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學“有目的地閱讀”策略單元,可在單元整體教學視域下,明確單元和課時目標,以及目標達成的過程,合理規劃語文實踐活動。閱讀策略的習得和體會語言文字應是相互交融、互相成就的。
【關鍵詞】 閱讀策略單元 有目的地閱讀 實踐活動 閱讀任務
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圍繞“有目的地閱讀”這一策略,安排了《竹節人》《宇宙生命之謎》兩篇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故宮博物院》。這是教材第四次以閱讀策略為主線組織單元內容。此類單元旨在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基本的閱讀策略,形成運用閱讀策略的意識,成為積極的閱讀者。
本單元的核心目標是學習并掌握根據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
課文《竹節人》安排了三個閱讀任務:“寫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別人玩這種玩具”“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三個閱讀任務,針對同一篇課文來設定,明確了這樣的課時目標:能根據不同的閱讀任務,快速讀課文,找到相關內容,再仔細閱讀,達到閱讀目的;引導學生體會,閱讀同一篇文章,如果目的不同,關注的內容、采用的閱讀方法也會不同。
《宇宙生命之謎》通過閱讀提示安排了一個閱讀任務:“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此外,通過課后習題安排了兩個閱讀任務。同時,旁批呈現了一位同學根據自己的閱讀目的閱讀這篇文章的思維過程。這些為我們明確了這樣的課時目標:能根據閱讀目的,選擇運用適當的閱讀方法,解決問題。
《故宮博物院》是一組非連續性文本,通過閱讀提示安排了兩個閱讀任務:“為家人計劃故宮一日游,畫一張故宮參觀路線圖”“選擇一兩個景點,游故宮的時候為家人作講解”。根據閱讀任務,我們明確了這樣的課時目標: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篩選閱讀材料;提取信息,完成路線圖設計;重組材料,搜集資料,講解景點。
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發現,無論是哪一課,要想完成閱讀任務,達成課時目標,課堂上都需要引導學生經歷這樣的實踐歷程:閱讀并梳理課文的主要內容—根據閱讀任務甄別和選擇相關內容—選擇適當的閱讀方法完成閱讀任務。
1.把握語文實踐活動的進階性。根據單元目標、課時目標,以《竹節人》為例,我們可以這樣設計與規劃兩個課時的語文實踐活動。

在具體操作時,我們可以看出語文實踐活動的進階呈現。
為完成子任務1“寫玩具制作指南”,我們在教學時可設計三個步驟:
(1)找一找,標一標。學生先根據閱讀任務,通過瀏覽的方式找到相關閱讀材料——在課文的第3自然段。再細讀第3自然段,找到制作竹節人的動詞,用不同符號標記出來。
(2)填一填,說一說。去掉制作竹節人的動詞,進行填空練習。小組交流,說說竹節人的制作指南。
(3)想一想,理一理。反思完成任務的方法和過程。
完成子任務2“教別人玩竹節人”時,我們可設計兩個步驟:
(1)找一找。根據閱讀任務找到相關閱讀材料。
(2)玩一玩。先請一位學生演示玩法,一邊玩一邊介紹玩法。再請兩位學生演示如何斗竹節人。
完成任務二“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時,我們可設計以下幾個活動步驟:
(1)找一找。根據閱讀任務找到相關閱讀材料。
(2)圈一圈。適時圈畫第8~19自然段中能夠讓人體會到玩竹節人的樂趣的詞句。
(3)讀一讀。出示整理的語段,用多種辦法引導學生讀好課文生動的語言。
(4)理一理。回顧學習歷程,帶領學生借助第8自然段,說說完成不同任務時采用的不同的閱讀方法。
完成任務三“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時,我們可設計以下幾個小活動:
(1)說一說。請學生試著講一講第20~29自然段的故事內容。
(2)理一理。請學生講一講如何完成該任務,并得出先找到相關材料再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的結論。
仔細對比,我們發現:子任務2是在子任務1的基礎上完成的,完成子任務2的步驟比子任務1少;任務三的活動又比任務二的活動步驟少。學生在完成前一個任務時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成為后一個任務的已有經驗。兩個課時的活動體現出了活動的進階性。有的活動雖然看起來名稱一樣,如每個任務完成后,都會有“理一理”這個小活動,但活動的要求不一樣:一開始是教師帶領大家整理學習方法,后來是學生自己根據閱讀過程整理出閱讀方法。為完成三個學習任務,活動的安排體現了由扶到放的過程,教師的地位從指導向參與轉變,學生完成了任務一和任務二的閱讀策略學習后,帶著習得的方法自主學習,完成任務三,歷經了從吸收到表達的過程,提升了閱讀能力。
2.處理好活動與情境任務的關系。閱讀策略單元,因為有著明確的閱讀任務,更適合搭建學習任務框架,以此助力學生閱讀策略的習得。教學《故宮博物院》這篇課文,教師為學生搭建了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也由此設計出鮮明的五個板塊的活動:
(1)出示資料,了解故宮。
(2)總結回顧如何有目的地閱讀。
(3)瀏覽全文,利用表格為不同任務選擇材料。
(4)繪制參觀路線圖。
(5)精選景點,練習講解。
在這五個活動中,學生能更準確地定位自己的學習立場,目標更有指向性,閱讀文本時也能更主動地運用閱讀策略。學生由此對閱讀策略建立起實用性的認知。
尤其在“繪制參觀路線圖”的教學中,教師可親身示范在情境任務中是如何完成活動的。例如,教師具體講解國慶期間,自己帶家人去景點游玩時是如何通過閱讀資料完成路線設計的。教師示范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習的結果。結果很難遷移,但過程可以。學生從教師的親身示范講解中,更加明白了該任務的完成策略。
3.處理好活動與學習方式的關系。這個單元的學習,體現了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學中,教師變“告知、操練”為“實踐、反思”,學生既在閱讀的過程中習得策略,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活動中習得策略。
教學中,教師最難攻克的問題是“如何兼顧閱讀策略的習得和體會感受語言文字”。通過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在寫玩具制作指南時,學生需要關注第3自然段中的動詞;在感受傳統玩具的樂趣時,學生需要關注具體生動的語言文字,并通過朗讀表現;在選擇故宮某個景點為家人進行講解時,學生需要進入具體的語言文字,并抓住關鍵詞句。由此可見,閱讀策略的習得和體會感受語言文字并不是兩條平行線,而應是相互交融,互相成就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狀元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