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期城市突發安全事件情況來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面臨安全問題新、多、險的重大挑戰,如果將大模型廣泛應用于智慧安全領域,能夠助力現代化城市治理、探索智慧安全新范式。當前北京在建設智慧安全大模型上具有先發優勢,但與規劃預期及現實需求相比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應當進一步推動安全大模型產業發展,加強協同治理和產業合作,突破傳統安全防控舉措在基建、應用、溝通、聯動方面局限,大力提升監測和應對城市安全隱患能力,落實首都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
智慧城市建設以數字化為突出特征,是當今世界先進城市的發展模式和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智慧安全是為了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依托于數字基建與技術的新型安全管理形態。大模型作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多維度、全場景提升態勢感知、風險分析、人機協同能力,北京發展安全大模型產業推動智慧城市安全建設,契合我國持續深化安全發展理念,并且在大模型產業部署的基建、技術、數據、應用四個層面已經取得先發優勢。
數字基建為產業培育提供底座。數字基礎設施支撐著智慧安全系統運轉,而北京的5G網絡、物聯網和云計算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完備,累計建設5G基站12.2萬個,人均擁有量長期全國第一,能夠充分發揮算力與帶寬、提升大模型性能。
技術優勢為市場發展提供引擎。大模型被稱為人工智能的“基座”,北京在生成式大模型市場處于先發地位,參數規模上有全球最大智能模型“智源悟道 2.0”和最大中文單體模型“百度文心”,海淀區集聚上千家人工智能企業,經開區建成3000P高性能公共算力中心。
數據開放為模型訓練提供燃料。北京匯聚了豐富的大數據資源池,已無條件開放的市區級政務數據單位115個,公共數據開放量71.86億條,為訓練大模型提供充足數源,加快數據驅動智慧安全一體化建設、充分支撐北京發展智慧安全大模型產業。
場景拓展為應用落地提供方向。現代化城市新生風險具有突發性、復雜性、嚴重性,要求智慧安全朝著功能專業化、治理精細化發展,北京各區已開始或完成“智慧城市大腦”相關部署,智慧交通、智慧水務、智慧稅務、智慧應急、智慧消防、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文旅等全面發展、場景齊全。
為落實北京《關于進一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動方案(2023-2025年)》推動大模型賦能智慧城市發展的要求,解決傳統安全舉措無法識別新生風險、難以滿足復雜需求、人機不協同的現實矛盾,有必要分析北京安全大模型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從產業要素來看,問題主要集中在數字基建質量不高、技術優勢落地不足兩方面;從安全驅動力來看,問題主要集中在溝通機制不暢通、部門聯動不充分兩方面。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質量不高。當前北京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數字基建供應不完備、不充分,一方面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不足,存在分頭建設、重復建設現象;另一方面基建設施供應呈鋪開式、碎片化的特點,部分物聯網終端不能與系統深度耦合,并未實現有效聯接。
技術優勢的應用轉化能力不強。目前北京智慧城市建設的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尚處建設階段,沒能將掌握的算法資源成果化、技術優勢服務化,部分技術轉化為應用后被雪藏、被卸載、被替代,不再有運行心跳。原因在企業開發的人工智能平臺大多集中于流量檢測與圖像識別領域,缺少聚焦具體安全風險的定制化服務,安防產品供給能力不足以應對多樣且動態變化的現代化城市風險。
需求方與供給方溝通不暢。一方面能夠熟練掌握運用大模型防控安全風險技術的技術型、應用型復合人才資源稀缺,專業人才保障不足導致大模型建設與運行中的真實風險隱患難以被發現和防控。另一方面項目投入、承建與使用單位之間溝通渠道不足導致技術專家與行業專家缺乏有效交流,供給方拿不到真實數據、影響驗證,沒有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示范用戶的良好效果也不能有效推廣。此外,根據實地調研情況來看,智慧安全建設方案沒有與其他省市進行效果比較或者后續跟蹤分析,實效結論模糊。
跨部門聯動建設不足。近年來超大特大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被動防御、局部防御的安全方案顯得捉襟見肘、疲于應付。北京智慧城市安全建設重要問題之一在于缺乏多維度、持續性的跨部門安全風險防控能力,急需可以輔助提升跨部門科學聯動能力的大模型。例如從近期城市安全事故的應急實踐來看,北京缺少輔助提升指揮決策、資源調度能力的大模型以及時有效應對突發事件。
為更好統籌北京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安全,結合海淀、石景山等區大模型產業聚集區的發展情況,以及門頭溝等區大模型產業行動計劃的政策導向,需突破大模型產業在基建規劃、創新引導、供需溝通、部門聯動方面的局限。
加強統籌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資源統籌方面,依托北京智慧城市建設先發優勢,充分利用北京先進數字基礎設施,通過統籌調配算力與帶寬資源配置,將大模型納入云邊端一體化建設進程。功能統籌方面,以中關村產業聚集區建設為樣本,以石景山、門頭溝區等為輻射單位,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由多、全轉向精、尖,打造與前沿安全大模型產業配套的城市功能樣態。
推進產業全面發展政策引導。區域協同方面,落實首都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加強京津冀區域一體化協同創新和研發。引導扶持方面,通過提供政策激勵與資金支持向產業鏈前端進行布局,引導大模型產業科研機構與相關企業在重點需求領域打造標桿應用,具體包括:鼓勵智慧安防承建單位技術創新,訓練監測質量和真實性更高的風險識別大模型、建立工作流程更加自動化的安全應對大模型、開發更好提升人機協作效率的生成式大模型;推動大模型技術廣泛應用,豐富項目落地場景,催生創新安全業態,帶動大模型產業全鏈條發展。
優化供需雙方對接制度。人才培育方面,加大法律與技術復合型人才培育力度,鼓勵在京高校開設相關專業、吸納優秀碩博人才在京研究,教育部門、人社部門和科技部門在招生指標、師資引進、科研項目等方面給予更大支持。溝通改進方面,提升管理、專業技術和辦事人員的數字素養,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組建產教融合的大模型研發團隊,打通需求傳導過程中信息阻隔與專業壁壘的堵點。
打造跨部門聯動安全大模型。構建整合公安、交通、消防、媒體等部門的協同運作與智能決策大模型,強化部門間功能配置的相互映射,滿足北京地鐵地下綜合體、產業園區等智慧城市建設的新場所與新業態對疏散、救治、物資調運等應急應災能力在超前預警、協同應對、及時處置方面的高標準需求??茖W設計準確率、預警率等定量指標,提升大模型可信性,破除“數字鴻溝”“算法歧視”等處置風險引發的新風險。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臨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