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從心理資本視角探討了高職高專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提升路徑。在梳理心理資本與職業適應能力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心理資本四個維度(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韌性)對職業適應能力的影響機制。進一步指出,在高職高專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心理資本,對于促進其職業適應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并提出了基于心理資本的職業適應能力培養策略。最后,展望了未來心理資本與職業適應能力研究的方向,以期為促進高職高專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 心理資本;職業適應能力;高職高專學生;影響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2.040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the Vocational Adaptation Abi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LU Yuning, WANG Liping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yuan, Henan 459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rovement path of vocational adaptation ability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the basis of sorting out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occupational adapt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the four dimension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self-efficacy, hope, optimism, resilience) on occupational adaptability. It is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cultivat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vocational adaptability.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vocational adaptability training strategy based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Finally,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occupational adaptability was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psychological capital; occupational adaptabilit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tudents; influence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職業環境的日益復雜,職業適應能力已成為高職高專學生職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職業適應能力不僅關系到學生的職業選擇和發展,也影響著其個人幸福感和社會價值的實現。然而,當前高職高專學生普遍存在職業適應能力不足的問題,迫切需要從新的視角探索職業適應能力的提升路徑。心理資本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對個體的工作績效和職業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為職業適應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1" 心理資本與職業適應能力的理論基礎
心理資本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和韌性四個維度,是超越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核心心理要素。它關注個人的心理狀態,強調“你是誰”及“你想成為什么”,體現個人對未來的信心和毅力。心理資本具有投資和收益特性,可以通過特定方式進行開發和提升,從而持續地實現個人和組織績效的增長。職業適應能力是個體在職業環境中進行自我調節以實現良好適應的能力,是職業發展的關鍵因素[1]。心理資本與職業適應能力密切相關,積極的心理狀態有助于提升個體應對職業挑戰的能力。
2" 心理資本對高職高專學生職業適應能力影響的理論分析
2.1" 自我效能感對職業適應能力的促進作用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資本的核心要素之一,指個人對自己能夠成功完成任務的信心和把握。它對職業適應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越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職業環境中的挑戰,從而表現出更強的職業適應能力。自我效能感使學生在面臨困難時保持積極態度,堅持不懈地努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自我效能感還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主動學習新知識和技能,不斷提升職業素養。
2.2" 希望對職業適應能力的提升效應
希望是心理資本的另一個重要維度,包含目標導向的意志力和達成目標的路徑。它對提升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具有積極效應。懷有希望的學生能夠為自己設定清晰的職業目標,并為之付出努力[2]。他們在遭遇挫折時,能夠靈活調整策略,尋找新的出路。希望使學生保持樂觀和堅韌,增強應對職業轉變的能力。同時,希望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在職業環境中主動尋求機會,創造價值。
2.3" 樂觀對職業適應能力的正向預測
樂觀是心理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有著正向預測作用。樂觀的學生傾向于以積極的態度看待職業發展,將挑戰視為機遇而非威脅。他們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努力克服困難,實現職業目標。這種積極的心理狀態有助于學生在職業環境中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動機,更好地應對壓力和變化。樂觀還能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使其在面臨職業困境時迅速調整狀態,尋求解決方案。
2.4" 韌性對職業適應能力的緩沖與調節
韌性是心理資本的核心要素之一,指個體在逆境中快速恢復和超越的能力,對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具有緩沖和調節作用。具備良好韌性的學生能夠從職業挫折和壓力中迅速恢復,調整心態,重新投入工作或學習。他們將職業困難視為暫時的、可控的,通過積極應對和靈活變通,化危機為轉機。韌性使學生在職業發展過程中表現出更強的適應力和穩定性,不易被挫折所擊倒。同時,韌性還能調節職業壓力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起到保護作用。
3" 心理資本在高職高專學生職業適應能力培養中的現實意義
當前,職場環境瞬息萬變,對員工的職業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高專學生作為未來的職場新人,提升其職業適應能力刻不容緩。心理資本為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路徑。通過發展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和韌性等心理品質,可以全面提升其應對職業挑戰和變化的能力。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快地適應職場環境,實現職業目標,也為其長遠的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心理基礎。
4" 基于心理資本的高職高專學生職業適應能力培養策略
4.1" 構建以心理資本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中,應充分考慮心理資本的培養目標,將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和韌性等心理品質的提升納入教學計劃。教師可以在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職業發展問題,增強其應對職業挑戰的信心和勇氣[3]。
開設心理資本專題課程,系統地向學生介紹心理資本的內涵、意義和培養方法。課程內容可包括自我認知、目標設置、情緒管理、壓力應對等方面,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和提升自己的心理資本水平。課程形式可采用講座、團體輔導等多樣化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獲得感。再者,將心理資本培養融入職業實踐和實習環節。鼓勵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積極應對工作中的困難和挫折,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教師應與實習單位保持密切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職業適應情況,給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引導,幫助學生提升職業適應力。
建立心理資本培養的評估和反饋機制。定期對學生的心理資本水平進行測評,了解其在自信、希望、樂觀、韌性等方面的表現和進步。根據評估結果,有針對性地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確保心理資本培養的有效性和持續性。
4.2" 營造有利于心理資本培育的校園文化環境
有利于心理資本培育的校園文化環境可以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進行營造。在物質環境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園廣告欄、標語牌、宣傳畫等載體,展示積極向上、激勵人心的言語和圖像,如名人名言、奮斗故事等,激發學生的進取意識和斗志。同時,學校可以開辟心理資本主題園地,如自信角、希望長廊等,營造積極正能量的環境氛圍。在精神環境方面,學校應倡導積極樂觀、永不言棄的價值觀,將其作為校園文化的核心內涵。定期開展主題教育,如“心理資本宣傳周”“逆境成長故事分享會”等,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挫折和困難,培養其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師在日常教學和學生管理中,也要注重對學生心理資本的培育,通過鼓勵賞識、合理期望等方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幫助其樹立積極的自我認知和職業信念。對于遇到困難和挫折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注和引導,幫助其重拾希望和斗志,培養堅韌品質。學校還應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幫助其正確認識和應對職業發展中的心理挑戰。通過個體和團體心理輔導,引導學生掌握自我認知、情緒管理、壓力應對等心理資本培養的方法,提升其職業適應的內在力量。
4.3" 完善融入心理資本元素的職業指導服務
職業指導工作者首先應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心理資本對學生職業適應和發展的重要價值[4]。在開展職業指導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還要關注其心理狀態和品質,將自信、希望、樂觀、韌性等心理資本要素融入指導服務的各個環節。在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中,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職業心態,確立清晰的職業目標。通過自我探索和評估,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興趣、價值觀和能力,形成積極正面的自我認知,增強職業自信。指導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發展計劃,將長期目標分解為階段性目標,為實現目標制定多種路徑,培養希望品質。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職業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學會從積極的角度解讀環境,保持樂觀的職業心態。
在職場適應指導中,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應對職場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提升其心理資本水平。通過案例分析、角色體驗等方式,讓學生預演職場情境,學習處理人際關系、應對工作壓力、化解職業困惑等技能。引導學生在職場中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將挑戰視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在困境中尋找希望和可能性,增強職場適應的信心和勇氣。學校還可以建立心理資本導向的職業指導工作機制,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全程化的指導服務。
4.4" 加強心理資本與職業適應能力的實證研究
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心理資本對職業適應能力的影響機制還需要更多的實證數據支撐。只有深入開展實證研究,揭示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才能為心理資本視角下的職業適應能力培養實踐提供科學指引。這需要高職高專院校與科研機構加強合作,成立專門的研究團隊,圍繞心理資本與職業適應能力開展系統、深入的實證探索。研究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如問卷調查、訪談、實驗等,收集高職高專學生心理資本和職業適應能力的第一手數據。通過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橫向比較,揭示心理資本各維度與職業適應能力之間的相關性;通過對學生的縱向追蹤研究,考查心理資本對職業適應能力的預測作用,探究兩者的因果關系。
在實證研究中,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研究過程與職業適應能力培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可以在部分學生中開展心理資本培養的實驗性教學,通過前后測的方式,考查心理資本培養對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影響效果。也可以追蹤調查已經畢業的高職高專學生,了解他們在職場中的職業適應情況,分析在校期間接受的心理資本教育對其職業適應的長期影響。
實證研究要注重學科交叉和多方合作。心理資本和職業適應能力都是復雜的心理學和管理學命題,需要跨學科的視角和方法。可以邀請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等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參與研究,從多學科視角解析心理資本與職業適應能力的關系。研究成果要注重轉化應用,為高職高專院校開展心理資本培養和職業適應能力提升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借鑒。通過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舉辦學術研討會,開展成果推廣等方式,促進研究成果的交流與共享[5]。
5" 研究展望
未來心理資本與職業適應能力的研究大有可為。一方面,要進一步深化理論研究,在實證的基礎上探索心理資本促進職業適應能力發展的內在機制和路徑,構建系統完善的理論框架。另一方面,要拓展研究視野,探索心理資本在不同文化、不同群體中的職業適應效用,挖掘新的研究主題和議題。同時,要加強跨學科融合,借鑒心理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最新理論成果,推動研究的創新發展。只有不斷深化和拓展,才能使理論研究緊跟時代發展,引領職業適應能力培養實踐。
6" 結語
心理資本視角為高職高專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理論闡釋和實踐路徑。高職院校應從課程體系建設、校園文化營造、職業指導服務等方面入手,將心理資本培養融入職業教育的全過程,促進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發展。同時,加強心理資本與職業適應能力的實證研究,深化對二者關系的理論認識,為職業適應能力培養的實踐應用提供科學依據。未來應進一步拓展心理資本視角下職業適應能力的研究領域,構建促進心理資本與職業適應能力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為高職高專學生的職業發展賦能,助力其在職業環境中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基于心理資本提升的高職生心理危機干預現狀及策略研究”(2022YB0754)。
參考文獻
[1] 羅香蓮,易淑明,李鵬,等.心理資本對大專護理畢業生職業適應能力的影響:未來時間洞察力和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J].當代護士,2022,29(9):124-127.
[2] 商哲,劉子陽.積極心理資本視角下高校學困生教育轉化路徑探析[J].知識窗(教師版),2024(6):90-92.
[3] 黃澤銳,張澤慶.心理資本對職業大學本科生民企就業期望的影響:教育心流體驗和積極應對方式的鏈式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4,19(12):74-78.
[4] 周柳.中職學生學習心理資本現狀分析及輔導策略[J].教育視界,2024(26):63-64.
[5] 閆曉萌,邸嘉禹.心理資本視域下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的建構[J].林區教學,2024(6):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