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藝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體現的價值是其文化屬性遠遠高于實用性。“纖維藝術”可以說是一個舶來的詞匯,但纖維材料的使用是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國有著悠久的織物文化,我國傳統的緙絲、刺繡、印染、棉麻織物等手工藝即是中國纖維藝術的前身。發源于歐洲壁掛藝術的現代纖維藝術,逐漸與中國傳統紡織、編織工藝結合,呈現出形式與思想觀念的當代性與本土化,成為一門獨特的當代藝術形式。
纖維藝術是利用纖維材料,以編織、刺繡、環結、纏繞、縫綴等工藝手段,塑造平面、立體和空間裝置形象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包括壁毯、軟雕塑、刺繡、印染等藝術形式。纖維藝術發展源于古老的紡織工藝、壁毯藝術,有著悠遠的歷史,但跟隨著當代藝術發展的進程,纖維藝術逐漸融合了各國、各地區的紡織文化,形成了具有開放性、綜合性、多元性的年輕的藝術門類。
傳統纖維藝術的當代化進程
一、院校的積極推動
20世紀初,包豪斯便將纖維編織課程納入了學院的正式教育體系中,在編織肌理、圖案創新方面顛覆了傳統的樣式與審美。在19世紀藝術思想運動的影響下,纖維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新的審美走向,藝術家們更加注重材料的運用、工藝的表現與思想觀念的融合。從1962年開始舉辦的“洛桑壁掛雙年展”,推動了纖維藝術的現代化轉型。在1969年第四屆洛桑國際壁掛雙年展上,波蘭藝術家瑪格達蓮娜·阿巴康諾維奇的作品《紅色阿巴康》,用厚重的西沙爾麻編織的紅色大鳥被懸掛在空中,反響空前,使編織藝術從平面走向立體三維空間。在后面的展覽中,當代藝術思想融入傳統壁掛藝術創作,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進行大膽前衛的嘗試,壁掛展逐漸演變為纖維藝術展。
當代纖維藝術在中國的迅速發展,離不開藝術院校的積極參與。1986年,保加利亞功勛藝術家Maryn Varbanov(萬曼)受邀到中國美術學院執教,指導當時的年輕藝術家梁紹基、谷文達、施慧和朱偉創作了《孫子兵法》《靜、則、生、靈》《壽》三幅作品,入選“洛桑第十三屆國際現代壁掛雙年展”,展現了中國纖維藝術的風格。1995年以后,展覽因為“脫離了傳統的根基,比現代藝術還要現代”而停辦。2000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成立纖維藝術工作室,纖維藝術課程的首批青年教師們開始探討纖維藝術的國際交流活動。之后,在中國藝術家的推動下,2000年,第一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在北京舉辦;2013年,第一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在杭州舉辦,承接了國際纖維藝術的薪火。國內各地藝術院校陸續開設纖維藝術設計課程或纖維藝術設計專業,包括師范院校、職業大學和中專等,全國已有近兩百所院校開設了纖維藝術課程或設置了纖維藝術專業,甚至成立了纖維藝術系,形成了完整的纖維藝術教育體系。
二、藝術家的參與
現代纖維藝術作品更具觀念性、表現形式多樣化。在國內學院派藝術家的帶動下,許多藝術工作者參與到纖維藝術創作中來。施慧作為中國第一批當代纖維藝術創作的實踐者,是一位典型的將當代藝術精神與傳統工藝、材料融合得恰到好處的藝術家。她堅持以當代藝術的眼光創作纖維藝術作品,歷年來的作品持續以棉、麻、宣紙、紙漿等傳統纖維材料為媒介。其作品《飄》《本草綱目》《游影浮墻》《凝風》使用的材料均為紙漿纖維,作品雖是龐大的裝置藝術,但背后體現出一種柔韌性、一種文化品質,也呈現了中國傳統美學的底蘊。《結》《柱》《假的山——一個不同的文化情景中的視覺對話》等作品是使用纖維材料做的雕塑,具有獨特的視覺特征,從自然環境到文化空間,她將纖維藝術拓展為一種視覺空間的建構。尹秀珍是另一位善于使用纖維材料的當代藝術家,她搜羅大量舊衣服打造各異的“情緒容器”,溫情而有力。其巨大的裝置作品常常始于藝術家手中細小的針尖,如《內省腔》《行思》《木馬》《可攜帶城市》《藍色的長車——集體潛意識》。她不斷探索經歷與藝術的共通性,用針線織造出的大型裝置對于人的生命、思維、情感的承載和容納,讓人為之震撼。許江和袁柳軍合作完成的裝置作品《山水離歌》,作品以整齊排列的數十臺織襪機為主體,包裹纏繞上黑色的絲襪,配以織襪機發出的節奏均勻的紡織聲,莊嚴肅穆,訴說著浙江“中國襪都”時代的山水離歌,令人感受到中國出口商品經濟和輕工業的宏大時代,表現出的是藝術家在生活中尋找的獨特的歷史發現和審美發現。
當代纖維藝術的本土化特征
一、中國傳統材料的沿用
在我國纖維藝術創作不斷與新材料、新科技甚至其他學科進行碰撞的今天,也有一部分藝術家致力于堅守傳統的編織、染印技術和審美文化的創新傳承,使工藝美術和純藝術在當代語境下產生了交集。中國的傳統纖維材料多以絲、毛、棉、麻、竹、藤等天然材料為主,傳統材料因其承載的本土文化因素,更能夠拉近人與作品之間的距離。周利群、蔣濤等藝術家合作完成的柳編作品《咫尺天涯》是非遺活態傳承與纖維藝術互動創作的一件空間裝置作品,以傳統的柳條編織技藝進行造型上的突破,編織有疏有密,充滿了生命的張力與節奏感。當代藝術家梁紹基有多件作品使用蠶絲纖維進行創作,如裝置作品《時間與永恒》用相對而置的兩個絲錐,展現了他對蘊含在建筑空間中的歷史與人文性的思索與詩意想象。工藝美術師哀警衛的裝置作品《烏鎮印象》,使用的是浙江桐鄉藍印花布,作品樸拙幽雅,藍白印花布構造出中國水鄉青瓦碧波的抽象印象。張一璠的《暴風雨前夕》使用的是羊毛氈,在肌理、色調、空間的延展等方面充滿著意趣、意向。吳青林作品《生生不息》使用的是蠟染棉布,畫面選取中國畫中的花鳥、人物進行解構重組,傳統與當代的圖像矛盾在藍色蠟染的棉布上得到了視覺上的統一。使用傳統材料進行創作的纖維藝術作品數不勝數,使用的雖然是傳統材料,但藝術家們卻擅于去除條條框框,用綜合的、豐富的、創新的藝術語言表達作品,使更多的新觀念融入作品中。對傳統材料的選擇,是藝術家以當代人的視角,隔著時間和空間對傳統的再一次對話。
二、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延續
“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是國內備受關注的兩個纖維藝術展,展覽入選作品中不乏大量具有當代樣式的、具有實驗性的、具有觀念性的作品,其創作技法運用了某種傳統的工藝,內容加上一個非常好的工藝,既表現出作品的當代性,對傳統工藝美術也是一種創新。
中國傳統的刺繡針法繁多,蘇繡藝術家、工藝美術大師梁雪芳的刺繡作品《爾若盛開》以凋零枯萎的荷葉作為創作元素,作品以針代筆,一針一線繪盡枯荷的意味,透出清幽之氣,色調冷峻素雅,體現出現代審美和繪畫性語言表述。林樂成老師的創作手稿《長征路上》經湘繡大師之手變成了一幅具有當代樣式的輕盈刺繡卷軸,這幅作品將繪畫的筆觸與線條表現得細膩生動,體現傳統工藝與當代樣式的完美結合。傳統工藝與當代纖維藝術中的融合,非刻意強調文化的地域性,而是集東西方的藝術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的意象語言。
三、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表現
中國傳統的哲思早已滲透到了審美當中,在造型語言當中,方與圓即對應陰陽二疇,方代表剛正不阿的銳氣,圓代表八面圓通的和氣,二者互相獨立又互為依存。任光輝的作品《墨舟》使用鋼筋骨架纏繞毛線表現出行舟之狀,整體造型圓渾生動,造型中向上回折的線條結合樹枝的自然形態,增添了形體的變化,纏繞的毛線產生黑白漸變,像水墨暈染,生動自然。李薇的《清·遠·靜》是以水墨畫的形式來表現中國文人畫意境的作品,運用“綃”的通透感,使用疊加的手法,呈現出幽靜、清雅的東方美感與傳統水墨意象。張怡莊的作品《河圖》《五色集韻》《飛天》選取傳統紋樣符號,融合悠揚的意象線形,使觀者獲得了東方美感的體驗。崔笑梅的《窗影婆娑》,將薄紗染色拼接,四十五度角的光影與直角的窗扉形成形狀,光影的轉移和層次,或明或暗,虛實對比,二者融為一個和諧的整體。中國傳統藝術崇尚自然之美、平淡樸素、自然本真,吳帆的《節氣系列》使用素白的棉線,纏繞出豐富靈動的形態,每一節氣呈現出植物不同的生長狀態,造型簡約抽象、自然恬淡?!兜婪ㄗ匀弧肥撬囆g家劉鵬宇的作品,她使梧桐球進行藝術創作,梧桐球的纖維樸拙自然,球核排列組合,在形式的不斷變化中尋找統一,十分自然。我國傳統手工藝受傳統哲學思想影響深遠,在現代纖維藝術本土化的演進過程中,中國的纖維藝術家們將中國人哲學觀、美學觀以及獨特的中國元素融入現代纖維藝術創作中,利用不同的材料語言、工藝語言、形態語言進行纖維藝術本土化發展的實踐探索。
搭建有藝術高度的學術平臺
纖維藝術教育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開始,從無到有,以工作室模式進行校外交流,有針對性地進行合作,為行業和社會培養了多層次專業人才,更創建了一個國際化的學術交流平臺——“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展覽延續“洛桑雙年展”的精神。參與的作品不僅包括壁毯、紡織,也包括竹柳藤草編制作品,甚至金屬絲等材料創作的作品,沒有對纖維材料過分限定。以學院力量搭建的國際化藝術平臺不僅培育和壯大了中國纖維藝術家群體,促進了中國纖維藝術教育的發展,還為相關行業與產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國際前沿藝術資訊、學術成果和人才資源。中國的纖維藝術有一個龐大的相關產業鏈,新成立的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纖維藝術專業委員會,一半的成員來自產業界,有家紡、地毯,還有竹柳藤草,甚至家具、燈具等各種生活用具產業的從業人員。我國傳統手工藝基于出口商品經濟和輕工業發展,在當代藝術的思潮下以及藝術院校的推動下得到一定程度的發掘和演進,呈現出國際化與本土化并行發展的個性?!皬穆迳5奖本﹪H纖維藝術雙年展”以“學院派”為底色,走出了一條“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
當代纖維藝術的創作方式、材料語言、風格特點開始不斷拓展和多元化,是藝術創作的必然方向,當代纖維藝術的本土化發展也是時代的必然選擇。纖維藝術的本土化發展并非在于運用了多少中國元素,而是在與時俱進的藝術形式中體現出的對中國傳統美學意象的理解和美感的把握。中國意象美的表現,也更考驗藝術家自身的專業修養,以及對中國傳統美學的深入理解?,F代纖維藝術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眾多藝術家踴躍參與,不同文化思想、技術交織在一起互相激發,推動了傳統手工藝的挖掘和創新,同時也促進了國際文化交流。
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美育時代傳統藝術發展的校地協同創新模式研究——以纖維藝術課程為例》(項目編號:HNJG-2020-1195)研究成果。作者單位:長沙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