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我讀《在乎每一只鳥》
翻開《在乎每一只鳥》第一頁,作者那份對教育深沉的熱愛與執著便躍然紙上,引領我踏上了一段探尋教育真諦的旅程。
一、教育理念的結晶與呼喚
作為一位在教育田野上默默耕耘了二十余載的教育工作者,作者以細膩的筆觸,記錄了自己在教學實踐與生活中所讀、所見的深刻反思,記錄了對育人事業的無限遐想。這本書不僅是作者個人教育理念的結晶,更是對廣大教師、教育管理者以及家長的深情呼喚,它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優化教育實踐的道路。
二、豐富的教育智慧與人文關懷
《在乎每一只鳥》共有六個板塊,每個板塊都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智慧與人文關懷。從“在乎每一只鳥”的深情呼喚,到“順性而育”的理性思考;從“莫錯過了‘芳華’”的急切提醒,到“教育即心育”的深刻洞察;從“孩子,你是我的臉”的深情告白,到“謹防家庭教育的‘無證駕駛’”的警醒之言,作者以獨特視角和深刻洞察力,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生動的教育畫卷。
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
世上沒有兩只一模一樣的鳥,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強調了教育的普適性和公平性,要求我們必須“在乎每一只鳥”,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哪怕是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肯定的眼神,都可能引導他們做個至善、至真、至愛、至美的人,都可能成為他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
四、讓教育的春天春意盎然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對待學生,我們要始終保持一份熱情和初心。讓我們以醫生和農民為榜樣,像他們對待病人和莊稼一樣,用心呵護每個孩子的心靈和成長。讓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在乎每一只鳥”,讓每一節課都充滿生機與活力,讓教育的春天永遠春意盎然。
班晴晴:我讀《給教師的100條建議》
我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每翻一頁,都仿佛在與大師對話,收獲滿滿。
一、書籍是教師的靈魂伴侶
在第37條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育智慧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日積月累,而書籍正是獲取智慧、滋養心靈的源泉。他建議:教師要建立自己的藏書,特別是要購買三類書籍,即專業書籍用來深化學科知識,青年楷模書籍用來激發奮斗精神,心理學書籍以洞察學生內心。我決定,將閱讀融入生活,讓書籍成為成長的階梯。
二、讓學科成為學生的摯愛
第22條建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讓我陷入沉思。我回想起自己的求學經歷,正是美術教師的鼓勵和關愛,讓我愛上了美術,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如今,站在講臺上,我深知激發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師付出極大耐心和努力。我決定,更加關注學生的興趣點,用生動案例、有趣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讓學科成為他們的摯愛。
三、以愛之名,守護信任
第75條建議“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令我深受觸動。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核心在于讓學生始終體驗到尊嚴感。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往往忽視這一點,尤其是面對問題學生時,更易陷入批評和指責的漩渦。其實,學生之所以做出一些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事,往往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決定,以更包容和理解的心態面對學生,用關愛呵護他們的信任,用耐心傾聽他們的聲音,用智慧引導他們的成長。
李靜:我讀《生活,是很好玩的》
翻開《生活,是很好玩的》,我被汪曾祺細膩入微、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吸引,感受到一種溫暖和治愈。
一、美食與生活的樂趣
書中,汪曾祺對美食的描寫令人印象深刻。從家鄉高郵的鴨蛋到北京的豆汁兒再到各種豆子,他不僅展示了食物的美味,也傳遞了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享受。這種對美食的熱愛,讓我聯想到了教學:我們是否能像汪曾祺那樣,從瑣碎的日常教學中發現樂趣,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呢?
二、包容與好奇
除了對美食的熱愛,汪曾祺的包容心態和好奇心讓我深受啟發。他允許一切事物存在,認為存在即合理,存在即有趣。這種包容和好奇,讓他在坎坷的人生中依然能注意到平常的一草一木、一茶一飯并從中找到快樂。這種態度,讓我看到生活的另一種可能——即使面對一地雞毛,也要在破碎與不堪中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方式。
三、教學中的新啟示
在閱讀中,我還深刻體會到“松弛感”的內涵。松弛感不是慵懶、放松、隨意,而是一種從容、輕盈、自在的狀態。它讓我意識到,在教學工作中,我們需要學會調適自我心態,輕松駕馭松弛感。我開始嘗試以更從容的心態面對工作中的壓力,學會允許一切發生,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不能用一個具體的標準衡量所有學生。
四、讓生活更美好
《生活,是很好玩的》不僅讓我了解了汪曾祺,而且讓我對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它讓我明白,生活并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滿了無限可能和樂趣,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體驗、創造,就能讓每一天充滿意義和快樂。
胡小彤:我讀《助燃·自燃·共燃"——點燃課堂的三重火焰》
我讀劉靜的《助燃·自燃·共燃——點燃課堂的三重火焰》,深刻理解了點燃課堂三重火焰的重要性。
一、教師在圖形化編程中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
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講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在五年級圖形化編程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計算思維發展。通過以問題解決為主線、將計算思維發展過程可視化、游戲化教學和人工智能應用情景驅動等方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分解任務、抽象建模,最終進行算法設計和編程。只有讓學生真正理清程序思路,才能從所學中提取所需積木,一步步搭建完整程序。
二、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點燃思維火花
劉靜說:“有生命力的課堂不應是教師自問自答,也不應是學生圍繞預設問題生成預定答案。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自主探究是發展其思維的最佳方法。”在教四年級“浩瀚星空”一課時,學生初次接觸“克隆”積木,反饋僅使用“克隆自己”積木無法實現預期效果。我引導學生思考解決辦法。學生們經過討論,決定引入并使用“當作為克隆體啟動時”積木。由此,學生不僅掌握了克隆積木的使用方法,還結合所學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克隆效果——有的學生點擊鼠標后出現旋轉小星星,有的學生讓樹上長出蘋果,有的學生做出一閃一閃的彩色小星星。
三、師生在信息科技課堂中共同成長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活動。作為教師,我從學生身上積累了許多教學經驗:他們的疑問,讓我意識到教學的難點;他們的見解,給我帶來新的啟發;他們的創新,讓我欣喜不已。在信息科技課堂中,我們共同探索數字世界,進行思維的碰撞,在錯誤中成長,在成功中收獲喜悅。
張懿銘: 我讀《蘇東坡傳》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堪稱經典,它將一代詞宗的生平事跡解讀得精準透徹,我讀后深受鼓舞。
一、蘇東坡的生平與人格魅力
林語堂用生動的筆墨,將一位鮮活樂觀的東坡居士帶到了世人面前,讓我們看到了他作為詩人、散文家、書畫家、工程師、瑜伽修煉者等多重身份的風采。這些都不足以概括這位大咖的全貌。蘇東坡最特別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他將儒釋道的思想精髓融于一體,他的品格精神始終閃耀在中國歷史的星空,也為我們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二、蘇東坡的教育啟示
1.堅持自我,勇于表達
蘇軾剛滿20歲就參加“千年科舉第一榜”,從眾多才俊學子中脫穎而出。他的恣意文采和豐厚學識,引得時任考官歐陽修的連連感嘆。這啟示我們,教育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堅持自我,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只有敢于發聲,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才華和潛力。
2.樂觀面對困境,積極尋求解脫
蘇軾的人生充滿坎坷。他初涉仕途,就遇上新黨王安石變法。為了百姓的生計,他直言不諱,針砭時弊,卻觸怒新黨,以至于幾次陷于死地。面對困境,蘇軾沒有放棄,而是樂觀面對。他在黃州寫下《定風波》,感慨生活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景。這啟示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應培養學生的樂觀精神,讓他們學會在困境中積極尋求解脫的方法,從而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
3.熱愛生活,勇于創新
在黃州,蘇軾脫下文人長衫,換上布衣芒鞋,躬耕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他研究發明了東坡肉、東坡羹等美食,在貧困艱辛的日子里,依然將生活過得熱氣騰騰。這啟示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應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三、蘇東坡精神在教育中的傳承
蘇東坡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在困境中不屈不撓的勇氣以及勇于創新的精神,不僅是我們人生的信仰,更是我們教育的重要資源。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像蘇東坡一樣,保持一顆樂觀向上的心,勇于面對挑戰和困難。
王婭: 我讀《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
《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宛如一本翔實的工作筆記,又似一位和藹可親的老教師,不僅讓我窺見了班主任工作的專業性,更讓我深刻領悟到了其中真諦。
一、專業素養:班主任工作的尊嚴之源
面對一群活潑可愛的學生,班主任在忙碌之余,更應保持冷靜并思考:教育并非一腔熱血就能勝任,更需要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扎實的專業素養。
針對學生的問題,我始終秉持追根溯源的態度,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困惑與需求。班主任的專業素養不僅體現在處理問題的能力上,更體現在對學生心理的洞察與引導上——唯有通過專業思考與實踐,才能不斷增長智慧,提升工作的專業性,進而贏得學生的尊重與信任。
二、喚醒引領:助力學生成長的關鍵
我始終堅信,優秀的班主任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有影響并改變學生的能力,閱讀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我推出了“閱讀明星”打卡任務,鼓勵學生每天堅持閱讀并打卡記錄。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學生逐漸失去興趣,變得懈怠。我及時調整策略,利用學生的好勝心態,在班里開展閱讀比賽。每周五隊會課上,我會進行一周閱讀匯總,評選出本周的“閱讀大王”。同時,我以身作則,進班時必帶一本書,利用早讀、午讀、自習時間閱讀。在我的帶動下,學生們逐漸養成了手捧書本閱讀的好習慣。
三、熱愛與堅持:班主任工作的風景所在
如何成為優秀的班主任?在擔任班主任過程中,我逐漸讀懂了“班主任”這三個字的內涵與價值。它不僅僅是一份職業、一份責任,更是一份熱愛與堅持。正是這份熱愛與堅持,讓我面對困難與挑戰時依然能勇往直前;正是這份熱愛與堅持,讓我在與學生們共同成長的道路上收獲了無盡的喜悅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