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理念的教育內涵
五育融合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基本主張和趨勢,在五育中的每一種育人能力都具有不同的教育特點,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要順應新時代發展的新潮流,進一步優化人才能力,提高人才思想意識,就必須建立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在立德樹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做好“五育”的和諧統一、有效連接。目前,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德、智、體、美、勞的教學優勢,積極把各項要素融入到數學教學,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書育人的本真,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完善“五育”融合探索的優化路徑和實踐策略,同時提高小學數學高年級段的教學能力,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和綜合素養。
開展五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1、以德育為先,構建“雅”學教學路徑
第一,《爾雅疏》說“雅者,正也”,“雅”代表的是品行端正。因此,教師要主動挖掘教材中的“雅篇”。首先在創設情境中,可以從一些具有代表的生活實例作為切口,在教學的同時對孩子進行德育教育。例如,在講解“小數的意義”這節知識點時,在講到小數的產生和發展時,我們可以通過向學生講解小數是我國最早提出和使用,展現我們國家數學文化的歷史,順勢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有效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組織學生“雅學”。教育教學活動與德育密切相關,因此,教師要以教育教學活動為抓手,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實現對學生的德育。例如,在創設排隊、用水、用電等具有德育特色的教學情境時,不僅要對知識點進行講解,還可將文明排隊、尊老愛幼、禮讓他人、節約用水等中國美德與這些數學情境結合起來,幫助學生養成文明禮讓的良好品格。
2、以滲透智育為重點,構建“深”度教學路徑;
第一,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溝通知識前后之間的聯系,拓展學生學習思維的深度。在“雙減”背景下,“減負不減質,減負要提質”已成為眾多教師的共識,而減負工作的主要陣地在課堂。作為數學教師,我們一定要緊緊依托課堂,加強知識前后間的聯系,以達到拓展學生思維深度、發展學生智慧、讓學生具有舉一反三、知識遷移的學習能力為目的。例如,在學習“小數乘法”單元時,將小數乘法與整數乘法進行比較,引導孩子將小數乘整數的問題轉化為整數乘整數的問題,使學生深刻感悟知識點之間的橫向聯系。
第二,加強橫向知識聯系,提升學生思維廣度。教師從實際學情出發,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促進學生快速發展為目標,將數學知識結構化,這既可以使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識形成一致性,又可以培養孩子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能力。例如,學習《公頃與平方千米》單元的第一課時,我們可以通過復習舊面積單位定義推理1公頃就是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并且通過推算、以小見大的方式去感受1公頃的大小。在整節課中讓孩子們去尋找1公頃的定義,讓孩子們通過活動去培養量感和領會感知1公頃大小的方法,這也是為學習平方千米做準備,這樣在學習平方千米時,孩子們就可以無師自通,舉一反三去定義1平方千米,并通過推算的方法去感知1平方千米的大小。
3、以滲透體育為基礎,科學融入體育元素
第一,結合數學教學特點,科學融入體育元素。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造新時代背景下的高質量課堂,教師要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深入挖掘體育元素,加強數學課與體育課之間的聯系,強化體育理念的滲透。例如,在講解“用字母表示數”這一知識點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教師可從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出發,設計“數字團團抱”的小游戲:“2N 代表任意偶數,當教師發出口令‘2N’時, 學生要快速行動,和就近的同學抱在一起,并保證抱在一起的人數是雙數。”在這一體育游戲中,有些學生在跑動幾次后明顯出現了體力不支的情況,導致在游戲中未能獲得勝利。借此機會,教師可以向學生滲透積極鍛煉身體的重要性,使學生有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實現身心健康發展。
第二,教師要加強對體育運動重要性的滲透,更好地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以“條形統計圖”這一知識點為例,教師可先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每四人為一組,并完成以下實驗步驟:(1)運動前,測量1分鐘脈搏次數;(2)高抬腿運動30秒后,立即測量一分鐘脈搏次數;(3)休息 2 分鐘后,測量一分鐘脈搏次數。測量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脈搏次數進行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繪制。通過繪制學生發現,每個同學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都不同。此時,教師可以給出健康身體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并讓學生對比,使學生認識到自身與“健康身體”的差異。
4、以滲透美育為要旨,構建“美”學教學路徑
第一,教師要發揮自身的模范作用,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美育。數學中的“美”絕不局限于算術美、圖形美,教學藝術也是一種美。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當用生動的語言、形象的講解、巧妙的啟發和優美的板書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美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并提升自身識記能力、思維能力和欣賞能力,真正實現寓學于樂。學生長期沉浸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便能夠切實認識到“美”的重要性,這有利于學生審美素質的提升。
第二,教師要在數學實踐中幫助學生體驗數學美。數學中的美是形象的、鮮明的、生動的,有較強的可感性,尤其是新穎且奇特的空間圖形。故此,教師可以圖形為抓手,向學生滲透美育。例如,在講解“認識圖形”這一知識時,教師可向學生展示有多邊形組成的漂亮圖案,讓學生欣賞漂亮的圖案,激發學生動手“創造美”的欲望。為進一步讓學生體驗圖形之美,教師可在數學課上引導學生利用圖形動手創造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創造出了精美的房子、精美的玩具。學生看到自己設計出來的作品,不僅會有滿滿的成就感,還會感受到數學帶來的無限樂趣,享受數學之美。以此來幫助學生提高數學的美感。
5、以滲透勞育為根本,構建“心靈手巧”教學路徑
學生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具備一定的勞動技能。教師可以此為出發點,將數學和勞動進行有機結合,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引導孩子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例如,在講解“優化”這一概念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放學后體驗“買菜—摘菜—燒菜”的過程。這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生活技能,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還能使學生學會運用統籌思想讓生活更科學、有效。此外,學生通過記錄買菜所花費的費用,向父母詢問每月家庭在“吃”方面的支出,還可以逐漸養成良好的家庭責任感。教師利用課前幾分鐘,在學生勞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買菜、燒菜的感受,還可以適時向學生滲透珍惜勞動成果、珍愛糧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