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師要關注閱讀的延展性,隨時關注和課文有關聯的信息,并將其引入課堂,滿足學生不同的閱讀需要。學生在源源不斷的零散閱讀之后,自然會形成好的閱讀習慣,匯集豐富的閱讀資源,積累閱讀能量。
【關鍵詞】 延展閱讀 關聯閱讀 閱讀資源
在開學之前,我會反復閱讀新學期的課文,合上語文書,那些課文都已經印在心里。
不知不覺,我發現接著選擇閱讀的書籍,都會默默地向課文靠攏,甚至瀏覽新聞也受課文吸引,自然而然地從中篩選出相關信息,這些都會成為可以在課堂上加以利用的資源。
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課文包括《古詩三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延安,我把你追尋》,習作安排的是“寫信”。按照教學進度,應該在11月完成這個單元的學習。家國情懷及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幾篇課文,人物涉及王昌齡、王翰、李清照、周恩來、梅蘭芳等。
每逢周恩來總理誕辰紀念日前夕,各類新聞幾乎都會提到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勵志故事。起初,我只是把周恩來總理的相關新聞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的教學聯系起來。但隨著深入閱讀更多與周恩來總理有關的新聞資料,我覺得,周恩來總理是可以串聯起整個單元的課文及學習任務的關鍵人物。
青年時期的周恩來在辛亥革命至“五四運動”后的十年間,創作了《春日偶成》等古體詩,詩中充滿報國情懷。“極目青郊外,煙霾布正濃。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蹤。”感懷于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凌、軍閥混戰之苦。他撰文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瀾待挽;茫茫華夏,中流之砥柱伊誰?弱冠請纓,聞雞起舞,吾甚望國人之勿負是期也。”憂國之情,溢于言表……
這些在邱明所作的《青年周恩來詩歌中的報國情懷》一文里,都有詳細描述。
刊載于《中國青年報》2010年1月14日的《今天的孩子都應了解周總理的青年時代——訪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周恩來思想生平研究分會會長廖心文》中,明確指出:當代青少年要學習周總理在青年時代就明確的學習精神、對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以及集體主義精神。這些內容與本單元“語文園地”中評價人物品格的詞語運用十分匹配。
在《古詩三首》中,王昌齡借《出塞》表達對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王翰借《涼州詞》感慨將士們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豪邁,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之情。此外,周恩來總理與梅蘭芳先生的金玉之交,以及周恩來總理對延安深沉的愛,都可以在網絡資源中找到大量的相關材料。
意識到這一點后,我立即在日常教學中有條不紊地開展“一封穿越時空的信”創新實踐活動:組織假日小隊參觀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故居、梅園新村紀念館;班隊登錄周恩來紀念網,隊員交流外出參觀感受;午餐后的自習時間收看紀實電視片《記憶》《檔案》;班級的特色摘抄本,繼續著與周恩來相關的摘抄、批注。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以及相關活動的開展,周恩來總理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變得愈加具體豐滿。寫一封穿越時空的信給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成了學生一吐為快的需要——可以寫給少年時的周總理,可以寫給青年時的周總理,可以寫給操勞國家大事日理萬機的周總理,也可以寫給重病中的周總理……你最想對周總理說什么,就在這封信里寫什么。
電視臺在《記憶》欄目推出的“紀念周恩來誕辰125周年”特別節目里,有“周恩來的勵志金句”一段內容,三個金句成為節目現場巨大的背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結合第七單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主題,我鼓勵學生挑選感受最深的周恩來總理的一首詩或一句勵志格言,可以用鋼筆認真抄寫,也可以用毛筆書寫,附在穿越時空的信里。
我在網上搜索到江蘇省淮安市周恩來紀念館的通訊地址,組織全年級師生選出優秀的書信,及周恩來總理相關詩作、勵志金句的鋼筆字、毛筆字摘抄,在2024年3月5日,周恩來總理誕辰126周年的當天,以掛號信的方式郵寄到周恩來紀念館。“2024年3月5日”的郵戳,成為學生懷念周恩來總理的特別印記。
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古詩詞三首》《鄉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用美好的語言描繪鄉村的美;該冊第三單元的《短詩三首》《綠》《白樺》《在天晴了的時候》,作者以現代詩歌的形式感受自然、贊美生活。
我恰巧在閱讀《塞爾伯恩自然史》,據說它是達爾文的案頭書。一段以現代詩歌形式呈現的文字,出現在我的眼前:
高高俯視塞爾伯恩的曠野,
懸掛的林地,青翠的山峰,
歡樂敲打著心扉,
遠處的景致逐漸暗去,
直至沉入一片迷蒙的藍。
大自然將樹林斜掛在眼前,
一條小溪從中間潺潺流出,
沖出一道抖動的光。
就是這個瞬間,我改變了在第一單元讓學生摘抄品讀鄉村主題文章片段的計劃,調整為摘抄品讀鄉村主題現代詩歌。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城市里的學生親近鄉村,還能為后續學習第三單元現代詩歌作鋪墊。
我有意識地在《塞爾伯恩自然史》里尋找現代詩歌的蹤跡。我一邊閱讀書中引用的維吉爾《農事》的片段,一邊不由得想象著班上學生在閱讀這些詩行時的歡喜。
暮色漸濃,模糊了白日的面龐,
走,讓我們去那樹蔭下的長凳,

等萬物都滑入黑暗,
漸暗的景致沉浸在夜色之中。
于一片靜謐中,
聽懶洋洋的金龜子振翅飛過的嗡嗡聲,
蟋蟀清脆的鳴叫。
看那覓食的蝙蝠掠過樹林,
靜聽遠處傳來傾瀉的水聲……
《鄉下人家》的課后有這么一道練習題:“朗讀課文,想象畫面。如果給課文配畫,你覺得可以畫幾幅?試著給每幅畫取個名字。”不妨讓學生模仿維吉爾的《農事》,把《夏日晚餐圖》改寫成現代詩歌吧——
暮色漸濃,
涼爽了夏日的酷暑,
來,把桌椅飯菜搬到門前,
天高地闊地吃起來。
天邊的紅霞,
向晚的微風,
頭上飛過的歸巢的鳥兒。
不得不贊嘆,多么和諧的田園詩情。有能力的學生,完全可以跳脫開一段文字的限制,甚至跳脫開一篇課文的約束,在自己的鄉村印象里隨性采擷現代詩歌的靈感。
再以《天窗》為題,試寫一首現代詩歌——
雨腳,卜落卜落,
閃電,帶子似的一瞥,
這雨,這風,這雷,這電,
猛厲地掃蕩著世界。
小小的天窗,
銳利的想象。
我情不自禁地聯想到《哈利·波特與密室》第八章的一句——
十月來臨了,濕乎乎的寒氣彌漫在場地上,滲透進城堡。
鄉村的各種印象,既可以是從紙張文字里浸潤出來的,也可以是從衣食住行中暈染開來的。通過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學生的思維跳動著、流淌著,這應該就是學生最自然的詩句。
第一單元的鄉村主題自然而然地給了學生接觸現代詩歌的土壤,以此為基礎,第三單元的現代詩歌學習就會像呼吸那樣自然。至于第三單元的現代詩歌創作,讓學生從鄉村走出來吧,每一個學生的世界都有自己的詩情畫意,各有意思,各具意義。
好的閱讀,真的可以讓情緒自由流動。源源不斷的零散閱讀之后,學生也就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而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閱讀資源,滿足各種類型的閱讀需要。這是不可估量的閱讀能量。
課后,我讓學生對照教材目錄,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列出課外閱讀計劃,可以與學校推薦的書目不一樣。除了閱讀整本書,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閱讀新聞,這又與第二單元的口語交際“說新聞”不謀而合,但是更需要持續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