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初中語文教學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環節,其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優化與創新,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文化認同和心智發展。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活動需深入探索有效融合鄉土文化資源的方法,實現教育教學的全面發展,提高農村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 鄉土文化 初中語文 農村教學 融合
鄉土文化作為農村地區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社會價值,還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情感。將鄉土文化融入語文教學活動,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還能夠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促進其加強文化自信。鄉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不僅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活動,還需要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和地方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傳播。結合鄉土文化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培養其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農村地區通常保留著豐富而深厚的鄉土文化,這些鄉土文化資源既是地方特色的體現,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依托。
農村地區的學生大多具有淳樸的特質,這是鄉土文化精神代代傳承的具體表現。將傳統詩詞、民間故事、戲曲等文化元素融入語文教學,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對優秀鄉土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進而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此外,農村地區的語文教學環境相對簡樸,鄉土文化作為一種本土資源,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可以為語文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例如,通過學習古詩詞感悟農耕文化的深厚內涵,或者通過表演地方戲曲來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和藝術審美能力。這些活動都可以有效豐富教學內容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與此同時,將鄉土文化融入語文教學還有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農村地區作為鄉土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教育公平具有深遠的意義。因此,鄉土文化與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融合不僅是對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更是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和內容設計,使鄉土文化真正成為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有力支撐。
1.挖掘與整合文化資源。農村地區往往擁有豐富多彩的鄉土文化元素,如民俗傳說、地方風情、鄉土歷史等,這些文化元素既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助力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寶貴資源。
首先,文化資源的挖掘需要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實地考察。教師可以走進社區,與當地居民進行交流和訪談,了解本地區特有的文化傳統、歷史故事、民間藝術等。這種調查不僅有助于搜集豐富的文化素材,還能夠增進教師對學生生活背景的了解,從而更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其次,整合文化資源需要結合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學科特點。教師可以選擇適合學生年齡和認知水平的傳統文學作品,如古詩詞、民間故事、地方戲曲等,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體驗和理解文化內涵。例如,不僅可以通過介紹地方的傳統節慶活動讓學生了解該活動的起源和意義,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的慶祝活動中,增強對鄉土文化的情感認同和參與感。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跨學科的教學模式,將語文教學與歷史、地理、美術等學科知識進行有機結合。例如,通過地方歷史故事講解地方歷史的演變,或者通過傳統民間藝術的表演和創作,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藝術審美能力。這種跨學科整合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還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除了課堂教學,還可以通過開展校外實踐活動來加強文化資源的應用和傳承。例如,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文化遺產保護區、博物館或文化展覽,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鄉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這種生動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認同感。
2.生活化的教學設計。在農村地區,學生的日常生活也深受鄉土文化的影響。因此,將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緊密結合,能夠有效提升教學的實效性和吸引力。教師可以通過挖掘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受,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例如,選擇以當地特色為背景的相關文學作品或口述文本,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感受和理解文學作品的情感表達及文化內涵。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鄉土文化的實踐活動,如田野調查、節慶參與、民俗體驗等,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來感知并理解鄉土文化的魅力。這種情境化的教學設計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培養其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可以通過生活化的教學設計來引導學生關注和思考與當地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和人文主題。例如,通過學習與農村生活密切相關的詩詞、民間故事等,引導學生思考鄉土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傳承與創新,培養其對社會議題和鄉土文化的理解及分析能力。
3.創新教學活動。鄉土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教師通過創新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鄉土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是目前在語文教學中融合鄉土文化的關鍵。
一方面,鄉土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不應局限于文學作品,還應涉及歷史、地理、藝術等多個學科領域。例如,通過探討古代文學作品背后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文化,讓學生了解文學作品與時代的關系,增強其對文化傳承和演變過程的認識。另一方面,通過網絡資源的利用,讓學生進一步拓展學習內容,拓寬視野,增強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如戶外寫生、實地考察等,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驗和理解鄉土文化的根基和內涵。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設計和活動策劃,通過小組合作、自主研究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創新能力。例如,組織學生進行鄉土文化節慶活動的策劃與實施,讓學生通過實踐來理解和傳承文化傳統,從而增強對文化價值和社會責任的認同感。
4.聯合村委會開展鄉土文化實踐活動。村委會通常比較了解當地的傳統節慶、民間藝術、地方風俗等,與村委會合作開展文化節慶活動或者傳統技藝傳習活動,能夠有效地將這些文化資源融入語文教學。通過參與鄉土文化的實踐活動,如民間舞蹈表演、手工藝品制作等,學生不僅能夠親身體驗和探索鄉土文化的魅力,還能夠感受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和自己作為文化傳承者的責任。
在設計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結合語文課程的學習內容,選擇與課文相關的文化實踐主題。這種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效率,還能夠促進學校與社區的深度合作。此外,學生通過參與社區文化活動,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還能夠培養責任心、團隊精神以及創新意識,從而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北丁集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