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整本書閱讀的讀后分享,能最大限度實現學生由個體閱讀走向集體共讀。學生在交流中讀出人物形象,增強情感體驗,習得語言,發現自我,視野、思想和價值觀在層層推進、不斷深入的交流碰撞中成長、成熟。
【關鍵詞】 整本書閱讀 讀后分享 交流 共讀
導讀、推進、分享是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三種基本課型。其中,讀后分享是對全書內容的完整梳理和對主題的深度提煉,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探討,培養學生閱讀思維的層次性和創造性。那么,在分享課上,教師怎樣組織交流才能更優質、更高效呢?我以興化本土作家龐余亮的散文集《小先生》為例,談談自己的教學思考。
一本書讀完,首先浮現在學生眼前的必定是一個個鮮活靈動、棱角分明的人物。你最喜歡的人物是誰?喜歡他的什么特質?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誰?他的哪方面讓你難忘?這些問題拋出后,學生有話說、易交流,對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在分享中由單一片面變得豐富多元、立體真實。交流時,教師要指導學生關注書中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的正面描寫和通過周圍環境來表現人物特點的側面描寫,從而進一步體會人物的性格,對人物作出更全面的評價。
如《小先生》中《兩條長辮子的女生》的主人公“寶寶”,很多學生對她印象深刻。因為“寶寶”患有心臟病,醫生說她活不過20歲,學生覺得她既可憐又堅強。有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說道:“喜歡她的固執,雖然有心臟病,老師不安排她做事,但她仍然堅持值日,集體勞動時她也參加。”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他學生紛紛補充:“喜歡她講的‘男孩吃桑葚’的故事,把調皮的男孩嚇壞了,也解決了老師的麻煩,她很聰明。”“她用碎布貼了一只狗熊做新年賀卡送給老師,很尊敬老師。”“她和抓她辮子的男生做游戲,說明她善良,懂得寬容別人。”分享中,一個命運不幸但心靈手巧、自尊自愛、智慧能干又孩子氣十足的“寶寶”活脫脫地躍然眼前。人物是推動情節發展的核心,深入把握人物形象對于理解整本書的內在世界意義重大。
1.故事藏情。“你從書中的哪些故事里讀出了小先生對學生的愛”,我以這種開放式的話題引導學生聚焦小先生與孩子們的點滴故事進行交流:紙飛機撞在小先生的后背,小先生的愛是寬容;呵護殘疾學生,小先生的愛是憐惜;不許學生私自下河游泳,小先生的愛是嚴厲;對慢性子的孩子試卷不打分,小先生的愛是等待;帶著學生踢足球、講故事,小先生的愛是真誠……在一個個暖心故事的交流中,學生明白了愛的真諦。
2.景中藏情。每本書中都少不了環境描寫,“一切景語皆情語”,環境描寫可以渲染氣氛,奠定感情基調。書中對豌豆花、紫蘿卜花、芋頭花、油菜花、晚飯花、梔子花、水杉、泡桐、野蜂巢等景物的描寫,勾勒出生機盎然的鄉村風光,展示了趣味十足的鄉村生活,更飽含著作者對鄉村孩子的喜愛之情。分享課上,環境描寫應作為重要的交流內容引導學生關注。
整本書閱讀帶領學生接觸更為廣闊的世界,讓他們領會更為深刻的人生哲理,書中的情感理解和體驗對學生的情感發展和價值觀塑造有著重要的作用。
閱讀整本書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關注表達的奧秘,品味其中的味道,習得語言的智慧。
1.先看布局謀篇。《小先生》是一本散文集,由69篇散文組合而成,根據內容分為五輯,前三輯講述小先生與孩子們的故事,第四輯講述小先生與同事們的故事,第五輯講述小先生自己蛻變成長的故事。學生理清了每一輯的內在聯系后,整本書的內容自然了然于心。
2.再品語言風格。我要求學生摘抄自己感興趣的語句,進行交流分享。“教室不遠處的豌豆花開了,像無數只眼睛在不停地眨。……學生們的眼睛眨得更調皮了,教室里像是也有無數只眨眼睛的豌豆花。”這種新奇的互喻,來自作者鄉村生活的獨特經歷,更來自作者細膩的文思。書中這樣富有新鮮感的語句俯拾皆是,學生在朗讀交流中感受到了作者語言表達的清新細膩,在樸素而充滿生機的細節描寫中,獲得了初步的審美體驗。《小先生》記錄了作者在興化沙溝小學的工作經歷,書中還有很多“本土味”的表達,如“凍凍丁”“躺麻油”“哭寶”“吃字”……當學生分享這些內容時,都覺得家鄉的方言親切熟悉、生動風趣,閱讀興趣頓時提升。
美國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寫道:關于一本書,你一定要提出四個主要的問題。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因此,整本書閱讀的讀后分享的第四個環節,一定要和學生聊聊這本書對他們自己的啟發或影響。只有讓書本聯結生活,讓學生通過閱讀話題的討論產生共鳴,進而豐富自己的生活或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言行舉止等,閱讀才能真正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才能促使學生釋放潛能,形成更為全面和深刻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于是,我為《小先生》設計的話題是:你有沒有從書中的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你覺得你遇到的老師中,誰和小先生最像?嘗試動筆記錄下自己對成長的感悟。學生暢所欲言,他們懂得了:成長是不斷遇見,遇見別人的故事,遇見自己的生活;成長是勇敢面對,面對歡笑,面對淚水;成長是接受愛,奉獻愛,永懷感恩之心。※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戴南董北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