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研質量與教學質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完善的學科教研組建設是保證教研質量的關鍵。學科教研組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廣泛存在,其普遍存在教研活動流程化、教研效率低下、教師積極性不高等問題,而在多維視域下進行學科教研組建設有利于改變這種現狀。多維視域強調學科教研組建設要從多維度,如教研組文化、教研組織架構、教研目標、教研內容體系、教研評價機制等維度去考量,通過健全的教研機制帶動學校、教師、學科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 教研質量;學科教研組建設;多維視域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2.037
Exploring the Path of Discipline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 Construction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WANG Ruoyu
(Zhengzhou Diehu Primary School,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und subject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 is the key to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Subject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s are widely present in various levels and types of schools, and they generally suffer from problems such as streamlin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low teaching and research efficiency, and low teacher enthusiasm.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s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is conducive to changing this situation.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emphasiz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research groups should be considered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research group culture, research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research objectives, research content system, research evaluation mechanism, etc. Through a sound research mechanism, it can drive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schools, teachers, and subjects.
Keywords teaching and research quality; discipline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 construction;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在當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學科教研組作為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組織,其建設與發展直接關系到教育質量的提升、教師專業成長及學生全面發展的實現。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教學技術的飛速進步,以及社會對人才培養多元化需求的日益增長,傳統的學科教研組建設模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因此,探索多維視域下的學科教研組建設路徑,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
多維視域意味著需要從教研組文化、教研組織架構、教研目標、教研內容體系和教研評價機制等多個維度出發,全面審視并優化學科教研組的建設策略。
1" 加強良性樣態的教研組文化建設
教研組文化是指在教育領域中,由教研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工作、學習、研究和交流中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具有鮮明特色的群體文化。它是教研組成員之間共同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思維方式、工作作風以及相互關系的總和。教研組文化通常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價值觀念
教研組成員對于教育教學的理念、目標和方法有著共同的理解和追求,這種共識構成了教研組文化的核心。擁有共同價值觀念的教研組在教育教學理念、目標和方法上更容易達成共識,減少分歧與沖突,這種一致性有利于加強組內教師的凝聚力,提升組內教研的整體效能。
1.2" 行為規范與準則
教研組文化的形成有助于組內成員行為規范和行為準則的形成,組內教師對于文化統領下的行為規范與行為準則更加具有認同感,具有高度認同感的行為規范與準則能夠有效引導并規范組內教師的日常行為和交流活動,確保教研活動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1.3" 思維方式與工作作風
在教研組文化的引領下,組內教師經過長期合作會形成相似的思維方式和工作作風,使組內教師在溝通合作時更加順暢,教研組內部氛圍融洽,形成良性的學習成長共同體。
2" 完善職責明確的教研組織架構
教研組織架構是學校內部負責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的重要支撐體系,對于學校的整體發展和教學質量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一個完善的教研組織架構應包括以下內容。
①領導小組:校長、副校長。學校領導小組在教研組織架構中發揮著宏觀規劃與決策、組織協調與資源調配、監督評估與激勵,以及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等多重作用。這些作用共同構成學校教研工作的領導核心和動力源泉。
②教務處。教務處是教研組織架構中的核心,主要負責根據教育政策、學校教育發展目標和具體學情制定出年度教學計劃或學期教學計劃,根據教師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課程,確保教育教學工作有序開展。
③教師發展中心。教師發展是學校教研工作的重要內容,所以教師發展中心是教研組織架構中的一個重要部門,部分學校教師發展中心屬于教務處管轄范疇,無論是否獨立于教務處,只要明確教師發展中心的職責,就能為學校發展提供動力源泉。教師發展中心應聚焦學校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組織教師專業培訓、推動教師科研發展、組建骨干教師團隊,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人力保障。
④教學質量評估與監控中心。教學質量評估是對學校教學質量的整體把控,科學的教學質量評估機制能夠從多維度暴露教學當中出現的問題,使教研組織架構中的對應部門及時作出調整,完善學校教學質量評估機制,進一步指導學校教育教學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
⑤學科教研組。學科教研組是由各學科教師組成的教師團隊,是學校教研活動的主要參與對象,學科教研組在教務處的領導下,結合自身學科發展及組內教師個性化發展需要制訂學科組發展計劃,促進組內教師專業化發展,進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學科教研組內,教研組長的作用尤為重要,教研組長是學科教研組發展的關鍵,是學科發展規劃的主要制定者,是教學研究的引領者、組織者和管理者,也是學校與教師之間的橋梁和紐帶。
⑥年級備課組。年級備課組是學科教研組的下一級教研組織,往往更具有靈活性和時效性,年級備課組的建立使學科間的交流研討更加聚焦,即教學實踐中的共性問題更突出。除此之外,備課組內開展集體備課有利于組內教師的思維碰撞、資源共享、合作共贏。
3" 確立全方位多維度的教研目標
教研目標是指教學研究活動所期望達到的目的或結果。它不僅為教研組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動力源泉,還能有效促進組內教師之間的溝通和合作,提高教研任務的執行效率、培養組內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確立教研目標應當從全方位、多維度考量。教研目標從宏觀上來講是促進學校與課程的發展,從微觀上來講是促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和學生全面發展。
從學校層面來說,教研是學校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從課程層面來講,教研可以使教師在交流研討中深研國家課程、完善校本課程,形成學校獨有的特色。從教師層面來說,教研為教師提供了更多交流研討的機會,使教師在專業引領與互相學習中不斷促進專業素養的發展和專業技能的進步,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包括教學設計能力、課堂管理能力、教學反思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評價反饋能力、試題命制能力等)和科研能力(包括課題研究能力和論文撰寫能力)。從學生層面來講,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樣受益于教研所促進的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
4" 健全科學系統的教研內容體系
“研什么”也是當前學科教研組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學科教研組多采用聽評課的方式進行教研,這種方式可以聚焦課堂實踐,直接觀察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反應,但教研內容的廣度與深度仍有待進一步拓展與深化。教研內容可具體細化如下。
第一,教育教學理論。教育教學理論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和理論支撐。通過學習理論,尤其是2022年最新頒布的各學科課程標準,促進教育教學理念更新,把握本學科熱點話題,為教學實踐提供理論依據。學科組內可以采用教師共讀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共讀的材料可以是教育學類專著,也可以是學科專業類書籍,還可以是聚焦熱點話題的文獻,具體選擇可以根據組內成員的需求來決定。教師還要依據共讀材料展開討論,發表觀點,通過討論交流將理論內化,從而指導教學實踐。
第二,課程。課程是學科研究組教研的重要內容,課程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家課程,一類是校本課程。國家課程具有統一性,實施國家課程的目的是保障全國范圍內的教育質量;而校本課程則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靈活設計,有助于提升學校辦學特色和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對于國家課程的教研,旨在深化教師對課程的理解,確保國家課程有效實施;而校本課程的教研則要基于學情,突出個性,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如語文學科的讀寫繪課程、戲劇課程;英語學科的自然拼讀課程、繪本課程等。
第三,教學。教學是學科教研需要關注的關鍵點,教學能力是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研組可采用聽評課的形式針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進行研討,評價維度也要多樣化,如教學設計、課堂管理、評價反饋等。教研組可以針對課堂教學制定備課制度、過課制度、說課制度,鼓勵教師開展達標課、公開課、觀摩課、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
第四,科研。學科組教研容易忽略的一個方面就是科研,科研與教學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通過對于教學實踐中真實問題的研討,形成課題,再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解決問題,最終形成科研成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科研意識與科研能力將逐步得到提升。
第五,評價。評價的主體是學生,教研組要從“教—學—評一致性”角度結合課程教學目標深入研究評價方式及評價標準,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以評促教;學科教研組還應關注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和評價標準的細化。
第六,命題。素養導向的命題研制也是教研中應當關注的重要方面,命題能力能夠體現教師對于課標理念的理解與貫徹,還能夠推動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和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5" 建構多維立體的教研評價機制
多維立體的教研評價機制可以從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法、評價反饋等方面對教研效果進行全方位的評估。
評價內容應包含教學業績評價、教學過程評價、科研成果評價、師德師風評價。①教學業績評價。學生學業成績:通過學生的考試成績、作業完成情況等客觀數據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教學滿意度調查:定期收集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反饋,了解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質量。 ②教學過程評價。教學技能:通過實地聽評課,評估教師對新思想新理論的理解及在課堂實踐中的貫徹情況、教學設計能力、評價反饋能力等。課堂管理:通過實地聽評課評估教師的課堂把控及管理能力。③科研成果評價。論文發表與獲獎:評價教師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和質量,以及獲得的科研獎項情況。課題研究:考查教師參與或主持的課題研究項目,評估其研究能力和成果貢獻。 ④師德師風評價。通過評價了解教師在師德師風方面的表現,如是否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等。
評價主體方面,應引入學生評價、同行評價、專家評價和自我評價。①學生評價。學生是教學的直接受益者,他們的評價對于教研組了解教學效果和教師教學態度具有重要意義。②同行評價。同行教師具有相似的教學背景和專業知識,他們的評價更加客觀和準確。③專家評價。邀請教育專家或學者對教師的教學和科研進行專業評價,提供權威性的指導和建議。④自我評價。鼓勵教師進行自我評價,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促進其自我提升和改進。
評價方法主要包括:①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通過客觀數據評價教師的教學業績和科研成果,并通過主觀描述評價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專業發展。②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關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和進步情況,同時總結性評價教師的教學成果和貢獻。③個別評價與集體評價相結合。既關注個別教師的表現和發展情況,又通過集體評價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評價反饋應包含:①改進措施制定。根據評價結果制定具體的改進措施和發展計劃,為教師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②跟蹤評估效果。對教師的改進措施進行跟蹤評估,了解其改進效果和發展情況,為后續的教研評價提供參考依據。
6" 結語
綜上所述,學科教研組的發展與學校教育教學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息息相關,從多維視域下考量學科教研組建設有利于健全教研機制,激發教研組內教師的活力。在當前新課程背景下,學科教研組作為學科型的專業教師團隊,要不斷思考應對課程改革與創新的方法對策,在變革中抓住機遇,以教研組為依托,輻射學校、教師、學生,促進多方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單志艷.走向中國特色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教研組變革[J].教育研究,2014(10):86-90.
[2] 滕彥佼.新課程背景下中學教研組建設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5(5):84,103.
[3] 李衛霞.走向專業組的教研組變革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4] 羅移山.新課程背景下學校教研組轉型建設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5] 賈霞萍.中小學校本教研實施現狀調研報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32):31-34.
[6] 錢薇.淺談教研組建設的評價[J].中小學管理,2006(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