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口腔醫學技術的進步和群眾需求的增長,全國各基層口腔醫師的臨床技能培訓需求不斷增加。如何創新和完善口腔醫學繼續教育體系,加快各類口腔醫學臨床適宜技術規范化操作的推廣與普及、提升服務效能,成為當前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該文以中華口腔醫學會繼續教育培訓項目為例,總結其在平臺、項目和師資方面建設的設計思路、創新舉措與成效,分析科學技術推廣和培訓體系建設的方法與問題,并提出了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繼續醫學教育;培訓項目;培訓平臺;師資建設;中華口腔醫學會
中華口腔醫學會是全國唯一的口腔醫學學術團體,自成立起就一直承擔口腔醫學繼續教育培訓的重要任務。其重點是,將適宜臨床開展的最新診療理念與技術,通過繼續教育培訓的形式,普及至各級醫療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近年來,為推動口腔醫學技術資源下沉,中華口腔醫學會與中西部各省級口腔醫學會、口腔醫學院校合作,建立了59個口腔醫學繼續教育培訓基地。通過與國家口腔醫學中心等重點院校、科研機構專家的密切合作,學會引導高校科技工作者組建口腔醫學專業教學團隊,赴西部、中部地區開展理論和臨床實際操作技術培訓。同時,基于互聯網在線教育直播平臺建設,探索以基地為單位開展校地聯動,建立、完善普及先進技術的長效機制。
(一)針對地緣性發展特點設計并開展公益培訓
我國幅員遼闊,受經濟發展、教育、交通等因素影響,口腔醫學發展同樣存在東西部差異較大的狀況。為加快縮小東西部間口腔醫療技術和人才服務質量發展上的差距,學會自2007年起啟動實施“口腔健康促進與口腔醫學發展‘西部行’公益活動”項目,促進東西部口腔醫學技術交流。
基于“走進去,請出來”,項目組以在西部地區舉辦培訓班和派出志愿者的形式邀請國家口腔醫學中心和重點院校的知名講師赴西部地區口腔醫學院校和醫療機構開展教學、臨床技術指導。同時,以推薦進修和參會的形式,為西部地區基層醫療機構臨床骨干人員創造學習機會。
在“西部行”項目取得部分成果與經驗的基礎上,學會進一步擴展項目覆蓋區域,規劃設計面向中部六省區的“中部崛起”公益培訓項目和面向縣一級基層口腔醫療機構的“鄉村振興”公益項目。
(二)圍繞最新臨床適宜技術設計培訓課程

為加快將口腔醫學學科中不同專業方向的最新診療技術普及至各級醫療機構,學會雙措并舉,全面推進。一方面,組織各專業委員會(分會)制定團體標準;另一方面,遴選其中適宜在臨床普及和推廣的實用技術,邀請相關標準起草人作為該技術繼續教育項目負責人,圍繞該技術要點,設計培訓課程[1],其內容和形式既有鞏固理論基礎的“名師講堂”系列項目,又有涵蓋實際操作培訓的“一步一步”系列精品課程。同時,與口腔醫學設備材料生產企業合作,圍繞該項目臨床針對病例的特點,定制仿實體教學和實踐操作模型,以提高教學質量,檢驗考核培訓成果。
(三)開設線上培訓課程,為線下教學作補充
隨著科技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大眾閱讀載體的變化,培訓資源越來越豐富。學會就繼續教育培訓工作中學員重點關注的技術要點進行反饋,設計并組織以互聯網直播形式開展的病例點評項目“連線·繼教”和以錄制課程視頻的形式開展視頻教學的項目“云課堂”。線上課程圍繞不同技術要點,以分割學習內容的方式呈現,每節課15分鐘,具有高靈活度和高針對性特點,符合基層醫師碎片化學習需求,他們足不出戶即可參加繼續教育培訓。
(一)構建高效、互動的線下繼續教育基地
為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推進醫學繼續教育的創新發展,學會發揮自身協助政府服務、管理本醫學專業畢業生工作條件和優勢,充分整合資源,并對不同省區繼續教育工作及需求進行調研。對中西部地區,選擇具有引領和輻射能力、已有先進教學場地和實驗設施、有一定師資儲備和教學管理能力的口腔醫療機構,分批成立口腔醫學繼續教育基地。
學會在各個基地開展各類示范教學活動,大大促進了口腔醫學從業人員醫學及理論知識的積累和臨床操作技術的進步與規范。學會還在基地輻射區域內推廣遠程教學和臨床實用技能考核等多樣化教學模式。在育人、用人方面,重點支持中西部講師人才梯隊建設。截至2024年6月,中華口腔醫學會已在中部6省、西部12省區,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立59個繼續教育基地,實現中西部地區全覆蓋。
(二)整合學會資源,建設直播教學云平臺
2020年,學會根據自身情況充分整合已有教學師資和文獻資源,并與具備資質的互聯網教學平臺合作,建立繼續教育“云課堂”線上教學平臺,向廣大會員提供規范化的口腔臨床理論和技能課程,指導口腔臨床醫生開展診療工作。線上平臺以其靈活便捷的特性,成為線下教育的補充與延伸,填補了傳統線下教育模式“最后一公里”的空白。它打破了地域、時間的限制,使得優質教育資源得以觸達偏遠地區。截至2024年8月,在學會繼續教育直播平臺注冊并觀看教學視頻的用戶已超過29萬人,約占全國口腔執業醫師和口腔助理醫師總人數的87%。
(三)線下線上聯動,創新舉辦繼教培訓活動
2022年,學會創新舉辦“連線·繼教”全國巡講活動,邀請多地口腔醫學專家線上直播授課、點評。巡講活動期間,學會以分布在各省區的線下繼續教育基地為中心,發動所在地及周邊市、區、縣級口腔醫療機構組織基層口腔醫師集體線上參會。學會主辦期刊《中國口腔醫學繼續教育雜志》編輯部參與聯動,邀請部分投稿人在線上進行病例分享和交流。兩年多來,學會相繼與西藏、新疆、廣西、貴州、陜西、山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山東、福建等地線下繼續教育基地單位聯動,聯合開展“連線·繼教”活動,反響熱烈。
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擴大規模的關鍵因素。學會在加快推廣口腔醫學臨床實用技術的同時,不斷深化培養師資的探索與實踐。2019年舉辦的“顯微根管治療操作展示會”,以現場操作形式展示顯微根管治療技術,并聘任12位展演專家為顯微根管治療技術首席推廣醫師。2021年和2023年,學會又相繼舉辦兩次“顯微根管治療操作展示會——中青年專場”,由專業委員會推薦優秀中青年口腔臨床醫師作現場演示。在持續推廣顯微根管治療技術的同時,學會遴選一批優秀的中青年口腔醫師加入顯微根管治療技術推廣醫師隊伍。
在此基礎上,學會動員中青年推廣醫師積極投身繼續教育培訓和推廣工作。“名師講堂”顯微根管治療技術培訓班系列巡講項目,依托各繼續教育基地平臺,邀請有豐富臨床經驗和教學經驗的首席推廣醫師主講,中青年推廣醫師擔任助教,“以老帶新”成立教學團隊,共同備課、授課。在幫助學員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的同時,中青年講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方法也得到提高和改進。截至2024年8月,活動已在陜西、北京、山東、貴州、甘肅等省舉辦5期,參加培訓的口腔臨床醫師達800多人。連續多年,中青年推廣醫師作為“西部行”志愿者,赴西部基地單位進行顯微根管治療技術臨床指導和師資培訓,使該項目在西部地區得到更快普及。
口腔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強、涉及面廣、專業知識要求高的學科。口腔醫學繼續教育的目標是能滿足各級口腔醫療機構服務需求,并使工作在一線的口腔醫師具備一定服務口腔常見疾病患者的能力[2]。中華口腔醫學會在對基層口腔醫療機構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從平臺建設、項目建設和師資建設三個方面入手,不斷完善和創新培訓體系,致力解決在普及與推廣實用技術、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內容、豐富師資資源儲備等工作中出現的各種難題。該培訓體系的建設,有效提高和規范口腔醫學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臨床規程,為口腔醫學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時,也為其他醫學類專業和其他學科領域的技能培訓體系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未來,中華口腔醫學會將進一步完善繼續教育培訓體系,構建高效、透明的反饋機制和及時、有效的策略調整機制,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服務質量,不斷增強適應性、創新力和運營效率,實現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鐘金晟.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牙周病學規范化診療技術”課程10年實踐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21,14(4):425-432.
[2]王艷.LBL/PBL/CBL聯合教學模式在兒童口腔醫師臨床繼續教育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管理,2020,6(4):35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