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提出問題的能力要求:能從日常生活、自然現象或實驗現象的觀察中發現與物理有關的問題;能書面或口頭表述這些問題;認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對科學探究的意義。但在科學探究教學實踐中,“提出問題”這一環節常被簡單化處理,致使學生難以感受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歷程和艱難。鑒于此,本文提出一些提出問題的教學策略。
一、引導學生有意識的發現問題,表達問題指導學生有意識的觀察生活,觀察自然,養成通過觀察發現問題的習慣。教師自身要有引導“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發現問題,表達問題” 的明確意識。學生的生活中蘊含大量的“問題”之中,關鍵看有沒有對問題的敏感。例如,每天學生都背著書包上學,如果留意觀察,就會發現背書包的方法不同。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隨時質疑和提問,鼓勵學生發現已有知識經驗和新知識的矛盾。
鼓勵、引導或直接指導學生繼續深入思考困惑和疑問,養成自己的困惑和疑問表達出來的習慣。指導學生留住疑問,就能幫助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保護和激發好奇,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把“疑問”說出來,記下來。
二、指導學生判斷、選擇可探究的科學問題引導學生判斷選擇可探究的科學問題,來源于日常生活的問題不一定是科學問題,像個人愛好,道德判斷 ,價值選擇都不屬于科學問題。比如,“那種品牌的運動鞋更好?” “應該鼓勵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嗎?” 等都不屬于科學問題。科學問題是這針對客觀世界中的物體、生物體和事件提出的 ,是能夠通過收集數據而回答的問題。例如“哪些因素影響水結冰的速度?”再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選出能夠進行探究的科學問題,若問題太泛化或太模糊,探究就難以獲取有效數據。如“凸透鏡成像有什么規律”。科學問題中所涉及的兩個或多個變量可以觀察到或測量出的,這樣就可以探究,例如“給燒杯的水持續加熱,水溫怎樣變化”,“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導體的電阻會變化嗎?”“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物體密度有關嗎”都是可以進行探究的。提出的問題就是有價值的。
三、指導學生將疑問轉化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學生的疑問常以“為什么”的形式表達,解決一系列的“為什么”的問題往往需要需要一系列“是什么”問題的解決為前提,例如“為什么衣服在通風向陽處干得快”對這一疑問首先讓學生甄別疑問中的日常用語,學會用物理名詞或科學技術語表達出來,例如:衣服“干得快”轉化為“水蒸發的快”,“通風轉化為周圍空氣流動快慢”。“向陽”轉化為“水的溫度”。然后嘗試將影響蒸發快慢因素分開,就單一因素提出“是什么”,如“空氣流動快慢是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嗎”,“水的溫度是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嗎?”;最后在“是什么”的基礎上,進一步就具體的關系提出問題。如“溫度越高,衣服里的水蒸發越快嗎?”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的關鍵在于創設氛圍。
四、創設問題情境,有目的,分層次,引導學生提出科學問題的過程
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需要分層次逐步實現的。按問題的來源,可把問題分為由低到高的層次;1.學生直接探究教師、教材給出的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2.學生從教師、教材所提供的科學問題中選擇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3.學生在教師、教材提供的科學問題的基礎上有所改變,提出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4.學生根據問題情境,自己提出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來選擇某個層次的教學,隨著學習的進展逐漸提高開放的程度。例如: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時,首先創設情境讓學生提出可探究的學問題,讓平行光源照射反光鏡,學生找反射光,然后改變角度照射,找出反射光,再舉幾個生活中利用平面鏡改變傳播方向的例子,最后就很自然引出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平面鏡的位置有什么關系了。這樣就可以引導學生把模糊的問題逐步明確,再把問題表述;入射角和反射角有什么關系?
總之,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不斷地學習與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學生運用“問題意識”的頭腦去思考和分析周圍一切,讓學生逐漸學會用疑問的眼光來觀察生活。提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科的核心素養也會提高,學生就找到了“自我”,學習的興趣就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