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低年級革命文化單元的教學,可以“家國情懷”為主題,從大單元視角構建革命文化學習任務群,以紅色革命文化為切入點,開展為期一周的沉浸式全學科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課文內容的歷史背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 家國情懷 革命文化單元 大單元視角 學習任務群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非常注重革命傳統文化教育,編選了40余篇革命文化題材課文。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次出現革命文化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學生的心中留下了時時刻刻為民著想的毛主席的高大形象。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次以完整的革命文化主題單元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可以進行大單元的統整教學。大單元教學將學習任務群貫穿教學環節始終,由扶到放,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把課文回顧、課外閱讀、查找資料、實踐活動、語言表達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沉浸式地理解革命年代的偉人形象,感悟家國情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建議教材編寫要高度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懷。在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有這樣的一組“老物件”:毛主席桌上的清油燈、朱德同志的扁擔、周總理敲過的象腳鼓,還有毛主席親筆為劉胡蘭寫的題詞。它們分別對應著《八角樓上》《朱德的扁擔》《難忘的潑水節》《劉胡蘭》四篇課文。這是一個紅色革命文化主題的單元,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詞句,了解課文內容”。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從小生活在國泰民安、經濟繁榮的新世紀,難以想象課文中描述的革命艱苦生活,更不必說與故事人物共情了。為了讓學生沉浸式地感受革命生活,走進那段光輝的歷史,我們設計了“參觀紅色革命紀念館”的大情境。紅色革命紀念館里有四個展館:展館一——毛主席挑燈夜思,展館二——朱德與戰士共挑糧,展館三——周總理與民同慶,展館四——劉胡蘭寧死不屈。每個展館分別存放著八角樓上毛主席用過的清油燈、寫有“朱德的扁擔”五字的扁擔、周總理敲過的象腳鼓,以及毛主席親筆為劉胡蘭寫的題詞。課文以此情境和“老物件”導入,并將“擔任紅領巾講解員”作為主任務貫穿整個教學環節。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學生需要將革命故事按照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梳理清晰,并關注其中的具體細節,最后小組合作,借助板書和支架練習說話,把每一篇革命故事都講得完整而生動。在這樣的大單元任務下,學生熟悉了毛主席在艱苦環境中工作、朱德軍長身先士卒和戰士們一起挑糧、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及劉胡蘭寧死不屈獻身革命的故事。他們把故事通過自己的話轉述出來,不僅有利于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也在他們小小的心里埋下了愛國的種子。

考慮到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較遠和低年級學生的接受水平不高等問題,在開展單元學習活動之前,教師布置了一些任務,推薦學生閱讀一些繪本故事,例如《紅船,紅船》《南京那一年》《小太陽》《閃閃發光的廣場》,在班級的圖書角也增添了這幾位“新成員”。同學們拿起書,津津有味地閱讀起來。
同時,教師指導學生嘗試搜集資料,完成固定歷史時間段(1921—1970)的時間軸的繪制,并將中國共產黨成立、南京大屠殺等事件穿插其中,使學生對課文所涉及年代的歷史時間順序有初步的感知和了解。不管是每年“九一八”事變紀念日,警報鳴響對師生心靈的震撼,還是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警醒我們“勿忘國恥”,又或者是熟記于心的詩句“紅軍不怕遠征難”描寫的漫漫長征,紅日下五星紅旗緩緩升起的開國大典,此刻都緊跟著回憶一一呈現在面前的時間軸上:有的同學用紅色的畫筆將天安門、五星紅旗勾勒出來,有的同學將長征的路線與時間線相結合,還有的同學配上相應的老照片,圖文并茂。
在學生對新中國成立前后的歷史有了初步的認知后,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梳理這一時期的相關歷史事件,引導學生感悟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激發他們對革命領袖、革命家和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的樸素情感。
各班家長志愿者們走進課堂,有的和孩子們共讀英雄模范的故事,有的介紹“延喬路”的由來及其感人故事……滿頭銀發的李建華奶奶蹣跚地走進課堂,原來她是老紅軍李務本的女兒。李務本(1918—1970),1938年隨軍赴皖南參加抗日戰爭,皖南事變后,他率部沖出重圍,在皖江地區屢建奇功,與江淮大地結下了不解之緣。解放戰爭時期,李務本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七次因戰負傷。1959年,他被任命為安徽省建筑工程廳副廳長。
大名鼎鼎的老紅軍竟是同學的曾祖父,這一信息迅速點燃了孩子們的好奇心,拉進了他們與革命久遠歷史的距離。李建華奶奶講述了她父親的故事。1942年,叛徒趙凌波冒充虎口脫險的戰士,謊稱尋找部隊,實則刺探情報。指導員董南才識破他的詭計,命令李務本以“護送”為由押解趙凌波。途中,趙凌波發現異常,伺機逃跑。李務本當機立斷,將其擊斃。還有一次,李務本到達繁昌縣日寇據點偵察。當他走進澡堂準備洗去一身風塵時,正好遇上七八個持槍的日本兵強令洗澡的中國人出去。他見機行事,裝作和百姓一樣慌亂跑出澡堂,拿上駁殼槍折返回來,將日本兵擊斃。李務本不僅反應敏捷、足智多謀,還慧眼識人、團結人民。李建華奶奶講的一個個故事深深吸引了學生,讓他們感到革命英雄人物是如此鮮活生動,仿佛就在自己身邊。
李建華奶奶還為孩子們帶來了老物件,讓孩子們摸一摸,感受紅色歷史的溫度。老物件中不僅有打草鞋的耙子和帶補丁的褲子,反映了李務本以及戰士們勤儉節約的品質和戰爭年代的艱苦生活;還有李務本在革命時期練習書寫毛筆字的鐵砣,以及藝術大師韓美林為紀念李務本百年誕辰所寫的橫幅。
基于二年級復述故事、創編故事的語文教學目標,我們用“我是革命故事傳講人”這一學習主題,鼓勵學生通過演繹將革命人物故事呈現在舞臺上。課本劇表演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還能讓他們在合作表演中產生像戰士們一樣團結的凝聚力。

強國有我,紅歌傳唱。最后,劇場里的學生合唱歌曲《閃閃的紅星》,做到跨學科學習的巧妙融合。學生在昂揚的旋律中表達對祖國最真摯的熱愛和對革命先輩最崇高的敬意。
最深的緬懷是弘揚,最好的紀念是傳承。少先隊員們在老師的組織下來到合肥市盛習友紀念廣場,開展“青松翠柏守英魂,時時刻刻憶烈士”活動。盛習友(1945—1969),安徽省肥西人。1969年7月14日,山東省章丘縣(今章丘區)胡山公社突降暴雨,九名女社員在蹚水過河時被巨大的洪水淹沒。年輕的盛習友與戰友為救落水社員,沒有絲毫猶豫,縱身躍入洪水中,先后救起六名社員。然而,如猛獸般的洪水將盛習友與一名被營救的女社員同時困住。盛習友當即朝岸邊猛推女社員一把,自己卻被巨浪沖走而英勇犧牲。在了解了盛習友的事跡后,少先隊員們走進烈士陵園,神情肅穆,鄭重地向烈士獻花并鞠躬默哀,表達對革命烈士崇高的敬意。隨后,少先隊員代表獻上詩歌朗誦《誰是最可愛的人》,用稚嫩而又莊嚴的朗誦緬懷革命先烈。詩聲漸落,曲聲又起,歌曲《如愿》寄托了同學們的哀思。陽光灑在孩子們稚嫩的臉上,未來的重任也落在他們的肩上。接著,同學們進入盛習友紀念館,認真聆聽講解員的介紹,仔細觀看館內的歷史照片和資料。最后,同學們走進公園,走上街道,宣傳英烈事跡。這次活動讓同學們懂得了感恩,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紅色故事還未結束,學生還將繼續完成本單元學習單上的任務和資料積累,結合生活實際,傳承和踐行紅色精神。
山河錦繡,國盛家興。通過這次學科活動,學生初步懂得了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輩浴血奮戰、艱苦斗爭換來的,也激發了他們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紅色主題教育不僅僅是回顧歷史,從中收獲高尚品德與力量,在行動中傳承與踐行也非常必要。作為一名少先隊員,學生生逢其時,勇擔大任,應當堅守人生底色,賡續紅色血脈,譜寫時代華章!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清華附中合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