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彈歌》是我國最古老的原始歌謠,它記載于東漢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1],其歌詞內容為:“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它不僅是中國音樂史的研究對象,而且也一直作為原始歌謠在中國文學史中被反復講授與傳播。關于它所描述的內容,歷代文人學者說法不一。當代音樂學界對其內容大致有三種觀點:一是狩獵歌,二是歌唱伴奏時的歌舞場面,三是孝歌。查閱相關古籍資料,通過對《彈歌》的出處、形式、語言特點等多方面的綜合考察,筆者傾向于第三種觀點,即認為它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孝子之歌”。
[關鍵詞] 原始歌謠;彈歌;孝歌
[中圖分類號] J607"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7-0049-03
原始音樂與勞動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這種最為古樸自然的原始歌謠體現著原始先民們可貴的藝術創造力。在沒有文字記錄的情況下,它一直以口頭傳唱的形式流傳至今,可見其強大的藝術魅力。《彈歌》歌詞內容概括力極強,風格質樸自然,學者們通過對此歌謠的解析,推測出四言詩之前應該有過二言詩的存在。古代文人常用的以四言、七言為主的詩體可能也是在兩句一拍的基礎上發展過來的,這種簡單的詩體對后代詩歌等文體的產生與發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而在藝術形式上,這首歌謠最重要的特點是語句簡短、語言風格質樸自然、節奏明快。
一、原始時期的音樂
(一)原始音樂的起源
一切事物的發展及演變都有一個過程,音樂也不例外。音樂也同其他藝術一樣起源于勞動,起源于遠古時代人類為了生存而發起的戰爭,包括與自然環境、動物之間的斗爭。
(二)原始音樂的形式
原始時期的音樂與當時的勞動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并且在長期的社會勞動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類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發展。原始先民們的條件極其艱苦,沒有任何的娛樂形式,不像現代人們有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他們只能通過交流溝通等簡單的方式來抒發內心的想法。除了借助語言溝通,人們還在社會生產勞動中發出一些抑揚頓挫的呼聲,這種簡單的呼聲有助于人們在勞動中協調動作,減輕疲勞,也有助于人們進行多方面的交流與溝通。這種簡單的呼聲大概就是最初的歌唱。
(三)原始歌謠概況
中國古音樂的發展在世界眾多國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從出土文物和史料記載中可知,夏朝時我國的歌舞場面就已經非常盛大。到了商朝,與世界同一時期的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音樂文化發展已達到了較高水平。
(四)原始歌謠的特點
原始時期的音樂大多是伴隨著社會勞動實踐產生的,因此這一時期的音樂旋律簡單、語言質樸,沒有豐富華麗的色彩。大多數歌謠在勞動過程中通過集體口頭創作產生,屬于即興演唱,并沒有文字記錄,它們以口頭傳唱的方式流傳后代。原始音樂的音調極為簡單,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并沒有一定的旋律要求,勞動者只是運用了一些高低不等且沒有具體音高的旋律,并把它們稍有節奏地連接起來,這或許就是最初的音調。截至目前,絕大部分的原始音樂已不復存在,現在流傳下來的有關黃帝時代的文學史書大多是后人在其基礎上加工改造而來的。查閱相關資料可以看出,原始時期的音樂多為氏族公社或部落的全體成員集體創作的結晶,是為整個公社提供精神娛樂服務的。在階級劃分開始之前,人們都是平等的,音樂主要是為了安撫人心,幫助人們團結一心來應對各種災害及敵人和野獸的攻擊,它充分反映出古代人民的智慧。
二、原始歌謠的典范——《彈歌》
(一)《彈歌》
《彈歌》又名《斷竹歌》,歷代的文史學家對此都有研究,各個時期所寫的文學史書也多有記載。當代音樂學界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彈歌》是反映原始人類狩獵生活的一首勞動歌曲;第二,《彈歌》所描述的是用排簫類、土類等樂器為歌唱伴奏的一種音樂歌舞場面;第三,《彈歌》是產生于遠古“吊”俗之中并在喪葬儀式過程中演唱的“守孝歌”。[2]然而對原始音樂的研究考察要講究其出處,我們不能只是從歌詞的字面意思去孤立、片面地看待事物。因此,我們要大量地分析歷史資料,并把這首古歌謠重新放回當時具體的社會文化環境里去進行解析,同時也可以通過以史證詩的方法來研究其真實內涵。
(二)對《彈歌》反映內容的幾種觀點
1.《彈歌》——原始人類狩獵生活的勞動歌曲
把《彈歌》解釋為“遠古時代反映狩獵生活的勞動歌曲”的觀點在當代音樂學界、語言學及文學界都已基本確立,在眾多高等院校的教材中也有此論述。歐陽炎中在《中國古代最簡短的詩歌——原始歌謠〈彈歌〉》一文中提出:此歌謠反映了原始先民們在漁獵過程中所演唱的場面,簡短的詩句描繪了他們狩獵生活的整個過程。
2.《彈歌》——樂器為歌唱伴奏的音樂歌舞場面
陳四海先生在其《古謠〈彈歌〉又一說》一文中提出這樣一種觀點:此歌謠其實不是“狩獵歌”,而是一種用竹、匏等竹管樂器加上土類樂器伴奏所演繹的歌舞場面。[3]因為他認為《彈歌》中所記錄的八個字正是“八音”中所記載的三種樂器,“斷竹”即笛,“續竹”即笙類或可能為竹管的樂器,“飛土”即塤,“逐宍”即指歌唱,所以把它當作一種用樂器為歌唱伴奏的舞歌場面也是可以理解的。
3.《彈歌》——在喪葬儀式過程中演唱的“守孝歌”
《彈歌》出現在東漢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一書中,此篇講述的是越國國王勾踐想要再次攻打吳國,他的大夫范蠡為其出謀劃策,并向他舉薦了精通射術的楚國人陳音。勾踐詢問陳音有關弓彈的制造原理,陳音在回答時便引用了《彈歌》這首古歌謠。[4]其內容翻譯如下。大夫范蠡舉薦陳音,陳音楚國人。越王詢問陳音:“我聽說你精通射術,想知道弓的制作原理。”陳音回答:“我只是平時比較喜歡射術,具體了解不是很清楚。我聽說穹生于弓,弓生于彈,彈起源于古之孝子。古時人民生性質樸,餓了用打獵來的鳥獸充饑,渴了就喝露珠,人死之后就用白色的東西包裹身體,把尸體扔到山野之中。古代孝子們不忍心看到自己父母的身體被鳥獸啄食,便做了彈弓來驅逐鳥獸以保護父母的尸首。”[5]
從上述歷史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遠古時代的人們生性淳樸善良,兒女們不忍心看到自己親生父母的尸首被丟棄在荒山野嶺,更不忍心看到自己親人的尸首被鳥獸禽獸啄食,于是他們便制造出一種工具來驅逐鳥獸禽害。由此可見,此歌謠應為一首“守孝歌”。
(三)《彈歌》產生的背景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伴隨著一定的條件和背景原因,音樂也是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產生的。《彈歌》的產生有兩個較為重要的背景,即棄尸于野的“葬”和持弓驅禽的“吊”。首先,我們來看把尸體丟棄在荒山野外的“葬”。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這樣的論述,很久以前當親人死后,人們并不直接埋葬他們,而是把他們扔到溝里或者荒無人煙的地方。等到數日之后他們的尸體腐爛,便有小動物來吃。東漢著名政論家王符在其著作中也有這種看法。在我國西北的一些少數民族中,尤其是蒙古族,他們會將死者的尸體放到馬車上,任由馬車飛奔,而不選擇特定的道路行走,直至尸體被顛簸下去,駕車之人才返回蒙古包。這就更加真實地證明了這種喪葬習俗的存在。有關這種喪葬儀式的論著也有很多,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應屬著名作家張承志的《黑駿馬》。其次,我們來看持弓驅禽的“吊”。古代“吊”的意思是大家持弓幫助喪家孝子來驅逐禽獸,杜絕親人的尸體被禍害,所以它是與棄尸于野的“葬”共存亡的。
(四)《彈歌》之“本義”
了解了《彈歌》產生時較為重要的兩個背景后,我們就可以對其具體內容進行解析。[6]“彈”之本義:《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第九卷:“駑生于弓,弓生于彈,于是神農、黃帝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太平御覽》惠子曰:“今有人不識彈,問彈狀如何。曰:彈狀如弓,以竹為弦。”綜上所述,《彈歌》之“彈”,就是一種相對原始的弓,是后來弓弩的前身。它的制造材料相對簡單,是由竹子和木材做成的,制造方法是以竹為弦,彎木為弧(即弓背)。通過對“彈”字的分析不難看出,“斷竹、續竹”的意思就是把竹子砍斷制成弦,然后和木制的弓背連起來,這就是最早的弓。
“彈”起源于古代孝子制作的“彈”,目的是用來驅趕禽獸,杜絕鳥獸來侵蝕其父母之遺體。[7]“斷竹、續竹”恰與彈弓的制造過程相吻合,而后的 “飛土、逐宍”應為彈弓的實用功能。
通過對《彈歌》產生的背景、“彈”之本義、歌詞內容等各個方面的詳細闡釋,足以證明《彈歌》是一首古代孝子們不忍其親為禽獸所食,進而持弓守尸行孝所唱的一首“孝子之歌”。
(五)《彈歌》的藝術形式
從表現手法上看,這首歌謠兩字一句、兩句一拍,歌詞簡單,篇幅短小并且語音短促。總體來說,此歌謠概括力極強,風格質樸自然,且與先民們的勞動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并以集體創作口頭傳唱的方式代代相傳。它的節奏緊湊短促且句句押韻,體現著這首歌謠的原始之美。從結構上看,其歌詞皆為兩字一句,共四句八字且押韻,南朝梁時著名的文學家劉勰認為這極可能為“二言”之始。
三、千年古歌《彈歌》對后世的影響
原始時代的古歌謠由于年代久遠又沒有文字記錄,歷來都有人對此真實性持懷疑態度,很多人認為它可能是仿造先民口吻的一種偽托或擬作,而且也確實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說明其真實性。然而,一首酷似此歌謠的民歌竟然在兩千年后的今天被后人發現并記錄下來,這就是一直流傳在民間的河陽山歌《斫竹歌》。
(一)《彈歌》與后世的姊妹篇
此歌謠的奇跡出現,要歸功于1996年5月中旬,文化工作者們下鄉采集民歌,以完成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其中多為《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編輯部和張家港市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8]據說,這首歌的演唱者是一位年過七旬的老農民,名叫張元元,他是一位典型的農民,從未出過遠門。采風團隊就這首民歌的真實性,對這位長者進行了訪問和一定程度的探討。據這位老者所說,這首民歌是從他的上輩父老那里學唱并流傳下來的,歌詞并未做過改動。從其歌詞來看,唱詞稍有異樣,他把“斷竹”唱為“斫竹”,把“續竹”唱為“削竹”,其中的原因或許是受當地方言的影響。在“飛土”前加入“彈石”兩字,這就更加證明了此民歌并非秀才們教給農民們演唱的。從其“一領眾合”的演唱形式來看,它應為古代孝歌之遺風,因為實則唱和乃孝歌之特征。此歌謠實為一首勞動號子,它在歌詞前后加入“嗯唷”“嗯唷嗨”等襯詞,這與結構規整的山歌、小調的風格不甚相同。據《斫竹歌》的歌詞記錄者虞永良回憶,他見過此民歌演唱時的場面,人們在勞動過程中集體歌唱,聲勢極為龐大。此民歌的出現,為我們更好地研究《彈歌》作出了突出貢獻,產生了具有啟迪性的意義。
(二)《彈歌》所折射出的上古時代生活狀況及對后世的影響
一首簡單質樸的《彈歌》能夠代代相傳,且并未有大的改動,這就足以證明它有一種不容小覷的強大力量。通過對《彈歌》的分析可以看出,上古時代的先民們大多集體居住,因為在當時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人們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他們沒有相對尖銳的武器來對抗猛獸的攻擊。在進入農業時期前,他們經常遭受饑餓,只能獵取相對較小的鳥獸禽類來充饑。根據楚人陳音之言“死則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可以看出在當時他們并非沒有衣服穿,他們或穿獵物皮囊,或用樹葉遮體,這大體就是原始先民的生活狀況。然而,對那時人類的生存活動和生活狀況的研究卻有點難,人不可能憑空想象,因現存史料有限,人們只能通過現存的從原始時期流傳下來的巖洞壁畫及原始歌謠來進行探索研究。此時,這首《彈歌》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它,后人能夠更加清晰直觀地了解古代人民的部分生活場景。
《彈歌》作為一首上古“守孝歌”,承載著我國遠古喪葬習俗文化的重要內容。有關“孝”的形式有兩種:一是對在世父母的贍養與關愛;二是對先祖的祭祀和葬地的看護。守孝歌(孝子之歌)乃為后世傳統倫理道德中“孝”之始源。
結" "語
通過對《彈歌》的基本了解和研究分析,可基本斷定此歌謠為“守孝歌”。其歌詞簡單質樸且易于傳唱,對后世傳統美德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也對后世詩歌、詞曲等文藝形式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此歌謠的出現更加充分地說明:在上古時代,人們具有通過統一協調動作來進行勞動的意識,具有團結一心的思想認識,這也體現出他們的原始性。
參考文獻:
[1] 徐榮坤.千年古《彈歌》傳存在民間[J].人民音樂,1999(07):34.
[2] 熊祖鵬.《彈歌》研究綜論[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5(03):14-16.
[3] 陳四海.古謠《彈歌》又一說[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99(03):35-37.
[4] 易立軍.對古樸《彈歌》的再認識[J].中國文學研究,1994(03):39-41.
[5] 薛景.原始歌謠《彈歌》辨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8(09):126-128.
[6] 金寅.從黃帝《彈歌》說起[J].語文建設, 2000(05):42.
[7] 李笑野.談談古《彈歌》[J].古典文學知識,2002(03):13-14.
[8] 易人.一首極具史學價值的《斫竹歌》[J].人民音樂,1999(07):32-33.
(責任編輯:莊" "唯)