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書法學院專任教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博士。四川省青少年文聯書法專委會會長,四川省民盟書畫院常務理事,成都市書法家協會理事暨楷書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錦江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京師印社副社長。
任何點畫的書寫都包含起筆、行筆、收筆三個基本動作,“逆入回收”所討論的重點是其中起筆和收筆的問題,是從宋人米芾“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筆法理論中總結而來的。其字面意思是講起筆時要“逆入”,收筆處要“回收”,實則強調點畫書寫要有連續性,點畫之間要筆斷意連。這一理論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但今天仍有很多人對此說法存在誤解。
自有文字書寫開始,筆法就不斷演進,至楷書時期成熟,其后筆法理論也隨之出現。文字的演變、筆法的成熟與中國人幾千年來的書寫習慣密不可分:古人右手執毛筆,筆畫按照從左向右、從上到下的順序書寫。為了加快書寫速度,勢必要加強筆畫書寫時的連貫性。這種書寫習慣,一方面促使字體由篆向隸,再由隸向楷的演變,同時也養成了一套回環往復的書寫動作,后人稱其為“逆入回收”。“逆入回收”這種約定的筆法,一方面加快了書寫速度,實現了快速記錄語言的實用功能;另一方面通過輕重緩急、提按頓挫來追求節奏韻律的美感,實現書法藝術的審美功能。由此,“逆入回收”筆法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逆入”和“回收”是辯證統一的。魏晉以后,無論書法風格如何變化,筆法的根本動作始終是起筆、行筆、收筆。書寫時每個筆畫中三個動作要連續完成,筆畫之間也須筆勢連貫,三個動作回環往復,連綿不絕。“逆入”既是這一筆的“起筆”,又是上一筆的“收筆”,是上一筆筆勢的延續;“回收”既是這一筆的“收筆”,又是下一筆的“起筆”,是下一筆筆勢的開始。因此說,“逆入”和“回收”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由于“逆入回收”這種筆法理論的表述方式很理性,也很具體,可操作性強,故而影響極為廣遠。但它也有兩點明顯的局限性:其一,正因為這種表述過于明確、規范,容易扼殺藝術個性表現和創造能力;其二,這種筆法表述割裂了動態的書寫過程,將連續書寫時自然產生的“逆入回收”當作一個筆畫內部的動作來討論,從而忽略了點畫間的筆勢關聯。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學書者對“逆入回收”筆法有誤解,把“逆入回收”看作機械的“藏頭護尾”,這樣操作致使上下筆畫失去筆勢聯系,也降低了書寫速度,大大妨礙了自然書寫。這樣“圖真不悟”,必將導致“習草將迷”。
相較于“逆入回收”具體而理性的表述,唐人采用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如褚遂良的“印印泥”、張旭的“孤蓬自振,驚沙坐飛”、懷素的“飛鳥出林,驚蛇入草”、顏真卿的“屋漏痕”,等等,唐人這類表述更重感性、重個性,生動活潑,沒有明確規定性。其缺點是理解難度大,優點則是更有啟發性。
筆法理論中的理性表述方式和感性表述方式各有其優缺點,我們可以在不同階段選擇合適的進行參照學習:筆法學習的初級階段強調基礎訓練,更注重筆法共性的把握,因此可以先參照“逆入回收”這類理性表述,先學成規矩;在書法學習強調藝術訓練的時候,可以借鑒唐人較感性、個性的筆法理論,來啟發想象力,以達舉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