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文化自信理念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和精神力量,對教育領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文化自信,教育可以更好地傳承本國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創新精神,推動教育事業朝著更加全面發展的方向邁進。我國作為一個民族眾多、歷史悠久的國家,擁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其中貴州地區更是獨具特色。貴州的民族音樂、舞蹈、傳統樂器等文化元素源遠流長,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展現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然而,在當前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民族化教學不足的問題。傳統的音樂教育更多地偏向于西方音樂理論和曲目,對本土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和感受不夠深入。鑒于這一現狀,本文以貴州民族音樂為例,探討在文化自信理念的指導下,如何在視唱練耳教學中開展民族化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對本土民族音樂的認知和體驗,從而推動高師音樂教育向更加民族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視唱練耳教學中民族化教學的現狀與挑戰
視唱練耳作為音樂基礎學科起源于歐洲,由法國理論家圭多·阿雷蒂努斯(約997年—1050年)為教會的唱詩班開設的歌唱訓練。這門學科旨在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和音樂技能,被視為通往神圣音樂殿堂高峰的必要條件。在中國,視唱練耳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始于20世紀30年代。早期的視唱練耳課程專門為傳授和訓練西方音樂理論和技能而開設,但其中缺乏民族化音樂元素,使學生對本土民族音樂了解不足。盡管現行的視唱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民族音樂素材,但教材民族化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
視唱練耳教學中民族化教學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教育體制固化、傳統教學觀念和教材限制。首先,教育體制的固化導致教學內容和方式難以更新,缺乏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傳統教學觀念中普遍存在對西方音樂的偏重,忽視本土民族音樂的重要性。教材限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現有教材以西方音樂為主,缺乏包容本土民族音樂的內容,限制了教學的多樣性和民族特色的融入。這種缺失對學生和教育體系都產生深遠影響。學生缺乏對本土民族音樂的了解,導致其音樂視野狹窄,無法全面領略本土音樂的美妙和獨特之處。缺乏多元文化視角也使得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欣賞受到限制,影響其音樂素養的全面發展。在教育體系方面,缺失民族化教學使得教學內容缺乏包容性和多樣性,無法滿足學生對本土文化的需求,阻礙了教育的多元發展和文化傳承。
在貴州地區,貴州音樂作為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課堂教學。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著社會多元發展和學生年齡特征的變化,對民族音樂融入課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應試教育體系仍占主導地位,使得本土民族文化與主流知識文化之間存在分割,貴州音樂在教學中面臨挑戰。民間音樂處于邊緣地位,難以得到充分重視和融入教學,對視唱練耳課程的民族化教學構成障礙。
綜上所述,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民族化教學面臨現實挑戰。為推動教育的民族化、多元化發展,需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重視本土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培養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視唱練耳教學中民族化教學的必要性
一、促進學科發展
視唱練耳是音樂教育中重要的學科之一,通過訓練學生的視唱和聽音能力,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和表現能力。在中國,視唱練耳學科在音樂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被廣泛應用于音樂教學中,幫助學生培養音樂感知和表現能力,提升整體音樂水平。民族化教學改革為視唱練耳學科提供了新的內容和發展方向。引入本土民族音樂元素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能夠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通過學習本土音樂,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音樂形式和風格,拓寬音樂教育的視野,促進學科的跨學科融合和發展。這種民族化的教學改革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還能夠促進學科的創新和發展,推動視唱練耳學科走向更加多元化和豐富化的發展道路。
二、提升學生素養
通過學習本土民族音樂,學生可以提升音樂素養,培養對不同音樂形式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學生能夠領略到不同文化背景下音樂的獨特魅力,拓寬自己的音樂視野,從而提升對音樂的理解和欣賞水平。通過學習本土音樂,學生不僅可以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和共通之處,還能夠培養對文化多樣性的認知和理解能力。這種跨文化的學習過程不僅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還能夠促進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培養他們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綜合人才。不僅如此,引入本土音樂元素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他們對音樂學習的投入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
三、傳承民族文化
傳承民族文化是保護和傳承一個民族的獨特精神、價值觀和傳統的重要途徑。通過傳承民族文化,人們可以了解和珍視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習俗,維系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民族文化承載著民族的智慧、情感和生活方式,是民族認同的重要象征。傳承民族文化有助于培養后代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同時也促進文化多樣性和交流,推動文化的創新和發展。通過引入本土音樂元素,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和體驗本土音樂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從而促進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學生在視唱練耳課程中接觸、學習和演繹本土音樂,不僅可以增加對本土文化的了解,還能夠培養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和保護意識,為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貢獻。
視唱練耳教學中民族化教學改革的路徑
一、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教學意識
樹立文化自信并增強教學意識在視唱練耳教學中融入貴州民族音樂的策略中至關重要。教學意識的重要性在于指導教師和學生認識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本土音樂元素有機地融入視唱練耳教學中。文化自信需要意識層面來保障,因為只有教師和學生在意識層面上真正認同和尊重本土音樂文化,才能有效地將其融入教學內容,實現教學改革的目標。
具體來說:第一,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教師和學生需要認識到傳統的視唱練耳教學模式的局限性,以及融入本土音樂元素的重要性。這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從“五線譜”和固定調唱名法的訓練中轉變出來,更加注重貴州民族音樂的特色和表現形式。第二,提供培訓和講座。教師和學生需要接受關于貴州民族音樂的培訓和講座,以增強對本土音樂文化的了解和認同。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貴州音樂的獨特之處,從而更好地將其融入視唱練耳教學中。
二、深挖藝術內涵豐富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在視唱練耳教學中融入貴州民族音樂的策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資源的重要性體現在它們作為支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基礎,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和參考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深度理解。貴州音樂具有豐富的內涵與藝術特征,包括獨特的調式、節奏、曲式和表現形式等。通過深入挖掘貴州音樂的內涵和藝術特征,可以為視唱練耳教學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和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音樂學習內容,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
具體來說:第一,開發地方校本教材。通過改革、研發和設計地方校本教材,可以充分體現貴州音樂的特色和風采,為視唱練耳教學提供更加豐富和具體的教學內容,促進教學內容的民族化發展。第二,田野走訪了解非遺民族文化的深邃內涵。通過實地走訪和調研,深入了解貴州各地的非遺民族文化,如侗族琵琶歌、苗族蘆笙曲等,可以為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第三,加強原有教學中的比例。在視唱練耳教學中適當增加貴州音樂的比例,引入更多的貴州音樂元素和曲目,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體驗貴州音樂的藝術魅力,促進學生對本土音樂文化的認同和傳承。
三、設計多樣活動創新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體驗,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習貴州民族音樂的視唱練耳技能,同時培養學生對本土音樂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通過巧妙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和參與度,促進貴州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當前的學生群體主要是00后,他們具有思維跳躍、視野開闊的特點,對傳統教學模式可能缺乏耐心和興趣。因此教學方法需要與時俱進,更貼合學生學情,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具體來說:第一,理論實踐結合的學習方法。通過結合傳統打擊樂的記譜方式,如鑼鼓譜中使用的擬聲詞來表示樂器和擊打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貴州民族音樂的節奏和表現形式。教師可以設計實際演奏和練習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并參與其中。例如學生可以學習并演奏鑼鼓經中常用的主體段沖頭型,體會其中的節拍特點。這種實踐性強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貴州音樂的獨特魅力,提高他們的視唱和練耳能力。第二,PBL項目式學習方法。采用項目式學習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索和學習。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小組,讓他們選擇貴州民族音樂作為研究對象,展開視唱練耳項目。學生可以通過分析貴州音樂的旋律、節奏和音色特點,進行視唱練耳訓練,并最終呈現他們的學習成果。第三,多學科融合的學習方法。將視唱練耳課程與民族聲樂課或和聲曲式分析課相結合,實現多學科融合的教學。通過跨學科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可以學習視唱練耳技能,還可以了解貴州民族音樂的文化背景和藝術內涵。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民族聲樂課程,讓學生學唱貴州民族音樂的歌曲,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和民族特色。同時,通過和聲曲式分析的學習,學生可以深入探討貴州音樂的和聲結構和曲式特點,從而全面理解貴州音樂的藝術之美。
四、發揮導向功能借力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導向和促進功能。通過評價,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指導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調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展。同時,評價還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身學習狀態,促進自我反思和提高學習效果。在視唱練耳教學中融入貴州民族音樂的策略中,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教學評價不僅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更應該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和促進者。
具體來說:第一,形成性評價的運用。通過及時地形成性評價,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掌握情況和困難所在,從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貴州民族音樂的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評價方式,如聽力測試、視唱練耳實踐等。通過這些評價方式,不僅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還可以促進學生對貴州音樂的理解和欣賞。第二,個性化評價與反饋。鑒于學生個體差異較大,教學評價應該注重個性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特點和需求,針對性地給予評價和反饋。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可以通過個別輔導、小組討論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定制化的評價和建議。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相互評價和交流,促進他們之間的學習共同體建設。
總之,在文化自信理念的引領下,視唱練耳教學融入貴州民族音樂元素具有重要意義。這種民族化教學改革不僅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更是傳承和弘揚中國音樂文化的使命。通過將貴州民族音樂融入視唱練耳教學,學生不僅能夠提升音樂技能,還能深入了解貴州音樂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促進了學生對本土音樂的理解和傳承,也有助于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推動中國音樂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作者簡介:
徐開勝,1968年生,男,漢族,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作者單位:貴州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