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言文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準學段循序漸進、螺旋進階的特點,找準學與教的結合點,基于文言文的言語特點和文本類型,在讀出腔調、通曉文意、講述故事、培養(yǎng)思維上有策略地教學,從而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 文言文 教學認知 言語特點 文本類型
文言文教學,入聲是重要的策略。入聲,指的是憑借通順、準確的朗讀,用聲音表達文言作品特有的腔調。分析教材的編寫體例不難發(fā)現(xiàn),文言文的朗讀學習要求呈現(xiàn)序列梯度,從最初的“跟著老師讀”逐漸發(fā)展到“讀通順”,然后到“正確流利地朗讀”,再到“讀出節(jié)奏停頓”。這種漸進式編排,為學生沉浸式體驗文言文的表達、積累良好語感鋪墊了過程,有助于學生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三年級上冊《司馬光》課后習題明確了朗讀的初期目標——“跟著老師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這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朗讀的基本要求。到了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要求學生“把課文讀通順,注意讀好‘因釋其耒而守株’”。要求的提高,體現(xiàn)的是學生學力的進階。有了良好鋪墊,后面的文言文學習便顯得從容許多。如此,四年級“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再到五年級提出“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做到連貫而有氣勢”的要求,就顯得水到渠成。
誦讀則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內涵。通過漸進式的設計,如逐漸去掉動詞或只保留人物,以圖示引導背誦,學生能更輕松地掌握文言文的重要概念和結構,加強對文言文的理解和鑒賞。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思維支架,可以讓學生更真切地體味文言文的魅力,形成良好的文言語感。
教材中的文言文通常篇幅較短,內容較淺顯,因此,學生通過一定的方法可以相對輕松地理解。當然,這種“理解”體現(xiàn)了學段特點,如“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或“借助注釋,理解課文中每句話的意思”,并不要求學生對每個字都準確理解。但教師必須對文本有全面、準確,甚至深刻的解讀。
教材非常注重教會學生如何閱讀文言文的方法。閱讀方法和策略的安排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體現(xiàn)了螺旋上升和漸進提高的原則。
就內容理解而言,三年級上冊《司馬光》要求學生“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延續(xù)了低年級以“講故事”為主的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調動閱讀經驗和生活經驗,從相對較低的起點開始學習,盡力縮短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排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到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則要求學生“借助注釋讀懂課文,說說那個農夫為什么會被宋國人笑話”,這就意味著學生不僅要讀通文言文,而且要通過注釋來理解故事,要求上的進階體現(xiàn)在方法層面,需要教師進行更多的考量。四年級上冊《精衛(wèi)填海》要求學生“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講講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強化“起因—經過—結果”的敘事結構,滲透“聯(lián)系經驗”理解的方法。四年級下冊《文言文二則》則提示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課文中每句話的意思”,學習從“整體性的模糊理解”逐漸走向“基于詞句的精準理解”,既需要學生借助注釋理解,也需要他們運用自己的閱讀經驗來學習。到五、六年級,結合注釋和相關資料理解、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等,明顯體現(xiàn)出文言文學習的進階性和發(fā)展性。
當然,準確理解文本的意思,還需關注文言文的言語特點和表達差異。如《司馬光》中的“甕”在注釋中解釋為“口小肚大的陶器”,要區(qū)別于民間流傳的“司馬光砸缸”的誤讀;《守株待兔》中的“耒”和《囊螢夜讀》中的“油”的理解,也要與現(xiàn)代漢字的意思加以區(qū)別。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常以故事的形式來傳達,這些故事不僅能生動地展示事理,還常常以有趣的方式凸顯文化美學的元素。
如神話故事《精衛(wèi)填海》具有夸張和奇幻的特點,要引導學生充分地想象,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言文。《守株待兔》和《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很有趣味性,低年級學生接觸文言文時,更容易理解故事情節(jié),領悟其中的道理,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鐵杵成針》和《囊螢夜讀》等勵志傳記故事,有助于學生欣賞文言文的語言之美,激發(fā)他們品讀的積極性。學生在品讀中領會人物的堅韌品質和志向,進而堅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標。此外,《少年中國說》這樣的勵志論說類文言文,也具有顯著的教育和引導價值。
文言文教學,教師應根據(jù)不同學段的學習目標、語文要素和文體特點,創(chuàng)建富有創(chuàng)意和活力的教學情境,采用有趣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學習誦讀技巧,激發(fā)想象力,發(fā)展思維。
《司馬光》一課,通常的教學定位是“會讀會寫,讀通背誦,認識人物,了解人物的品質”。這樣教當然無可厚非,但缺少對言語表達的關注。這一課完全可以在學生讀懂文言文的基礎上兼顧表達。首先,從語文課程來看,對課文內容的分析、理解、朗讀,最終要轉向語言的學習跟運用。其次,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來看,師生、生生圍繞內容的對話,需要轉向學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實踐。
因此,教師不能僅僅關注課文內容本身,還得關注課文的語言,需要給學生創(chuàng)建學習任務——講故事,搭建學習支架。首先,基于經驗講故事。基于理解,讀懂故事;基于生活,講好故事。如,請學生根據(jù)原有經驗講故事。其次,借助“詞語條”的提醒,讓學生對照文本,在讀懂的基礎上講故事。再次,通過對“詞語條”順序的調整,指導學生按一定順序講故事。最后是引導學生學著把故事講好,盡量講得繪聲繪色。
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通常隱藏在平凡的故事之中,我們需要仔細分辨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智慧。因此,文言文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領悟古代先哲們的思維方法,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切實的發(fā)展。
1.把握思維發(fā)展過程漸進教學。思維的培養(yǎng)是漸進的過程,三、四年級學生要“了解、感知、講出故事”,進而發(fā)展到“能簡單地解釋原因、初步進行推理”。如教學《守株待兔》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農夫會被人嘲笑”,并初步分析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教學《精衛(wèi)填海》時,應引導學生思考“在什么情況下人們會贊揚精衛(wèi)的精神”,然后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想法,進一步理解“精衛(wèi)精神”的內涵,并將其應用于生活中。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時,學生要解釋“為什么樹在道路旁邊卻有這么多的李子”,這是在初步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到了五、六年級,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明顯提高。學習五年級上冊《古人談讀書》時,學生需要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來分享獲得的啟發(fā),旨在鼓勵他們將學到的知識與生活經驗相結合,并進行思考和分析。五年級下冊《自相矛盾》要求學生解釋“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要求學生結合相關資料來討論“知音”,強調結合資料進行分析和拓展的重要性;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則要求學生初步整理和分析支持某觀點的理由,旨在發(fā)展學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2.基于不同文言類型采取相應策略。文言文教學,要基于不同的文言類型,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來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故事類文言文,如《精衛(wèi)填海》等,應關注人物和事件的關系,引導學生通過在情境中講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寓言類文言文,如《守株待兔》等,或夾敘夾議類文言文,如《書戴嵩畫牛》等,則需要引導學生關注并發(fā)現(xiàn)人物言行背后的思維過程,揭示寓意,闡明道理,從中獲得啟發(fā)。對于語錄體文言文,如《古人談讀書》,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發(fā)現(xiàn)作者闡述觀點的方法。
3.拓展文言文閱讀材料。文言文教學,還可以采取拓展策略來培養(yǎng)學生高階的思維能力。一是主題拓展。如學習《少年中國說》時,學生可以了解有關“優(yōu)秀人物”的故事,以理解“中國人的強國夢想”;學習《伯牙鼓琴》時,學生可以結合名人名家對“知音”的贊譽,談論自己的理解,通過拓展,打開文化視野,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二是內容拓展。學習《司馬光》時,教師可以補充《文彥博樹洞取球》,讓學生進一步體悟司馬光的形象和品質;學習《守株待兔》時,可以補充《刻舟求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學習《精衛(wèi)填海》時,可以結合其他神話故事,使學生了解神話人物的譜系和瑰麗的想象。
總之,文言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語感、豐富學生語言經驗的優(yōu)質文本。教師要充分把握教材中文言文的編排系統(tǒng),理解文言文的編排意圖,通過有效的策略和積極的學習實踐,引導學生誦讀積累,發(fā)展思維能力,使其受到文化的熏陶,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史玲玲,安徽省合肥市少兒藝術學校;吳淼峰,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