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智能制造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面對世界多元經濟發展和競爭格局,高職產業學院作為鏈接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重要平臺,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產業轉型、人才培養與就業等方面,是其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文章通過審視當前產業學院待改進之處,提出可從結合地方特色產業,加強校企深度合作、緊密對接產業需求,重視專業課程建設、促進校企混編互聘,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三個方面提升學院服務能力,持續為地方經濟和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 高職;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服務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1.009
The Path and Strategy for Enhancing the Service Capability of the Five-year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NG Chengyan1, WANG Jian2
(1. Ch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1;
2. Wujin Technician College, Changzhou, Jiangsu 213161)
Abstract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of the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Faced with the diver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 landscape of the world,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ndustrial colleges, as important platforms linking the education chain, talent chain, industry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are currently facing important issues such as how to better serv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mployment.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areas that need improvement in the current industrial college and proposes that the college's service capabilities can be enhanced through three aspects: combining loc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strengthening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losely aligning with industry need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professional course construction, promoting mixed employment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creating a dual qualified teacher team,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college; service capability
隨著全球產業轉型升級的不斷推進,智能制造以其高度的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正在深刻改變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1]。近年來,國家出臺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等,明確了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為產業學院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高職智能制造產業學院要通過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提升自身服務能力,助力“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智能制造的核心在于技術創新,其涉及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應緊跟技術發展前沿,積極引入和應用最新的智能制造技術,建設高水平的實訓基地和實驗室,開展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提升學院的辦學水平和服務能力。
1" 五年制高職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服務功能概述
1.1" 服務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
智能制造作為新興產業,其核心技術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工業互聯網等前沿科技,智能制造產業學院要發揮其服務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的職能,以及強大的科研和技術創新能力,與領先企業和科研機構深度合作,引入最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標準,構建高水平的實訓基地和實驗室,開展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不斷提升學院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為地方產業提供技術支持,成為區域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3]。
1.2" 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隨著智能制造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他們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具備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產業學院承擔著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應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通過“理論教學+實訓教學+企業實踐”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產業學院應積極探索“訂單式”培養、“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確保畢業生能夠快速適應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需求,成為行業骨干力量[4]。
1.3" 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智能制造產業是地方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產業學院應通過多種方式為地方企業和產業提供綜合服務,助力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產業學院應積極舉辦行業論壇、技術交流會等活動,搭建產學研合作交流平臺,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推動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社會服務能力和影響力,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實現產教融合良性循環和共贏發展。
2" 高職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服務能力待提升之處
2.1" 校企合作深度與廣度有待拓展
目前,雖有一些高職智能制造產業學院與企業已建立合作關系,但合作多集中在表層的實習和實訓環節,缺乏深入的聯合科研和技術攻關,一些合作項目流于形式,沒有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且合作企業范圍有限,未能涵蓋整個產業鏈上下游,導致資源整合和產業聯動效果不佳[5]。另外,一些產業學院校內實訓基地設施陳舊,設備不全,難以模擬真實的生產環境,學生在實訓過程中難以獲得真實的操作體驗。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也不理想,學院與企業在共建校外實訓基地方面的合作深度不夠,缺乏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學生在企業實習的機會和條件有限。
2.2" 課程教學內容有待更新
在高職智能制造相關專業中,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機械制圖、電氣和工藝等基礎知識上,這些課程多以獨立學科模塊存在,彼此之間缺乏有機聯系。隨著智能制造技術的發展,這些單一學科的知識已經不足以應對現代制造業的復雜性和多變性。智能制造強調高度自動化、信息化和集成化,涉及多種先進技術的應用和協同,如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和智能檢測系統等,而一些產業學院缺乏相關的課程內容,學生進入職場后需要進行大量的再培訓和適應,增加了企業的培訓成本和時間投入。例如,當前智能制造中廣泛應用的切削加工單元技術,能夠實現高精度和高效率的加工工藝,但許多學校的課程中對此涉及甚少。
2.3" 師資隊伍專業水平有待提升
智能制造技術的發展速度極快,新技術、新工藝層出不窮,對教師的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實際操作和實踐能力方面,一些教師缺乏企業一線的工作經驗,無法將最新的生產技術和實際操作技能傳授給學生。雖然一些學院嘗試引進企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但這種措施往往無法形成長期穩定的教學力量。同時,現有的教師培訓機會和進修渠道有限,缺乏系統的職業發展規劃和激勵機制,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升緩慢。
3" 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服務能力提升路徑
3.1" 結合地方特色產業,加強校企深度合作
地方特色產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學院要緊密結合地方產業需求,實現精準教育服務,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高職院校應深入調研地方產業發展現狀,充分了解地方產業的技術需求和人才缺口,與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緊密聯系,建立信息共享和協同發展機制,共同建設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形成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企業可以提供最新的設備和技術支持,學校提供場地和基礎設施,雙方共同制訂實訓項目和研究課題。例如,智能制造技術中涉及的自動化生產線、工業機器人應用、智能檢測系統等,均可通過校企合作項目進行研發和優化。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學校可以實現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此外,校企合作還可以推動地方政府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形成政府、學校、企業多方聯動的良性互動局面,不斷提升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和社會影響力,為地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2" 緊密對接產業需求,重視專業課程建設
智能制造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技術革新對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必須不斷優化和更新課程體系,確保課程內容能夠及時反映產業需求,培養學生具備前沿技術和綜合應用能力。智能制造技術涵蓋了工業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機器人技術和先進制造工藝等多個領域,這些技術在實際應用中不斷發展和變化。因此,學院在課程設置上應動態調整,定期審查并更新課程內容,引入最新的技術進展和行業標準。例如,隨著工業4.0的發展,工業以太網、制造執行系統(MES)和智能化工廠搭建仿真等內容應及時納入教學大綱,以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最新的行業技能。同時,課程內容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還要強調實踐操作和項目實戰,通過實際案例和項目驅動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方面,專業課程建設應體現系統性和集成性,打破傳統學科間的界限,形成跨學科的綜合課程體系。智能制造本質上是一個高度集成的系統工程,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和掌握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和交互。為此,學院應設計跨學科的綜合課程,涵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信息技術和管理科學等多個領域。例如,在設計課程群時,可以將切削加工單元、智能檢測系統、視覺標定、工業機器人編程與應用等課程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智能制造課程群。通過這種綜合性的課程設計,學生不僅能夠系統地學習各個技術模塊,還能掌握如何在實際生產中進行系統集成和優化。
另一方面,課程建設需要緊密結合企業實際需求和生產流程,確保教學內容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高職院校應與企業保持密切合作,共同開發課程和教材,企業可以提供真實的生產案例和技術需求,學院可以根據這些需求設計課程內容和實訓項目。例如,學校可以邀請企業技術專家參與課程開發和教學活動,分享最新的技術成果和行業經驗,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到真實的生產環境和項目任務。在此過程中,學院應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和實踐,讓學生在真實生產環境中學習和鍛煉,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職業素養。
為實現這一目標,學院還應建立完善的課程評估和反饋機制,通過學生、教師和企業的多方評價,不斷優化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定期舉行校企合作研討會和行業專家講座,了解最新的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同時引入在線課程和虛擬仿真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和學習資源,提供更多的個性化學習選擇,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
3.3" 促進校企混編互聘,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校企混編互聘模式是指引進企業專家和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將最新的行業實踐和技術動態帶入課堂。例如,邀請來自智能制造領域的工程師、項目經理和技術顧問等專業人士參與課程設計、教材編寫和課堂教學,讓學生不僅能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還能了解和掌握實際生產中的操作技巧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企業專家還可以開設專項講座和技術培訓,分享最新的技術成果和行業案例,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對于學校教師而言,要積極參與企業實踐,采用掛職鍛煉和項目合作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水平。例如,高職院校可以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安排教師定期到企業進行實習和培訓,參與實際的生產和研發工作,積累實踐經驗,使教師既能掌握最新的技術和工藝,還能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和發展動態,從而在教學中更好地結合理論與實踐。另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需要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學校應制訂明確的混編互聘制度,鼓勵和支持教師參與企業實踐,并為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提供便利和激勵措施。例如,可以建立教師企業實踐考核評價體系,將教師的實踐經驗和企業工作業績納入績效考核,激發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的積極性。同時,學校應為企業專家提供相應的職稱評定和晉升通道,鼓勵更多的企業人才參與教學工作,以實現校企雙方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
4" 結語
在智能制造產業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提升智能制造產業學院的服務能力,不僅是對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要求,還是對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支持和保障。通過科學的路徑和策略,產業學院可以有效提升其服務能力,培養出大量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助力中國制造業實現從“大”到“強”的跨越,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術支持。
基金項目:2021年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五年制高職智能制造產業學院一體化服務能力提升的實踐研究”(B/2021/03/64)。
參考文獻
[1] 王華新,張志東.高職院校產業學院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24(2):47-52.
[2] 王慧萍,楊建林,陳良.高職院校產業學院推進產教融合的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24):71-74.
[3] 凌啟東,朱濤,張江偉,等.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職院校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24):143-145.
[4] 張琦,尹滿新,呂久燕,等.家居設計與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建設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23,25(12):8-10,34.
[5] 邢暉,曹潤平,戴啟培.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現狀調研與思考建議[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9):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