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經看到過這樣一段文字,一位學生說:“語文課應該是欣賞的天堂,像天堂一樣美好,令人向往;是活躍的天堂,那里是我們這些小精靈自由跳躍的地方。”作為語文教師,看到學生這樣形容語文課,筆者的心里有喜也有憂。喜的是學生們如此喜歡語文課,這對我們來說是無與倫比的驚喜;憂的是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充分體現教師的創造精神、如何讓課堂充溢教師高超的學養,從而使得每一位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展示每一位學生的生命光彩,誘發每一位學生潛在的創造因子,讓語文課真正成為學生品味文學語言、提升語言素養的天堂?
語文課應該是生命與生命之間充滿色彩與活力的共舞,是教師和學生用語言搭建的一個交流平臺、譜寫的一曲生命歡歌。筆者認為,教師應注重返璞歸真,讓語文學科回歸其本質,并重點關注文本的表達、學生的表達。
一、關注表達,文本細讀
語文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品味文學語言、提升語言素養的“源頭活水”。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品讀課文,抓住文本重點,關注文本表達,做到文本細讀。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言儲備情況,聚焦文本表達中的亮點,合理選擇教學側重點,組織開展教學。
教師只有深入文本進行解讀、拓展,語文課堂才會生機盎然。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3課《桂花雨》時,課文中出現了這樣一句話:“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筆者讓學生說說,哪個字可以讓人感受到香氣很濃,學生很快發現是“浸”字。接著筆者引導學生:“你除了能感受到桂花的濃郁香氣,還能感受到什么?”學生聯系前文回答:“我還能感受到桂花的香氣已不受季節束縛,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們的生活。”學生發現,原來課文中的一個字、一個詞竟然有這么大的作用。學生也明白了,若是沒有仔細讀課文,就會錯失文中這么多奇妙的部分。
以上這種教學方式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教師的啟發,引發學生對文本中一些字詞的關注,從而引導學生重視文本表達,養成文本細讀的好習慣。
二、關注表達,注重積累
表達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表達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的。兒童天生就會表達,但為什么兒童與成人在表達能力和方式上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要提升兒童的表達能力,關鍵在于讓他們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和知識的不斷積累,學會有效表達。這也是我們教師需要研究和思考的地方。教師要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品讀文章語言,抓住課文中作者所呈現的一些獨特的、奇妙的、精彩的表達方式進行積累,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其語言素養。
例如,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有一篇課文是《慈母情深》,作者對母親工作環境的描寫,對母親動作、語言的刻畫準確到位。這樣的課文,就是學生學習表達方式的典范,也是學生積累好詞好句的素材。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讀,然后引導學生緊扣關鍵詞語來理解課文。在學生已經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多次反復地品讀課文,并聯系文中插圖,讓學生談談認識了一位什么樣的母親。教師由扶到放,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充分體會到語言大師的魅力,也學會了“反復”這一修辭手法應用的好處。
三、關注表達,加強運用
我們常說要學以致用,語言尤為如此。語言的本質是運用,教師要根據學段和具體課文創造性地教會學生樂于表達、主動表達。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課文中詞語的品味、想象的復述、角色的模擬等形式,讓學生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幫助學生把握文中人物的個性特點和作者所要傳遞的感情,激發學生對這一類文學作品的濃厚興趣。筆者認為,一二年級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口語表達;三四年級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由口語表達到書面表達的過渡;到了五六年級,教師應引導學生不斷提高書面表達能力。
小學低年級學生渴望在課堂上表現自己,但他們的表達能力較弱,需要教師不遺余力地去關注學生的表達。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我多想去看看》時,課后練習題是:以“我多想……”開頭,寫下自己的愿望,再和同學交流。課上,筆者給學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時間,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課堂一下子特別熱鬧。有的學生說:“我多想去杭州西湖看看,看看它滿池的荷葉和荷花。”有的學生說:“我多想去黃山看看,看看它到底有多高。”還有的學生說:“我多想去爸爸媽媽工作的城市看看,看看那里的高樓大廈。”……學生們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讓筆者驚嘆。其實,只要我們多給學生提供一些運用語言的機會,找到讓他們想要說的那個“點”,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逐漸提高。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要我們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表達,不斷引導學生挖掘文本、提升素養,相信積少成多、厚積薄發,一定會收獲豐碩的教學成果。總之,語文課應是學生自由翱翔的天堂、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應促進學生不斷積累、理解和運用語言,幫助學生不斷吸收、內化和遷移知識。希望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啟發,學生都能在語文課堂中快樂參與、主動表達,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提升語言素養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