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深化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完善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我國正大力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在應用型本科高校原有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多維度探索與實踐。文章以新質生產力為背景,從新質生產力對于教育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出發,分析黑龍江省應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并探究新時代黑龍江省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新路徑,提出適應地方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方略,最終通過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實現黑龍江省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 新質生產力;創新型人才;應用型本科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1.005
Explor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ath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GUAN Fengyan, LI Wei, ZHANG Guangli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0)
Abstract In order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China is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conducting multidimension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he article take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s the background, starting from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and talent cultivation,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explores new path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the new era, proposes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strategies that adapt to loc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ultimately achieves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education chain, innovation chain, talent chain, and industrial chai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by promoting a virtuous cycl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
Key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novative talents;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新質生產力”是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新時代經濟發展實踐相結合,對高質量發展底層邏輯進行深邃思考后創造性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早在2022年,黑龍江省政府就發布了《黑龍江省產業振興行動計劃(2022―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缎袆佑媱潯诽岢?,在未來幾年要加速構建“4567”現代產業體系(4個經濟發展新引擎、5個戰略性新興產業、6個傳統優勢產業、7個現代服務業),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缎袆佑媱潯放c新概念“新質生產力”不謀而合,為新時代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擘畫了美好藍圖。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新質生產力是創新型人才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以其創新性、高效性和可持續性為顯著特征,正成為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核心動力,它不僅是技術的突破,還是生產力發展路徑的根本性變革”[1]。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人才是保障新質生產力實施的關鍵支點。高校作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因此,在大力倡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將成為高校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的關鍵舉措,也是決定新質生產力能走多遠的重要一環。
黑龍江省有十余所應用型本科高校,這些高校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近年來為各行各業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如何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驅動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如何“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打通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2]成為未來一段時間需要教育工作者認真思索的重要問題。
1" 新質生產力與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緊密聯系
黑龍江各應用型本科高校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根本任務,同時肩負技術研究與為地方經濟和科技發展服務的雙重職責,與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緊密關系。
1.1" 應用型本科高校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背景下,黑龍江各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庫、創新第一動力源的重要結合點,成為落實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高校科研既要始終瞄準國家和社會的重大戰略需求,著力解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又要緊緊圍繞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這一主線,用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的高等教育”[3]。近年來,各高校響應國家號召,順應教育現代化發展趨勢,積極改革教學方法,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教育目標,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以及“四新”建設,并提出一系列適應新時代黑龍江省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方略。今后,在新質生產力指引下,各高校將充分發揮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的優勢,積極為地方經濟和科技發展服務,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統籌部署下,積極促進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1.2" 提高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最新要求
新質生產力作為核心發展動力,極大地推進了人類科技的演進速度,拓展了人類科技的想象空間,創新驅動中國式現代化高速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高水平創新型人才的支撐,這就要求應用型本科高校適時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
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最新要求首先體現在需要分類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動態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模式。其次,要求產學研共同發力,通過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形成社會多元力量,共建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再次,建設創新型人才培養高地,利用AI、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資源建設適應創新型人才發展的技術平臺。最后,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全周期服務機制。
2" 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
2.1" 人才培養觀念和手段較為滯后
在新質生產力理念提出以后,創新型人才培養觀念、手段的滯后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傳統的教育模式以知識傳授為主,更關注學生在校期間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樣勢必會忽視學生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使人才培養目標游離于“應用型”之外。其次,傳統的考評方式主要遵循固定的培養路徑,培養出的學生“千人一面”,嚴重限制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再次,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在辦學定位上存在同質化傾向,忽視自身的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學生畢業后很難精準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最后,高校各學院和各專業之間涇渭分明,缺乏跨學科整合意識。在“四新”理念和新質生產力理念雙重驅動下,教師需從不同學科領域啟發學生,鍛煉學生綜合運用不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實際上少有高校和教師能做到這一點。
2.2" 人才培養資源相對匱乏
當前,我國許多高校都存在人才培養資源不足的情況,并由此導致人才培養質量下滑、競爭力削弱、創新生態受損等后果。高校教師的來源一直都以引進高層次人才為主,很多博士研究生畢業后也首選到高校任教,可這樣的教師隊伍并不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這些教師雖然具有較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缺乏企業從業經驗,對行業也不了解,無法將技術領域和行業內的新思想、新應用及時引進課堂。長此以往,勢必導致教師失去教學和科研的發展動力,也無法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熱情。
2.3" 人才培養與產業鏈融合程度不高
自校企合作辦學理念提出以來,一直是作為教育鏈、產業鏈一種較理想的“雙贏”模式存在于學校和企業之間的,但目前現實的發展情況卻是許多校企合作仍然屬于低層次合作模式——合作不規范、不簽訂協議、雙方沒有法律保障、合作時間短(多以認識實習和專業實習為主)、主要依賴人際關系建立等。未來要想改變這種不理想的教育鏈、產業鏈合作模式,必須要實現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建立長期有效的合作機制和科學良性的運轉機制,因地制宜,“通過完善政策規范、提升校企契合度、探索高質量合作模式,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撐”[4]。
3" 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優化路徑
新質生產力強調人才的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持續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跨領域開發能力,要求新型勞動者能夠靈活應對新技術發展、新產業需求帶來的各種挑戰,創新性地提出解決方案。
3.1" 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提升創新型人才精神素養
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黑龍江省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書寫了光輝的革命歷史,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為支援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和建國初期東北地區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龍江‘四大精神’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有效載體,它們有獨特的地域特征,代表著龍江人民最真摯的精神品質,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精神內涵?!盵5]當前,黑龍江各高校要因地制宜,從學校建設實際出發,依據學校辦學特色,用好龍江“四大精神”資源,開發好龍江“四大精神”特色課程,著力提升創新型人才的精神素養。各高校應組織專門的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深入挖掘龍江“四大精神”中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并將其精神內涵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結合。
3.2" 改革教育教學內容,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尚不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也亟須進行各項改革。當前,我國各領域幾乎都存在“橄欖型”人才結構,行業內存在大量的中低端人員,而高端技術型專家和創新型復合人才卻較為緊缺。未來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各高校應秉持“產業+學習+科研+運用”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改革教育教學內容,加強基礎學科教學工作、加強新興技術領域的研究工作、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建立更適應科技企業和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黑龍江各高校已積極行動起來,對標“4567”現代產業體系,為各本科專業積極謀劃覆蓋行業和產業。
隨著新質生產力在各個領域的深入發展,未來高校需要引進更多擁有豐富的行業從業經驗、具有高超的教育教學水平、擁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以及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新質”教師團隊。一些和行內保持密切聯系的專業還可依托校友資源和企業資源,聘請行業導師,一方面加強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效能,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拓展就業資源。此外,一些應用型本科高校還可依據辦學特色,強化“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教師分類管理,提升教師實踐水平,強化專兼職教師隊伍建設。
3.3" 構建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新發展生態
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建立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機制,首先要借助地方政府的政策傾斜,政府要在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等方面加大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
其次要鼓勵地方企業與高校建立高層次校企合作機制,創建高科技、數字化實踐基地,既培養教師也培養學生。教師積極參與企業的掛職或頂崗鍛煉,在實際工作中推動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再以企業的實際生產案例作為教學案例,引導學生開展項目實踐和自主科學研究。同時將項目制實習納入學生考評體系,鼓勵學生通過完成項目開展自主學習和理論轉化,提升學生“學習力”,提高學生“學習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項目開發管理能力,也為學生有效應對就業壓力作好準備。
4" 小結
未來,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高校要緊密結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黑龍江省產業振興行動計劃,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部署下,積極打通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各應用型本科高校要不斷調整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育路徑,確保教育內容與地方經濟和科技發展同頻共振,為新質生產力持續深化和構建高等教育教學新局面貢獻積極力量。
*通信作者:李微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2022年度本科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委托項目“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再到‘全課程育人’建設實踐與探索”(SJGZ20220142)。
參考文獻
[1] 高夕慶.新質生產力視角下信息產業新型勞動者的培養與教育[C]//天津市電子工業協會.天津市電子工業協會2024年年會論文集,2024:4.
[2] 羅大蒙.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困境與優化路徑探賾[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24(7):32-40.
[3] 周光禮,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變革與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2(8):15-23.
[4] 趙若洪,覃延鑫.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的現實困境及發展策略[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3):1-4.
[5] 朱慧,鞏茹敏,蔡笑宇.龍江“四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4(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