山山頂碰面了,而“革命根據地”是軍事指揮中心,學生不由得脫口而出“那井岡山太重要了”。通過巧妙教學較難理解的兩個詞語,奠定了學生學習《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的情感基調——理解革命情誼。筆者接著聚焦挑糧食時的“路途遠”“擔子重”“敵人近”“山路陡”,引導學生品悟挑糧時的困難重重。在教學的最后環節,筆者引導學生圍繞本文的描寫展開想象,說說在山高路陡的情況下,為什么戰士還爭著去挑糧,戰士會怎么說。學生一:“我身體強壯,力氣大,我要去挑糧,多為大家分擔!”筆者:“嗯,很有擔當!”學生二:“我從小就干慣了重活,挑糧這點事難不倒我,讓我去吧!”筆者:“不錯,很積極!”學生三:“我年輕,精力足,不怕吃苦,讓我去挑糧!”筆者:“很好,很有奉獻精神?!睂W生四:“我熟悉山路,能又快又穩地把糧食挑回來,我請求去挑糧!”筆者:“想得很周到!同學們的想象都很豐富,從大家的發言中,老師感受到了戰士們積極主動、勇于擔當、不怕吃苦的精神。正因為有這樣的戰士,我們的革命才能取得勝利!”以上教學,學生既理解了重點詞句,也基于文本展開了想象,在暢所欲言中讓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3. 拓寬和開發身邊資源,促進革命文化校本化。結合校情、學情及本土文化,挖掘發現身邊的革命文化資源,推進革命文化教育課程校本化建設,是各位教師解決學生對革命文化課有陌生感的有效方法。
如教學《冀中的地道戰》的內容,在學生了解完地道的樣式和防備方法后,筆者組織學生到廈門的“英雄三島”開展研學活動,讓他們走地道迷宮,體會地道的神奇與偉大,促進革命文化背景下微表達任務群的校本化實施。學生親身走進狹窄的地道,感受當年戰士們的智慧和勇敢,筆者適時引導:“同學們在行進時,是不是仿佛聽到了戰爭年代的槍炮聲?是不是感受到戰士們緊張而堅定的心情?”在研學后的總結反思課上,學生們暢所欲言。學生一:“通過學習《冀中的地道戰》,我們深入了解了地道的巧妙樣式和周全的防備方法,那些充滿智慧的設計讓我深感震撼?!睂W生二:“當我們前往‘英雄三島’進行研學時,狹窄的通道、昏暗的光線,讓我仿佛穿越回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學生三:“我看到了那些精心設計的防御工事,想象著當年的戰士們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與敵人周旋、戰斗,心中充滿了敬佩。每一個拐角、每一處隱藏的出口,都似乎在訴說著一段英雄的故事?!睂W生四:“這次研學讓我真正明白了,戰爭的勝利不僅僅依靠勇氣,更需要智慧和團結。那些地道,不僅僅是藏身之所,更是先輩們頑強抗爭的象征?!睂W生在研學中既感受到了新穎的教學方式,也在口語表達中提高了對革命文化的理解,培養了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馬巷中心小學)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協同創新”專項課題“小學語文革命文化主題下微表達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Fjxczx23-09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