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典文學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歷經千年沉淀,愈發彰顯其獨特魅力。近年來,古典文學鑒賞熱潮席卷而來,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詩詞歌賦的優美意境、散文小說的深邃思想、戲曲藝術的多元表現,無不吸引著現代讀者重新審視這些經典作品。在這股熱潮中,古典文學賞析不僅傳承了傳統文化,更為當代人提供了審美享受和精神滋養,成為提升文化素養、豐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古典文學 "鑒賞熱潮 "文學賞析
[中圖分類號] I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27-0117-04
古典文學賞析是一門融合文學鑒賞、歷史考證和美學欣賞的綜合性學問。它要求讀者深入文本,解讀字里行間的隱喻和典故,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時代背景。這一過程不僅涉及對語言文字的細致分析,還包括對特定歷史文化語境的理解。通過賞析,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得以跨越時空,與現代讀者產生共鳴。在當前古典文學復興的大環境下,這種深度解讀和品味的方式正逐漸成為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
一、古典詩詞賞析的魅力再現
1.唐詩宋詞的時代風采
唐詩宋詞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之作,以其獨特的時代風采和藝術魅力,在古典文學賞析熱潮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唐詩以其氣勢恢宏、意境深遠而著稱,李白的《將進酒》便是其中的代表作。這首詩以豪邁奔放的筆觸,描繪了詩人對人生短暫的感慨和及時行樂的態度。詩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開篇,氣勢磅礴,將黃河的浩蕩與人生的短暫巧妙對比,引人深思。而“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勸飲之語,更是道出了詩人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這種既富有哲理深度又富有情感張力的表達方式,正是唐詩的獨特魅力所在[1]。
宋詞則以其婉約含蓄、情感細膩見長,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堪稱經典。這首詞以壯闊的歷史場景為背景,抒發了作者對歷史興衰的感慨和對人生的思考。“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開篇,氣勢恢宏,將時間的永恒與人事的變遷巧妙融合。詞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追憶之語,既展現了歷史人物的風采,又流露出作者對往事的緬懷之情。蘇軾通過對赤壁之戰的回顧,引發了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深刻思考,體現了宋詞兼具抒情與哲理的特點。唐詩宋詞的這些獨特風采,在當今的古典文學賞析熱潮中,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和審美享受,使這些千年傳世之作在新時代煥發出永恒的魅力。
2.詩詞格律與意境解讀
古典詩詞的魅力不僅在于其內容的深邃,更在于其獨特的格律與意境。詩詞格律是古典詩詞創作的基本規則,包括平仄、押韻、對仗等要素,這些看似嚴格的規則實則為詩人提供了一個精妙的創作框架。以李清照的《聲聲慢》為例,這首詞巧妙運用了雙聲疊韻的技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開篇,通過連續的疊詞,不僅符合詞牌的格律要求,更營造出一種悲涼孤寂的氛圍。這種格律的運用,使得詩詞在朗讀時節奏鏗鏘,音律和諧,增強了作品的音樂美和藝術感染力。
而詩詞的意境,則是通過有限的文字,勾勒出無限的想象空間。在《聲聲慢》中,李清照以“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等意象,巧妙地將自然景物與個人情感相融合,創造出一個凄涼蕭瑟的秋日意境。這種意境的營造,不僅展現了作者的孤寂心境,更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想象。通過對詩詞格律與意境的深入解讀,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古典詩詞的創作技巧和藝術魅力。在當前的古典文學賞析熱潮中,對詩詞格律與意境的探究,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窗口,使得這些千年傳世之作在新時代繼續煥發出永恒的魅力。
3.名家名作的精品鑒賞
古典文學中的名家名作猶如璀璨的明珠,歷經歲月洗禮依然光彩奪目,這些精品之作不僅體現了作者卓越的文學才華,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2]。杜甫的《登高》堪稱唐詩中的佳作,詩人以登高望遠為契機,抒發了對國家命運和個人境遇的深沉感慨。“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的開篇,以生動的自然描繪勾勒出一幅蕭瑟凄涼的秋日景象,為后文的情感抒發奠定了基調。“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則將視野拓展到更為廣闊的時空維度,既表現了詩人對自然之勢的感悟,又暗含了對人世滄桑的體悟。杜甫通過對景物的細致描繪和對情感的含蓄表達,將個人的愁緒與家國的憂思巧妙融合,展現出一位飽經滄桑的詩人對生命和時代的深刻認知。
在宋詞領域,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同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這首詞以中秋明月為主題,融合了對人生、親情和理想的深刻思考。“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開篇,以疑問的方式引發讀者對時空永恒性的思考。“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則巧妙地將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與對理想的追求融為一體,展現了詞人復雜的心理狀態。蘇軾通過對月的詠嘆,既抒發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又表達了對人生短暫的感悟,以及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矛盾的深刻認識。這首詞不僅在藝術表現上臻于完美,更在思想內涵上達到了極高的境界,體現了宋代文人深邃的人生智慧和博大的胸懷。通過對這些名家名作的精品鑒賞,讀者可以深入領會古典文學的藝術魅力,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從而在古典文學賞析的熱潮中獲得精神的滋養和審美的愉悅。
二、古典散文與小說的品讀熱潮
1.先秦兩漢散文的思想精髓
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作品承載著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精華,其思想精髓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這一時期的散文以其深邃的哲學思考、豐富的政治智慧和樸實無華的文風而著稱。《論語》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先秦散文的特點。孔子的言論被弟子們記錄下來,形成了這部影響深遠的經典著作。“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點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和樂趣,體現了孔子對教育的重視。“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則闡明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展現了儒家的處世之道。這些簡潔精煉的語句,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成為后世為人處世的重要準則。《論語》通過對話體的形式,將復雜的思想觀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體現了先秦散文言簡意賅、寓理于事的特點。
到了兩漢時期,散文的思想內涵更加豐富,文體也更加多樣化。司馬遷的《史記》堪稱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它不僅是一部浩瀚的史書,更是一部文學巨著。《史記·伯夷列傳》中,司馬遷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伯夷、叔齊二人的高尚品格。“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者,天下之高士也,士無所往而不為義”這句話高度評價了伯夷、叔齊的道德品質,同時也體現了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獨到見解。《史記》通過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細致描述,深入探討了人性的復雜性和歷史的規律性,展現了作者宏大的歷史觀和深刻的人生哲學。這種將歷史敘述與文學創作相結合的方式,不僅豐富了散文的表現形式,也為后世的史學和文學創作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先秦兩漢散文的思想精髓,在于其對人性、社會和歷史的深刻洞察,以及對道德、政治和文化的獨特見解。這些思想在當今的古典文學品讀熱潮中,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現實意義,為現代讀者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養料和思想啟迪。
2.唐宋八大家的文采風骨
唐宋八大家作為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巔峰代表,以其獨特的文采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八位文學巨匠分別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轍、蘇洵、王安石和曾鞏。他們的作品不僅在文學藝術上達到了極高的成就,更在思想內容上體現出深刻的社會關懷和人生智慧[3]。
韓愈的《師說》堪稱唐宋八大家散文的代表作之一。這篇文章以簡潔有力的語言闡述了“師”的重要性,開篇即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通過對“師”的定義和作用的闡釋,強調了尊師重道的重要性,同時也批評了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不良風氣。文章言辭懇切,論證有力,既展現了韓愈的文采,又體現了他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操守。這種將個人見解與社會關懷相結合的寫作方式,正是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典型特征。
蘇軾的《赤壁賦》則以其優美的辭藻和深邃的哲理思考著稱。文章以作者與友人夜游赤壁為背景,抒發了對人生和宇宙的感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句名言,既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短暫的感嘆,又展現了對宇宙浩瀚的敬畏。蘇軾通過對自然景象的細膩描繪和對歷史的追憶,將個人情懷與宇宙意識巧妙融合,創造出一篇意境深遠、氣勢恢宏的佳作。這種融合抒情與哲理、融匯古今的寫作風格,充分體現了唐宋八大家的文采風骨。他們的作品不僅在文學上追求藝術的完美,更在思想上體現了對社會、人生的深刻思考,成為后世文人學習和模仿的典范。
3.四大名著的藝術成就探析
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和《西游記》,以其卓越的藝術成就在文學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代小說創作的最高水平,更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紅樓夢》以其精妙的結構、豐富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被譽為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曹雪芹通過描繪賈府的興衰,展現了封建社會的方方面面,同時也探討了人性、愛情和命運等永恒主題。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林黛玉的才情與憂郁、賈寶玉的叛逆與理想,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紅樓夢》的語言優美細膩,既有詩詞歌賦的雅致,又有生活口語的活潑,充分展現了作者的文學功底和語言駕馭能力。
《三國演義》則以其宏大的歷史敘事和精彩的戰爭描寫著稱。羅貫中將三國時期復雜的歷史事件編織成一部引人入勝的長篇小說,通過對諸葛亮、曹操、關羽等歷史人物的刻畫,展現了那個動蕩時代的政治軍事風云。小說中的許多場景,如“草船借箭”“空城計”等,都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橋段。《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不僅體現在其對歷史的生動再現上,更在于其對人物性格的深刻刻畫和對歷史規律的獨到見解上。這部作品不僅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更是一部蘊含豐富政治智慧和軍事謀略的著作。四大名著的藝術成就在于它們不僅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更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人性的復雜性。這些作品在結構布局、人物塑造、語言運用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成為后世文學創作的楷模和讀者品讀的珍寶。在當前的古典文學賞析熱潮中,對四大名著藝術成就的探析,為讀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藝術的絕佳途徑。
三、戲曲藝術的賞析新潮流
1.元雜劇與明清傳奇的舞臺魅力
元雜劇與明清傳奇作為中國戲曲藝術發展的兩個重要階段,以其獨特的舞臺魅力在戲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元雜劇興盛于元代,以其簡潔明快的結構和生動活潑的表現形式贏得了廣泛的歡迎。元雜劇通常由四折組成,每折以一人主唱為特點,這種“一人獨唱”的形式使得演員能夠充分展現其唱功和表演技巧[4]。關漢卿的《竇娥冤》就是元雜劇的代表作之一,該劇通過竇娥的悲慘遭遇,深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公,展現了作者對正義的追求和對人性的思考。元雜劇的語言通俗易懂,既有文人雅士的才情,又不乏市井百姓的口語化表達,這種雅俗共賞的特點使其在當時社會各階層中廣受歡迎。
明清傳奇則在元雜劇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形成了更為復雜和成熟的戲曲形式。與元雜劇相比,明清傳奇在結構上更加宏大,通常由數十出組成,情節更加豐富曲折。湯顯祖的《牡丹亭》是明代傳奇的巔峰之作,該劇以“還魂”為主題,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展現了作者對愛情和生命的獨特思考。《牡丹亭》的語言優美華麗,既有詩詞的婉約,又有散文的流暢,充分體現了明代文人的藝術追求。明清傳奇在表演上也更加講究,除了唱念做打外,還加入了更多的舞蹈和雜技元素,使得舞臺表演更加豐富多彩。元雜劇與明清傳奇的舞臺魅力不僅體現在其藝術形式上,更在于其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洞察,這些作品至今仍在戲曲舞臺上綻放著閃耀的光彩,吸引著新時代的觀眾重新品味中國傳統戲曲的獨特魅力。
2.地方戲曲的多元風格欣賞
中國地方戲曲以其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和獨特的地域特色,構成了中華戲曲藝術的絢麗畫卷。從北方的京劇、評劇到南方的越劇、粵劇,每一種地方戲曲都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觀眾。這些戲曲形式不僅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更承載著當地人民的情感和智慧。
京劇作為中國國粹,以其唱腔的高亢婉轉、表演的精致細膩而聞名于世。京劇的臉譜藝術將人物性格特征以色彩鮮明的方式呈現出來,如關公的紅臉象征忠勇,曹操的白臉代表奸詐。《貴妃醉酒》是京劇的經典劇目之一,通過楊貴妃的醉態,展現了這位美人的嬌媚與哀怨。京劇演員需要同時具備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這種全面的藝術要求使得京劇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戲曲形式。與京劇的宏大氣勢不同,南方的越劇以其柔美婉轉的唱腔著稱。越劇多以女性為主角,演繹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粵劇作為嶺南地區的代表性戲曲,以其獨特的“廣東音”和豐富的武打場面而著名。粵劇的音樂融合了廣東民間音樂元素,既有高亢激昂的唱段,又有柔美婉轉的曲調。《帝女花》是粵劇的經典劇目,講述了長平公主和周世顯的悲劇愛情故事,其中的《香夭》一折更是成為粵劇的代表性唱段。地方戲曲的多元風格不僅體現在音樂和表演形式上,更反映在其所承載的地方文化特色中。每一種戲曲形式都深深植根于當地的歷史文化土壤之中,通過獨特的藝術語言詮釋著當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世界。
3.戲曲唱腔與表演藝術的審美體驗
戲曲唱腔與表演藝術是中國傳統戲曲的精髓所在,為觀眾提供了獨特而深刻的審美體驗。戲曲唱腔作為戲曲藝術的靈魂,以其獨特的音樂美學吸引著觀眾。不同流派的唱腔各具特色,如京劇的高亢激昂、昆曲的婉轉悠揚、評劇的柔美動聽,每種唱腔都有其獨特的魅力[5]。以京劇為例,其四聲的運用,為演員塑造角色提供了豐富的聲音表現力。梅蘭芳的“梅派”唱腔以其細膩婉約著稱,在《貴妃醉酒》一劇中,通過輕靈飄逸的唱腔,完美詮釋了楊貴妃的嬌媚與哀怨。唱腔不僅是一種聲音藝術,更是情感的載體,通過音調的高低起伏、氣息的收放自如,能夠將人物的內心世界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戲曲表演藝術則通過“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的綜合運用,為觀眾呈現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舞臺形象。“唱”是戲曲表演的核心,演員需要通過聲音的變化來表達角色的情感;“念”則要求演員在念白時能夠準確傳達劇本的內容和人物的性格;“做”包括了各種身段和手勢,是塑造角色形象的重要手段;“打”則涵蓋了武打和雜技等技巧,增添了戲曲表演的觀賞性。以《霸王別姬》中的虞姬一角為例,演員需要通過優美的唱腔表現虞姬的忠貞,通過細膩的身段動作展現其柔美氣質,同時還要在劍舞等場景中展示高超的武功身手。這種全方位的藝術表現,為觀眾帶來了視聽盛宴,使人仿佛置身于戲中所描繪的歷史場景之中。
四、結語
古典文學賞析熱潮的興起,不僅彰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更為當代人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從詩詞歌賦的優美意境到散文小說的深邃思想,再到戲曲藝術的多元表現,古典文學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新時代的讀者。
參考文獻
[1] 費秉勛.中國古典文學的悲與美/費秉勛古典審美三部[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23.
[2] 李秋菊.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藝術鑒賞分析[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3(7).
[3]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研究[J].文學與文化,2023(1).
[4] 陳曉靜.大眾文化視域下古典文學賞析[J].作家天地,2023(3).
[5] 齊凱,淺見洋二.古典文學研究的視野與方法[J].長江學術,2020(4).
(特約編輯 楊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